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小區鄰居向我吐槽孩子上小學後,輔導數學學習狀態:
輔導作業就如上墳,孩子對枯燥的數學知識根本不感興趣!講到口乾舌燥,看到孩子一臉懵的模樣,自己就十分受挫。控制不住,吼了幾聲,孩子就越反感學習,學習成績就越差。如此循環反覆,不僅孩子因為學習受挫,媽媽也陷入無奈的冰窖。
在我看來,如果孩子對數學不感興趣,又對一些知識點不理解,只是死記硬背的話,不懂得融會貫通,很難將數學學好。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對數學興趣呢?
這本《寫給小學生的數學圖鑑》有趣、易懂,是父母啟發孩子發現生活中數學之美的工具書。
本書是由日本筑波大學人類系教授清水美憲主編。曾任東京學藝大學副教授,印第安納大學客座研究員等。研究領域包括數學的學歷評價與數學課程的國際化比較研究。著作有《將數學課程科學化:數學課程的新方向》等。
該書涵蓋小學數學關鍵知識點,以有趣的立體圖形、奇妙的平面圖形、長度以及量和測量、美麗的書和比例四大主題,形象、直觀地分析生活中蘊含38個數學知識的現象。
另外,每個知識點都設置「試著做做」的欄目,鼓勵孩子在動手中發現數學的規律,培養孩子學習數學興趣;四大主題分別設置「博學專欄」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拓展與歸納,讓孩子感受學習數學的思維,把孩子培養成應用型人才。
相對於市面上純文字歸納數學知識點的練習冊,這不是一本提高數學成績的指南,而是一本可以點燃孩子數學興趣、拓展數學課外知識、引導孩子發現數學之美的數學圖鑑書。
01、帶領孩子欣賞無處不在的數學之美
學習十多年的數學,有很多人吐槽「沒什麼用」。實際上,在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使用數學。
從小處上看,價格、時鐘、高矮、輕重等這些都運用數學知識,大處上看,計算機領域、建築、繪畫、生產等中都離不開數學的基礎。
擁有縱深感、立體感的繪畫怎麼畫出來的嗎?為什麼天線要做成拋物面嗎?古建築與名畫中蘊含的數學知識嗎?
書本以圖鑑形式告訴我們一個個不曾了解以及認真思考的數學之美。
原來有縱深感的圖畫,如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是採用數學思維遠近法、消失點進行繪畫。
遠近法指的是同樣大小的物體,距離越遠就畫得越小。消失點指的是在人眼看來,兩條平行線越往遠處延伸,他們之間的距離就越近,最後交於一點。
至於把天線做成拋物面的原因在於無論信號從哪個角度傳進來,最後都匯集於同一個點,利於廣播衛星信號的接受。
此外,帕特農神廟、米羅的維納斯、巴黎的凱旋門、胡夫金字塔、名畫《雷卡米埃夫人》、智慧型手機、護照等都是按照最具美感的黃金比(1:1.618)來製作。
然而,比起黃金比,日本人偏愛白銀比(1:1.414)來體現物品的美感,如名畫《美人回首圖》、名畫《秋冬山水圖·冬景》、日本的法隆寺五層塔等。
02、帶孩子動動手,探索數學的規律
小學數學知識點包含數與數的運算、幾何圖形、概率等,對於數與數的運算中進位、退位、背乘法口訣等孩子都感到有點吃力,到了涉及到空間思維的幾何圖形中知識點更是難了。
尤其是對於圓形、正方體、長方體等面積、體積,孩子們只是把公式背誦下來,一不小心就混了。如果理解面積、體積推理過程,那麼學起來就得心應手,還收穫滿滿成就感。
有趣的立體圖形主題就介紹球、多面體、切開的立體圖形、正多面體、不規則多面體、旋轉體等難以理解知識,以具象思維及動手做做的一步一步引導,帶領孩子學會思考,探索數學奧秘。
奇妙的平面圖形主題就介紹立體圖形投影、三角形、智慧七巧板的奧秘、什麼是相似、怎樣形狀更容易旋轉、街頭看到瓷磚拼接、一筆畫的數學知識等帶領孩子感受生活中數學思維。
如一筆畫中,首先介紹一筆畫的知識要點,接著讓孩子思考哪些圖形能夠一筆畫,接著拓展到格尼斯堡七橋問題、歐拉的觀點,再通過推理引導孩子發現畫「一筆畫」的條件。
如形象展示圓形面積計算方法,通過把圓等分後的扇形排列在一起來理解。
03、一本孩子的數學課外讀物拓展工具書
學語文,我們會推薦很多的課外讀物,而小學則是一本本的練習冊。其實,數學不僅是做題,數學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本書結合知識點也拓展一些數學家的經典發現,如12-13世紀,義大利數學家萊奧納多發現「斐波那契數列」;艾拉託色尼思考出測量地球大小的方法等。
此外,還以生活中例子激發孩子應用數學的能力。
怎麼測量不規則圖形大小?怎麼把一個蛋糕五等分?怎麼做七巧板?
書本從實際問題出發,引導孩子思考,再一步一步帶領孩子動手,邊動手邊總結規律,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數學思維,而不是背公式、解題模式認識數學。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不像數學書的數學圖鑑,甚至有一些知識對大人來說也是有點難度,儘管如此,這本書會讓我們驚現「原來這也是數學」,引領孩子發現數學的趣味,值得給孩子們讀一讀,做一做,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