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藝術的審美驚奇,使人克服審美心理厭倦,獲取獨特的藝術感受

2021-01-20 浩東講故事

為了更好地認識審美驚奇,有必要將它同其他一些審美範疇或心理現象,例如驚恐、驚疑、新奇、怪誕、悲劇、崇高,從多方面作些比較分析。我們認為,它們當中驚恐、驚疑只是一般的心理概念和現象,並不是審美範疇,並且較容易同審美驚奇混為一談,所以不可不加以區分。驚恐,或稱驚懼、驚駭、驚嚇,它與審美驚奇雖然同是所熟悉的情境發生了變化。

關鍵的區別則在於危險的存在與否,審美驚奇以無害為前提,帶有趨迎進而探究客體的傾向。驚恐沒有這一必要前提。「驚懼是一種企圖擺脫危險的逃避的情緒」。導致它的主要原因,有的學者歸結為「缺乏處理可怕情境的力量或能力。」驚恐只是一味的緊張,甚至超過了主體心理的承受力。手頭的一個例子是借用考夫卡的:一個冬日的傍晚,一個人迎著暴風雪策馬飛騎數小時,終於越過了一片茫茫雪原

當見到他的旅店主人對他說:你可知道你已經騎馬越過康斯坦斯湖嗎?他「聞此言,立即倒斃於地」審美驚奇的愉快面對的是出奇的美,驚恐的痛苦面對的是醜、缺陷和危殆兇險。驚疑的特點是對不確定的或未知的對象難以把握,同時帶有急於探究的內在衝動。這一狀態由突如其來的模糊對象的刺激引起,基本上停留在不信這一層次。驚疑的發展可能向驚奇轉化,也可能向驚恐轉化,要看刺激是否對主體構成實際的威脅。

一般地說驚疑並不伴隨快感。新奇則是一個客觀的審美範疇,它強調的是不同一般、奇怪希罕、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儘管新奇可能與美同在,但它畢竟不等於美,有時並不能與審美驚奇相對應。即使是具有積極意義和審美價值的新奇,令欣賞者產生的新奇感,也可能同審美驚奇在程度上和效應上有著區別。與新奇關係密切的怪誕,或稱怪異,也是一個客觀的審美範疇。

怪誕的東西以離奇怪誘、趣味獨特的表現方式而為人所注意。它雖然也有帶悲劇色彩的,但本質上卻是喜劇性的,有的美學家作了這樣的歸納:「類似幽默的某些東西出現在造型藝術上,我們就稱之為怪誕。這是改變一個理想典型,誇大它的某一因素,或者使它同其它典型結合起來所產生的一種有趣的效果。」其實怪誕並不只存在於造型藝術領域,譬如唐·吉訶德的行為就常常是怪誕的。怪誕所引起的與其說主要是驚奇,不如說主要是滑稽感和荒唐感。而消極意義的怪誕很容易與主體的心理承受力形成對抗,讓人產生厭惡之感。

悲劇需要驚奇,但悲劇驚心動魄的效果主要是通過情節安排或情節形象達到的,而審美驚奇的對象卻不一定是情節。悲劇的情節又以深刻的社會內涵為特徵,這就決定了悲劇心理的構成中思維理智總是佔有很大的比重。此外,構成悲劇感的情緒或情感因素很多,包括必然有的恐懼、憐憫和快樂,也包括或然有的無畏、崇敬、正義感、憤怒、抑鬱、悲哀、厭惡等,它們又有不同的組合。而審美驚奇的情感組成則較為單純,基本上是驚、悅兩種因素。往往會引起驚奇效果的崇高,同悲劇一樣,都是客觀的審美範疇。

崇高的事物與審美驚奇的對象都突出地展示著衝突和對立,然而前者是偉大的、壯麗的、非凡的、英雄主義的,後者則沒有這種事物高峰的必然要求。所傳朗吉弩斯的《論崇高》這樣談到崇高的巨大情緒影響:它「起著橫掃千軍,不可抗拒的作用;它會操縱一切讀者,不論其願從與否」,造成「狂喜」的效果。它「無比強大和不可磨滅地銘刻在我們的記憶之中。」這裡對崇高的雄奇偉力和驚心動魄的作用的論述,是有根據的。

審美驚奇則不一定是狂喜,驚奇的主體接受的刺激可以較崇高的事物要平和些,主體對客體的選擇性也更大些。可以說,崇高導致的驚奇是審美驚奇的一種特例,它充實進了尊敬和讚頌之感。審美驚奇具有如下認識意義:它使人們覺察到自己認識上的不足和局限,意識到知識更新的必要性,努力去接受新的知識,從而提高認識水平。它喚醒人們去把握陌生的審美現象,以高度的敏感拓寬審美範圍,深化美感認識。審美驚奇的藝術功能在於,它使人克服審美心理厭倦,獲取獨特的藝術感受

我認為,作為藝術創新的一種心理動機、精神原因和積極能動的反饋,有助於人們從意外的、新穎的角度來掌握髮展著的藝術,促進、推動藝術創新和藝術接受、交流過程。我們看到,審美驚奇的社會功能在於,它是人精神欲求的一種滿足,是人的社會適應水平和創造能力的一種確證,它誘發人們施展自己多方面才能,得到新的發展和「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它顯現生命力的動態過程,有益於人積極的生命狀態的保持和人的全面發展。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審美藝術的未來
    人類智能是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本領。中國古代思想家一般把智與能作為兩個獨立的概念來運用,「智」主要是人對事物的認識能力,「能」主要是指人類的行動能力。Linda Gottfrefson教授把智能定義為「以一種寬泛的心理能力,能夠進行思考、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推理複雜理念、快速學習和從經驗中學習等操作」。目前文明所產生的一切都是人類智能的產物。
  • 我們要在生活與藝術中發現美,切實增強審美情趣
    如文學藝術,它是人們生活的一種釋放,一種調節,一種宣洩,由心理直接作用於生理,成為人的生命需要。文學是人學,它直接作用於人的精神生活,追問人生,拷問靈魂,讓胸中有一種東西「勃勃欲發」。而美不是空談,是要我們在生活與藝術中去體驗、去感受、去欣賞,在享受生活美和藝術美的同時,提高和增強自己的審美價值與審美情趣。假如說欣賞自然之美需要睿智和一雙善於發現真諦的眼睛,那麼欣賞人間真情,則需要有細膩的情感。在高速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大多因生計而疲於奔波,身邊的零散瑣碎的事情往往被忽略了,漸漸地把日子過得淡然無味,一頭霧水,甚至不知道生活到底為了什麼?
  • 網絡藝術的審美倫理問題研究
    藝術文本總是經歷一個由傳播到接受的過程,審美主體對「美」的認知和獲取也來自於藝術接受的過程中——審美活動必然需要主體的參與。人們對藝術文本的接受需要一個反饋的途徑,之於傳統藝術,這種反饋可能是書評、影評,但是網絡時代的到來則徹底轉變了這種藝術欣賞狀態,人們的反饋可以藉由網絡媒介即時性的獲得表達。
  • 人類性現象性動力還原——藝術驅動的審美體驗又或基因重組多樣性
    人類性現象之性動力心理還原——藝術驅動的審美體驗又或基因重組多樣性生命力的提升 性,從人類的什麼時候開始演變成了一種話題禁忌,或者說社會性道德何以生成並持久穩固,這些都不太好回答,畢竟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宗教的、法律的等等需要考量的變量因素太多,尤其生物機能本身的就更難以捉摸。
  • 怎麼提升藝術審美?暢銷20年的「紙上博物館」告訴你答案!
    可是當他看到越來越多14-16世紀的宗教藝術,就會感到壓迫感,想要逃離。俗話說,看展的時候,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大人們抱著「提高生活水平與審美意趣」,去接受審美再教育。可是孩子的審美領域未被開拓,去美術館完全是「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幹什麼」的迷茫狀態。如果在去看展前,大山已經有了一定的美育基礎,那結果一定不一樣。
  • 大學藝術博物館 不僅僅是為了審美教育
    據報載,南京大學永寧博物館日前舉行奠基儀式,標誌著南大80年博物館夢終成真o南京大學永寧博物館規劃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建成後將集中收藏與展示南大所有文物,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社科和藝術類藏品。去年9月,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以其獨特的建築造型,高質量的藝術展覽,成為文化界一大盛事。
  • 藝術理論試題(分A、B、C卷)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指運用審美的方式實施教育,旨在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能力、審美創造力及審美情趣,以促進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升。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 6、什麼是藝術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劇性的一種獨特形態,它把內容和形式中美和醜的複雜因素交合為一種直率而風趣的形式外化出來。幽默所引發的笑,常常帶有輕微的諷刺意味。
  • 審美品位,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
    一個懂得審美的人,就不止是生存,而是在生活了。去欣賞音樂和詩歌,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樂器,去繪畫,這些事情跟美有關而跟利益無關,正是這些在有些人眼裡「無用」的事情,才是我們靈魂的構成部分,才是我們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在芸芸眾生中的獨特之處。
  • 徐克電影的視覺審美特徵
    電影不僅是通過影像講述故事,更是藉助對影像的藝術化設計和呈現,讓觀眾感受視覺藝術之美,形成對情感、道德、正義等內容的感悟和理解。而縱觀國內影壇,將視覺美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的導演,當屬香港商業影片的領軍人物——人稱「徐老怪」的鬼才導演徐克。
  • 李笑白作品:門飾藝術價值
    在古代,民間信仰與宇宙觀息息相關,人們認為宇宙分為「虛幻的天國、超現實的冥府、人間現實環境」,這種宇宙觀體現在民間建築空間上,神、鬼、人分別對應了各自的居所,而門是它們之間連接點。諸神居所如土地廟女堝廟,一旦進入廟門,俗民言行受到約束,神聖感油然而生,不可隨意走動,喧譁。門飾藝術的民俗維繫功能不僅僅能統一群體行為,也能統一民眾心理。
  • 淺談中國古代水墨畫「墨色」審美及其文化意蘊
    中國水墨畫的墨色審美起源,根植於原始農耕採集文化和陰陽五行思想,老莊和禪宗則為其奠定了主要基調。中國水墨畫對墨的藝術運用,完成了原始黑色向純粹的審美境界升華的過程,最終形成了中國水墨畫獨特的墨色語言系統。
  • 《邊城》:從審美心理學的角度淺析沈從文的創作心理
    所以,我想根據審美心理學的一些知識,來淺談一下先生造「邊城」時的心理感受。審美感受的心理形式:指在審美活動中所涉及到的心理活動要素以及它們的活動方式。關於美感中的心理活動的要素如感覺、情感、想像等的特點,以及這些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協調所形成的心理活動形式,如直覺、移情、完型心理等在美感中的功能及特點。從審美的角度分析這片世外桃源,或許可以給我們一點新的啟發。
  • 倡導對歷史人物進行審美人格分析
    我以為,審美主要是人生和人類的事情,藝術不過是表現審美並從屬於人生和人類審美化活動及進程的一種文本。「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審美是人的天性」之類的古訓,最通俗地表達出審美屬於人生和人類的一種基本生存因素,基本生存方式,基本生存意向。華滋華斯《早春遣句》寫道:「我聽見一千種混合的音調,在樹林裡當我躺倚著的時候,那樣美好的情景裡快樂的思潮/竟把悲哀的思潮帶上我心頭。
  • 鄉愁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
    原標題:鄉愁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發出了「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熱切呼喚,使「記得住鄉愁」擁有豐富的內涵和雋永的韻味,營造出帶有淡淡甜蜜、微微苦澀、脈脈思念的審美體驗。   鄉愁是一種從容期待的慢慢品味。莊稼的種管收儲講時節。
  • 黃金城︱有機體、審美現代性方案與青年黑格爾
    正是憑藉著這種審美現代性的信念,先鋒派最終向資產階級「藝術體制」(Institution Kunst)發起了總體批判。簡言之,哈貝馬斯的觀點可以這麼概括:審美現代性的藝術綱領雖然直到現代藝術(波德萊爾)和先鋒派(超現實主義)那才明朗化,但其理論萌芽事實上早已蘊藏在康德美學之中。
  • 紛鳥設計|抽象圖形的藝術張力!不拘一格!
    圖形本身作為人類文明特徵的創意符號,它具有視覺藝術上的價值。而圖形中的抽象圖形因為其高度的抽象性、綜合性、簡約性、通俗性、嚴謹性、目的性、邏輯性、秩序性等特徵,在圖形中應用比較廣泛,有著別具一格的藝術張力。
  • 「拿來主義」與「審美本質主義」
    理論上的「審美本質主義」特徵,不僅是一種堅定的學理精神,而且作為一種文化理想,深深植根於百年中國美學演進中,既規範了美學的理論建構,也強化著百年來中國美學家的學術和人生抱負,成為美學衡量自身也評判生活的最基本尺度。
  • 古董審美情趣 格物致知
    很多人談到古董的審美,審美這是一個抽象與百家齊鳴的概念詞,每個人都對審美有不同的解讀,這基於個人的文化水平不同,閱歷的不同,對於人生感悟與經歷不同,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角度不同,那麼答案與結論也必然是不相同
  • 手機裂腦紀:中國式審美還有救嗎?
    當然更要命的還是廠商的審美,就像一個人的大腦,數理化那半邊高度發達,負責藝術那半球則像董小姐一樣讓人感到絕望。不過,當手機無論是硬體還是功能上的提升都逐漸接近閾值,「審美」這個勝負手一旦拋出,戰局就又不一樣了。
  • 5~6歲兒童繪畫創作中藝術思維的過程與特點
    學前兒童藝術思維在繪畫創作過程中表現為一種運用多通道的感覺器官,獲取、再造、物化審美心理意象的活動。對學前兒童的藝術思維進行研究,有助於教育者進一步深入認識學前兒童的內心世界,使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更好地促進兒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