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有關於端午節的詩:「家家插艾望消災,欲食粽球興滿懷。更喜龍舟競渡處,鑼頻鼓急槳花開。」
從詩中可以知道潮汕人的端午習俗有插艾消災、吃粽子和梔粿、賽龍舟等,那麼這些習俗究竟是怎樣的,且聽六甲番人講解如下:
1、插艾掛蒲消災:
插艾花是潮人端午很重要的習俗,這一習俗其它地方已不多見,但潮人至今保持。插艾花是指各家門戶上插艾花或炙艾,意在「艾虎形以闢邪穢」,也就是驅瘟闢邪,這一習俗來自遠古,農曆五月初五被認為是惡月惡日,此時氣候溼熱,毒蟲出沒,瘟病流行,所以要施行巫術以驅除毒病,遠古的巫術除了咒語、巫舞、符圖外,還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黃之類藥物,後來咒語、巫舞、符圖逐漸失傳,但插艾掛蒲的習俗卻保留了下來。
2、吃粽子和梔粿:
吃粽子是我國漢族端午節傳統習俗,最早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潮汕人絕大多數是漢人,吃粽子當然也免不了,同時潮州話的「粽」和「壯」同音,吃粽也有身體強壯的寓意。潮汕地區的粽子很有特色,有梔粿和雙粽球等,雙粽球是以糯米摻以豬肉、蝦米、蛋、花生仁、香菇、香料以及甜豆沙為餡,一半鹹一半甜,其味柔潤滑膩,委實好吃。
而梔粿的主材當然也是糯米,不過必須先磨成粉漿,然後配黃枝汁成黃液體,再加以鋪姜鹼液,三種材料搓勻後裝入蒸籠蒸熟,梔粿便製作而成,剛出籠的梔粿呈黃色,晶瑩潤滑,還記得我們小時放學回家,還沒進門就能聞到那誘人的獨特香味。梔粿一般沾蜜糖會更好吃,小時候條件不允許就用白糖代替也是很可口的。有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還會在梔粿加點白豬肉,在蒸的時候,肥豬肉等配材的油汁會慢慢滲透到梔粿裡面,讓其更具豐富的層次感。
3、賽龍舟:
賽龍舟也是我國漢族端午節傳統習俗,不過很多地區限於場地早已不辦活動了,但潮州人卻將賽龍舟當成非常重要的群體活動,潮汕水系發達,江河交錯,池塘遍布,很是方便舉行龍舟比賽,潮人有詩《端午賽龍舟》:
「端午雲開陣雨收,萬人江上賽龍舟。心隨鼓點聲聲急,忘卻屈原當日愁。」
這是描寫了端午節觀看賽龍舟的感受,龍舟比賽非常濃重,競技氣氛完全不輸當前的足球世界盃,從古至今,為了奪標很多商家和大戶還會贊助龍舟隊,在六甲番人看來,潮汕地區的龍舟奪標贊助或許是世界上最早的體育競技贊助活動了。
4、食藥膳、食真珠花菜、食草粿:
潮汕人講究吃,而且必須按時令養生吃,夏天潮汕地區容易熱氣,炎熱天氣也影響食慾,於是聰明的潮汕先祖總結了通過飲食來調節身體平衡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至今還在運用。藥膳、真珠花菜、草粿都是夏天極好的食品,藥膳且不說,真珠花菜(白花艾)和草粿都有清腸胃溼熱的功效,其中的草粿和珠三角的龜苓膏相似,但成本更加便宜,由涼粉草做成。
5、貯龍鬚水:
龍鬚水就是端午節這天前後下的雨水,這種水據說有靈,潮人珍惜大自然的饋贈,所以很多地方都會將龍鬚水貯蓄起來,用於沐浴,以求來年健康平安。
除了以上習俗外,潮人還有祭祖外、浴藥湯、食藥膳、吃「麥熟」、吃「聖甘枳」等習俗,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