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

2020-12-01 人民網

原標題:鄉愁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發出了「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熱切呼喚,使「記得住鄉愁」擁有豐富的內涵和雋永的韻味,營造出帶有淡淡甜蜜、微微苦澀、脈脈思念的審美體驗。

  鄉愁是一種從容期待的慢慢品味。莊稼的種管收儲講時節。到了冬閒,農民站在一望無際的麥田,想像著麥蓋三場被、摟著蒸饃睡的幸福,城市人絕對體會不到那份兒閒適。或抓幾個窩頭,一碟子辣椒,端上一大碗紅薯稀飯,家門外靠牆根兒蹲著,一頓飯群聊個把小時,飯已經涼了,話題仍很熱,那種回味悠長的放鬆,看似了無掛礙實則一晌貪歡。

  鄉愁是由眷戀拂動的情感漣漪。是故鄉、故地、故事、故人不期而至的記憶投射。是泥土芳香的慢慢嗅,殘垣斷壁的細細看,遠山近水的徐徐望,林邊場圃的悠悠想。「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或許是在異國他鄉,對著一堵殘壁,馬上聯想到家鄉的破廟,因而神遊萬裡;或是身處名山大川,仰望秀美奇峰,一下子想起老家村口的小山頭,立即心越萬仞。那種超越時空的思念,令人牽腸掛肚。

  鄉愁是對初始品質的理性呵護。拼搏奮鬥的遊子,在不得不周旋應酬的宴席散後,常有酒酣耳熱之際的剎那間失落——那種「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寄託,被林立的高樓無情地隔阻。醉眼矇矓中兀立的鋼筋水泥建築,仿佛濃重的驚嘆號,間隔開兒時美好朦朧的純真。

  鄉愁是落葉歸根的意識定位。思鄉的時候,想到親人慈祥面容的同時,馬上會想到村邊的小河、跨河的小孔橋、河邊的小山包。親人的面容可能是交替而模糊的,但永恆不變的,是那河那橋那山包,種種物理形態定位住「我」的根,成為「我」愁之所寄。當城鎮化的挖掘機把這些具象挖去,「我」的根斷了,鄉愁的坐標流失了,「我」不得不化入漂泊的「我們」,愁相近,夢相似,缺乏歸屬的不安全感也將與日俱增。

  鄉愁是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牽掛。是為家鄉變化巨大感到驕傲的同時,總有點美中不足的些許遺憾。是從心底裡希望它更好的那種抱怨。是遠在異鄉突然聽到熟悉的鄉音,雖不相識但心理上感覺一下子有緣,急切想打聲招呼的那份親近。這種分不清厚薄、品不出濃淡的氣場,有血脈在其中,有緣分蘊其內,有紐帶繞其間……情系國家,思牽親緣,持續地牽繫中不斷孕育著奮鬥的動力。

  「記得住鄉愁」。這其中的審美愉悅不沾窮愁的邊,不涉病愁的苦,不含別離的怨,是軟軟的甜蜜中的微苦,是淡淡的酸楚中的甘甜,是飄飄忽忽中試圖要抓住什麼時的期盼,是微醉醺醺時看不清又要努力辨別真相時的較真。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了解藝術的審美驚奇,使人克服審美心理厭倦,獲取獨特的藝術感受
    驚恐,或稱驚懼、驚駭、驚嚇,它與審美驚奇雖然同是所熟悉的情境發生了變化。關鍵的區別則在於危險的存在與否,審美驚奇以無害為前提,帶有趨迎進而探究客體的傾向。驚恐沒有這一必要前提。「驚懼是一種企圖擺脫危險的逃避的情緒」。導致它的主要原因,有的學者歸結為「缺乏處理可怕情境的力量或能力。」驚恐只是一味的緊張,甚至超過了主體心理的承受力。
  • 有一種鄉愁叫嫋嫋炊煙
    有一種鄉愁叫嫋嫋炊煙文/李玉娜鄉愁是每一個遊子心中揮之不去的內心情結,離開故鄉四十多年後,我內心的鄉愁化作故鄉夕陽西下,牛羊歸圈時,站在故鄉的山坡,看家家戶戶草屋瓦頂那炊煙。離開家鄉四十多年,每到外出旅行,看到田野村落及嫋嫋炊煙,心裡那種鄉愁油然而生。似乎聽見傍晚的村中牛羊歸欄的叫聲和老奶奶喚孫回家吃飯的聲音。鄉愁是一種綿長的記憶,讓我走到哪裡也不會忘記。嫋嫋炊煙是我記憶裡的鄉愁。作者簡介李玉娜:女,漢族,莊河市史志辦退休幹部。絲綢設計專業畢業,愛好書畫鑑賞。大連作家協會會員,遼寧散文家協會會員。
  • 「離家」927萬公裡,是怎樣一種鄉愁?
    別送我,說再見吧故鄉已在身後了你不要再想起我,請別送我每次聽到這首《別送我》,總會泛起無法抑制的鄉愁,那一句「別送我」,飽含千言萬語,卻又無處訴說,也讓《500miles》的原版,產生了遼遠的距離感。那麼,如果「離家」927萬公裡,會是怎樣一種鄉愁?
  • 廣袤的鄉愁
    二是將敘述的視點遊移於自我與他者之間,透過他者的視野,拓展鄉愁的意蘊和內涵。陳曉明在評論高海濤的散文時認為其作品「既是鄉土散文也是文化散文,融合了本土和域外的兩種記憶,寫出了一種鮮見的格調和氣勢」①。確實,《英格蘭流年》正是這樣一種既具有中西宏闊的文化視野又沉湎於對鄉土的熱愛與眷戀的文化散文集。這樣的散文是有容量,有氣度的。他拉近了世界的距離,飽滿了鄉村的故事。
  • 旭叨丨為什麼月亮會成為鄉愁的符號?
    為什麼月亮會成為鄉愁的符號?
  • 鄉愁「愁」什麼
    文/李而亮   鄉愁,在當今中國是個很「文藝」的詞語。它的紅後來源於臺灣詩人余光中、文化學者席慕容的同名詩作《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哪頭;長到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哪頭……   詩作中對故鄉充滿的思念、哀怨、惆悵,不知打動了多少少小離家、有鄉難回的遊子之心。
  • 《記住鄉愁》海外版即將登陸國家地理頻道《華彩中國》欄目
    紀錄片《記住鄉愁》海外版將於2019年2月9日起通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華彩中國》欄目面向全球觀眾播出。海外版紀錄片改編自中央電視臺同名系列紀錄片,由五洲傳播中心與國家地理頻道聯合製作。海外版節目在整體上延續了《記住鄉愁》的精神氣質,以傳統村落為載體,以生活化的故事為依託,以鄉愁為情感基礎,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核心,展現傳統村落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民風民俗、鄉土之物、文化積澱等。為吸引更多的海外觀眾,此次海外版的改編邀請了國家地理頻道華裔主持人吳宇衛(George Young)擔綱主持。
  • 記住鄉愁:來國博品味山東民間藝術的「造物智慧」
    展覽現場 什麼是鄉愁?鄉愁就是留存在人們內心深處的那種對故鄉生活的深刻記憶和常常眷戀。7月15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可能讓在北京漂泊的山東遊子有「回家」的感覺。展覽現場 衣裳錦繡部分重點展示山東女性織繡印染出的斑斕世界,在穿衣打扮中傳遞溫馨而感人的鄉愁情結。龐大的織布機和彩色的布藝令現場觀眾仿佛置身於一場當代藝術展,配色樸素又協調,頗具美感。展覽現場 齊魯女性不囿於日常耕作的勞累與繁瑣,以浪漫情懷擷取生活的點滴,納萬物於指端,或織或繡或印或染,幻化出美善交織的錦繡世界。
  • 綦江冬韻漸濃,你眼中的鄉愁是什麼?
    {"title":"綦江冬韻漸濃,你眼中的鄉愁是什麼?"攝冬韻漸濃時,最是鄉愁起在外漂泊,年味將至回家的心是否也越發越迫切?每一個離家的人都會有鄉愁它可能是一碗熱騰騰的麵條是一桌可口的家鄉飯菜是童年記憶中的一草一木......
  • 《娥眉月》:鄉愁流成河,女人如雲朵
    而且,迅速嶄露頭角,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娥眉月》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20萬字,內容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寫《四季禮讚》,描寫故鄉的春夏秋冬。第二部分《娥眉月及左部遐想》寫一個詩人對一個女人的呼喚。兩章內容看似分割,但卻根扎沃土,神秘地連接在一起,盤根錯節,枝枝丫丫寫滿了永遠不會褪色的母性話題:故土與女人。
  • 既有鄉愁又有野趣 小小林盤演繹歸園田居
    原生態 現代既留住了鄉愁又能體驗野趣進入幸福裡,兩旁一畦畦齊整的菜園裡,種著各色的蔬菜,保留著田園生活最基礎的土壤;穿梭在「鮮道·幸福裡」,這裡保留著原始風貌的川西竹林,農家種植的柑子樹也被設計者保留了下來。彎彎曲曲的小路旁,一灣流水淙淙,兩旁鮮花簇擁;極目遠眺,田疇沃野盡收眼底,一幅活生生的歸園田居圖就展現在眼前。
  • 中國人在盧安達(二):鄉愁裡的奮鬥
    財新記者 卿瀅 | 文  在非洲吃一頓地道的湘菜,是什麼樣的體驗?  在湖南路橋集團的盧安達施工基地,專門跟隨施工人員來到盧安達的一位廚師給了我們這種幸運。這位只會講湖南方言的師傅用菜說話,辣椒炒蘑菇、剁椒燒魚、臭豆腐等菜式都香辣實在。
  • 潮汕人的鄉愁,是那一碗碗的厝頭巷尾的草粿
    談起鄉愁,每個地方的人想到的東西都不一樣,西安人會想到那唇齒留香的肉夾饃,川渝人會想到那辣油飄香的麻辣火鍋,長沙人會想到美味的麻辣小龍蝦,而潮汕人則會想到那碗樸實無華卻又口感獨特的草粿。其實草粿是一種挺常見的甜品,跟其他地區說的涼粉,龜苓膏有點相似,又不完全一樣。龜苓膏其實是用龜殼和土茯苓熬製而成的,而草粿則是用潮汕地區的草粿草的幹枝去加水熬製而成的。草粿吃起來帶著一絲苦味還有一絲的草藥味。潮汕的草粿一般是搭配著紅糖粉或者細砂糖拌著吃,甜甜的,清清爽爽,特別適合夏天。潮汕人喜歡草粿也是有一定歷史的,從千百年的宋元時期就存在的。
  • 我們要在生活與藝術中發現美,切實增強審美情趣
    如文學藝術,它是人們生活的一種釋放,一種調節,一種宣洩,由心理直接作用於生理,成為人的生命需要。文學是人學,它直接作用於人的精神生活,追問人生,拷問靈魂,讓胸中有一種東西「勃勃欲發」。藝術美是一種反映形態的美,它來源於客觀的現實生活,但不等於生活,是藝術家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然後進行的創造性勞動的產物。生活是第一性的,屬於社會存在範疇,是藝術美的源泉和反映生活的部分對象。藝術美是意識形態性的,屬於社會意識的範疇,是第二性的。雖然有一部分藝術美,是客觀存在的生活美的主觀反映的產物。
  • 莫言公開評價余光中,並模仿《鄉愁》寫打油詩,句句詼諧卻有哲理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將莫言和余光中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或者說將文人的精神世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鄉愁」。因為「鄉愁」,莫言坦言,自己是余光中的「粉絲」。因為縱觀當代詩壇,寫鄉愁,余光中堪稱第一人。他的一首《鄉愁》,打動了無數人,也包括莫言。
  • 《鄉愁》思維導圖欣賞
    懷舊是一首深情動人的歌,《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正如中國土地上很多河流都是黃河和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生活在臺灣島上,但作為一位熱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懷舊詩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的民族情感傳統,而且,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愛國情感。
  • 淺談中國古代水墨畫「墨色」審美及其文化意蘊
    中國水墨畫的墨色審美起源,根植於原始農耕採集文化和陰陽五行思想,老莊和禪宗則為其奠定了主要基調。中國水墨畫對墨的藝術運用,完成了原始黑色向純粹的審美境界升華的過程,最終形成了中國水墨畫獨特的墨色語言系統。
  • 十一遊學 | 博雅徽州營:以設計思維重拾東方審美與生活
    、油紙傘製作體驗、創作徽派版畫、燒制陶器  2.  中式生活與審美的活化石:徽州濃縮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的棲居理想和生活美學,借山川之景充盈日常起居,耕讀于田園之間。  在黃山腳下的徽州,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人類性現象性動力還原——藝術驅動的審美體驗又或基因重組多樣性
    人類性現象之性動力心理還原——藝術驅動的審美體驗又或基因重組多樣性生命力的提升 性,從人類的什麼時候開始演變成了一種話題禁忌,或者說社會性道德何以生成並持久穩固,這些都不太好回答,畢竟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宗教的、法律的等等需要考量的變量因素太多,尤其生物機能本身的就更難以捉摸。
  • 《倥傯的鄉愁·張大千》成都特展受熱捧
    《倥傯的鄉愁·張大千》成都特展受熱捧  【解說】正在成都博物館新館一樓舉行的特展——「倥傯的鄉愁·張大千」,自開展以來好評如潮,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30萬人到場參觀。作品背後折射出的大千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策展人孫凱先生致力於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拳拳赤子之心令無數觀眾為之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