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在自然界四處可見,即使在我們不期望的地方也是如此。它可以幫助解釋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甚至心理情緒,例如美好的心緒,也可以具有數學的解釋。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指從數學中得到的美的愉悅,形容數學中的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藝術。數學不僅被視為美麗,美麗也還是數學,兩者交織在一起,數學與美麗的交織本身也是很美的。
數學之美,美在哪?
通常,我們說一個人臉蛋兒美,是指其臉頰美、眼睛美、鼻子美、或嘴巴美等。數學之美,美在哪?根據美學和哲學等觀點,通常主要體現在下面四個方面:
解法之美:數學家形容一些獨特的證明方法為「優美」。可以是指:用了少量額外假設或之前證明的結果,極短的證明,由意外的方式推導出的證明,新的及原創的證明,可推廣的、解決相似問題的證明方法等。
結論之美:數學家在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數學領域之中,找到恰當的關聯性並推導出新的結論。如著名的歐拉恆等式:e^(iπ) + 1 = 0,看起來極為簡單,但卻把5種最基本的數學常數,通過四種最基本的數學運算簡潔地連繫起來。
體驗之美:數學之美最強烈的體驗來自於喜歡與積極地從事數學。如發表論文高達1525篇的數學家、保羅·愛多士(Paul Erds)認為,數學之美是不可言狀的:「為何數字是美麗的呢?這就像是在問為何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是否美麗。若如你不知道為何,其他人也無法告訴你。我知道數字是美麗的,若果它們不美的話,世上再沒有美麗的事物。」
圖形之美:數學與圖形相連,往往通過圖形解釋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會得出很美的圖形。數圖的對稱或不對稱、規則或不規則、簡單或複雜、單調或多彩、……等,都可以帶來美的感覺。
為什麼會有數學之美?
美的來源多種多樣,從美麗的臉龐、風景如畫的勝景、到美妙的交響曲等,都是從感官體驗中汲取美感,還有其他一些高度智慧的美之源,如數學家用其數學術語來體驗美,這種數學美的體驗與偉大的藝術所帶來的美的體驗一樣。
耶魯大學的數學家、史蒂芬·斯坦納伯格(Stefan Steinerberger)和巴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發表在《認知》雜誌上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普通人,也會就像欣賞美麗的山水畫或鋼琴奏鳴曲一樣,欣賞數學之美,而不必成為數學家就可以得到它。
研究團隊指出,「外行人不僅對數學之美有著與藝術之美相似的直覺,而且對彼此之美也具有相似的直覺。換句話說,人們對於事物變得美麗而不論其形式如何達成共識。」
對數學與情感進行交叉研究的情感數學的最新研究指出,數學會如情感一樣如何幫助解釋諸如美的情感,「當我們認識到模式時,無論是看到對稱性、組織整體的一部分還是解決難題等,我們的大腦都會獎勵我們。」
「當我們發現某種偏離模式的新事物時,譬如當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新模式出現時,大腦會再次獎勵我們,我們會感到高興和興奮。」
數學之美從人的大腦中何處來?
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神經生物學團隊最近發表在《人類神經科學前沿》上的一篇論文的研究表明,數學之美與藝術或音樂之美一樣地來自人的大腦的激活,特別是激活大腦的一個稱為眶額皮質的同一區域。
眶額皮質(英語:orbitofrontal cortex,縮寫OFC),又譯為眼窩前額皮質、眼眶額葉皮質、前額葉基底部,位於大腦額葉前下方的前額葉皮質,是與認知過程有關的一個腦區。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神經連接及其功能。眶額皮質接受丘腦背內側核的投射,涉及認知決策過程的情緒,是大腦愉悅和獎勵中心的一部分。其覆蓋於眼眶之上,因而得名。
研究人員對兩組不同的受試者予以實驗研究。一組受試者是來自不同文化和種族背景的21名志願者,讓他們將一系列繪畫或音樂藝術評為美麗、中性或醜陋三等。然後,他們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儀中查看這些圖片或聽音樂,同時該掃描儀測量大腦神經的具體活動。
另一組受試者為15位數學家,向他們提供了被評為美麗、中性或醜陋的60個數學公式,這些數學家在閒暇時以-5(醜陋)到+5(美麗)的等級對這些數學公式進行評判。兩周後,他們被要求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中重新複習這些公式,同時對其大腦神經具體活動進行探測。
研究發現,當他們聽音樂或查看了他們先前評價為美麗的照片或數學公式時,受試者的眶額皮質區域活動都同樣地特別更加活躍。相比之下,該大腦區域與先前評級為「醜陋」的藝術品或數學公式時,通常沒有關聯。
研究團隊表示:「我們發現,如同視覺或音樂美的經歷一樣,大腦的活動與人們強烈宣稱自己的美的體驗具有密切關係,即使在這個研究實驗中,數學美的來源是極其抽象的。這回答了美學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歷來就一直在爭論這一問題,即美學體驗是否可以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