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棒的數字是幾?看到正確答案被嚇到,不得不感嘆數學之美

2021-01-09 伽馬有話說

《生活大爆炸》中,天才Sheldon提出了一個問題:最棒的數字是幾?答案是唯一的。

天文學家Raj答道:「5318008?」

Sheldon解釋道:「錯誤答案。最棒的數字應該是73。這是因為,73是第21個質數,而它反過來說,37是第12個質數,而它再反過來21則是構成73的兩個數字,也就是7和3相乘的結果。同時73用二進位表示的結果是1-0-0-1-0-0-1,而它反過來念還是1-0-0-1-0-0-1,兩者是一致的。」

看到這裡,不得不感嘆數字的神秘與純粹的美感。天才數學家高斯曾說:「數學是科學的女王,而數論是數學的女王。」在數學界,有眾多天才投入到數論這一暫時還看不到實用之處的領域,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純粹的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正如企業家王小川所說:「數學可以和音樂、美術一樣,具有美感。康德認為數學式之所以美,在於它的合理性——合理是大腦天生的邏輯演繹系統,人人皆有。因此,當我們討論數學之美時,不是比喻,不是人為造作,而是真的人性之感受。」

吳軍博士的科普著作《數學之美》,深受讀者好評,曾獲得了國家圖書館第八屆文津圖書獎和中華優秀出版物提名獎。其實,更準確地說,這是一本介紹如何用數學公式解決計算機、信息技術領域中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問題的書籍。在這本書中,你將看到大學時期學習的離散數學中的圖論、布爾代數、線性代數中的矩陣運算竟神奇般的分別解決了網絡爬蟲、搜尋引擎和網頁排名三大難題。即使是高中時期所學的餘弦定理,竟然也被用來解決了計算機對新聞分類的難題。讀完之後,不得不感嘆數學的魅力,原來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全都離不開數學。正如近代物理學之父伽利略所說:「數學是上帝描寫自然的語言。」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有兩個。其一,作者在書中介紹了「信息熵」這個概念,用來對信息的量化度量。《數學之美》這本由34個章節組成的書籍,除了個別介紹科學家生平與研究領域、方式的章節,橫跨了30多個對細小但極為重要領域的思考,每一章都信息量滿滿,充滿著無數個好點子。因此,絕不用擔心這本書的信息量不夠多。其二,作者在書中介紹自然語言處理教父馬庫斯之所以貢獻和地位如此之高,並不是源於他自己的直接發明,而是因為馬庫斯對幾乎所有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都有獨到見解,因而為他的博士生弟子指明了正確的研究方向,避免了所謂的「無謂嘗試」時間。弟子都是大牛,老師馬庫斯地位自然不會低。這本科普書有點像馬庫斯的做法,書中的數學公式與技術細節並不多,更多的內容用來講述科學家遇到問題後,對問題產生的最本質思考,以及如何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思路,其中的創新之處令人讚嘆不已、回味無窮。

下面,談一談其中的幾點感悟。

英語語法學習的思考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科學家試圖用計算機算法描述語法規則來處理自然語言的理解問題,結果出乎意料的是,這20年的研究成果近乎為零。

問題出在哪裡,我們不是一直通過語法書來學習語言的嗎?在18、19世紀,西方語言學家對自然語言的語法規則總結已經非常完善,為何將這些語法規則輸入到計算機中卻並不能達到很高的準確率呢?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解答,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用語法規則試圖解析所有語句,到最後會出現一些矛盾現象。而為了處理這些矛盾,又必須用大量的算法說明各個語法規則的使用環境,這就會導致代碼的成倍增加。另一方面,作者指出即使可以寫完涵蓋所有自然語言的語法規則,計算機也很難用來解析,這是因為計算機太難處理詞義和上下文相關特性的問題。

雖然基於規則的自然語言處理進展不順,但是相關的爭論還是在70年代之後持續了近15年之久。直到到了90年代,更多的研究人員才相信這條路行不通。此時,自然語言處理才完成了由語法規則到統計方式的過渡。

現在,大家更傾向於相信的是:「任何語言都有語法覆蓋不到的地方,總會有例外或者一些不確定性的存在。」按照數學語言的說法,那就是語言是無限和開放的集合,因此語法並不具備對語言完備的解編碼規則。

回想起自己學習英語的經歷,當時也犯了很多錯誤。學生時期,我非常傾向於用邏輯來理解,尤其是歐幾裡得《幾何原本》中公理化的嚴密邏輯方式,這給我在理科的學習中帶來了巨大幫助。但是,我想當然地認為語法就是英語中的邏輯,掌握好語法就能掌握好英語。

於是,我花了很大力氣鑽研一本語法書,但總是對書中一些不精確、邏輯矛盾的地方感到困惑,甚至我向多個老師請教,也會有一些解釋不同的情況出現。有人認為是固定搭配;有人認為是理解某種底層邏輯,就能很好理解為什麼是這樣。各有各的說法。

即使是現在,網際網路上還有類似的爭論。語法書與語法書之間總有一些地方的邏輯不同;課外培訓機構鄙視固定搭配,認為英語中沒有所謂的固定搭配,那是老師基本功不夠,純靠理解也可以掌握所有詞組;而學校的傳統教育依然要求學生對詞組、句型進行背誦。

吳軍博士在書中拿「科學家用語法規則處理自然語言的失敗」案例就是對這種現象的一種解釋,我沒有太多對語言學的深層次理解,不過這個科學案例讓我更加傾向於相信下面這個觀點:不必太糾結於語法中那些稍有矛盾和不精確的地方,學習英語應該把語法學習和廣泛閱讀兩者相結合,而後者還更加重要一些。

好教育的暢想

吳軍博士的《數學之美》這本書在每章開頭都提出了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瞬間激發我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比如:相比於英語這種羅馬拼音式語言,漢語的輸入法應該如何解決?自然音節編碼輸入?還是偏旁筆畫拆字輸入?輸入法輸入漢字需要同時考慮每個漢字的平均擊鍵次數和尋找這個鍵所需時間,那麼如何平衡二者?如果只考慮平均擊鍵次數,這確實可以縮短輸入時間,但是這與我們的思維模式相同嗎,是否會有一些阻礙?據說當時有3000多種中文輸入法出現,如果要佔領市場,你會選擇哪種中文編碼方式?為什麼曾經火爆的五筆輸入法,現在幾乎全軍覆沒?

相比於解決問題,好的教育更應該鼓勵提出問題。正如網際網路上流傳的這樣一種說法:好的學生善於解決問題,而聰明的學生善於找到重要的問題。

另外,讀過吳軍博士這本書的讀者,很多人都發出了這樣一種感嘆:讀了「數學之美」,才發現大學時學的數學知識竟然如此親切,比如馬爾可夫鏈、矩陣計算、圖論、餘弦定理,竟然可以解決這麼多信息技術領域的問題。

國外一些網絡公開課的結尾總會有很多延伸閱讀、推薦閱讀的文章,這恰恰可以把學生從獨立知識的理解引入到多個層面,大大加強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繫。

好的教育本該如此,這本書中的單個章節如果加入到相應的數學章節作為延伸閱讀補充,想必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結語

數學不僅有純粹之美,數學應用依然很美。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們大談數學之美,美在哪來?
    數學是美麗的,這是數學家們常掛在嘴邊的。楊振寧這樣說:常常有年輕的朋友問我,他應該研究物理還是研究數學。我的回答是,這要看你對哪一個領域裡的美和妙有更高的判斷力和更大的喜愛。英國哲學、數學家羅素也說,數學正確地來說,不僅擁有真,還擁有極度的美。這裡就不多舉例子了。
  • 為什麼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后?讀《數學之美》,探究數字和信息的由來...
    經過幾千年的抽象化,大家頭腦裡能想像的數學只剩下數字、符號、公式和定理了。這些東西和我們的生活似乎漸漸疏遠了,甚至在表面上毫不相關了。今天,除了初等數學,大家一般對數學尤其是純粹數學(Pure Mathematics) 的用途甚至產生了懷疑。很多大學生畢業後,在大學所學的數學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應用,幾年後就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很多人也產生了為什麼要學習數學的疑問。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
  • 如何讓孩子看到數學之美?這樣學數學才會更有趣
    數學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以至於小的時候我以為學數學就是記公式和算數。小時候擔心我不好好學數學,我媽總說:「學不好數學,將來買東西都不知道別人該找你多少錢。」小學聽老師將陳景潤的故事,講到哥德巴赫猜想,覺得「1+2」有什麼好糾結的。只能感嘆數學家離我們的生活太遠,只能遙遙仰望。所以從小對數學的印象就是枯燥、刻板、遙不可及。
  • 數學的美與趣│《x的奇幻之旅》
    第二,為什麼了解數學的人會覺得數學如此美麗和迷人?數學,給太多人以枯燥、高冷之感,但斯託加茨卻以縝密的邏輯、幽默且淺顯易懂的語言、生活化的例子,展現出了數學的理性之美、優雅之美、孤獨之美……「數字的起源是什麼?究竟什麼是數字?我們為什麼要發明數字?」
  • 高中數學組張慶娜: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一提到美,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江山如此多嬌」的自然美,或是「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圖畫美,抑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境美。一提到數學,就好像只能和枯燥無味扯上關係了,似乎只有到農貿市場才有點用處。數學果真是這樣的嗎?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 看看出現過的幾款,不得不感嘆
    相信各位觀眾老爺們對「能量守恆定律」並不陌生吧,這個在我們初中時候學習的知識說能量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只是轉換了另一種形式而已,而這也是「永動機」絕對不可能存在的證據,但是你知道麼,曾經還真的出現過天才設計出幾款「永動機」,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數學手抄報:《數學之美》
    在網上看到有人推薦吳軍博士的《數學之美》,儘管我從事社會科學研究,但對數學的推崇一直如此,所以買來一讀,我的真切體驗正如吳軍博士在書的後記中所說,把自己「境界提升了一個層次」。  那麼,對我而言,到底提升了什麼境界呢?
  • 分子之微,宇宙之大,發現無處不在的數學結構和神奇的數學之美
    下文摘自《迷人的圖形》前言部分, [遇見數學] 已獲出版社授權許可. 150張彩色插圖給你帶來視覺和科學的盛宴,不可抑制的數字之美躍然紙上!我6歲那年,在一個朋友那裡看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小五角星。朋友說,那是海百合化石碎片,是他在海灘上拾到的。
  • 理解數學的美妙——《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是一本備受推崇的書,今天在搭乘高鐵回廣州的時候翻看了一下。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改為《數學應用之美》甚至《資訊理論應用之美》更為合適。對於希望體驗數學之美的同學,我推薦 S. Lang 的 《做數學之美妙》。
  • 「暮年成名」張益唐:探索數學之美
    彭茜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彭茜  數學家張益唐對美有著執著的追求。  他喜歡在休息時聽西方古典音樂,還鍾愛文言文的精煉之美,正如他熱愛數論的美一樣,因為「美都是相通的」。  他最好的朋友幾乎都是藝術家,譬如指揮家齊光。
  • 斐波那契數列——隱藏在自然界的數學美
    是大自然的天作之合成全了數學之美?還是數學揭示了自然規律而美不勝收?並且彼此相嵌圖中向日葵的兩類曲線綠色的逆時針螺線有13條藍色的順時針螺線有21條13和21正是斐波那契數列中相鄰的兩項雖然不同的向日葵品種中這些順逆螺旋的數目不固定,但往往不會超出13和21、34和55、55和89或89和144這幾組數字
  • 3道小學六年級幾何數學題,愁壞了家長,看到答案,直接哭了
    長期以來,從小學到大學,校園裡都盤踞著一股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被學生們供在神龕、奉若神明,但又唯恐避之不及的三大主課之一的數學。小學的四則運算、中學的代數幾何、大學的微積分……一本本記錄著神秘符號的四四方方的冊子,總能在以措不及防的時刻,成功的成為學生補考的必備科目。
  • 初中趣味數學:發現「迴文數字算式」的對稱美
    但今天要說的不是文學的浪漫感覺,而是數字算式的對稱之美,因為整個算式寫下來類似於上面的迴文詩,姑且稱作「迴文數字算式」吧!(名稱有點長,簡稱「回文式」不知如何?)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這樣幾個式子:41×154=451×14,13×341=143×31,72×297=792×27,26×682=286×62,53×385=583×35,61×176=671×16,…………大家看過這些美麗的算式之後,是不是已經發現這些算式蘊含的數學規律了?
  • 這組動態圖,美的太不像話了!老師:這才是數學的正確打開方式
    當你使用放大鏡、指南針的時候,其實都是可以利用數學的圖形還原出它的工作原理。而這些光線、粒子運動的軌跡拼接起來就是一幅美麗的數學圖形。香甜的咖啡,聞到的是濃濃的香味,流動的卻是一個個正五邊形和正六邊形的集合體。這些數學圖形不僅美的不像話,同樣也美的讓你難以發現。
  • 《DNF》8月30日數字解密答案是什麼 數字解密正確數字答案攻略
    導 讀 許家都很想知道2018DNF8月30日數字解密答案是什麼,所以下面就來為各位介紹8.30數字解密正確數字答案
  • 數字之美 美在書寫 | 西安高新第二十二小學開展首屆數字書寫大賽...
    為了讓孩子們重視書寫,提高數字書寫能力,西安高新區第二十二小學於10月16日組織開展了首屆數字書寫大賽。  全力準備/蓄勢待發  學生持續練習  一年級數學組的老師們範寫數字,強調每一個數字在田字格中起筆收筆的準確位置。
  • 數學之美:如何向孩子解釋學習數學的意義
    數學之美:如何向孩子解釋學習數學的意報告顯示,年輕人對數學的負面情緒正在上升,即便是在小學階段也是一樣。昆士蘭格林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的數學教育講師拉爾金(Kevin Larkin)認為,這是因為數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當做一種菜譜來教授。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照著先A然後B再C這樣一路做下去後得出了一個問題的答案,但我們並沒有首先提出這個問題,對解決問題的「原料」也不求甚解。如何向學生或孩子解釋學習數學的意義,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潛能,拉爾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 IB的「靈魂」課程,如何從枯燥中展現數學之美?
    給大家看看在TOK的課堂裡,關於數學,我們通常會和學生們討論的那些事,關於美,也關於其他。首先,給你一個小測試,下列哪一個最能描述數學?(注意到了嗎?在極坐標中,看起來就像一個桃心,藉此表達愛意)再與時俱進點的例子:現在粉絲們每當喜愛的明星官宣各種消息時,就會腦洞清奇地演繹出各種數字組合:比如:吳奇隆,劉詩詩官宣懷孕:粉絲這麼理解:兩個人名字的諧音數字加起來,576(吳奇隆)+644(劉詩詩)=1220,也即宣布懷孕的日期。
  • 【一小微課堂】數學(一)——《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看完這個視頻,請你們告訴老師答案,好嗎?出示多選題: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希臘、中國。正確答案就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師問: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其他的三個國家都消失了,只有中華文明一直在延續,這是為什麼呢?答:因為中華文明是唯一一個沒有文明斷層的國家,延續至今,日益強大,所以我們要熱愛自己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