數學是否有「美感」大腦如何才能感受出數學之美

2021-01-11 宇宙探索百科

「你認為數學有美感嗎?」如果你在街上隨機採訪這個問題,大多數人可能會說「不了解」。如果你去初中或高中問那些中學生,你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否定答案。

但英國倫敦大學神經科學家塞米爾澤克(semil ZEK)的一項研究給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答案:數學之美,至少對數學家來說,與文學藝術之美是一致的。當數學家看到一個有美感的數學公式時,腹側眶額葉皮質(位於人腦前部)的激活水平相當于欣賞美麗的藝術品或優美的音樂的人。眼眶前額葉皮層是快樂體驗和獎賞迴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研究還發現,公式美感越強,大腦區域的活動水平就越高。所以,也許我們的大腦可以給出這個數學公式是否美麗的答案。

美不美,大腦知道

早在1999年,賽米爾澤克在《內在視覺:探索藝術與大腦的關係》一書中提出了神經美學的概念。他致力於探索人類在欣賞和創作藝術作品中的心理和神經活動,引發了一場關於審美過程與大腦神經活動關係的研究熱潮。澤克還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來考察審美體驗過程中的大腦活動。

2016年,澤克和石進志博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主要關注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的審美感受。研究小組首先招募了30名志願者,讓他們對60件音樂作品和60幅繪畫作品進行1-9的評分。其中1分為「醜」,9分為「美」,5分為「無感」。根據這一評分,選出了30首音樂作品和30幅繪畫作品。其中三分之一是非審美得,醜的作品;三分之一是美麗的作品;三分之一是中性作品。在此基礎上,另一組志願者被邀請做核磁共振實驗。他們讓志願者躺在核磁共振成像儀上,聽選定的音樂或繪畫。在聽了一段音樂或看到一段作品後,他們被要求對刺激進行評分,無論是「美麗」、「沒有感覺」還是「醜陋」。結果表明,當志願者聽到優美的音樂或看到美麗的藝術品時,其腹側眶額葉皮質和尾狀核的活動水平較高,且眶額皮質的活動水平與志願者對這些作品的評分一致,即主觀得分越高,大腦活動越強烈。眶額皮質是獎賞迴路中一個重要的大腦區域。當我們得到獎勵時,比如吃美味的巧克力或獲得金錢獎勵,這個大腦區域的活動水平就會提高。

就藝術作品而言,以繪畫為例,有些繪畫的目的是「求真」,即反映客觀世界的屬性;另一方面,藝術創作的過程也是藝術家將自己的理想和情感具體化的過程,所以這也是情感表達的過程。就審美體驗而言,它還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來自刺激的內在特徵(客觀美),二是來自個體情感體驗(主觀美)。因此,審美體驗在一定程度上獨立於藝術作品,反映了個體的主觀感受。尤其是對於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審美判斷來源於個體的情感體驗,這與獎勵制度密切相關。

數學家腦中的數學之美

本文最開始提到的看到數學公式時的審美體驗,是ZEK的研究團隊在2014年發表在人類神經科學前沿的研究報告。他們招募了16名具有數學專業知識的參與者(研究生或博士後),並在研究中納入了60個公式,其中20個屬於「醜陋」類別,20個屬於「美麗」類別,20個屬於「中性」類別。

結果表明,當一個人看到一個有美感的公式(如歐拉公式,eπI+1=0),數學家稱之為「上帝創造的公式」。它連接了數學中最重要的數,包括自然對數的基e、PI、虛數單位I、自然數的1單位和數學中常用的0),腹側眶額葉皮質激活程度較高。另外,個體的大腦活動與個體對公式的理解沒有關係,因為個體對公式的理解程度主要影響視覺皮層的活動水平,當個體看到不熟悉的配方時,視覺皮層的活動水平更高。

研究小組試圖招募一組非數學專家作為對照組。初步行為研究結果顯示,在研究中提供的720個數學公式中,個人對720個數學公式的理解度為0,達到納入標準。然而,對於另一個開放的問題:「當你看到一個美麗的公式,你會覺得會有相關的情感體驗嗎?」四分之三的人給出了否定的回答。雖然有時他們認為一個公式是美學的,但它也是基於公式的形式(如對稱性、長度等),也就是說,公式只是看起來很吸引人。所以最後,研究人員沒有做核磁共振掃描來測量他們的大腦活動。

但對於數學家來說,他們所體驗到的美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對於上面提到的情感體驗問題,所有數學家都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並提到「有點激動」,「就像聽到好聽的音樂或看到吸引我的油畫一樣」,「我覺得我的心會跳出來」。另外,對於下一個問題:「當你看到美麗的配方,你是否體驗到幸福、幸福和滿足感?」所有與會者也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因此,對於這些數學專業人士來說,他們所體驗到的幸福感超越了數學公式本身的美感,並與個體的情感感受相融合,這進一步驗證了獎勵環在審美體驗中的重要作用。

藝術和數學有時看起來像是兩個極端,前者似乎更感性,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至於數學,由於其深度和複雜性,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真正理解它,所以它有一種距離感和神秘感。然而,對數學美的欣賞也貫穿古今。柏拉圖、羅素和狄拉克都對數學之美著迷。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首先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它只包括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這五個層次的需求是人類動力的源泉。後來,馬斯洛擴展了這一模型,在自我實現的需求之前加入了對知識和美的需求。但他指出,對美的需求的滿足,作為人類的高層次需求之一,屬於成長性需求,而人們對這種需求的需求並不如基本需求強烈。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對美的需求的滿足能給我們帶來與生理需求得到滿足時一樣的快樂體驗,而這種快樂體驗是有神經基礎的。對美的需求的滿足可能是我們熱愛和追求藝術的原因,也是一些藝術家或數學家投入創作或研究的原因。

相關焦點

  • 數學之美:美在哪?為什麼?從人的大腦中哪裡來?
    數學之美,美在哪?通常,我們說一個人臉蛋兒美,是指其臉頰美、眼睛美、鼻子美、或嘴巴美等。數學之美,美在哪?根據美學和哲學等觀點,通常主要體現在下面四個方面:解法之美:數學家形容一些獨特的證明方法為「優美」。可以是指:用了少量額外假設或之前證明的結果,極短的證明,由意外的方式推導出的證明,新的及原創的證明,可推廣的、解決相似問題的證明方法等。
  • 科學家們大談數學之美,美在哪來?
    數學是美麗的,這是數學家們常掛在嘴邊的。楊振寧這樣說:常常有年輕的朋友問我,他應該研究物理還是研究數學。我的回答是,這要看你對哪一個領域裡的美和妙有更高的判斷力和更大的喜愛。英國哲學、數學家羅素也說,數學正確地來說,不僅擁有真,還擁有極度的美。這裡就不多舉例子了。
  • 數學之美的秘密,從小學數學原理開始說起~
    雖然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有用,但是對研究數學的人來說,那卻不是數學的本質,他們會認為數學的主要特徵在於美。發現數學真理會得到回報,但研究數學的人主要意在追求美感的滿足。數學會跟美有什麼相干?數學這麼幹冷的題材,與藝術蘊含的美,會有什麼可能的關係?說到這裡,不免要回到「美到底是什麼?」這個人盡皆知,既困難又錯綜複雜的問題,也許唯有數學這位不請自來的賓客,能幫我們找到答案。
  • 感受數學的魅力,從此愛上數學
    三年級的笑笑最喜歡看《最強大腦》,在新一季當中的第二期中,有一個題目是將數學藝術之美與傳統國粹相結合,題目是在斐波那契螺旋樹上刻畫了兩張臉譜,選手需觀察斐波那契螺旋樹上的信息,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兩張臉譜,用時短者獲勝。在節目裡,斐波那契螺旋與傳統的臉譜相結合,形成斐波那契臉譜,它看起來錯綜複雜,考察選手的觀察能力和記憶力。
  • 《數學之美》告訴你如何使用數學思維解碼世界
    吳軍博士的《數學之美》發行於2014年11月,這個原載於谷歌黑板報的書籍,一經發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這本書中,吳軍博士從人類文明起源講到科技革命。讓讀者了解到,原來,在我們生活的每個地方,都有數學的身影。在吳軍博士的筆下,數學將不再是一個一個枯燥的符號,而是結構人類社會的一把鋒利的手術刀。
  • 感受數學模型方法至高深層的美
    這是筆者早在 1996 年 5 月 10 日以「美哉,數學」為題發表在科技類國家級主流媒體《中國科學報》上文章的引言,旨在應證「數學是一種大美」這個主題。只是由於當時認知的局限,對數學之美的感受僅是停留在表象,沒有理解數學模型方法所產生的深層次美感,文中也就無從提起了。
  • 《給小學生的數學圖鑑》:帶孩子動動手,探索數學之美
    在我看來,如果孩子對數學不感興趣,又對一些知識點不理解,只是死記硬背的話,不懂得融會貫通,很難將數學學好。那麼,怎麼培養孩子對數學興趣呢?這本《寫給小學生的數學圖鑑》有趣、易懂,是父母啟發孩子發現生活中數學之美的工具書。本書是由日本筑波大學人類系教授清水美憲主編。曾任東京學藝大學副教授,印第安納大學客座研究員等。
  • 看到正確答案被嚇到,不得不感嘆數學之美
    看到這裡,不得不感嘆數字的神秘與純粹的美感。天才數學家高斯曾說:「數學是科學的女王,而數論是數學的女王。」在數學界,有眾多天才投入到數論這一暫時還看不到實用之處的領域,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純粹的數學之美。數學之美!正如企業家王小川所說:「數學可以和音樂、美術一樣,具有美感。康德認為數學式之所以美,在於它的合理性——合理是大腦天生的邏輯演繹系統,人人皆有。
  • ...丘(梅州蕉嶺)數學大會與會人員共同感受數學之美、探尋數理之源
    大會期間,與會嘉賓參觀了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聆聽了由丘成桐院士領銜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所作的專題報告,共同感受數學之美,探尋數理之源,共話發展之道。「辦好教育,培養人才,家鄉、國家才能得到長遠的發展,所以我們的工作是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的,我將以更大的決心和信心,在教書育人這條道路上繼續前行。」  近觀「數」形 感受大宇之美  大會期間,與會嘉賓參觀了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
  • 數學之美
    易 蓉  一百多年前,荷蘭有一位沒考上好大學的青年與建築學失之交臂,從技術學校畢業之後成了一名版畫師。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下文節選自維基百科,[遇見] 有修改補充,轉載請註明.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也不像繪畫或音樂有富麗堂皇的裝飾,而是純粹地崇高、絕對地完美,是最偉大的藝術,然而這是極其純淨的美,只有這個最偉大的藝術才能顯示出最嚴格的完美。數學中一定能找到最卓越的試金石——超越自我時之喜悅感,如同寫詩。"
  • 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數學教育學報2011年第4期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顧 沛(南開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天津 300071)關鍵詞:數學美;數學思想;數學文化南開大學的數學文化課程,從2001年2月開設,至今已經10年了.數學文化課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
  • 數學的本質常常是簡單而直接,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美感
    這是吳軍博士在其著作《數學之美》(第二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19)前言中寫下的一段話,當我們看完本書後,發現「簡單即是美」一語中的。隨著數學科學的普及,人們對數學認識的深化以及數學欣賞能力的提高,古希臘數學家普洛克拉斯的名言「哪裡有數,哪裡就有美」正讓越來越多的人產生共鳴。
  • IB的「靈魂」課程,如何從枯燥中展現數學之美?
    下文中,有八年國際學校一線教師經驗的龔琴老師將帶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數學這門看似「枯燥」的學科,它的多樣性如何表現?又該如何在TOK中探索它的「美」。趙麗穎,馮紹峰官宣結婚:2018年10月16日,演員趙麗穎生日當天,在微博曬出結婚證,宣布結婚。微博發布時間為10:07,這一數字正是結婚證上男主角馮紹峰的生日。這些細節無論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最起碼仍然感動了很多人不是嗎?
  • 新晉中科院院士葉向東:求索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 葉向東與數學結緣,並非偶然。 數學的美妙之處,在於它能將一些複雜的問題變簡單。在葉向東眼裡,基礎數學充滿魅力, 「基礎數學是一門藝術,它追求簡潔和美感」,就像美術作品之於畫家,文學作品之於作家。 基礎研究更大的魅力在於,它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基石。
  • 視動數學之畫出數學味,看見數學美
    為了弘揚數學文化,營造數學學習氛圍,激發小東坡們感受數學之趣,欣賞數學之美,體會數學之用,提升綜合素養,眉山東坡區東坡小學在2020年12月開展了一至五年級的數學創意畫主題活動——「數學創意畫,想像無限大」。一年級的「數字創意畫」,讓孩子們對數字的豐富情感可視化。
  • 石頭裡的數學之美
    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從人文的角度在尋找石頭的模擬態,找人物、找動物、找風景、找意境、找故事等等,以此建立人與石頭的情感聯繫,讀出美感。我們敬畏自然,而數學背後揭示的往往是自然規律、展現的是自然的力量。作為一個工科生,個人覺得石頭除了人文的意境美,其攜帶著自然密碼的數學之美也非常吸引人,以本人常玩的海洋玉髓為例,常見的有這麼幾種數學呈現。
  • 大學生學數學不容錯過的《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帶你領略以上算法的美!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數學之美》,29章,用具體例子講述了數學的美,化繁為簡,普渡眾生!如果你聽說過吳軍這個人,知道他曾經寫過一本大作,叫做《浪潮之巔》,那你一定是一位有情懷的程式設計師,一位有著創業改變世界夢想的偉大程式設計師。對程序編寫有一定基礎的人,很容易理解程序到最終都是數學這句話。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數學之美》。
  •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2018-08-02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分子之微,宇宙之大,發現無處不在的數學結構和神奇的數學之美
    五角星形、螺旋形……我不由得疑竇頓生:自然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圖形呢?與之不同的是,我剛剛開始接觸數學時,它卻給我一種寡淡無味的感覺。學習數學似乎就意味著擺弄數字。雖然代數略有不同,但也僅是用符號來代替未知數罷了。如果有人告訴我化石雅致、美妙的幾何形狀與數學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我肯定會覺得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