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真實的學習中發現數學之美

2021-01-11 格魯伯學校

第十四屆湖北省高校研究生數學講課比賽

第十四屆湖北省高校研究生數學講課比賽將於11月15日18:30在武漢大學數統院數學會堂舉行。

湖北省高校研究生數學講課比賽從2006年開始舉辦,由湖北省數學會和武漢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主辦、武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承辦,聯合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大學五所高校參賽,屬省級頗具規模的比賽活動,至今歷經十三屆,格魯伯學校很榮幸成為本屆比賽的協辦方。

來自各大高校數學系的碩博研究生齊聚一堂,展現優秀的數學水平,為學子們提供一場高水平的數學教學盛宴。格魯伯總校長林待秋受邀參加本次活動,並為活動致辭。他將分享格魯伯的數學教學理念,和廣大師生共同探討數學之美。

格魯伯的數學教育遵從兒童心智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從形象感知,到經驗,再到抽象。數學思維的發展先後表現為三個階段:數學感知→數學經驗→數學抽象。

格魯伯的數學之美

1.數學感知

小學數獨課
小學數感課

「數感」其實就是對數的感覺。「數」和「感」合在一起,就是指通過動手操作和體驗獲得對數學知識的全知。是一種初始的數學經驗,預知能力和數學自主意識。「數數」、「估數」、「計數」、「序數」。由此可知,培養數感,就必須從點數這樣的簡單操作活動開始,從而逐步培養起孩子的數學經驗。數感培養的基本方法:一是數數計數,二是操作體驗。

所有的桌面遊戲都可以培養孩子的數感,其中,數字遊戲是最好的數學啟蒙形式,而數獨遊戲又是數字遊戲中的最高形式。

2.數學研究

格魯伯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是充實而有趣的,五(2)班的周雨晨同學利用暑假,將數學在歷史和生活中的文化挖掘出來,製作了一本充滿「文化味」的數學手冊。他將帶大家穿越回古埃及,看看那個時期的數字有怎樣獨特的魅力。

3.數學思維

一張張充滿邏輯性、專業性和簡潔性的數學思維導圖,展示了孩子們優秀的表達能力,在數學課堂上,他們不光掌握了知識,更鍛鍊了思維技巧。

4.數學遊戲

格魯伯的數學教學是充滿多樣性的,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培養熱情。初中數學學科特舉辦「二十四點」益智遊戲比賽,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

5.數學講座

格魯伯特邀長期深耕於教育事業的專家,為學生們闡述數學之美。高級數學教師黃三民老師為格魯伯的家長和孩子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數學講座。他評價道:「我很欣賞格校家長的素養,今天在私下裡和活動中所提的問題很有水平,直擊教育的核心價值。學生自由活潑,個性張揚,非常好。上午聽課的六年級學生的數學水平非常高,課堂裡學生全都在積極參與,效率高,層次分明,人人都獲益。我非常欣賞格魯伯這樣的教育環境。」

6.數學教學

格魯伯的數學教育立足學生的真實學習,運用學習共同體、主題教學、分級教學等教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習慣,發展數學推理、運算、分析、抽象等能力,發現學生的數學特質,給予支持,服務於其成長。讓學生愛上數學,在數學的學習中實現真實思考、真實學習和真實進步。

格魯伯歡迎所有熱愛教育的教師加入我們,共同帶領學生實現自由學習和精深學習。

圖片:羅小灰 琪琪文字:羅小灰排版:羅小灰

相關焦點

  •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2018-08-02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數學之美:如何向孩子解釋學習數學的意義
    數學之美:如何向孩子解釋學習數學的意報告顯示,年輕人對數學的負面情緒正在上升,即便是在小學階段也是一樣。我用彈鋼琴打比喻來說明對數學的認識,即演奏者雖然知道鋼琴的一些相關知識(如:琴鍵、音符、弦樂等),但這並不能讓他成為莫扎特,同樣,了解資料、公式、定義雖然非常重要,但卻不能使某人成為數學家。當孩子們並非簡單的為完成作業而研習數學時就會發現,數學具有趣味性、相關性和吸引力,數學還會對生產力和就業機會帶來長遠的經濟影響。
  • 高中數學組張慶娜: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一提到美,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江山如此多嬌」的自然美,或是「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圖畫美,抑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境美。一提到數學,就好像只能和枯燥無味扯上關係了,似乎只有到農貿市場才有點用處。數學果真是這樣的嗎?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
  • 認知篇—數學之美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在成為數學老師之前,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深深體會到數學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在中科院工作了五年後,我毅然決然的決定要去當一名老師,一名數學老師。
  • 分子之微,宇宙之大,發現無處不在的數學結構和神奇的數學之美
    下文摘自《迷人的圖形》前言部分, [遇見數學] 已獲出版社授權許可. 150張彩色插圖給你帶來視覺和科學的盛宴,不可抑制的數字之美躍然紙上!我6歲那年,在一個朋友那裡看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小五角星。朋友說,那是海百合化石碎片,是他在海灘上拾到的。
  • 在數學美的風情中醉倒
    在數學美的風情中醉倒溧之道數學貌美如花,獨具魅力,數學不僅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數學美是啟迪和明晰數學思想、進行數學創造活動的重要源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離不開數學審美情趣的培養,讓學生積累數學美的知識、技能與方法,尊重數學人文藝術的多樣性,能升華學生對美的欣賞和感受,提高學生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能力。
  • 大學生學數學不容錯過的《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帶你領略以上算法的美!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數學之美》,29章,用具體例子講述了數學的美,化繁為簡,普渡眾生!如果你聽說過吳軍這個人,知道他曾經寫過一本大作,叫做《浪潮之巔》,那你一定是一位有情懷的程式設計師,一位有著創業改變世界夢想的偉大程式設計師。對程序編寫有一定基礎的人,很容易理解程序到最終都是數學這句話。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數學之美》。
  • 發現數學之美——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留學生活
    當時她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專業是數學與應用數學,研究題目正是基於斯坦利教授提出的一個猜想。「具體是研究一個帶參數的整數線形方程組的解的性質。在輔導老師陳勝的指導下進行。解的過程中遇到些問題,陳老師便提供機會讓我寫信諮詢斯坦利教授。」大三時,李楠在一個國際會議上見到斯坦利教授,並向他講解了研究進展。斯坦利教授最終在李楠申請麻省理工學院時給她寫了推薦信。
  • 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這其中,數學尤其容易陷入題海戰術。對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李嬋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表示:「數學如藝術,培養對數學之美的感知力,比單純強調數量的刷題訓練更重要。」刷題是駕馭「已知」,研究是發現未知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曾經說過:理解數學需要具備一種純粹的感覺,即「數感」。
  • 數學之美:美在哪?為什麼?從人的大腦中哪裡來?
    數學在自然界四處可見,即使在我們不期望的地方也是如此。它可以幫助解釋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甚至心理情緒,例如美好的心緒,也可以具有數學的解釋。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指從數學中得到的美的愉悅,形容數學中的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藝術。數學不僅被視為美麗,美麗也還是數學,兩者交織在一起,數學與美麗的交織本身也是很美的。
  • 享受數學之美 華工數學文化節開幕
    南方網訊(記者/柯丹潔 通訊員/鄭璐)一年一度的「雙11」就要到了,商家們推出的各種折扣、優惠方案,讓愛好網購的網友們算來算去、頗為「燒腦,直呼「我恨數學」。然而,近期在華南理工大學,卻有數千位數學愛好者,正在參加由數學學院舉辦的第五屆「數紛」數學文化節,「數理大賽」「數學文化展」「華工腦力王」「三行情詩」等活動,讓師生盡情享受著數學之美。在10月26日數學文化節的開幕式上,華東師範大學談勝利教授受邀給全校師生作題為「參數曲線與幾何之美」的講座,解讀參數曲線的歷史演變與未來,以及其中呈現的幾何之美。
  • 《給小學生的數學圖鑑》:帶孩子動動手,探索數學之美
    在我看來,如果孩子對數學不感興趣,又對一些知識點不理解,只是死記硬背的話,不懂得融會貫通,很難將數學學好。那麼,怎麼培養孩子對數學興趣呢?這本《寫給小學生的數學圖鑑》有趣、易懂,是父母啟發孩子發現生活中數學之美的工具書。本書是由日本筑波大學人類系教授清水美憲主編。曾任東京學藝大學副教授,印第安納大學客座研究員等。
  • 數學之美的秘密,從小學數學原理開始說起~
    他用一些例子,講述了數學的美麗之處,讓我們窺探到數學之美的秘密。如果答案不漂亮,我知道一定是錯的。——富勒在二年級班上,我教小朋友一種證明乘法交換律的漂亮方法(這方法我們會在乘法意義那章講到)。有位坐在第一排的小朋友抬頭凝視一會兒,然後低聲說:「真美。」去問數學家數學這行到底什麼地方吸引他,十之八九會回答是「美」。
  • 看得見的數學之美 科工學校舉行數學手抄報評比活動
    知識之樹,茁壯成長。佳作欣賞       為讓學生充分認識和感受數學之美,培養他們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專業特長進行再創造的能力,同時在學校營造學數學、用數學、愛數學的濃厚氛圍,日前,鄭州市科技工業學校在全體學生中開展了數學手抄報製作比賽
  • 【科技日報】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這其中,數學尤其容易陷入題海戰術。對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李嬋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表示:「數學如藝術,培養對數學之美的感知力,比單純強調數量的刷題訓練更重要。」   刷題是駕馭「已知」,研究是發現未知   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曾經說過:理解數學需要具備一種純粹的感覺,即「數感」。
  • 培養數學審美能力: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生鑑賞數學美的能力
    作者:凌筱玥,本文為 [遇見數學] 第三次徵文參賽文章摘要高中數學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美育的方式循循善誘;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概念或定理時,可以體會到數學的嚴謹美,邏輯美,簡潔美和奇異美。
  • 吳國平:人人都說數學不美,它只是「美」那麼簡單
    數學美是什麼?你認為數學美嗎?面對這樣的問題,很多人可能會有一點懵,數學跟美能扯上關係嗎?如果我們提到美術、音樂等等這些,可能大家一下子就能想到美的地方,但如果讓大家在數學中去發現美,可能就會顯得「強人所難」。數學是什麼?
  • IB的「靈魂」課程,如何從枯燥中展現數學之美?
    下文中,有八年國際學校一線教師經驗的龔琴老師將帶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數學這門看似「枯燥」的學科,它的多樣性如何表現?又該如何在TOK中探索它的「美」。給大家看看在TOK的課堂裡,關於數學,我們通常會和學生們討論的那些事,關於美,也關於其他。首先,給你一個小測試,下列哪一個最能描述數學?
  • 發現數學之美——數學中的符號
    數學符號就像一座橋梁,其作用不言而喻。通過運用數學符號我們可以表達出數學世界中紛繁複雜的邏輯關係,那麼大家是否知道這些符號的來源呢?而數學符號,則是數學學科專門使用的特殊符號,它可以使數學思維過程更加準確、概括、簡明、直觀,易於解釋數學對象的本質。可以說,不掌握數學符號,就很難接受數學知識、進行數學研究,更無從表達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