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在生活與藝術中發現美,切實增強審美情趣

2020-12-05 魯源的五味書屋

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產生藝術,生活富有藝術;藝術高於生活,藝術為生活帶來豐富多彩的內容。所以,我們既要熱愛生活,又要愛好藝術;我們要在生活中發現藝術,在藝術中享受生活,且在生活與藝術中增強審美情趣。

今天,我就借平臺談談我們如何在生活與藝術中發現美,切實增強審美情趣。但願讀者朋友們喜歡。

01

我們的生活需要藝術

我們的生活需要藝術,沒有藝術的生活是無本之木。縱觀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人們在生活與藝術的氛圍中艱難跋涉的過程。沒有藝術的生活是無本之木,沒有藝術的生活就是一潭死水;而沒有生活的藝術就是無源之水,沒有生活的藝術沒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我們知道,就藝術而言,她不僅僅是畫畫與唱歌跳舞,其實它的內涵是多方面的,藝術不僅僅只是音樂美術兩方面,還涵蓋了繪畫、表演、雕塑、工藝、建築、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設計、化妝等。

如文學藝術,它是人們生活的一種釋放,一種調節,一種宣洩,由心理直接作用於生理,成為人的生命需要。文學是人學,它直接作用於人的精神生活,追問人生,拷問靈魂,讓胸中有一種東西「勃勃欲發」。

文學藝術,對於人生與生活的意義,在於藝術能夠發現和證明,由於發現,人們驚訝於自己的眼光;由於證明,人們感覺到自己的卑瑣、狹隘、荒謬與有限,從而追尋崇高、優美、壯烈與無限,讓文學的精靈飄忽在人與自然之上,觀賞她,嘲諷她,作弄她,又親吻她。

藝術離開了人的生活,也就毫無意義,文學藝術因為有了人和生活,才有了思想,才有了情感,才有了想像,才有了境界。

同樣,音樂、繪畫等等藝術門類也是我們生活和人生的需要,它可以鼓舞、激勵我們快樂地度過人生,讓生活幸福與快樂。所以,沒有藝術的生活,我們的人生就會暗淡無味,缺乏幸福和快樂。

02

要在生活中發現藝術美

所謂藝術美指藝術作品的美,是人類審美的主要對象。是藝術家對生活的審美感情和審美理想與生活美醜特性在優美藝術形象中的結合。而藝術美和藝術不是同一概念,藝術是和哲學、宗教、倫理等相併列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美是對藝術品審美屬性的概括。

生活中藝術美的種類繁多,存在於一切種類、樣式的藝術作品中以及人們熱火朝天的生活中。造型藝術如工藝美術、建築、雕塑、繪畫;表演藝術如音樂、舞蹈;綜合藝術如戲劇、電影、電視劇;語言藝術如文學等。這些都是藝術美存在的具體形態。

藝術美是一種反映形態的美,它來源於客觀的現實生活,但不等於生活,是藝術家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然後進行的創造性勞動的產物。生活是第一性的,屬於社會存在範疇,是藝術美的源泉和反映生活的部分對象。

藝術美是意識形態性的,屬於社會意識的範疇,是第二性的。雖然有一部分藝術美,是客觀存在的生活美的主觀反映的產物。但是,藝術美不是生活美機械、刻板、原封不動的複製,而是生活美經過典型概括的藝術反映。它比生活美更集中、更強烈、更有普遍性。

藝術美並不都是生活美的反映。生活得醜經過藝術家正確的審美評價和典型概括,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轉化為藝術美。生活美反映到藝術中,如果沒有正確的審美評價而被歪曲時,也不可能產生藝術美。

藝術美是藝術家正確的審美意識對生活美醜的正確反映,是理想美的現實存在。和藝術一樣,藝術美具有陶冶性情、娛樂身心、認識生活、宣傳教育、淨化靈魂等作用。

03

要在生活與藝術中增強審美情趣

無論生活美還是藝術美,給人美的感覺是存在於心中的,很多時候無法用文字表述出來,很多美好的思緒在腦海中一閃即過,無法捕捉。而美不是空談,是要我們在生活與藝術中去體驗、去感受、去欣賞,在享受生活美和藝術美的同時,提高和增強自己的審美價值與審美情趣。

假如說欣賞自然之美需要睿智和一雙善於發現真諦的眼睛,那麼欣賞人間真情,則需要有細膩的情感。在高速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大多因生計而疲於奔波,身邊的零散瑣碎的事情往往被忽略了,漸漸地把日子過得淡然無味,一頭霧水,甚至不知道生活到底為了什麼?

如果我們能夠增強審美情趣,把生活與藝術完美結合,切實把藝術美作為生活中最真摯的情感的表達,讓細膩的生活情感在藝術中燃燒時,我們身邊的那些細微的美肯定會熠熠生彩、璀璨奪目的,我們此時的生活就不會索然無味。

同樣,如果我們的審美情趣乏味就會缺少對人生幸福與美好的感知。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係狀態。審美是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上認識、理解、感知和評判世界上的存在。

而審美現象是人與世界的審美關係為基礎的,是審美關係中的現象。美是屬於人的美,審美現象是屬於人的現象。所以,欣賞美的品悟力,體驗美的靈慧感受美並獲得豐富的審美情感、豐富的審美體驗才能形成獨特的審美價值追求、養成健康高雅的審美趣味。

另外,審美力還包含著體驗美與欣賞美的能力,學會欣賞美,才能在感知形形色色的美學形態時,不斷提高審美的品位,才能增強人生對幸福和為好的感知。

然而,如果審美情趣乏味,就會缺乏美的感受力,猶如立身如在囚牢,心如在桎梏,久而久之,靈動活力的生命便成了無動於衷的「空心人」,對人生幸福與美好的感知就會乏力。生命裡就不能深刻感受到宇宙裡綻放出的美麗的光芒。無感的狀態往往在堆積著心靈的死亡。

因此,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藝術,我們要在生活中發現藝術美,培養敏感的審美心靈,培植一顆對美有感受力的心,真正學會在生活中感受各種各樣的美,並通過審美情趣的提升,增強對人生幸福生活與美好的感知,讓人生綻放光彩。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點評與轉發。

相關焦點

  • 高考作文主題:「審美教育」類作文怎麼寫?熱點素材帶你一起演練
    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審美情趣」,要求學生具有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積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等
  • 古董審美情趣 格物致知
    很多人談到古董的審美,審美這是一個抽象與百家齊鳴的概念詞,每個人都對審美有不同的解讀,這基於個人的文化水平不同,閱歷的不同,對於人生感悟與經歷不同,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角度不同,那麼答案與結論也必然是不相同
  • 「看見」生活中的美——勸學裡小學「青藍講壇」系列活動
    為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11月20日,濟南高新區勸學裡小學(山東師範大學勸學裡實驗小學)青藍講壇如約開講。美術老師王偉英和學生一起「看見」生活中的美。怎樣「看見」生活中的美?王老師引導學生通過鑑賞美術作品、世界著名油畫、富有藝術性的雕塑、園林式建築、傳統國畫、國粹書法、不同視角的攝影,精美工藝品等,從審美的視角看見美,感受美。學生不僅了解了美術的藝術門類,也從腦海中事物的形象、內心的感受、美的理解中產生情感的碰撞,擦出藝術審美的火花。藝術大師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
  • 《談美》:真正的自然美是藝術美,與社會認同感無關
    「自然美」是指各種自然事物呈現的美,歷來被奉為最高級的美,它渾然天成,無可替代,它一向被認為是事物與生俱來的特性。可是《談美》一書中關於自然美的內容,卻顛覆了人們的常識,試圖讓人們了解自然美的真面目。下面,讓我們進入《談美》第三部分內容,看看朱光潛美學中關於」自然美「的解讀。
  • 畫家劉葵藝術創作:追求生活情趣,體現自然美感
    劉葵善於從大自然追逐生命之美,從平凡生活中捕捉情感之源,其創作有著堅實的水墨畫功底,又融現代西洋畫之藝術手法,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劉葵的畫作,題材涉及範圍廣,畫種豐富,新穎而別具一格,以情動人,揮灑自如,以生活一隅來揭示人與自然、人的內心世界的矛盾衝突,令人耳目一新。劉葵在15歲的時候以傳統方式拜師學畫,跪地給老師磕頭,老師名為周君適,給末代皇后婉容做過書童,琴棋詩書畫樣樣精通,尤以山水畫造詣甚深。
  • 當彈鋼琴敗給了彈棉花,時代的審美之殤會不會讓我們重回恐龍時代
    在這種競爭模式下肉食恐龍越來越強悍,而植食恐龍和雜食恐龍為了逃避被吞噬的命運,就拼命往大長,所以我們看到的體型龐大的恐龍往往並不是肉食恐龍。書中還交代:在出土的一些恐龍的肚子裡發現有小恐龍的遺骸,也就是說同類之間相殘到駭人的地步。整個恐龍王國沒有文學,沒有藝術,更不要說審美,恐龍們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這樣硬邦邦的爭得你死我活的生活持續多少年又有何意義呢?
  • 那些隱藏在現實生活中的美學藝術
    這種現象其實很普遍,要解決也並不困難,我們只需要靜下心來,睜大眼睛仔細觀察身邊的一切事物,於細微之處體會生活的美好。正如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所言 ——生活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任何事物,只要是我們能看到、能感知、能體會到的,我們都可以理解為生活。
  • 了解藝術的審美驚奇,使人克服審美心理厭倦,獲取獨特的藝術感受
    他「聞此言,立即倒斃於地」審美驚奇的愉快面對的是出奇的美,驚恐的痛苦面對的是醜、缺陷和危殆兇險。驚疑的特點是對不確定的或未知的對象難以把握,同時帶有急於探究的內在衝動。這一狀態由突如其來的模糊對象的刺激引起,基本上停留在不信這一層次。驚疑的發展可能向驚奇轉化,也可能向驚恐轉化,要看刺激是否對主體構成實際的威脅。一般地說驚疑並不伴隨快感。
  • 網絡藝術的審美倫理問題研究
    藝術文本總是經歷一個由傳播到接受的過程,審美主體對「美」的認知和獲取也來自於藝術接受的過程中——審美活動必然需要主體的參與。人們對藝術文本的接受需要一個反饋的途徑,之於傳統藝術,這種反饋可能是書評、影評,但是網絡時代的到來則徹底轉變了這種藝術欣賞狀態,人們的反饋可以藉由網絡媒介即時性的獲得表達。
  •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審美藝術的未來
    要判定人工智慧創作的作品是否是藝術品,以及人工智慧是否擁有審美,我們首先要界定藝術的本體。「按照標準的形上學的區分,實體一般被分為兩類:一類是『獨立於心靈之外的』物理對象,一類是『存在於心靈之中的』想像對象。」
  • 「人間有味是清歡」|在詩詞中,發現真正的精緻生活
    這首流暢的七律把門前景、家常話、身邊情一起編織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場景,因其濃鬱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流芳千古。與知己好友的一頓家常菜,要的就是那份主客盡歡的情誼。前兩聯寫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後兩聯寫待客,見村家真率之情。篇首以「群鷗」引興,用「春水」、「群鷗」意象,渲染出一種充滿情趣的生活氛圍,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歡欣的心情。頸聯與尾聯實寫待客。
  • 史前濱州的造型藝術與鳥圖騰信仰的產生
    《考工記》雖然對器物的設計沒有專章論述,但其講求材料與質感相結合、結構與形式相結合、功能便利與審美愉悅相結合的原則,以及以功能之美、造型之美、裝飾之美、材質之美、工藝之美為特徵的製作原則,同樣反映在濱州大地上先民的藝術成就上。換句話說,濱州大地產生的藝術元素應是《考工記》的藝術源泉之一。
  • 在數學美的風情中醉倒
    在數學美的風情中醉倒溧之道數學貌美如花,獨具魅力,數學不僅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數學美是啟迪和明晰數學思想、進行數學創造活動的重要源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離不開數學審美情趣的培養,讓學生積累數學美的知識、技能與方法,尊重數學人文藝術的多樣性,能升華學生對美的欣賞和感受,提高學生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能力。
  • 從萬千事物中獲得美感,提升對美的欣賞
    只要用心,生活中的美不勝枚舉。 日月星辰、雨雪霜雲、山川原野、樹木花草、鳥獸魚蟲、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小橋流水、青瓦白牆、皚皚白雪、椰林海風,面對大千世界,美在何處呢?萬物有靈性,它是一種美的意境。當然,美有許多種,大自然顯示出來的天地萬物之大美,展示了大自然所蘊藏的美的魅力。
  • 聆聽朱光潛先生如何談「美」——美感、距離感、投射感
    在創造或是欣賞藝術時,人都是從有利害關係的實用世界搬家到絕無利害關係的理想世界裡去。藝術的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同一棵古松,各人所見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古松被稱讚為美,唯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唯一客觀的態度才能欣賞到古松的美。
  • 培養數學審美能力: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生鑑賞數學美的能力
    作者:凌筱玥,本文為 [遇見數學] 第三次徵文參賽文章摘要高中數學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美育的方式循循善誘;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概念或定理時,可以體會到數學的嚴謹美,邏輯美,簡潔美和奇異美。
  • 生態藝術學建構的理論路徑:從「美的藝術」到「生態的藝術」!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謀求提高其社會地位,試圖將「美的藝術」從手藝中分離出來。於是,「美」受到了更高的估價並在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美」的那些製造者們,包括畫家、雕刻家、建造師等也受到了更高的尊重,這些人自認為比手藝人優越,希望與手藝人區分開來[1]。這就意味著,從根源上來說,現代意義上的「美的藝術」觀念與「美」有著不解之緣,它通過用「美」來規定現代藝術的性質而使之區別於一般的手藝。
  • 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說
    美和美感在葉朗那裡, 不能歸結為認知和反映問題, 也不是某種心理成分的構成與趣味判斷問題, 而是關係到人的生命存在, 是人的情感心靈完善與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葉朗並不否定客體的審美價值, 也不否定外物不依賴欣賞者而存在, 但是同時他認為, 外物要成為審美對象, 要成為美, 必須要有人的審美活動, 必須要有人的意識去發現它、照亮它、喚醒它, 使它從實在物變成「意象」。
  • 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他們成為了生活中的藝術家
    什麼是藝術?有人說,藝術是達文西筆下《蒙娜麗莎》的微笑,是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是馬三立拋出的「包袱」。也有人說,藝術是一蔬一飯、一草一木,是頭頂綻放的絢爛煙花,是盛夏傍晚天邊懸掛的彩霞。藝術從不設限,只要你擁有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生活中的藝術家。
  • 從舊石器時代人的傳統審美到現代人的「畸形美」
    在有了飲食打獵工具解決了生存等最基本的問題後,人類開始思考如何使生活更豐富,而審美的萌芽便從開始「打扮」自己開始,在日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已經形成了一套審美體系,每個人都有權利欣賞美、追求美,人的這種本性來自於自然界所有生物最初的習性,比如孔雀懂得向配偶張開美麗的翅膀求愛,草木會盛開鮮豔的花朵,蝴蝶五顏六色的翅膀和翅膀上各式各樣的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