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菌物」世界。
如果把羅丹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稍微加以轉化並且嫁接到科學之上,那麼我們可以這樣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科學,而是缺少發現科學之美的眼睛。」因為科學已經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但是誠如薩根所言,「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依賴科學和技術的社會中,然而幾乎沒有人了解這些科學和技術。」
當然,我們不能刻板地理解薩根的這一言論,而是要探討如何讓公眾更好地理解科學,甚至是從細微之處著眼,將科學之美呈現給廣大公眾。
而在這方面,微博名為「曳尾菌」周晴烽則算是做到了極致。
由自我解放產生的分享欲望
2013年,從中南大學藥學專業畢業的周晴烽到上海一家藥研所工作。從小就喜歡關注路邊花花草草的她感到大城市的鋼筋水泥有些禁錮她天真的個性,同時也有感於工作與生活兩點一線的單調,她開始把目光轉向了上海周邊的郊野。
幾年下來,她的足跡遍及上海周邊的郊野和長三角一帶的山峰。同時得益於就讀大學時發現自己更感興趣的是野生生物比如植物、昆蟲、鳥類,她在大學就看膩了植物,來到上海後,一直在華東地區的山裡看其他野生生物,比如鳥類、昆蟲,通過微博分享的都是拍的好看的野生生物。
用她自己的話說,「起初,很喜歡朋友在微博上曬的各種漂亮的生物照片,」於是她也拍了自己認為有趣的生物與他們分享。這也開始了她微博「吸粉」的歷程。不過,在周晴烽看來,她起初並沒有想傳播科學知識,或者說她也不認為自己是在做科普,因為「微博用戶大多很細心,博主分享任何知識都要查閱很多資料,這是很費神的,而分享漂亮生物就簡單多了,大家如果對這種生物感興趣,會主動去找答案,不需要我來搬運知識點了。」實際上,她只是給人們提供了滿足好奇心的一個起點,這也正好應和了那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我不是在做科普!」
周晴烽坦言,她沒有在做科普,「我只是分享神秘有趣又美麗的生物,我在尋找這類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東西,我的表達能力也不好,只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描述它們,然後重點是配上關鍵圖片,大家都能看懂它們的有趣的特點。」但是如果我們看一下網絡上有關周晴烽的一些報導,很大一部分仍然把她劃入科普的類目之中,同時微博上的認證信息也是知名科學科普博主。
雖然周晴烽不認為自己在做科普,但是她對科普也有自己的理解。在日常瀏覽有關內容的過程中,她發現「有些科普博主科普的方式有點枯燥也有點傲慢,連我都不愛看。」所以,她主張知識是次要的,好玩是重要的。實際上這也就涉及到如何做好科普的問題,對於普通公眾來說,人們最關心的還是身邊的事物,這也就要求做科普的人需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從「眼前的苟且」延伸到「詩和遠方的田野。」
而且在長時間的嘗試與觀察中,周晴烽看到一種常見的現象,那就是受眾會被一些科普內容「帶節奏」,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玩菌物的時候,很多人都模仿我在家搬腐木觀察菌物,有時甚至剩飯剩菜發黴了也不著急扔,先拿放大鏡仔細觀察孢子(但是這是有風險了,黴菌孢子對人呼吸道不好)。後來我老發顯微鏡下的原生生物的視頻,又有好多人來問我怎麼買顯微鏡怎麼觀察之類的。所以有些博主不要怕自己玩的類群太小眾沒人玩,只要你玩高興了,大家就會被你吸引然後模仿。」
團網菌
白柄菌
專職跟「菌物」較勁
雖然周晴烽沒有繼續深造的打算,但是她對「菌物」的痴迷絕對令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如今的周晴烽辭掉了自己的工作,專門跟「菌物」槓上了。因為她拍攝分享的東西雖然很小眾,但是傳播面卻非常廣泛,而且內容也非常有趣,吸引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起了「菌物」,並且由此進一步了解了相關的科學,這可能也是科普的魅力所在。
她那篇《教你飼養「史萊姆」》科普文章就獲得了將近300萬的點擊閱讀。雖然周晴烽並沒有真正地踏足科研,但是她認為,科研與科普都需要掌握基礎知識,都有一部分是與枯燥有些關聯的東西,都需要有創造性,這樣才能做出優質的成果和內容。
一年多來,周晴烽在微博上發布了多篇爆款視頻,包括《多頭絨泡菌進食》、《平菇柄搭橋法轉移黏菌》、《須黴》和《水玉黴》等。周晴烽視野中的科普是「熱愛科學的結果,不是變成科學怪人,而是成為好玩、高興的人。」
燈籠菌
彈球菌
水玉黴
本文圖片均由周晴烽老師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