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之美:美在哪?為什麼?從人的大腦中哪裡來?

2021-01-11 量子認知

數學在自然界四處可見,即使在我們不期望的地方也是如此。它可以幫助解釋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甚至心理情緒,例如美好的心緒,也可以具有數學的解釋。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指從數學中得到的美的愉悅,形容數學中的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藝術。數學不僅被視為美麗,美麗也還是數學,兩者交織在一起,數學與美麗的交織本身也是很美的。

數學之美,美在哪?

通常,我們說一個人臉蛋兒美,是指其臉頰美、眼睛美、鼻子美、或嘴巴美等。數學之美,美在哪?根據美學和哲學等觀點,通常主要體現在下面四個方面:

解法之美:數學家形容一些獨特的證明方法為「優美」。可以是指:用了少量額外假設或之前證明的結果,極短的證明,由意外的方式推導出的證明,新的及原創的證明,可推廣的、解決相似問題的證明方法等。

結論之美:數學家在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數學領域之中,找到恰當的關聯性並推導出新的結論。如著名的歐拉恆等式:e^(iπ) + 1 = 0,看起來極為簡單,但卻把5種最基本的數學常數,通過四種最基本的數學運算簡潔地連繫起來。

體驗之美:數學之美最強烈的體驗來自於喜歡與積極地從事數學。如發表論文高達1525篇的數學家、保羅·愛多士(Paul Erds)認為,數學之美是不可言狀的:「為何數字是美麗的呢?這就像是在問為何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是否美麗。若如你不知道為何,其他人也無法告訴你。我知道數字是美麗的,若果它們不美的話,世上再沒有美麗的事物。」

圖形之美:數學與圖形相連,往往通過圖形解釋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會得出很美的圖形。數圖的對稱或不對稱、規則或不規則、簡單或複雜、單調或多彩、……等,都可以帶來美的感覺。

為什麼會有數學之美?

美的來源多種多樣,從美麗的臉龐、風景如畫的勝景、到美妙的交響曲等,都是從感官體驗中汲取美感,還有其他一些高度智慧的美之源,如數學家用其數學術語來體驗美,這種數學美的體驗與偉大的藝術所帶來的美的體驗一樣。

耶魯大學的數學家、史蒂芬·斯坦納伯格(Stefan Steinerberger)和巴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發表在《認知》雜誌上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普通人,也會就像欣賞美麗的山水畫或鋼琴奏鳴曲一樣,欣賞數學之美,而不必成為數學家就可以得到它。

研究團隊指出,「外行人不僅對數學之美有著與藝術之美相似的直覺,而且對彼此之美也具有相似的直覺。換句話說,人們對於事物變得美麗而不論其形式如何達成共識。」

對數學與情感進行交叉研究的情感數學的最新研究指出,數學會如情感一樣如何幫助解釋諸如美的情感,「當我們認識到模式時,無論是看到對稱性、組織整體的一部分還是解決難題等,我們的大腦都會獎勵我們。」

「當我們發現某種偏離模式的新事物時,譬如當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新模式出現時,大腦會再次獎勵我們,我們會感到高興和興奮。」

數學之美從人的大腦中何處來?

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神經生物學團隊最近發表在《人類神經科學前沿》上的一篇論文的研究表明,數學之美與藝術或音樂之美一樣地來自人的大腦的激活,特別是激活大腦的一個稱為眶額皮質的同一區域。

眶額皮質(英語:orbitofrontal cortex,縮寫OFC),又譯為眼窩前額皮質、眼眶額葉皮質、前額葉基底部,位於大腦額葉前下方的前額葉皮質,是與認知過程有關的一個腦區。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神經連接及其功能。眶額皮質接受丘腦背內側核的投射,涉及認知決策過程的情緒,是大腦愉悅和獎勵中心的一部分。其覆蓋於眼眶之上,因而得名。

研究人員對兩組不同的受試者予以實驗研究。一組受試者是來自不同文化和種族背景的21名志願者,讓他們將一系列繪畫或音樂藝術評為美麗、中性或醜陋三等。然後,他們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儀中查看這些圖片或聽音樂,同時該掃描儀測量大腦神經的具體活動。

另一組受試者為15位數學家,向他們提供了被評為美麗、中性或醜陋的60個數學公式,這些數學家在閒暇時以-5(醜陋)到+5(美麗)的等級對這些數學公式進行評判。兩周後,他們被要求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中重新複習這些公式,同時對其大腦神經具體活動進行探測。

研究發現,當他們聽音樂或查看了他們先前評價為美麗的照片或數學公式時,受試者的眶額皮質區域活動都同樣地特別更加活躍。相比之下,該大腦區域與先前評級為「醜陋」的藝術品或數學公式時,通常沒有關聯。

研究團隊表示:「我們發現,如同視覺或音樂美的經歷一樣,大腦的活動與人們強烈宣稱自己的美的體驗具有密切關係,即使在這個研究實驗中,數學美的來源是極其抽象的。這回答了美學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歷來就一直在爭論這一問題,即美學體驗是否可以量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們大談數學之美,美在哪來?
    數學是美麗的,這是數學家們常掛在嘴邊的。楊振寧這樣說:常常有年輕的朋友問我,他應該研究物理還是研究數學。我的回答是,這要看你對哪一個領域裡的美和妙有更高的判斷力和更大的喜愛。英國哲學、數學家羅素也說,數學正確地來說,不僅擁有真,還擁有極度的美。這裡就不多舉例子了。
  • 數學是否有「美感」大腦如何才能感受出數學之美
    但英國倫敦大學神經科學家塞米爾澤克(semil ZEK)的一項研究給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答案:數學之美,至少對數學家來說,與文學藝術之美是一致的。當數學家看到一個有美感的數學公式時,腹側眶額葉皮質(位於人腦前部)的激活水平相當于欣賞美麗的藝術品或優美的音樂的人。眼眶前額葉皮層是快樂體驗和獎賞迴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研究還發現,公式美感越強,大腦區域的活動水平就越高。
  • 高中數學組張慶娜: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一提到美,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江山如此多嬌」的自然美,或是「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圖畫美,抑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境美。一提到數學,就好像只能和枯燥無味扯上關係了,似乎只有到農貿市場才有點用處。數學果真是這樣的嗎?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 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數學教育學報2011年第4期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顧 沛(南開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天津 300071)關鍵詞:數學美;數學思想;數學文化南開大學的數學文化課程,從2001年2月開設,至今已經10年了.數學文化課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
  • 數學的美與趣│《x的奇幻之旅》
    斯託加茨以他獨特的天賦和不可抵擋的魅力,將數學這個令很多人敬畏的話題進行了分解與重組,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容易進入和充滿魔力的數學世界。這的的確確是一本充滿樂趣的好書。」這是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和天文學教授珍娜·萊文對《x的奇幻之旅》一書的評價,我覺得這點評太到位了,說出了我讀這本書的感受。
  • 三本書,讓你讀懂數學之美
    在培養「科學素養」方面,很多學校將數學、化學、物理等課程相融合,使數學課不再是單純枯燥的邏輯運算和推理教學。其實數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三本書,帶大家來觸摸數學的歷史,看懂數學為人類文明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 演講——「數學之美」讀後感
    博士太太沙龍的朋友邀我講一些科技方面書的讀後感,遂選了這本「數學之美」和她們分享。今天很榮幸能有一個機會和大家分享一本書《數學之美》,它講的是數學,可並不高冷。在座的各位都有手機,對吧?一天下來,伺服器根據大數據監控到,99%人輸入今日天氣後,點擊的是實時報導的連結,那麼統計的結果就是這個連結就有優先級,下一次還有人輸入今日天氣,那麼第一個連結就是實時報導。這裡百度伺服器並不具備理解詞義的能力,而只是做一個簡單的統計,而這利用了數學。有些用過Siri聊天的朋友可能的會問,那麼為什麼和Siri聊天呢,回復還比較準確?難道也是不理解我們說的意思?
  • 數學之美的秘密,從小學數學原理開始說起~
    雖然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有用,但是對研究數學的人來說,那卻不是數學的本質,他們會認為數學的主要特徵在於美。發現數學真理會得到回報,但研究數學的人主要意在追求美感的滿足。數學會跟美有什麼相干?數學這麼幹冷的題材,與藝術蘊含的美,會有什麼可能的關係?說到這裡,不免要回到「美到底是什麼?」這個人盡皆知,既困難又錯綜複雜的問題,也許唯有數學這位不請自來的賓客,能幫我們找到答案。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
  • 混沌(Chaos)世界——無序中的數學之美
    [遇見數學創作小組]作者張瀚升.為什麼相同的細胞會組成不同的組織?為什麼相同的原子會組成不同的元素?為什麼河流、血管、樹枝都具有類似的結構?為什麼數學方程可以畫出各種絢麗的圖案?為什麼數學的研究對象如此優雅美麗?為什麼很多美麗源自混沌?......
  • 圖形中蘊含世界之美——複習一波幾何數學吧
    想必各位經歷過中高考數學的玩家曾經為這部分解題掉下過幾許頭髮,但其實,那些奇異的圖形變化蘊藏著非同一般的規律。平面投影成立體圖形,而幾何學投影著世界之美。像彭羅斯三角形、彭羅斯階梯等「不可能圖形」,利用人類視覺系統對二維圖形的三維投射形成的認知錯誤,製造理論上不可能存在的空間路徑。
  • 都說數學難,其實數學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數學美的眼睛
    數學難,這是大多數人心中對數學的想法.數學還有美?其實是有的,數學作為所有理工科的基礎學科有其內在的美,今天我們就具體分析一下數學美在哪裡?1對稱美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算式,它的結果具體對稱性,左右兩邊相同.
  • 在數學美的風情中醉倒
    在數學美的風情中醉倒溧之道數學貌美如花,獨具魅力,數學不僅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數學美是啟迪和明晰數學思想、進行數學創造活動的重要源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離不開數學審美情趣的培養,讓學生積累數學美的知識、技能與方法,尊重數學人文藝術的多樣性,能升華學生對美的欣賞和感受,提高學生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能力。
  • IB的「靈魂」課程,如何從枯燥中展現數學之美?
    它像思維體操,糾正思維的誤區,使人透視知識的邏輯和全貌,是IB課程的「靈魂」所在。下文中,有八年國際學校一線教師經驗的龔琴老師將帶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數學這門看似「枯燥」的學科,它的多樣性如何表現?又該如何在TOK中探索它的「美」。
  •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2018-08-02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吳軍:《數學之美》延伸閱讀,為什麼數學是科學的女王?
    01看完吳軍的《數學之美》後,我又做了一些延伸閱讀,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為什麼「數學是科學的女王」?牛頓的力學原理和定律依賴於微積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與黎曼幾何及其他數學的發展緊密相關。02數學與信息技術科學信息技術科學是近30年來伴隨著網絡技術而迅速發展的一門科學,它廣泛應用於搜尋引擎、圖像識別、數據壓縮、信息處理、人工智慧、軟體開發方法和理論等為研究方向。在這門學科中,計算機和網絡只是載體和工具,數學才是靈魂。
  • 數學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生活之美,其實是相通的
    拋開背後的數學知識,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可能從「最速降線」 問題中找到對工作、生活、感情的啟示。比如,我們很多人如果想迫切的做成某一件事情,如果從一點出發,要達到目標,想走最短的直線距離過去,最終卻發現「欲速則不達」,我們認為的最短距離,反而不是最快的方法。從「最速降線」來看,「曲線救國」 式的繞一下,距離上長了一點,但解決問題的時間,其實並沒有受到影響。
  • 攻克最強大腦「分形之美」
    《最強大腦》節目基於分形理論創造出的數學項目:「分形之美」,複雜的理論、函數方程以及海量圖形的組合讓現場嘉賓很是崩潰。
  • 認知篇—數學之美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在成為數學老師之前,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深深體會到數學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在中科院工作了五年後,我毅然決然的決定要去當一名老師,一名數學老師。
  • 數學之美
    結果這份職業卻激發了青年對圖形和設計的愛好與天賦,他的作品不是一般藝術家的天馬行空,而是基於精準的絕對理性,儘管從來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數學訓練,但是數學成為他的靈感來源,他鑽研於規則、結構,創作出許多「不可思議」的畫面。這位青年在中年時終於成名,他的畫裡充滿著黎曼曲面、彭羅斯三角、拓撲幾何等數學命題,他被譽為數學的「譯者」,他的名字叫埃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