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鬚水浴,插艾掛蒲,草粿梔粿,龍舟競渡,看看潮汕人的端午習俗

2021-01-19 六甲番人

潮人有關於端午節的詩:「家家插艾望消災,欲食粽球興滿懷。更喜龍舟競渡處,鑼頻鼓急槳花開。」

潮汕人賽龍舟

從詩中可以知道潮汕人的端午習俗有插艾消災、吃粽子和梔粿、賽龍舟等,那麼這些習俗究竟是怎樣的,且聽六甲番人講解如下:

1、插艾掛蒲消災:

插艾花是潮人端午很重要的習俗,這一習俗其它地方已不多見,但潮人至今保持。插艾花是指各家門戶上插艾花或炙艾,意在「艾虎形以闢邪穢」,也就是驅瘟闢邪,這一習俗來自遠古,農曆五月初五被認為是惡月惡日,此時氣候溼熱,毒蟲出沒,瘟病流行,所以要施行巫術以驅除毒病,遠古的巫術除了咒語、巫舞、符圖外,還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黃之類藥物,後來咒語、巫舞、符圖逐漸失傳,但插艾掛蒲的習俗卻保留了下來。

2、吃粽子和梔粿:

吃粽子是我國漢族端午節傳統習俗,最早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潮汕人絕大多數是漢人,吃粽子當然也免不了,同時潮州話的「粽」和「壯」同音,吃粽也有身體強壯的寓意。潮汕地區的粽子很有特色,有梔粿和雙粽球等,雙粽球是以糯米摻以豬肉、蝦米、蛋、花生仁、香菇、香料以及甜豆沙為餡,一半鹹一半甜,其味柔潤滑膩,委實好吃。

潮汕粽子

而梔粿的主材當然也是糯米,不過必須先磨成粉漿,然後配黃枝汁成黃液體,再加以鋪姜鹼液,三種材料搓勻後裝入蒸籠蒸熟,梔粿便製作而成,剛出籠的梔粿呈黃色,晶瑩潤滑,還記得我們小時放學回家,還沒進門就能聞到那誘人的獨特香味。梔粿一般沾蜜糖會更好吃,小時候條件不允許就用白糖代替也是很可口的。有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還會在梔粿加點白豬肉,在蒸的時候,肥豬肉等配材的油汁會慢慢滲透到梔粿裡面,讓其更具豐富的層次感。

3、賽龍舟:

賽龍舟也是我國漢族端午節傳統習俗,不過很多地區限於場地早已不辦活動了,但潮州人卻將賽龍舟當成非常重要的群體活動,潮汕水系發達,江河交錯,池塘遍布,很是方便舉行龍舟比賽,潮人有詩《端午賽龍舟》:

「端午雲開陣雨收,萬人江上賽龍舟。心隨鼓點聲聲急,忘卻屈原當日愁。」

這是描寫了端午節觀看賽龍舟的感受,龍舟比賽非常濃重,競技氣氛完全不輸當前的足球世界盃,從古至今,為了奪標很多商家和大戶還會贊助龍舟隊,在六甲番人看來,潮汕地區的龍舟奪標贊助或許是世界上最早的體育競技贊助活動了。

饒平賽龍舟

4、食藥膳、食真珠花菜、食草粿:

潮汕人講究吃,而且必須按時令養生吃,夏天潮汕地區容易熱氣,炎熱天氣也影響食慾,於是聰明的潮汕先祖總結了通過飲食來調節身體平衡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至今還在運用。藥膳、真珠花菜、草粿都是夏天極好的食品,藥膳且不說,真珠花菜(白花艾)和草粿都有清腸胃溼熱的功效,其中的草粿和珠三角的龜苓膏相似,但成本更加便宜,由涼粉草做成。

5、貯龍鬚水:

龍鬚水就是端午節這天前後下的雨水,這種水據說有靈,潮人珍惜大自然的饋贈,所以很多地方都會將龍鬚水貯蓄起來,用於沐浴,以求來年健康平安。

除了以上習俗外,潮人還有祭祖外、浴藥湯、食藥膳、吃「麥熟」、吃「聖甘枳」等習俗,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相關焦點

  • 學者談南京端午習俗:掛「艾虎」 曬太陽燒大蒜
    錯,老南京一定要再吃粽子鍋裡煮出來的雞蛋,據說這個吃法叫「壓頂」,可以整個夏天都不生瘡;老規矩講究給嬰兒戴上「老虎肚兜」,可不受各種禽獸和毒蟲的傷害;正午時,還要「曬端午」……昨天,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徐藝乙饒有興致地給記者細數了老南京端午民俗,有趣的是,端午習俗貫穿老南京日常生活的一整天,分時段進行,不可搞錯。
  • 80後潮汕人心中的記憶:「姐妹小吃」——豆花草粿
    就如同店名「老傳統」,黃烈波所製作的小食,都是最為傳統的潮汕小食:草粿、豆腐花、酵粿桃、糕粿、「膠羅錢」、薯粉豆乾……而製作這些小食,黃烈波也仍是採取最為傳統的方法。據介紹,製作草粿需用一種稱為草粿草的植物,黃烈波說,草粿草是梅縣一帶地區的特產,現在這附近都沒有人賣草粿草了,每次他都需要到豐順湯坑那邊購買。
  • 物碗草粿,不是龜苓膏、仙人粄、涼草粉、燒仙草!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廣州吃喝玩樂蒲,ID:pupu02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有一種解暑神器簡直脫穎而出涼開水+白涼粉+放進冰箱猛地一頓簡單操作就能收穫一頓清爽圖/網絡但廣東人表示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還有哪些傳統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故事50字 端午節傳統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習俗吃什麼
    龍舟槳聲,艾葉已長,香囊寄思,粽子飄香。今年6月25日為端午節,想必老師也會布置手抄報,小編為小朋友們準備了端午節的手抄報的資料內容,一起來看看吧。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 汨羅品茶、道縣看龍舟 去過不一樣的端午節
    走起,去過不一樣的端午節   汨羅品茶、道縣看龍舟,總有一款適合你   瀟湘晨報記者 毛傳 實習生 陳賢秋 項懷萱 長沙報導   5月23日,驢媽媽旅遊網發布《2017端午出遊趨勢報告》,顯示今年端午周邊遊人次有望超過五一和清明假期
  • 明清端午節俗:北方避毒與遊賞 南方避瘟與競渡
    編者按:  端午節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演變和文化傳承。如今,端午節時的掛菖蒲、懸艾葉、吃粽子、競龍舟等活動在民間廣泛流傳著。您參與其中了嗎?今年的端午節,您在感受著濃烈氣氛的同時,有沒有憶人,憶事,憶故鄉呢?  演講人:蕭放  簡 介:民俗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 炎炎夏日裡,大家人來物碗——潮汕美食草粿!
    每當立夏之後,潮汕地區的大路旁、小巷口,便有賣草粿的小販,或推著小車,或擺著小攤檔,一手執瓷碗,一手拿鏟草粿的金屬片,不停地「叮叮咚咚」敲著,以招徠生意,那聲音十分清脆動聽。遠遠聽到鐵勺敲擊瓷碗的鏘鏘聲,頭都不用扭,就知道有賣草粿的啦!
  • 潮汕人的鄉愁,是那一碗碗的厝頭巷尾的草粿
    在每個潮汕人的童年裡,一定都有這樣一個阿婆或者阿伯,他踩著老式三輪車,帶著一個大喇叭,在夏天的厝頭巷尾來回騎著車,載著滿滿幾鍋草粿,一邊騎車喇叭一邊廣播到:草粿!豆腐花!而遠遠聽到聲音的小孩就會帶著碗默默在巷頭等著阿伯的到來。拿著碗舀上滿滿一碗黑乎乎的草粿,撒上潔白的白砂糖,心滿意足地端回家。我想這是每個潮汕孩子夏天最大的盼頭了吧!
  • 端午風俗的歷史演變 還原端午本真
    南方:起源於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中國古代龍舟,南宋李嵩《天中戲水圖》(局部)  端午節一項重要節日活動是為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但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但是,龍舟競渡作為水上的競技活動,不僅僅是越人的習俗,而且其他民族也有此俗。一九三五年在河南汲縣山彪鎮戰國墓葬中出土的鑑,一九六五年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戰國時「嵌錯賞功宴樂銅壺」上,都有競龍舟的圖案。龍舟競渡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所以清代大史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說:「競渡不獨(端)午日也,今江浙間多用春日,疑非本意。」但是總體來看,龍舟競渡是以沅湘一帶為中心的南方風俗。
  • 龍舟競渡又端陽 ——2018端午假日旅遊趨勢預測
    上半年最後一個小長假端午將至,又恰逢父親節,高考結束,遊客出行熱情高漲。粽葉飄香,龍舟競渡,將呈現現一派夏日出行盛況。  文化+旅遊 粽香舟飛兩相宜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最重要的文化習俗之一,尤其是在南方地區普遍存在。
  • 飄香的蒲艾
    飄香的蒲艾 字號:小大 2008-07-15 21:13作者:徐有權 來源:本站原創 我要評論() 端午節前,鄉下的朋友打來電話。說準備帶些粽子給我。我說超市裡什麼粽子都有,你捎點菖蒲和艾蒿給我。
  • 2020端午節放假時間安排表 端午節習俗和美食
    主要有扒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菖、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習俗。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 長相思過端陽 蒲草艾蒿送吉祥 無數龍舟競渡狂
    男比強,女比強,無數龍舟競渡狂。威風好兒郎。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法定節日一一端午節。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據說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五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把五月初五亦稱「端陽節」。有的還把端午節稱之為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 網絡中國節 端午【專題】
    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
  • 端午插艾,那為什麼要選擇艾草呢?
    端午節到了,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而在門前、廳堂、窗前掛艾草亦是該節日裡一項傳統的民間習俗。只不過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化的氣息越來越濃鬱,端午插艾的習俗和古時相比,就顯得不那麼受人重視了,尤其是在一、二線的大城市中,快速的生活節奏、繁重的工作和學習壓力使得人們似乎淡化了這些傳統節日的觀念,大多數人也是在節日裡走走過場,偏於形式罷了。
  • 流言——端午蒲艾粽飄香,糯米綿綿情意長
    含苞的荷韻、思念的紅豆、甜蜜的粽子,端午裹著碧綠的心事,踏著深深淺淺的記憶慢慢走來。光陰把心底的過往變成了從前,可兒時的端午節在我的記憶裡卻非常清晰。五月初五在農村是非常講究的節日,插艾蒿、系彩繩,端午的早晨很早很忙。
  • 又聞端午粽子香 艾草青青話吉祥
    說起端午節,很多人都會想到吃粽子、掛艾草、划龍舟、祭屈原……特別是吃粽子、掛艾草更是人人皆知,但真正能說出端午怎麼來的,估計還真的很難說清。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風土人情、節日風俗也各有不同,以至於各地賦予我國傳統節日的內涵也不同。
  • 端午昌江:龍舟競渡40公裡 將有10萬群眾觀賽
    端午臨近,平時冷冷清清的旅店,陸續接到預訂業務,來預訂的大多是景德鎮、九江甚至廣東、浙江的龍舟愛好者和攝影發燒友。端午節划龍舟,在江南地區很尋常,這個不以旅遊為主打的人口大鎮,為何能吸引那麼多遠道而來的客人?一位程姓旅店老闆一語道破天機:「端午節,一場堪稱龍舟馬拉松賽事將拉開大幕,40餘條龍舟沿著昌洲鄉劃一圈,賽程40公裡,很有看點,不少人慕名專程來觀賽。」
  • 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看古人怎麼過端午?
    又到一年端午時,對於大多數小夥伴來說,端午節在我們的印象中意味著吃粽子、賽龍舟,懷念屈原。但古人在這天會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端午節也是古人的「衛生防疫節」,今天就跟希望小編一起來了解下。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能祛溼,古人很早就了解了它的好處,於是在潮溼多雨的端午節,古人就用祛溼的艾葉和菖蒲,加上殺菌的大蒜一起來祛除寒溼防止生病,所以艾葉、菖蒲、大蒜也被叫做「端午三友」。通過把它們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可以用來除病菌、驅毒避邪、佑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