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后?讀《數學之美》,探究數字和信息的由來...

2020-11-28 虎嗅APP

前言


數學一詞在西方源於古希臘語μαθημα,意思是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的意思,因此早期的數學涵蓋的範圍比我們今天講的數學要廣得多,和人類的生活也更接近些。在古代最重要的知識,除了對世界的認識和了解,就是人之間的互通和交流了,我們把它稱為廣義上的通信。本書的內容也將從這裡開始。


早期的數學遠不如今天神秘,它是非常真實的。但是和任何事物一樣,數學也在不斷地演化,而這個發展過程使得數學變得高深起來。數學演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將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具體物質以及他們運動的規律不斷抽象化的過程。經過幾千年的抽象化,大家頭腦裡能想像的數學只剩下數字、符號、公式和定理了。這些東西和我們的生活似乎漸漸疏遠了,甚至在表面上毫不相關了。今天,除了初等數學,大家一般對數學尤其是純粹數學(Pure Mathematics) 的用途甚至產生了懷疑。很多大學生畢業後,在大學所學的數學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應用,幾年後就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很多人也產生了為什麼要學習數學的疑問。更加不幸的是,數學專業的畢業生就連就業也頗為困難,在中國和美國都是如此。在很多人眼裡,數學家都是陳景潤那樣帶著厚厚的眼鏡、行為木訥的人。因此,無論是這些抽象的數字、符號、公式和定理,還是研究他們的數學家和美也似乎沒有聯繫。


事實上數學的用途遠不止人們的想像,甚至可以說在我們生活中是無所不在。且不說那些和我們生活相對聯繫較少的領域,比如原子能和航天, 那裡需要用到大量的數學知識。就說我們天天用的產品和技術,背後都有支持它們的數學基礎。作為一名工作了20 多年的科學工作者,我在工作中經常驚嘆於數學語言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上時的魔力。我也希望把這種神奇講解給大家聽。


從工業社會起,通信佔據了人們生活的大量時間。當人類進入電的時代後,通信的擴展不僅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而且是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今天通信和它相關的產業可能佔到我們世界GDP 很大的一部分。今天城市裡的人花時間最多無非是在電視機前,網際網路上,電話上(不論是固定電話還是手機),這些都是這樣或者那樣的通信。甚至原本必須人到現場的很多活動比如購物,也被建立在現代通信基礎之上的電子商務逐漸取代。而現代通信,追溯到10 0 多年前的莫爾斯電報碼和貝爾的電話,再回到今天的電視,手機和網際網路,都遵循資訊理論的規律,而整個資訊理論的基礎就是數學。如果往更遠看,我們自然語言和文字的起源背後都受著數學規律的支配。


「信」字作為「通信」一詞的50%,表明了信息處理存儲、傳輸、處理和理解的重要性。我們今天每個人都使用的搜索,以及我們都覺得很神奇的語音識別、機器翻譯和自然語言處理也被包括在其中。也許大家不相信,數學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工具。它不僅能夠非常清晰地用一些通用的模型來描述這些領域的看似不同的實際問題,而且能給出非常漂亮的解決辦法。每當人們應用數學工具解決一個個和信息處理有關的問題時,總會感嘆數學之美。雖然人類的語言有成百上千種,但處理它們的數學模型卻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這種一致性也是數學之美的表現。在這本書中,我們將介紹一些數學工具,看看我們是如何利用這些工具來處理信息,開發我們每天生活中都使用的產品。


數學常常給人一種深奧和複雜的感覺,但是它的本質常常是很簡單而直接的。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 培根在論美德時講「美德就如同華貴的寶石,在樸素的襯託下最顯華麗。」(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best plain set.),數學的妙處也恰恰在於一個好的方法,常常是最簡單明了的方法。因此,我會將簡單即是美的思想貫穿全書。


最後,要說明一下本書為什麼花了相當的篇幅介紹很多我所熟知的自然語言處理和通信的世界級專家。他們來自世界不同的國家,屬於不同的民族,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數學非常好,同時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通過介紹他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希望讀者對真正的世界級學者有更多的了解。了解他們凡人的一面,了解他們成功的原因,了解真正懂得數學之美的人的美好人生。


吳軍

2012 年4 月於深圳

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我會想起來寫這個系列?雖然谷歌黑板報的本意是希望我從一個Google 科學家的角度介紹一下Google 的技術,但是我更希望讓做工程的年輕人看到在信息技術行業正確的做事情方法。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我經常看到大部分軟體工程師在一個未知領域都是從直觀感覺出發,用「湊」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在中國尤其如此。這樣的做法說得不好聽,就是山寨。我剛到Google 時,發現Google 早期的一些算法(比如拼寫糾錯)根本沒有系統的模型和理論基礎, 就是用的詞組或者詞的二元組湊出來的。這些方法比沒有做任何事情是好一些, 但是幾乎沒有完善和提高的可能, 而且使得程序的邏輯非常混亂。Google 成長壯大後, 漸漸有實力從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招理論基礎非常好的工程師,工程的正確性得到了很好保證。2006 年後, 我指導了三四個美國名校的研究生, 把Google 的拼寫糾錯模型用隱含馬爾可夫模型的框架統一起來。在那幾年裡,Google 對幾乎所有項目的程序進行了重寫,山寨的東西基本上看不到了。但是在其它公司裡,包括在美國一些還掛著高科技頭銜的二流IT 公司裡, 這種情況依然很普遍。在國內, 創業的小公司做事情重量不重質,倒也無可厚非;但是,上了市、有了錢甚至利潤成為了在世界上也數得上的公司,做事情依然如此,就讓人覺得境界低。另一方面,這些公司在蓋大樓和裝修高管的辦公室上很快超越了世界上的跨國公司。這就像一個人有了錢,穿金戴銀,內在的學問和修養卻沒有提高一樣。因此我寫這些東西也是希望我們這些IT 公司的工程主管們能夠帶領自己的部門提高工程的水平。 

   

(無意中)採用錯誤的模型在特定的場合,或許勉強有效,就比如我們介紹的地心說一樣,畢竟也使用了幾千年。但是,錯誤的模型終究是遠離真理的,其負面影響會漸漸表現出來。其結果不僅僅在於遠離了正確的結果,而且常常把原本簡單的事情弄得很複雜,以至於最終要崩潰(地心說對於日心說就是如此)。 

   

正確的理論和方法有一個被認識的過程。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發展規律,而這些規律都是可以認識的,在信息科學領域也不例外。當我們認識了規律後,就應該自覺地在工作中遵循規律而不要違背規律。香農博士就是揭示了信息科學發展規律的人,它的資訊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指出了我們今天信息處理和通信根本的規律性。這裡,通信包括人類的一切交流,包括自然語言處理的所有應用。而當初我寫這個系列博客,就是要介紹這些信息處理的規律性。 

   

當然,將數學的東西講清楚讓外行都能讀懂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能深入淺出的人,但是當我第一次將所寫的幾章送給非工程專業的讀者閱讀時,他們還是表示非常費勁。因此,我後來下了很多功夫將這個系列寫得淺顯易懂,這樣很多細節只能省略,我並不滿意。離開Google 後,寫作起來約束相對少了些,因此這次改寫成實體書時,可以多介紹一些細節。同時,由於篇幅不受約束,我也可以多提供一些細節,以照顧一下工程背景較好的、願意了解細節的讀者。當我完成這本實體書時,我發現全書的內容完全重寫了一遍。 

   

對於非IT 的從業人員,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他們茶餘飯後消遣的科普讀物。透過對IT 規律性的認識,讀者可以舉一反三地總結、學習、認識和自覺使用自己工作中的規律性,這樣有助於將自己的境界提升一個層次。 

   

對我這次寫作幫助最大的是兩本書和一個節目。我在初中時讀了《從1到無窮大》1,介紹宇宙的科普讀物。作者G•伽莫夫(George Gamow)是美籍俄裔著名物理學家,他花了很多時間創作科普讀物,影響了一代人。第二本書是物理學家霍金的《時間簡史》,霍金把深奧的宇宙學原理用最簡單的語言講出來,讓這部科普讀物稱為全球的暢銷書。影響我的一個節目是美國主持人摩根•弗裡曼的「穿越蟲洞」。我的寫作大多是在飛機上完成的,寫作累了便看看電視節目,一次碰巧找到「穿越蟲洞」這個節目。弗裡曼把當今最前沿的物理學做成了用每個人都能懂的節目。節目中有包括很多諾貝爾獎在內的一流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介紹他們的工作,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本領,就是把他們自己領域最深奧的道理用很簡單的比喻介紹清楚。我想這可能是他們成為世界頂級科學家的原因,他們一方面對自己的領域非常精通,同時他們能把道理講清楚。世界上最好的學者總是可以深入淺出把大道理講給外行聽,而不是故弄玄虛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因此,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自己一直以霍金、伽莫夫為榜樣,力圖將數學之美展現給所有的,而不僅僅是專業的讀者。為了方便讀者利用茶前飯後的時間閱讀,我儘可能地做到每一章之間相對獨立自成一體,這樣讀起來不會太累,我知道讓大部分讀者從頭到尾讀一本以數學為主的書是幾乎不可能的。 

   

  ——《浪潮之巔》與《數學之美》作者 吳軍

相關焦點

  • 吳軍:《數學之美》延伸閱讀,為什麼數學是科學的女王?
    01看完吳軍的《數學之美》後,我又做了一些延伸閱讀,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為什麼「數學是科學的女王」?牛頓的力學原理和定律依賴於微積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與黎曼幾何及其他數學的發展緊密相關。今天我們不說大家熟悉的自然科學,我們談談信息技術科學、金融學和建築繪畫學與數學的關係。先補充一個小知識識。「數學是科學的女王」,這句話是數學家高斯說的。在我國古代,大約一千五百年前,有一部重要的數學著作,叫《孫子算經》,我們熟知的「雞兔同籠」就是出自這本書。它認為數學是天地萬物最根本的東西。
  • 數學手抄報:《數學之美》
    在網上看到有人推薦吳軍博士的《數學之美》,儘管我從事社會科學研究,但對數學的推崇一直如此,所以買來一讀,我的真切體驗正如吳軍博士在書的後記中所說,把自己「境界提升了一個層次」。  那麼,對我而言,到底提升了什麼境界呢?
  • 數學背後的價值——讀《數學之美》
    數學可能是大多數學生最頭疼的科目,因為其要求抽象思維能力較高,也就是從枯燥的表達方式背後思考邏輯所在,並且這種邏輯會隨著情景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這也導致了離開校園之後,多數人忽略了數學這門學科,韓寒說的數學學到初二就夠了,能算帳就行了,當然對於一般日常用是足夠的,但是對於想要與眾不同的人來說
  • 數學的美與趣│《x的奇幻之旅》
    斯託加茨以他獨特的天賦和不可抵擋的魅力,將數學這個令很多人敬畏的話題進行了分解與重組,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容易進入和充滿魔力的數學世界。這的的確確是一本充滿樂趣的好書。」這是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和天文學教授珍娜·萊文對《x的奇幻之旅》一書的評價,我覺得這點評太到位了,說出了我讀這本書的感受。
  • 《數學之美》告訴你如何使用數學思維解碼世界
    吳軍博士的《數學之美》發行於2014年11月,這個原載於谷歌黑板報的書籍,一經發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這本書中,吳軍博士從人類文明起源講到科技革命。讓讀者了解到,原來,在我們生活的每個地方,都有數學的身影。在吳軍博士的筆下,數學將不再是一個一個枯燥的符號,而是結構人類社會的一把鋒利的手術刀。
  • 最棒的數字是幾?看到正確答案被嚇到,不得不感嘆數學之美
    《生活大爆炸》中,天才Sheldon提出了一個問題:最棒的數字是幾?答案是唯一的。天文學家Raj答道:「5318008?」Sheldon解釋道:「錯誤答案。最棒的數字應該是73。這是因為,73是第21個質數,而它反過來說,37是第12個質數,而它再反過來21則是構成73的兩個數字,也就是7和3相乘的結果。
  • 【一小微課堂】數學(一)——《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阿拉伯數字的由來》教學設計主 備 教 師:張  毅 適 聽 年 級:三、四年級教 學 內 容: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上 課 時 間:2020年3月8日教 學 目 標:     1.了解阿拉伯數字的起源和發展。2.知道什麼是自然數。
  • 從數學語言看人類文化的演變——讀張奠宙論文之所思
    近日幸甚,喜與數學組同行共讀張奠宙先生之論文,每每精要之處,嘆張老師思維之凝練,感張老師求學之嚴謹,讀其文章,似吮甘醴,偶有所思,或發靈感,特記載隻字片言,憶述讀思之痕跡。上周的下午數學組共同探討了「x=1」是否方程,交談中各抒己見,各執一詞;本周又在湘鄉中學數學教研群中又在討論「3+2」是否代數式,群眾熱鬧非凡,有言:代數式定義規定,單獨一個字母或數字是代數式。認為「只要不是等式的式子就是代數式」與a+b類似,也有說「規定單獨一個字母或數字是代數式,是特殊情況」,因此3+2不是代數式。
  • 未讀科普派對:一場有關「數學之美」的閱讀分享
    人類為什麼信賴算術和公式?我們又為什麼要學數學呢?6月27日,未讀科普新書《無言的宇宙:隱藏在24個數學公式背後的故事》和《what if 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在言幾又書店舉行閱讀沙龍。這場題為「數學大爆炸•一次重新愛上數學的機會」 的活動邀請了科普作家同為理論物理學家的李淼以及數學科普作家顧森兩位嘉賓,與讀者探討那些不曾發覺的數學之美。
  • 分子之微,宇宙之大,發現無處不在的數學結構和神奇的數學之美
    下文摘自《迷人的圖形》前言部分, [遇見數學] 已獲出版社授權許可. 150張彩色插圖給你帶來視覺和科學的盛宴,不可抑制的數字之美躍然紙上!我6歲那年,在一個朋友那裡看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小五角星。朋友說,那是海百合化石碎片,是他在海灘上拾到的。
  • 三本書,讓你讀懂數學之美
    在培養「科學素養」方面,很多學校將數學、化學、物理等課程相融合,使數學課不再是單純枯燥的邏輯運算和推理教學。其實數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三本書,帶大家來觸摸數學的歷史,看懂數學為人類文明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 阿拉伯數字的由來—5個好玩的數學小故事分享
  • 數學之美:美在哪?為什麼?從人的大腦中哪裡來?
    數學在自然界四處可見,即使在我們不期望的地方也是如此。它可以幫助解釋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甚至心理情緒,例如美好的心緒,也可以具有數學的解釋。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指從數學中得到的美的愉悅,形容數學中的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藝術。數學不僅被視為美麗,美麗也還是數學,兩者交織在一起,數學與美麗的交織本身也是很美的。
  • 理解數學的美妙——《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是一本備受推崇的書,今天在搭乘高鐵回廣州的時候翻看了一下。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改為《數學應用之美》甚至《資訊理論應用之美》更為合適。對於希望體驗數學之美的同學,我推薦 S. Lang 的 《做數學之美妙》。
  • 吳軍《數學之美》:大數據的數學基礎和大數據的利弊
    在《數學之美》中,吳軍在第31章重點談到了大數據的威力和數據的重要性。從2010年開始,「大數據」頻繁亮相於各種媒體,那麼,「大數據」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它是否就是大量的數據呢?它的數學基礎是什麼?它又有什麼作用和利弊呢?01什麼是數據?
  • 培養數學審美能力: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生鑑賞數學美的能力
    羅素曾說過:「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它,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數學教學的審美教育目的在於培養,發展學生的數學美感,形成數學科學的愛好。許多著名專家學者,如徐利治、張奠宙等都認為,數學不只是一門學科,同時它也是一門生活藝術。教師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也應注重數學中潛在美學價值的拓展。
  • 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數學教育學報2011年第4期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顧 沛(南開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天津 300071)關鍵詞:數學美;數學思想;數學文化南開大學的數學文化課程,從2001年2月開設,至今已經10年了.數學文化課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
  • 《數學之美》筆記二
    一到五在《數學之美》筆記一中六. 信息的度量和作用1、信息熵引用說明:一條信息的信息量與其不確定性有著直接的關係。比如說,我們要搞清楚一件非常不確定的事,或是我們一無所知的事情,就需要了解大量的信息。相反,如果已對某件事了解較多,則不需要太多的信息就能把它搞清楚。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認為,信息量就等於不確定性的多少。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
  • 線上「溪山書會」|工學博士寧方立推薦《數學之美》
    主要從事智能感知機器人、壓縮感知理論及應用、機械噪聲源識別與定位、機械噪聲控制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推薦閱讀人群高中以上學生、研究所技術人員、對信息化技術有興趣的讀者。推薦理由前幾天,之江兄讓我從理工科的角度推薦一本科普類的書籍,我的腦海中第一時間就閃過的便是《數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