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端午節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演變和文化傳承。如今,端午節時的掛菖蒲、懸艾葉、吃粽子、競龍舟等活動在民間廣泛流傳著。您參與其中了嗎?今年的端午節,您在感受著濃烈氣氛的同時,有沒有憶人,憶事,憶故鄉呢?
演講人:蕭放
簡 介:民俗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日本關西學院大學客座教授、輔仁大學客座教授。全國文化藝術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先後出版著作十餘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代表作有《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等。
閱讀提示:
■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過水麵。賞石榴花,佩艾葉,合諸藥,畫治病符。這是宮中的端午。
■江南蘇州、揚州、杭州等地作為吳越的故地,沿襲了端午競渡的傳統,不過有新的變化,主要表現為遊樂。重點展示舟船的華麗、水面的嬉鬧等。
■節俗中倫理社會關係有所強化。人們更多地將節日視為社交節日,相互往來拜節,饋贈禮物。即使是寺院道觀也只是跟平常往來的施主、信眾進行神符的饋贈。
端午節,在五月五日,又稱「女兒節」、「天中節」,是明清時期三大節之一。明清時的端午節跟前代比較起來,傳承古代節俗較多,但也出現了一些引人矚目的變化,比如對家庭女性的重視,出現了「女兒節」的新稱謂,這是宋元時期很少見到的。還有世俗宗教在節日中的影響也明顯增強,明清的端午在社會民俗生活中的調節與服務意義明顯,端午在傳統節日體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北方端午的避毒與遊賞
在北方主要集中在避毒與遊賞上,明代北京從五月初一開始,至初五日,家家打扮小閨女,給她們戴上石榴花。出嫁女也各自要回娘家。這天稱為「女兒節」。宮廷中自五月初一至十三止,宮眷內城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門兩旁安菖蒲、艾盆,門上懸掛吊屏,上畫天師或仙子仙女執劍降五毒故事。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過水麵。賞石榴花,佩艾葉,合諸藥,畫治病符。這是宮中的端午。(劉若愚《酌中志》卷之二十)民間端午日,京城人在午時前群入天壇,午後方出,名為「避毒」。除了這種空間的躲避外,人們更多的是積極地防護,飲菖蒲酒,以艾插門,用雄黃塗耳鼻,名為「避蟲毒」;家家懸掛五雷符,小兒用五色線作成端午索,系在手腕上;男子戴艾葉,婦女頭上簪五毒靈符,五毒符是用紙畫製作的蜈蚣、蛇、蠍、虎、蟾等。北京人吃粽子,無競渡但競遊耍,男南耍金魚池,西耍高粱橋,東耍松林,北耍滿井。婦女亦出外遊耍,據說比南京雨花臺更盛。(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之二)
清代北京稱五月為惡五月,五月不遷居,不糊窗欞,用艾葉貼窗戶,謂之「解厄」。五月人們一般不剃頭,恐妨礙舅氏。(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每屆端陽之前,人們要互相饋送粽子、櫻桃、桑葚、荸薺、桃、杏、五毒餅、玫瑰餅等。五毒餅又叫五毒餑餑,是在糕餅上塑有蠍、蛇、蛤蟆、蜈蚣、蝎虎等形象,這種糕餅是饋送親友的上品。市肆中出售天師符,「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婦女用綾羅製成小虎、粽子、葫蘆、櫻桃、桑葚之類,穿以彩線,懸掛在釵頭,或系在小兒辮背間。門口倒貼用彩紙製成的各式各樣的小葫蘆,以洩毒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初五日將小葫蘆等物扔到街巷之中,稱為「扔災」。端午日,在小兒額頭上要用雄黃畫一個王字。五月初一、端陽日,大家都不汲水,此前每家都在缸缽中存滿水,說是避井毒。
北方鄉村端午節俗大體與北京同,只是鄉村端午節俗中更強調家族關係,新嫁女在端午前,要回娘家,稱為「躲端午」。(光緒《灤州志》)姻親間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未婚的男方要送女方節禮,新婚的母家要以粽餅從豐饋婿。
南方端午的避瘟與競渡
明清南方端午節俗主要有避瘟與競渡。首先看端午避瘟去毒的節俗,明代南京,五月五日,同樣有各種避毒措施,家家庭院懸道士朱符,人人佩戴五色絨線符牌,門戶上用絲縷系一個獨蒜,並用彩帛、通草製作五毒物:虎、蛇、蠍、蜘蛛、蜈蚣,然後連綴於大艾葉上,懸掛於門。(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四)蘭湯沐浴是端午傳統節俗,明時,蘭湯不易得,人們五日午時取五色草煎湯沐浴。
在杭州,端午節稱為「天中節」,人們以五彩絲系粽,以彩絨線編織經筒符袋,互相饋贈。僧道給施主送經筒輪子,闢惡靈符;醫家給平時來往多的人送香囊、雄黃、烏髮油香。家家買葵榴蒲艾,植之堂中,標以五色花紙,貼畫虎蠍或天師之象。或朱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貼在門楹之間。有的書寫「儀方」二字,倒貼於楹,以避蛇虺。(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第二十卷,熙朝樂事)
清代蘇州五月初一,大戶人家將道院贈送的天師符貼在廳中,以「鎮惡」,肅拜燒香,至六月初一,始焚而送之。也有來自佛家的,大多以紅、黃、白紙,用紅墨畫韋陀「鎮兇」。而一般平民小戶又多粘五色桃印彩符,上描姜太公、財神與聚寶盆、搖錢樹之類,得到符帖的人必到寺院道觀上香舍錢。打鬼的鐘馗出現在蘇杭端午時節,是清代新起的節俗,蘇州人家五月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祛邪魅」。「杭俗,鍾進士畫像,端午懸之以逐疫」。當時有詩敘述其事:
「榴花吐焰菖蒲碧,畫圖一幅生虛白。綠袍烏帽吉莫靴,知是終南山裡客。眼如點漆發如虯,唇如腥紅髯如戟。看徹人間索索徒,不食煙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間,處處端陽驅癘疫。嗚呼!世上魍魎不勝計,靈光一睹難逃匿。仗君百千億萬身,卻鬼直教褫鬼魄。」(盧毓嵩詩,引自顧祿《清嘉錄》卷五)
除了鍾馗的威懾外,人們還要服用或裝飾各種避瘟祛毒的節俗物品。
雄黃酒是端午必喝的藥酒,它用雄黃末、菖蒲根屑入酒,人們不僅口服,還用喝剩的酒塗染小兒的額頭與手掌足心,在牆壁間灑酒,以祛毒蟲。佩戴雄黃荷包避邪,用錢編成老虎頭形,系在小兒胸前,稱為老虎頭,又作老虎形的肚兜,以示威猛。
小兒童在端午節還要戴長壽線,長壽線用五彩絲結索而成,人們將長壽線系在手臂上,男左女右。杭州也有此俗。還有一種稱為「健人」的小飾品,用金銀絲、彩綢等製作人騎虎的形狀,極精細,婦女用它作為頭飾,人們之間互相贈送這種健人,健人在杭州也流行,這就是古代所說的艾人,其祈求人身保健的意義甚為明了。
端午蘇州男女佩闢瘟丹,或者在家中焚燒,加上蒼朮、白芷、大黃、芸香之類,「皆以闢疫祛毒」。蒲劍蓬鞭是端午驅鬼的利器,「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民間還要在端午日採百草,俗說此時百草都是藥,稱為「草頭方」。藥市收癩蛤蟆,取蟾酥合藥。除了避疫的諸般節俗外,蘇州人端午還有慶賞的習俗。人們在瓶中供樞葵、石榴、蒲、蓬等物,婦女頭簪艾葉、榴花,號為「端午景」。人家各有宴會慶賞,藥市、酒肆給主顧饋贈雄黃、白芷、蒼朮、酒糟等。各業工人也都歇業,成群結隊到酒肆飲酒哄鬧,名為「白賞節」。人們在市場上購買包裹像秤錘樣的秤錘粽,祭祀祖先,並互相饋贈。(《清嘉錄》卷五)
各地方別具特色的競渡
競渡曾是明朝宮廷端午的節俗之一,「朝廷每端午節賜朝官吃糕粽於午門外,酒數行而出。文職大臣仍從駕幸後苑,觀武臣射柳,事畢皆出。上迎母后幸內沼,看划龍船,炮聲不絕。蓋宣德以來故事也。」(陸容《菽園雜記》卷一)明清南方端午競渡的節俗十分盛行,尤其在清代。競渡在歷史上很早就有了憑弔屈原的意義,明朝同樣傳承這一節俗含義,明人楊嗣昌在《武陵競渡略》中說:競渡事本為招屈,傍晚競渡船散歸時,「則必唱曰:有也回,無也回,莫待江邊冷風吹。」競渡時的悲歌表露著競渡者的悲涼心態。
但在楚地與其他地區人們更多地將競渡看做是驅疫的節日儀式。「至於競渡,楚蜀為甚,吾閩亦喜為之,雲以驅疫,有司禁之不能也。」(謝肇淛《五雜組》卷之二)在四川、兩湖端午競渡風氣最甚,福建人也喜歡競渡,因為有驅疫的目的,雖然政府禁止,也無濟於事。
湖南是端午競渡典型地區,我們不妨以明代湖南競渡為個案,看看傳統社會中競渡的具體情形,「俗傳競渡禳災」,「划船不獨禳災,且以卜歲,俗相傳歌『花船贏了得時年』」。湖南武陵地區的競渡船一般用杉木,用乾燥的杉木作龍骨尤妙,龍骨是一船的關鍵。船長九丈五尺為適宜,長的有十一丈五尺,短的有七丈五尺,俗有「長船短馬」之說,意思是船長橈多,劃得快。在競渡時船的第一槳手最重要,他們一般都出身於江南打魚人家,當時的名手稱為「木老鴉」,他們履巨浪如平地。其他散橈手,皆先期以銀米招募,臨期挑選。頭梢兩人,擊鼓、揮旗、拍板三人,船過十一丈,可坐八十橈手,九丈者坐六十餘橈手,七丈者坐四十餘橈手。「行船以旗為眼,動橈以鼓為節,橈齊起落不亂分毫」。人們在競渡時要在江中扔桃符、兵罐(內藏米與雜豆),以乞求競渡勝利。
划船時請巫師壓勝,有的要到深山中聘請名巫,稱為「山老師」。山老師法力高,在比賽的前一夜,頭人準備祭品,請巫作法,巫翻筋鬥從船首翻到尾,然後撒蕎燃火,名為「亮船」。鼓聲徹夜不懈,以防對手的巫師偷作幻術。划船之日,巫師舉油火發船,以火之紅黑程度佔卜競渡的勝負。巫師拜的神是西河薩真人,在開船儀式中,巫師要念動咒語,打手訣,赤足跳罡七步,點火,火起船行。咒詞有:「天火燒太陽,地火燒五方,雷火執常法,燒死諸不詳,龍舟下弱水,五湖四海任飄蕩」等等。船底還要用白茅從船首至船尾拂一遍,以防對手暗系物件,以阻滯行船。競渡時,有各種習慣的技巧、玩法,或者前驅中流,陣容齊整,或者卷旗息鼓悄然整先,或忽進忽停,以疲勞對手,或一縱一橫,擠兌它船,或甲船與乙船競賽,丙船上前幹擾,待甲乙準備與丙競賽,丙船卻抽身而退,讓甲乙爭鋒,稱為「送船」。或甲強乙弱,讓乙先行,從後追趕,稱為「趕船」。或自量力不如人,遇敵先逃,稱為「怯船」。本無鬥心,悠遊竟日,稱為「演船」。久習船事,足智多奸者,稱為「老水」。後生新銳雖然競渡不勝,說新木船無老水,輸了也不慚愧。競渡結束後,人們要供奉犧牲與酒,燒黃紙錢祈禱咒祈求平安,物品祭品隨水流去,謂之「送標」。然後偃旗息鼓,悄悄地划船歸來。渡船拖上岸後,架起,用氈覆蓋,以待明年。(楊嗣昌《武陵競渡略》)
競渡的情形,明李東陽《競渡謠》中亦有描述:「湖南人家重端午,大船小船競官渡。彩旗花鼓坐兩頭,齊唱船歌過江去。叢牙亂漿疾若飛,跳波濺浪溼人衣。須臾歡聲動地起,人人爭道得標歸。年年得標好門戶,舟人相驚復相妒。兩舟睥睨疾若仇,戕肌碎首不自謀。嚴呵力禁不得定,不然相傳得瘟病。家家買得巫在船,船船鬥捷巫得錢。屈原死後成遺事,千載傳訛等兒戲。眾人皆樂我獨悲,莫遣地下彭鹹知。」由此可見,當時湖南百姓競渡目的是為了避瘟。
湖北競渡亦十分壯觀,袁宏道《午日沙市觀競渡》詩中描寫了荊州沙市競渡的盛況。「金鱗折日天搖波,壯士麾旄鳴大鼉。黃頭胡面錦抹額,疾風怒雨鬼神過。渴蛟飲河貌觸石,健馬走阪丸注坡。傾城出觀巷陌隘,紅霞如錦汗成河。」(上述二詩引自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冊)據明人張瀚說:競渡南京為盛,福建次之。競渡的舟船一般可容十人,大者大約二十人,鼓棹爭先,頃刻數裡,往來如飛。明後期杭州在西湖也開始仿效端午競渡,但因為湖水平穩的關係,競渡變成遊湖的遊戲。(《松窗夢語》卷之七)
清代南方競渡風氣依然濃鬱,兩湖地區自不必說,在鄂西宜昌,有所謂大端陽之說,「五日競渡,楚俗鹹同。至十五日名曰大端陽。食角黍、飲蒲酒如前。十三、十四、十五,龍舟尤勝,與他郡異。」有人詩詠其盛況,「天下無舟不競渡,峽中有鳥只爭飛。」(乾隆《東湖縣誌》)孝感縣誌記載:縣河每年造龍舟,謂之打龍船,說:「不打龍船人多疫病。」
江南蘇州、揚州、杭州等地作為吳越的故地,沿襲了端午競渡的傳統,不過有新的變化,主要表現為遊樂。重點展示舟船的華麗、水面的嬉鬧等。
蘇州稱競渡為「划龍船」,蘇州龍船根據城內的地理位置各用一種顏色為標誌,龍船有旗杆,中艙伏鼓手,兩旁划槳的十六人,俗稱為「劃手」。篙師手執長鉤,站立船頭,稱為「擋頭篙」。在船上高亭上有一個漂亮的小兒裝扮臺閣故事,俗稱「龍頭太子」。小兒根據指揮表演各種水嬉節目,有獨佔鰲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諸戲。船舵為刀式,執舵者稱為「擋舵」。畫舫遊客競相拋擲土罐入河,由龍舟中人競爭土罐,以此為樂。得土罐多者受上賞,號為「做勝會」。還有拋鴨入河,龍舟人入水爭鴨的娛樂。出龍之前數天,就要祭祀神靈,預先演示,名為「下水」。上岸送神。稱為「拔龍頭」。龍船的當頭之人,大都是裡巷中的閒人。五月初一,互相往來賀節,稱為「拜客」。然後人們每天聚集塘河之旁,當時男女老幼,傾城出遊,「山塘七裡,幾無駐足之地。河中畫輯櫛比如魚鱗,亦無行舟之路。歡呼笑語之聲,遐邇振動」。百姓買買耍貨食品,「所在成市」,十天才結束,俗稱為「划龍船市」。晚上萬船燈火,尤為奇觀,俗稱「燈划龍船」。城中布坊人劃小船,鳴金伐鼓,划槳如飛,俗呼「煙囪洞」。這是古代越人飛鳧的遺制。(《清嘉錄》卷五)
揚州五月有龍船市,龍船市自五月初一起至十八日止。在四月晦日試演,謂之「下水」;止十八日牽船上岸,稱為「送聖」。船長十餘丈,前為龍首,中為龍腹,後為龍尾,各佔一色。船上小兒表演同蘇州。有人往水中擲乳鴨,或者擲土瓶、豬胞等,龍船執戈競鬥,稱為「搶標」,舟中常有人飛身入水搶之。端午後,龍船由外河進入內河,稱為「客船」。送聖后,奉太子於畫舫中禮拜,祈禱收災降福,「舉國若狂」。(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一)
杭州,端午競渡的時間大約在五月初一至初十之間,競渡如明朝仍在西湖,龍舟有四五條,船長四五丈,頭尾均高,彩畫如龍形,中艙有上下兩層。船首有龍頭太子及鞦韆架。小孩裝扮太子,站立不動,隨鞦韆上下。旁邊列有十八般武藝。船尾是蜈蚣旗。中艙下層敲鑼,旁坐水手划船。如果做會,看船停泊湖中,龍舟四周圍轉,魚貫而行,如有人拋物件,水手下水爭搶。最難的是搶錢與鴨,錢易沉入水中,鴨則下水四處遊走,「各舟爭逐,大有可觀」。(範祖述《杭俗遺風》時序類)
端午節在明清時期依然保持了古代民俗兩大傳統:避毒保健與競渡嬉戲,當然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第一,人們的信仰心理有所弱化。人們的端午裝束出現了偏向觀賞趨向,無論是打扮小兒女,還是婦女佩戴健人之類都表現了這一點。在龍舟競渡中,競賽的意義雖然也仍然流行,在有的地方甚至很濃烈,但在江南大多成為一種龍船展示會,即所謂「龍船市」,競技的形式也出現重大變化。第二,節俗中倫理社會關係有所強化。人們更多地將節日視為社交節日,相互往來拜節,饋贈禮物。即使是寺院道觀也只是跟平常往來的施主、信眾進行神符的饋贈。這些民俗現象都體現了明清節俗的新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