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的鄉愁,是那一碗碗的厝頭巷尾的草粿

2021-01-19 愛美食的西卡

談起鄉愁,每個地方的人想到的東西都不一樣,西安人會想到那唇齒留香的肉夾饃,川渝人會想到那辣油飄香的麻辣火鍋,長沙人會想到美味的麻辣小龍蝦,而潮汕人則會想到那碗樸實無華卻又口感獨特的草粿。

在每個潮汕人的童年裡,一定都有這樣一個阿婆或者阿伯,他踩著老式三輪車,帶著一個大喇叭,在夏天的厝頭巷尾來回騎著車,載著滿滿幾鍋草粿,一邊騎車喇叭一邊廣播到:草粿!豆腐花!而遠遠聽到聲音的小孩就會帶著碗默默在巷頭等著阿伯的到來。拿著碗舀上滿滿一碗黑乎乎的草粿,撒上潔白的白砂糖,心滿意足地端回家。我想這是每個潮汕孩子夏天最大的盼頭了吧!

今天的我也是這樣,在樓上聽到遠處傳來的廣播聲:草粿!豆腐花!便迫不及待地跑下樓,在巷頭痴痴地等著賣草粿的阿伯,等了十幾分鐘終於把阿伯等來了。阿伯還是那個阿伯,跟我童年記憶裡的他一模一樣,只有有了些許歲月的痕跡,阿伯賣草粿應該已經有二十多年了,從一輛木頭做的獨輪車,到腳踏三輪車,再到現在的電動三輪車,感覺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又仿佛沒有變。

草粿,還是和往常一樣好吃。其實草粿是一種挺常見的甜品,跟其他地區說的涼粉,龜苓膏有點相似,又不完全一樣。龜苓膏其實是用龜殼和土茯苓熬製而成的,而草粿則是用潮汕地區的草粿草的幹枝去加水熬製而成的。草粿吃起來帶著一絲苦味還有一絲的草藥味。潮汕的草粿一般是搭配著紅糖粉或者細砂糖拌著吃,甜甜的,清清爽爽,特別適合夏天。

潮汕人喜歡草粿也是有一定歷史的,從千百年的宋元時期就存在的。因為古時的潮汕地區屬於蠻荒之地,特別潮溼,尤其是在夏天更是痛苦難耐,在這種潮溼悶熱的環境之下人們很容易中暑,所以當地人將草粿煮製成湯藥,便於食用,煮出來的草粿既可以當藥,又可以當作一種食物,成為潮汕當地特有的消暑神器,加上口感獨特,所以被保留下來,成為潮汕當地的一種傳統美食甜品。

草粿用的草粿草,當地人也叫做仙草,性涼味苦,適用於入藥消暑,主要生長在廣東的潮汕地區還有福建省,一般分布在水溝附近,在潮汕的一些小水溝現在還分布有少許的仙草,不過雖然城鎮化的發展,野生的仙草現在很少見,一般都是人工種植的偏多一點。

看著這一碗黑乎乎的草粿,本潮汕人的口水都快流下來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就是一碗普普通通的草粿,但是對於潮汕人來說它卻承載著潮汕人童年的回憶。每每在繁華的大城市之中,看到這麼一家草粿店總會勾起我心中的鄉愁,讓我想到童年的快樂,我想很多潮汕人跟我的想法也是一樣的吧。

本次關於潮汕草粿的內容就介紹這麼多,還有什麼想了解的美食資訊都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80後潮汕人心中的記憶:「姐妹小吃」——豆花草粿
    自古以來,潮汕草粿、豆腐花是潮人世代相傳的夏日清涼解渴傳統小吃,清香滑潤,惹人喜愛。近日,我們來到市區東升街道新河村的一家名為「老傳統」的小食坊,探訪草粿、豆腐花的製作過程。炎炎夏日,吃上一碗草粿或者豆腐花,清熱解毒,清涼潤燥。
  • 炎炎夏日,潮州人從小吃到大的草粿,是潮州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炎炎夏日,潮汕地區的大路旁、小巷口,賣草粿的小販推著小車、擺著小攤,—手執瓷碗,一手拿鏟草粿的金屬片,不停地「叮叮咚咚」敲著,那聲音十分清脆動聽。每當人們經過賣草粿的小攤時,都喜歡停下來,站在路旁吃一碗黑溜溜而爽滑清甘的草粿。
  • 草粿:最草根的消暑小食
    草粿,可謂是最為親民最為草根的一款潮汕小食,不僅價格便宜,還十分消暑解渴,炎炎夏日來一碗「滑」下去,身心透涼,甚是舒服。如此大眾化的小食,不單單是夏日偷閒時的解饞,更是一代又一代潮人最為熟悉的回憶。每當知了聲聲叫滿城的時候,總有那麼一位上了年紀的大伯,踩著一輛二十四寸的老式單車,載著兩個竹籮筐,穿街走巷地吆喝著:「豆花,草粿,凍草粿」。有時,賣草粿的大伯還會停留在某一個十字路口,亦或某一處民宅的巷頭,一手執青花瓷碗,一手拿鏟草粿的大鐵勺,「叮叮咚咚」不停地敲打著招來生意,那聲音清脆得宛如銀鈴。
  • 潮汕特色解暑小吃,潮汕草粿,清熱解毒退腸火
    潮汕的草粿跟龜苓膏類似,但口感又有別於龜苓膏,簡直是清熱降火的一道解暑小吃。每當立夏後,在潮汕地區的大街小巷,就有大叔或者啊嘛推著小車,或者支一個小檔口,左手一個陶瓷碗,右手拿著鏟草果的金屬鏟片熟練地舀著一碗又一碗清熱降火的草果,在外工作的小夥伴,一定很久沒吃到正宗的潮汕草粿了吧,今天,我們一起來做一下這道清熱解暑的潮汕小吃,潮汕草粿吧。
  • 瀟湘五味③:鄉愁是一碗溫熱的湖南米粉|品讀·圖文音頻版
    對湖南人來說,他鄉和家鄉的距離就是一碗米粉。遊子歸湘,第一時間去熟悉的粉店嗦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粉,才覺「韻味、熨帖」,漂泊的胃才算是著了地。 米粉是南北方文化碰撞的產物,自產生時便與遷徙、異鄉等有隱秘關聯。據傳秦始皇時期,南徵的士兵吃不慣白米飯,想念家鄉的麵條,戰鬥力也因此受影響。夥夫便模仿製面過程,將大米舂成米粉,蒸後搓成條,這便是米粉的最初形態了。
  • 炎炎夏日裡,大家人來物碗——潮汕美食草粿!
    每當立夏之後,潮汕地區的大路旁、小巷口,便有賣草粿的小販,或推著小車,或擺著小攤檔,一手執瓷碗,一手拿鏟草粿的金屬片,不停地「叮叮咚咚」敲著,以招徠生意,那聲音十分清脆動聽。遠遠聽到鐵勺敲擊瓷碗的鏘鏘聲,頭都不用扭,就知道有賣草粿的啦!
  • 晉·味道(一):不管在哪,這碗抿蝌蚪就是咱山西人最惦念的鄉愁
    山西人給麵食起名字,也應該是天下第一:鋼磚、螺絲、石頭餅,面羊、搓魚、砍三刀,拖魚兒、剔尖兒、稀撒糊嘟碗拔股兒,鏟片片、握溜溜、蒸餅煮餅乾麵餅,油花花、油蛋蛋、油圪扭子碗飥子,呼突突、煙突突、黑菜窩窩圪搓搓,切板板,河撈撈,起麵餅子栲栳栳,貓耳朵,油蛤蟆,三片瓦上蒸猴子…
  • 物碗草粿,不是龜苓膏、仙人粄、涼草粉、燒仙草!
    潮汕的草粿廣府的龜苓膏客家的仙人粄粵西的涼草粉都在說「不」所以一碗正宗的廣東涼粉是怎麼樣的?潮汕涼粉界草粿每到夏天,潮汕「涼粉」就會新鮮出爐。當窗戶邊響起熟悉的「草粿~豆腐~」的聲音,要數奴仔(小孩)最興奮了。
  • 龍鬚水浴,插艾掛蒲,草粿梔粿,龍舟競渡,看看潮汕人的端午習俗
    潮汕人賽龍舟從詩中可以知道潮汕人的端午習俗有插艾消災、吃粽子和梔粿、賽龍舟等,那麼這些習俗究竟是怎樣的,且聽六甲番人講解如下:1、插艾掛蒲消災:插艾花是潮人端午很重要的習俗,這一習俗其它地方已不多見2、吃粽子和梔粿:吃粽子是我國漢族端午節傳統習俗,最早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潮汕人絕大多數是漢人,吃粽子當然也免不了,同時潮州話的「粽」和「壯」同音,吃粽也有身體強壯的寓意。潮汕地區的粽子很有特色,有梔粿和雙粽球等,雙粽球是以糯米摻以豬肉、蝦米、蛋、花生仁、香菇、香料以及甜豆沙為餡,一半鹹一半甜,其味柔潤滑膩,委實好吃。
  • 廣東媽媽花2小時煲這碗湯,春天也要多喝,一碗下肚,胃暖暖的
    廣東媽媽花2小時煲這碗湯,春天也要多喝,一碗下肚,胃暖暖的「媽媽,今天喝什麼湯?」芡實,潮汕人也很喜歡用它煲湯煲糖水,祛溼健脾的,可用新鮮或湯料店買幹芡實。2.洗乾淨的豬肚整個放入冷水鍋中,加入生薑片和2勺料酒,大火煮3分鐘,就能完全去掉豬肚的腥味了。3.汆燙過後把豬肚撈出,衝洗一下,煮過的豬肚才比較容易切成條。
  • 全國美食地圖 篇五:腸粉是廣東人的鄉愁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24季私享家授權轉載,ID:fanmei-1,原標題《腸粉是廣東人的鄉愁》,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拿蒸熟的米皮卷餡料的吃法,通行於嶺南一帶。廣西人做的是「捲筒粉」。拿竹刀三四秒就撩出張米皮,丟兩勺肉末木耳辣椒醬一卷,再配一碗蔥花肉末湯,是平凡的早餐選擇;▲ 捲筒粉,流行於防城、百色甚至越南,圖源@南寧吃吃吃閩西客家人做的是「簸箕粄」。陳米磨漿蒸熟做皮,香菇、豬肉、豆角、包菜、茄子、筍乾提前炒好做餡,裹成捲兒澆紅蔥油吊出靈魂才是關鍵。
  • 寧波一碗 | 甬城新味:醬香大黃魚
    寧波一碗 | 甬城新味:醬香大黃魚 2021-01-10 10: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夜讀|那碗酸菜芋頭米粉湯
    那碗酸菜芋頭米粉湯作者/茉莉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樸實的酸菜芋頭米粉湯,是我們全家老少都愛的湯食。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感冒了,頭暈鼻塞,十分難受。奶奶知道了,關切地說:「感冒鼻塞啦?等會兒我煮碗酸菜芋頭米粉湯給你喝,鼻子很快就會通氣了。」酸菜芋頭米粉湯好吃嗎?還能治鼻塞!我將信將疑。只見奶奶從酸菜罈子裡掏出幾片醃芥菜,切成絲,又將芋頭削皮切塊,然後熱油鍋,將薑片和半個小辣椒放到鍋裡煸香,再投進酸菜絲、芋頭塊,倒入清水煮開,芋頭快熟的時候,將米粉放入鍋中。不一會兒,鍋裡就飄出了一縷縷香氣,一碗熱騰騰的酸菜芋頭米粉湯就做成了。
  • 綦江冬韻漸濃,你眼中的鄉愁是什麼?
    {"title":"綦江冬韻漸濃,你眼中的鄉愁是什麼?"攝冬韻漸濃時,最是鄉愁起在外漂泊,年味將至回家的心是否也越發越迫切?每一個離家的人都會有鄉愁它可能是一碗熱騰騰的麵條是一桌可口的家鄉飯菜是童年記憶中的一草一木......
  • 大多數人眼中的4大黑暗料理,卻是潮汕人心中的靈魂食物!
    大多數人眼中的4大黑暗料理,卻是潮汕人心中的靈魂食物!當然,在潮汕人的眼中,它們依舊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大多數人眼中的4大黑暗料理,但卻是潮汕人心中的靈魂食物!沙蟲。沙蟲因為非常珍貴,所以又有了「海人參」的別名。不過樣子跟真正的人生相去甚遠,更像是一根根細細的腸子。別看它長得醜,它對生活的水域質量要求非常高。因為潮汕當地很多水域的質量都比較好,所以沙蟲的產量還不錯,價格也不會很高。
  • 狗母魚的正確打開方式,就是變成一碗清淡白胖的魚丸湯
    潮汕人把狗母魚稱為那哥魚,泉州人口中的那哥魚是龍頭魚,而狗母魚就是狗母魚。狗母魚多刺,但味道極鮮。在泉州,最家常的做法莫過於豆豉炣,配上米飯,一下子可以吃三碗;有時候也買狗母魚來燉湯,湯頭非常鮮美,我也可以喝三碗。「三碗不過崗」說的不是武松,而是我嗎?哈哈。
  • 除了老陳醋,就是這一碗刀削麵了
    ,堪稱天下一絕,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來山西遊玩的朋友,不喝上一碗刀削麵,怎麼好意思說來過。山西刀削麵,全憑著刀削,中間厚兩邊薄,就像柳葉一般,前幾年,還入選了「中國十大麵條」,外滑內筋,再配上肉滷,越嚼越香,只要喜歡吃麵食的,都好這一口,在山西北部城市大同,刀削麵已經隨處可見,有幾家比較出名的麵館,據說最多的一天,能賣出2000碗刀削麵,一碗麵能有這樣的魅力,另其他做美食的同行,嘆為觀止。
  • 天冷了,4碗湯水要多喝,香甜滋補,一碗下肚全身暖暖的,特舒服
    導讀:天冷了,4碗湯水要多喝,香甜滋補,一碗下肚全身暖暖的,特舒服冬天除了天冷以外,氣候也非常乾燥,大家不要只顧著進補,忘記了吃補水的食物,一定要在進補的同時達到補水的效果,這樣才能雙效合一,整個人才會舒服。但是大部分人都只知道進補要吃魚、肉等滋補的食物,卻不知道補水又營養的食物有哪些!
  • 陽春麵是碗什麼面?
    陽春麵是上海歷史悠久和最大眾化的面,一碗價鈿便宜的面。據王定九《上海門徑》,1934年是每碗16個銅板。從《上海飲食服務志》得知:1955年0.13元一碗;1965年0.12元;到1990年,衝到2字頭,每碗0.20元。這碗面之所以價廉,聽它原名便知:「清湯光面」。面清水光湯沒澆頭,調味就是放醬油,能加點豬油不要太幸福。光面如白飯,到店裡填肚皮,就喊陽春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