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尾菌」:從細微之處發現科學之美

2020-10-19 蝌蚪五線譜

微觀「菌物」世界。

如果把羅丹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稍微加以轉化並且嫁接到科學之上,那麼我們可以這樣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科學,而是缺少發現科學之美的眼睛。」因為科學已經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但是誠如薩根所言,「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依賴科學和技術的社會中,然而幾乎沒有人了解這些科學和技術。」


當然,我們不能刻板地理解薩根的這一言論,而是要探討如何讓公眾更好地理解科學,甚至是從細微之處著眼,將科學之美呈現給廣大公眾。

而在這方面,微博名為「曳尾菌」周晴烽則算是做到了極致。

由自我解放產生的分享欲望

2013年,從中南大學藥學專業畢業的周晴烽到上海一家藥研所工作。從小就喜歡關注路邊花花草草的她感到大城市的鋼筋水泥有些禁錮她天真的個性,同時也有感於工作與生活兩點一線的單調,她開始把目光轉向了上海周邊的郊野。

幾年下來,她的足跡遍及上海周邊的郊野和長三角一帶的山峰。同時得益於就讀大學時發現自己更感興趣的是野生生物比如植物、昆蟲、鳥類,她在大學就看膩了植物,來到上海後,一直在華東地區的山裡看其他野生生物,比如鳥類、昆蟲,通過微博分享的都是拍的好看的野生生物。

用她自己的話說,「起初,很喜歡朋友在微博上曬的各種漂亮的生物照片,」於是她也拍了自己認為有趣的生物與他們分享。這也開始了她微博「吸粉」的歷程。不過,在周晴烽看來,她起初並沒有想傳播科學知識,或者說她也不認為自己是在做科普,因為「微博用戶大多很細心,博主分享任何知識都要查閱很多資料,這是很費神的,而分享漂亮生物就簡單多了,大家如果對這種生物感興趣,會主動去找答案,不需要我來搬運知識點了。」實際上,她只是給人們提供了滿足好奇心的一個起點,這也正好應和了那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我不是在做科普!」

周晴烽坦言,她沒有在做科普,「我只是分享神秘有趣又美麗的生物,我在尋找這類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東西,我的表達能力也不好,只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描述它們,然後重點是配上關鍵圖片,大家都能看懂它們的有趣的特點。」但是如果我們看一下網絡上有關周晴烽的一些報導,很大一部分仍然把她劃入科普的類目之中,同時微博上的認證信息也是知名科學科普博主。

雖然周晴烽不認為自己在做科普,但是她對科普也有自己的理解。在日常瀏覽有關內容的過程中,她發現「有些科普博主科普的方式有點枯燥也有點傲慢,連我都不愛看。」所以,她主張知識是次要的,好玩是重要的。實際上這也就涉及到如何做好科普的問題,對於普通公眾來說,人們最關心的還是身邊的事物,這也就要求做科普的人需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從「眼前的苟且」延伸到「詩和遠方的田野。」

而且在長時間的嘗試與觀察中,周晴烽看到一種常見的現象,那就是受眾會被一些科普內容「帶節奏」,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玩菌物的時候,很多人都模仿我在家搬腐木觀察菌物,有時甚至剩飯剩菜發黴了也不著急扔,先拿放大鏡仔細觀察孢子(但是這是有風險了,黴菌孢子對人呼吸道不好)。後來我老發顯微鏡下的原生生物的視頻,又有好多人來問我怎麼買顯微鏡怎麼觀察之類的。所以有些博主不要怕自己玩的類群太小眾沒人玩,只要你玩高興了,大家就會被你吸引然後模仿。」


團網菌


白柄菌

專職跟「菌物」較勁

雖然周晴烽沒有繼續深造的打算,但是她對「菌物」的痴迷絕對令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如今的周晴烽辭掉了自己的工作,專門跟「菌物」槓上了。因為她拍攝分享的東西雖然很小眾,但是傳播面卻非常廣泛,而且內容也非常有趣,吸引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起了「菌物」,並且由此進一步了解了相關的科學,這可能也是科普的魅力所在。

她那篇《教你飼養「史萊姆」》科普文章就獲得了將近300萬的點擊閱讀。雖然周晴烽並沒有真正地踏足科研,但是她認為,科研與科普都需要掌握基礎知識,都有一部分是與枯燥有些關聯的東西,都需要有創造性,這樣才能做出優質的成果和內容。

一年多來,周晴烽在微博上發布了多篇爆款視頻,包括《多頭絨泡菌進食》、《平菇柄搭橋法轉移黏菌》、《須黴》和《水玉黴》等。周晴烽視野中的科普是「熱愛科學的結果,不是變成科學怪人,而是成為好玩、高興的人。」


燈籠菌

彈球菌

水玉黴

本文圖片均由周晴烽老師本人提供

相關焦點

  • 細微之處彰顯文明之美
    細微之處彰顯文明之美 2020-11-25 2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城市潔淨至末梢 細微之處見真章
    龍華區和平路上,店鋪規整、街道潔淨,綠樹鮮花將街區裝點得更美。創新建立城管執法「律師駐隊」、「執法勤務模式」,提高執法效能;培育「城市因您而美」文明新風,推動共建共治共享。 細微之處見真章。如今,深圳街區整潔、公園乾淨、衛生設施齊備,城中村既保留歷史底蘊又宜商宜居,折射出的是這座城市的美麗蝶變。
  • 【西寧市】省城東區「雙百日」行動效果顯著 魅力東區 細微之處...
    此外,東區還圍繞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目標,按照統一組織、分工負責、部門協調、科學治理的工作方針,以條塊結合、屬地管理、重點突出、整體推進為原則,以淨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為重點,舉全區之力,深化文明示範街創建活動,營造城市優良環境,提升城區文明形象。
  • 和平精英陀螺儀的妙用 細微之處決定成敗
    但若在設置中打開「陀螺儀」功能的話,細微之處的瞄準問題就可以輕而易舉解決了。而高倍鏡的靈敏度則需要設置的相對低一些,不管是步槍還是狙擊槍,裝配高倍鏡後的目標針對的大多是遠距離敵人,這時候除去槍械本身的後坐力抖動,任何細微的小失誤都會影響到瞄準的效果。
  • 數學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生活之美,其實是相通的
    比如,我們很多人如果想迫切的做成某一件事情,如果從一點出發,要達到目標,想走最短的直線距離過去,最終卻發現「欲速則不達」,我們認為的最短距離,反而不是最快的方法。從「最速降線」來看,「曲線救國」 式的繞一下,距離上長了一點,但解決問題的時間,其實並沒有受到影響。
  • 徐海: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
    而如何讓普通公眾真正地走近化學,理解化學,消除對化學的疑慮和恐懼,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則是從事化學科普的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而今天這個訪談的主角就是致力於用各種途徑還化學以本來面目的科普達人,他就是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9年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徐海。
  • 徐海: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
    而如何讓普通公眾真正地走近化學,理解化學,消除對化學的疑慮和恐懼,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則是從事化學科普的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而今天這個訪談的主角就是致力於用各種途徑還化學以本來面目的科普達人,他就是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9年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徐海。
  • 於細微處見文明
    城市文明的提升,體現在每一個細微之處。走在永城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隨手丟垃圾的人少了,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的人多了;闖紅燈、橫穿馬路的人少了,穿著紅馬甲的交通引導員多了;公交車上搶座位的人少了,為老弱病殘者讓座的熱心人多了;見縫插針亂停車的人少了,按箭頭整齊停放車輛的車主多了……在永城,隨處可見全民參與文明城市創建的溫暖景象。文明,讓城市更美好,讓城市更有溫度。
  • 醫學攝影展示人體細微之美(組圖)
    當我們身體的器官或組織被放大,人們發現,科技不僅僅給疾病的診療帶來方便,更將一種前所未見的美展示在大家面前。  醫學攝影是利用普通或特殊攝影成像設備將被攝人體生命活動影像記錄於感光材料或電子元件,它是用於醫學科學的攝影技術,是科技攝影的重要分支,也是攝影技術與醫學科學交融的產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設備的進步,攝影技術在醫學科學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醫學科學進入了讀圖時代。
  • 發現化學之美
    微觀世界的化學,美的超乎你我的想像。於萬千化學物質中你可以偶遇氧化鈷,它在比心微笑。這顆心一定是有溫度的,從離子到粒子,從納米到微米,一定走了很長的路。這顆心也一定是有愛的,它帶有一絲浪漫,也傳出一份真情,一定擁有很多的故事。願看到這顆化學心的所有人都能和愛的人跨過天和地,穿過悲與喜。化學之美,在於發現。遇見,就是美好。
  • 生活本細微,你我皆凡人
    不要等到最終發現生活無處歸依時,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生活不在別處,而是更多在細微處。01尼採認為:人生本來是無意義的,在尋找人生意義的過程是有意義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出現在我們在人生過程中的每件事物,無論磅礴或細微,都有其自身意義。
  • 石墨烯傳感器發現磁場中的細微之處
    三明治技術由合著者王磊(Lei Wang)開創,他是康奈爾大學納米尺度科學卡夫利研究所的前博士後研究員。王還曾在共同高級作者保羅·麥克恩(Paul McEuen)的實驗室工作,他是約翰·紐曼物理科學教授,也是納米尺度科學和微系統工程(NEXT Nano)任務組的共同主席,該工作組是教務長激進協作計劃的一部分。&34;Nowack說。
  • 【地評線】南方網評:創建文明城市 於細微處見情懷
    於細微處見情懷,一點一滴地抓,一草一木地管。「巧手拈針」,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廣大志願者和社區網格員示範引領作用,教育引導群眾養成文明生活習慣、不斷提高市民文明素質,把「大家事」變為「份內事」,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在發展與治理水平上「平戰結合」,聚焦城市管理、政務服務、交通秩序、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生態環境、醫療衛生等領域,持之以恆地抓好日常管理,不斷提高長效管理水平,真正做到日常和測評一張臉,平時與戰時一個樣,讓文明城市的圖景畫得更美。
  •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於數學中發現天大之美 2018-08-02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評線】中安時評:細微之處,見證中國速度的溫柔
    或許這些因偏於一隅而不為常人所知,但這仍是這個國家在最細微之處的溫柔。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
  • 【人才培養】於細微處見精神 於小事中下功夫
    這十個字是我們部門最真實的寫照,努力拼搏是我們的工作態度,實事求是是我們對人、對事的工作準則,我們所在的部門就是集團生產運營管理中心生產運行處這個大家庭,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部門最具代表性的兩位前輩。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維爾切克:科學與藝術具有許多相似之處
    「藝術對美的追求」之間的聯繫與相互作用。用他自己的話說,講演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意欲揭示「科學與藝術是兩種探索世界的手段,它們具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並且最終能夠相遇彼此(reacheachother)」。可視化維爾切克從我們的視覺器官開始。其一,他指出,人類對世界的現行認知以可視化為前提。
  • 品深海之妙 賞科學之美
    例如,在深海發現的黑暗食物鏈和深部生物圈,大大擴展了生物圈的概念,也改變了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關係。在傳統地質學中,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但實際改造地球的原核生物幾乎沒有形態化石可留,只靠生態過程影響化學元素周期表裡幾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億年的地質歷史上默默「耕耘」。直到今天,隨著深海研究的深入,原核生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評價。深海大洋的研究不僅是地球科學,也是生命科學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