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中的數學之美

2021-01-11 中國數字科技館

演講專家

梁 進(同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教授)

在傳統印象中,數學家的樣子是固執的、保守的,而藝術家的樣子是非傳統的、瘋狂的。可以說,數學和美術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存在。然而,數學和藝術其實能夠在哲學層面產生交集。藝術是形象思維的高度抽象,數學是邏輯思維的高度抽象。但數學的研究對象是「數」和「形」,所以數學中包含「形象邏輯」;藝術講究邏輯,所以也包含「邏輯形象」——在哲學的層面上,二者殊途同歸、「高維連通」,這是一種非直觀關聯,是更高層面的浸潤。實際上,一些數學家在發現重大定理時,偶爾也會通過「藝術」的直覺來發現。

▲19世紀荷蘭「幾何形體派」畫家蒙德裡安利用繪畫三原色(紅黃藍)和幾何圖形創作的代表作《構圖 II》

藝術中也有廣闊時空

作為兩個領域,藝術和數學的思維方式的確有很大不同,數學的思維是嚴謹的,而藝術的思維是跳躍的、抽象的、發散的。時間和空間是數學和物理中最基本的概念,那麼時空在藝術中是如何反應的呢?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隨著時間流淌,一首樂曲必須從頭聽到尾才能理解其含義。而美術是一種空間的藝術:繪畫作品是二維的,雕塑作品是三維的。它們在時間上相對固定(不同時間點去欣賞同一幅作品,呈現的內容基本相同)。不過,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繪畫也可以在作品中「表現時間」,音樂也可以「尋找空間」,比如交響樂比獨奏的空間感要大得多,表現的內容也更豐富。

那麼,名畫是如何與數學產生交集的呢?事實上,繪畫的結構「很數學」,例如,色彩是繪畫中最基本的重要因素,從三原色開始,通過不同比例的調配能夠獲得更多的顏色,每一種色彩中紅、黃、藍的比例是不同且固定的。

因此,色彩可以組成一個具有x、y、z軸的坐標空間,每一種顏色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點,比如(255,255,255)為白色,而坐標原點(0,0,0)則為黑色,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數學」表現。

▲光學三原色(紅綠藍)可構建色彩坐標系

名畫中的數學結構

數學中最簡單的形狀是圓、三角形、四邊形,這些形狀不僅在生活中處處可見,還被賦予各種含義,例如圓往往代表「完美」。

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很早就發現了「黃金分割」。據說有一天,畢達哥拉斯在大街上聽到鐵匠在打鐵,他注意到打鐵的聲音非常好聽,一強一弱的節律很有規律,畢達哥拉斯通過分析其中的規律,發現了黃金分割點——這是音樂節奏中的數學。

▲斐波那契的「兔子數列」示意圖

喜歡數學的人一定知道斐波那契數列。這個數列還有一個「兔子」版本,即一隻兔子生下一隻小兔子,一個月後,小兔子也可以生小兔子。按照這個規律,兔子生兔子的數列就是0,1,1,2,3,5,8,13,21,34,55,89,144……這就是斐波那契數列。斐波那契數列又稱「黃金分割數列」——如果把通過斐波那契數列計算出的「黃金矩形」放在一起,便會進一步形成「等角螺線」。「等角螺線」在大自然中也很常見,比如葵花籽的排列方式就是按照等角螺線來排列的。

除了黃金分割點和等角螺線,自然界還有「黃金角度」——137.5度,如果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大自然中的許多樹杈就是137.5度。為什麼樹杈會正好長到這個角度?人們發現,這個角度正好可以讓樹木獲得最大的採光量。

說到繪畫與數學的融合,不得不提達文西。他不僅是美術家,也是數學家、科學家,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博學家。《蒙娜麗莎》是達文西的代表作,畫作的比例十分符合等角螺線和黃金三角形定律。後世畫家在處理半身像時,或多或少都加上了《蒙娜麗莎》的影子,其影響之大可見一斑。而達文西另一幅備受關注的畫作、人體繪畫的標杆《維特魯威人》也包含大量黃金分割。

▲ 達文西《維特魯 威人》手稿(來源: 視覺中國)

《維特魯威人》描繪了一個四肢張開的健壯中年男子。如果以頭、足、手為端點,正好外接形成一個圓形。同時,在畫中疊加著男子兩臂張開平伸的結構,則可以外接一個正方形。這幅畫,將數學的「形」體現得淋漓盡致。

「文藝復興藝術三傑」中除了達文西,拉斐爾的畫作同樣結構明顯。例如《嘉拉提亞的凱旋》的結構是由多個三角形組成。

▲拉斐爾畫作《嘉拉提亞的凱旋》(來源:維基百科)

藝術走在了數學之前

工業革命後,數學界經歷了一次危機。從微積分的誕生,到關於「無窮小」的爭論,再到非歐幾何的崛起、隨機問題對傳統的挑戰等,數學家的眼光逐漸從具象轉向抽象。

同一時期,畫家也受到了嚴酷的挑戰:特別是19世紀初,照相機的問世讓一批畫家丟掉了飯碗,這時候對於畫得「如何像實體」的追求已經已經走到了盡頭,藝術家們在方寸畫布上,也開始追求「抽象」和「感覺」,印象派畫家開始引領風潮,其獨有的朦朧風格畫作引起世人廣泛的共鳴。

可以說,這回藝術走到了數學前面。數學一直以精準著稱,然而直到印象派崛起的一個世紀後,數學界才發展出「模糊數學」學科(美國學者扎德發表「模糊集合」論文,標誌模糊數學誕生)。

什麼是模糊數學?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理解一二,比如老師說「請高個子同學站起來」,你一定會想:我算不算高個子呢?但如果老師說「請一米七以上的同學站起來」,這時符合條件的同學就會起立。有了模糊數學,我們就可以通過計算「一米七是高個子的概率有多少」來描述高個子這個模糊概念。模糊數學目前在許多領域(包括醫學)中被大量應用。

其實,藝術與數學的發展都是無窮盡的。至少從目前人類掌握的知識來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可以把每個學科看成是不同的道路,或許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這些路途就會產生交集,從而出現讓人類覺得不可思議的、看似巧合卻並非巧合的事物。■

不止達文西有密碼

文藝復興時期的德國藝術家丟勒留下了大量的版畫作品,其中最有名是《抑鬱症I》。在這幅作品中,多面體、球體、圓規、尺子代表幾何學;刀鋸、刨、錘代表工程學;船錨、指南針代表航海學;天平、沙漏、鍾代表科學。而最有意思的是少女頭頂上代表數學的4×4幻方。

幻方上的數字橫豎加起來都是34,是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數字。而且對角線上元素的平方和748或立方和9248等於非對角線上的元素平方和或立方和。幻方最下面一行中間的兩個數字15、14正是這幅畫創作的年代1514年,時年丟勒正好43歲,是34的鏡像。這種直接將數學研究成果放在藝術品裡真是神來一筆。

(記者/白竟楠 編輯/丁林)

相關焦點

  • 《給小學生的數學圖鑑》:帶孩子動動手,探索數學之美
    在我看來,如果孩子對數學不感興趣,又對一些知識點不理解,只是死記硬背的話,不懂得融會貫通,很難將數學學好。那麼,怎麼培養孩子對數學興趣呢?這本《寫給小學生的數學圖鑑》有趣、易懂,是父母啟發孩子發現生活中數學之美的工具書。本書是由日本筑波大學人類系教授清水美憲主編。曾任東京學藝大學副教授,印第安納大學客座研究員等。
  •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2018-08-02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數學之美:美在哪?為什麼?從人的大腦中哪裡來?
    數學在自然界四處可見,即使在我們不期望的地方也是如此。它可以幫助解釋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甚至心理情緒,例如美好的心緒,也可以具有數學的解釋。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指從數學中得到的美的愉悅,形容數學中的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藝術。數學不僅被視為美麗,美麗也還是數學,兩者交織在一起,數學與美麗的交織本身也是很美的。
  • 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數學教育學報2011年第4期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顧 沛(南開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天津 300071)關鍵詞:數學美;數學思想;數學文化南開大學的數學文化課程,從2001年2月開設,至今已經10年了.數學文化課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
  • 高中數學組張慶娜: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一提到美,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江山如此多嬌」的自然美,或是「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圖畫美,抑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境美。一提到數學,就好像只能和枯燥無味扯上關係了,似乎只有到農貿市場才有點用處。數學果真是這樣的嗎?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 於真實的學習中發現數學之美
    來自各大高校數學系的碩博研究生齊聚一堂,展現優秀的數學水平,為學子們提供一場高水平的數學教學盛宴。格魯伯總校長林待秋受邀參加本次活動,並為活動致辭。他將分享格魯伯的數學教學理念,和廣大師生共同探討數學之美。格魯伯的數學教育遵從兒童心智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從形象感知,到經驗,再到抽象。數學思維的發展先後表現為三個階段:數學感知→數學經驗→數學抽象。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
  • 認知篇—數學之美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在成為數學老師之前,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深深體會到數學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在中科院工作了五年後,我毅然決然的決定要去當一名老師,一名數學老師。
  • 對稱之美——「數學與人文」系列演講之四
    1984年獲杭州大學理學學士學位, 1985年赴美在丘成桐教授指導下研習數學。1987年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91年在美國東北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1995年至今任教於美國密西根大學數學系,從2002年開始兼任浙江大學數學研究中心高級教授。曾獲得Sloan研究獎、晨興數學獎銀獎以及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數學科學博士後獎。
  • 名畫《蒙娜麗莎》,藏著這麼多神秘之秘密,達文西會被氣哭
    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堪稱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傳世傑作之一,是巴黎羅浮宮的鎮館之寶。這幅礦世名畫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文西創作的油畫,為木板(楊樹木)油畫,高為77釐米,寬為53釐米,創作時間約為1503年—1506年間。
  • 「數學之美」講壇
    Beurling-Wintner問題    12月1日下午,清華大學數學系2020年「數學之美」系列學術報告活動在理科樓
  • 世界十大名畫|西方文藝油畫巔峰之作!
    世界十大名畫之一蒙娜麗莎《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創作的油畫,現收藏於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現藏|義大利米蘭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世界十大名畫之一格爾尼卡《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帕勃洛
  • 理解數學的美妙——《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是一本備受推崇的書,今天在搭乘高鐵回廣州的時候翻看了一下。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改為《數學應用之美》甚至《資訊理論應用之美》更為合適。對於希望體驗數學之美的同學,我推薦 S. Lang 的 《做數學之美妙》。
  • 混沌(Chaos)世界——無序中的數學之美
    我的腦子裡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疑問,總是想去一探究竟,於是,我在各種各樣的書籍中尋找著答案,卻發現,在數學裡,總有一個或簡單或複雜,但是卻讓你越來越有興趣去發現的快樂與驚喜的源泉,就像現在,我將帶你們走近一個完全不同的混沌世界,一起看看這些科學界無法解釋的種種謎團。說到這裡,我們必須要先解開最核心的一個謎題:什麼是混沌?
  • 數學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生活之美,其實是相通的
    拋開背後的數學知識,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可能從「最速降線」 問題中找到對工作、生活、感情的啟示。比如,我們很多人如果想迫切的做成某一件事情,如果從一點出發,要達到目標,想走最短的直線距離過去,最終卻發現「欲速則不達」,我們認為的最短距離,反而不是最快的方法。從「最速降線」來看,「曲線救國」 式的繞一下,距離上長了一點,但解決問題的時間,其實並沒有受到影響。
  • 感悟數學之美 品味數學文化
    2020年與366位名師相約每天30分鐘一講座把你的思維帶到未曾去過的地方第845期感悟數學之美 品味數學文化王庚 | 南京財經大學教授華羅庚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物之秘,火箭之速,地球之變和化工之巧,無處不用數學。」
  • 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這其中,數學尤其容易陷入題海戰術。對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李嬋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表示:「數學如藝術,培養對數學之美的感知力,比單純強調數量的刷題訓練更重要。」刷題是駕馭「已知」,研究是發現未知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曾經說過:理解數學需要具備一種純粹的感覺,即「數感」。
  • 數學之美
    結果這份職業卻激發了青年對圖形和設計的愛好與天賦,他的作品不是一般藝術家的天馬行空,而是基於精準的絕對理性,儘管從來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數學訓練,但是數學成為他的靈感來源,他鑽研於規則、結構,創作出許多「不可思議」的畫面。這位青年在中年時終於成名,他的畫裡充滿著黎曼曲面、彭羅斯三角、拓撲幾何等數學命題,他被譽為數學的「譯者」,他的名字叫埃舍爾。
  • 在數學美的風情中醉倒
    在數學美的風情中醉倒溧之道數學貌美如花,獨具魅力,數學不僅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數學美是啟迪和明晰數學思想、進行數學創造活動的重要源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離不開數學審美情趣的培養,讓學生積累數學美的知識、技能與方法,尊重數學人文藝術的多樣性,能升華學生對美的欣賞和感受,提高學生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能力。
  • 丘成桐:享受數學之美
    文學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而數學也具有詩歌和散文的內在氣質,達到一定的境界後,也能體會和享受到數學之美。數學既有文學性的方面,也有應用性的方面,我對這些都感興趣,探討它們之間妙趣橫生的關係,讓我真正享受到了研究數學的樂趣。」下午1:55,到達中科院。由於車上沒有備水,丘先生一連喝了5杯水。隨後走進演講報告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