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鄉愁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發出了「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熱切呼喚,使「記得住鄉愁」擁有豐富的內涵和雋永的韻味,營造出帶有淡淡甜蜜、微微苦澀、脈脈思念的審美體驗。
鄉愁是一種從容期待的慢慢品味。莊稼的種管收儲講時節。到了冬閒,農民站在一望無際的麥田,想像著麥蓋三場被、摟著蒸饃睡的幸福,城市人絕對體會不到那份兒閒適。或抓幾個窩頭,一碟子辣椒,端上一大碗紅薯稀飯,家門外靠牆根兒蹲著,一頓飯群聊個把小時,飯已經涼了,話題仍很熱,那種回味悠長的放鬆,看似了無掛礙實則一晌貪歡。
鄉愁是由眷戀拂動的情感漣漪。是故鄉、故地、故事、故人不期而至的記憶投射。是泥土芳香的慢慢嗅,殘垣斷壁的細細看,遠山近水的徐徐望,林邊場圃的悠悠想。「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或許是在異國他鄉,對著一堵殘壁,馬上聯想到家鄉的破廟,因而神遊萬裡;或是身處名山大川,仰望秀美奇峰,一下子想起老家村口的小山頭,立即心越萬仞。那種超越時空的思念,令人牽腸掛肚。
鄉愁是對初始品質的理性呵護。拼搏奮鬥的遊子,在不得不周旋應酬的宴席散後,常有酒酣耳熱之際的剎那間失落——那種「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寄託,被林立的高樓無情地隔阻。醉眼矇矓中兀立的鋼筋水泥建築,仿佛濃重的驚嘆號,間隔開兒時美好朦朧的純真。
鄉愁是落葉歸根的意識定位。思鄉的時候,想到親人慈祥面容的同時,馬上會想到村邊的小河、跨河的小孔橋、河邊的小山包。親人的面容可能是交替而模糊的,但永恆不變的,是那河那橋那山包,種種物理形態定位住「我」的根,成為「我」愁之所寄。當城鎮化的挖掘機把這些具象挖去,「我」的根斷了,鄉愁的坐標流失了,「我」不得不化入漂泊的「我們」,愁相近,夢相似,缺乏歸屬的不安全感也將與日俱增。
鄉愁是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牽掛。是為家鄉變化巨大感到驕傲的同時,總有點美中不足的些許遺憾。是從心底裡希望它更好的那種抱怨。是遠在異鄉突然聽到熟悉的鄉音,雖不相識但心理上感覺一下子有緣,急切想打聲招呼的那份親近。這種分不清厚薄、品不出濃淡的氣場,有血脈在其中,有緣分蘊其內,有紐帶繞其間……情系國家,思牽親緣,持續地牽繫中不斷孕育著奮鬥的動力。
「記得住鄉愁」。這其中的審美愉悅不沾窮愁的邊,不涉病愁的苦,不含別離的怨,是軟軟的甜蜜中的微苦,是淡淡的酸楚中的甘甜,是飄飄忽忽中試圖要抓住什麼時的期盼,是微醉醺醺時看不清又要努力辨別真相時的較真。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