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端午節俗:北方避毒與遊賞 南方避瘟與競渡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

  端午節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演變和文化傳承。如今,端午節時的掛菖蒲、懸艾葉、吃粽子、競龍舟等活動在民間廣泛流傳著。您參與其中了嗎?今年的端午節,您在感受著濃烈氣氛的同時,有沒有憶人,憶事,憶故鄉呢?

  演講人:蕭放

  簡 介:民俗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日本關西學院大學客座教授、輔仁大學客座教授。全國文化藝術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先後出版著作十餘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代表作有《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等。

  閱讀提示:

  ■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過水麵。賞石榴花,佩艾葉,合諸藥,畫治病符。這是宮中的端午。

  ■江南蘇州、揚州、杭州等地作為吳越的故地,沿襲了端午競渡的傳統,不過有新的變化,主要表現為遊樂。重點展示舟船的華麗、水面的嬉鬧等。

  ■節俗中倫理社會關係有所強化。人們更多地將節日視為社交節日,相互往來拜節,饋贈禮物。即使是寺院道觀也只是跟平常往來的施主、信眾進行神符的饋贈。

  端午節,在五月五日,又稱「女兒節」、「天中節」,是明清時期三大節之一。明清時的端午節跟前代比較起來,傳承古代節俗較多,但也出現了一些引人矚目的變化,比如對家庭女性的重視,出現了「女兒節」的新稱謂,這是宋元時期很少見到的。還有世俗宗教在節日中的影響也明顯增強,明清的端午在社會民俗生活中的調節與服務意義明顯,端午在傳統節日體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北方端午的避毒與遊賞

  在北方主要集中在避毒與遊賞上,明代北京從五月初一開始,至初五日,家家打扮小閨女,給她們戴上石榴花。出嫁女也各自要回娘家。這天稱為「女兒節」。宮廷中自五月初一至十三止,宮眷內城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門兩旁安菖蒲、艾盆,門上懸掛吊屏,上畫天師或仙子仙女執劍降五毒故事。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過水麵。賞石榴花,佩艾葉,合諸藥,畫治病符。這是宮中的端午。(劉若愚《酌中志》卷之二十)民間端午日,京城人在午時前群入天壇,午後方出,名為「避毒」。除了這種空間的躲避外,人們更多的是積極地防護,飲菖蒲酒,以艾插門,用雄黃塗耳鼻,名為「避蟲毒」;家家懸掛五雷符,小兒用五色線作成端午索,系在手腕上;男子戴艾葉,婦女頭上簪五毒靈符,五毒符是用紙畫製作的蜈蚣、蛇、蠍、虎、蟾等。北京人吃粽子,無競渡但競遊耍,男南耍金魚池,西耍高粱橋,東耍松林,北耍滿井。婦女亦出外遊耍,據說比南京雨花臺更盛。(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之二)

  清代北京稱五月為惡五月,五月不遷居,不糊窗欞,用艾葉貼窗戶,謂之「解厄」。五月人們一般不剃頭,恐妨礙舅氏。(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每屆端陽之前,人們要互相饋送粽子、櫻桃、桑葚、荸薺、桃、杏、五毒餅、玫瑰餅等。五毒餅又叫五毒餑餑,是在糕餅上塑有蠍、蛇、蛤蟆、蜈蚣、蝎虎等形象,這種糕餅是饋送親友的上品。市肆中出售天師符,「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婦女用綾羅製成小虎、粽子、葫蘆、櫻桃、桑葚之類,穿以彩線,懸掛在釵頭,或系在小兒辮背間。門口倒貼用彩紙製成的各式各樣的小葫蘆,以洩毒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初五日將小葫蘆等物扔到街巷之中,稱為「扔災」。端午日,在小兒額頭上要用雄黃畫一個王字。五月初一、端陽日,大家都不汲水,此前每家都在缸缽中存滿水,說是避井毒。

  北方鄉村端午節俗大體與北京同,只是鄉村端午節俗中更強調家族關係,新嫁女在端午前,要回娘家,稱為「躲端午」。(光緒《灤州志》)姻親間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未婚的男方要送女方節禮,新婚的母家要以粽餅從豐饋婿。

  南方端午的避瘟與競渡

  明清南方端午節俗主要有避瘟與競渡。首先看端午避瘟去毒的節俗,明代南京,五月五日,同樣有各種避毒措施,家家庭院懸道士朱符,人人佩戴五色絨線符牌,門戶上用絲縷系一個獨蒜,並用彩帛、通草製作五毒物:虎、蛇、蠍、蜘蛛、蜈蚣,然後連綴於大艾葉上,懸掛於門。(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四)蘭湯沐浴是端午傳統節俗,明時,蘭湯不易得,人們五日午時取五色草煎湯沐浴。

  在杭州,端午節稱為「天中節」,人們以五彩絲系粽,以彩絨線編織經筒符袋,互相饋贈。僧道給施主送經筒輪子,闢惡靈符;醫家給平時來往多的人送香囊、雄黃、烏髮油香。家家買葵榴蒲艾,植之堂中,標以五色花紙,貼畫虎蠍或天師之象。或朱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貼在門楹之間。有的書寫「儀方」二字,倒貼於楹,以避蛇虺。(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第二十卷,熙朝樂事)

  清代蘇州五月初一,大戶人家將道院贈送的天師符貼在廳中,以「鎮惡」,肅拜燒香,至六月初一,始焚而送之。也有來自佛家的,大多以紅、黃、白紙,用紅墨畫韋陀「鎮兇」。而一般平民小戶又多粘五色桃印彩符,上描姜太公、財神與聚寶盆、搖錢樹之類,得到符帖的人必到寺院道觀上香舍錢。打鬼的鐘馗出現在蘇杭端午時節,是清代新起的節俗,蘇州人家五月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祛邪魅」。「杭俗,鍾進士畫像,端午懸之以逐疫」。當時有詩敘述其事:

  「榴花吐焰菖蒲碧,畫圖一幅生虛白。綠袍烏帽吉莫靴,知是終南山裡客。眼如點漆發如虯,唇如腥紅髯如戟。看徹人間索索徒,不食煙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間,處處端陽驅癘疫。嗚呼!世上魍魎不勝計,靈光一睹難逃匿。仗君百千億萬身,卻鬼直教褫鬼魄。」(盧毓嵩詩,引自顧祿《清嘉錄》卷五)

  除了鍾馗的威懾外,人們還要服用或裝飾各種避瘟祛毒的節俗物品。

  雄黃酒是端午必喝的藥酒,它用雄黃末、菖蒲根屑入酒,人們不僅口服,還用喝剩的酒塗染小兒的額頭與手掌足心,在牆壁間灑酒,以祛毒蟲。佩戴雄黃荷包避邪,用錢編成老虎頭形,系在小兒胸前,稱為老虎頭,又作老虎形的肚兜,以示威猛。

  小兒童在端午節還要戴長壽線,長壽線用五彩絲結索而成,人們將長壽線系在手臂上,男左女右。杭州也有此俗。還有一種稱為「健人」的小飾品,用金銀絲、彩綢等製作人騎虎的形狀,極精細,婦女用它作為頭飾,人們之間互相贈送這種健人,健人在杭州也流行,這就是古代所說的艾人,其祈求人身保健的意義甚為明了。

  端午蘇州男女佩闢瘟丹,或者在家中焚燒,加上蒼朮、白芷、大黃、芸香之類,「皆以闢疫祛毒」。蒲劍蓬鞭是端午驅鬼的利器,「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民間還要在端午日採百草,俗說此時百草都是藥,稱為「草頭方」。藥市收癩蛤蟆,取蟾酥合藥。除了避疫的諸般節俗外,蘇州人端午還有慶賞的習俗。人們在瓶中供樞葵、石榴、蒲、蓬等物,婦女頭簪艾葉、榴花,號為「端午景」。人家各有宴會慶賞,藥市、酒肆給主顧饋贈雄黃、白芷、蒼朮、酒糟等。各業工人也都歇業,成群結隊到酒肆飲酒哄鬧,名為「白賞節」。人們在市場上購買包裹像秤錘樣的秤錘粽,祭祀祖先,並互相饋贈。(《清嘉錄》卷五)

  各地方別具特色的競渡

  競渡曾是明朝宮廷端午的節俗之一,「朝廷每端午節賜朝官吃糕粽於午門外,酒數行而出。文職大臣仍從駕幸後苑,觀武臣射柳,事畢皆出。上迎母后幸內沼,看划龍船,炮聲不絕。蓋宣德以來故事也。」(陸容《菽園雜記》卷一)明清南方端午競渡的節俗十分盛行,尤其在清代。競渡在歷史上很早就有了憑弔屈原的意義,明朝同樣傳承這一節俗含義,明人楊嗣昌在《武陵競渡略》中說:競渡事本為招屈,傍晚競渡船散歸時,「則必唱曰:有也回,無也回,莫待江邊冷風吹。」競渡時的悲歌表露著競渡者的悲涼心態。

  但在楚地與其他地區人們更多地將競渡看做是驅疫的節日儀式。「至於競渡,楚蜀為甚,吾閩亦喜為之,雲以驅疫,有司禁之不能也。」(謝肇淛《五雜組》卷之二)在四川、兩湖端午競渡風氣最甚,福建人也喜歡競渡,因為有驅疫的目的,雖然政府禁止,也無濟於事。

  湖南是端午競渡典型地區,我們不妨以明代湖南競渡為個案,看看傳統社會中競渡的具體情形,「俗傳競渡禳災」,「划船不獨禳災,且以卜歲,俗相傳歌『花船贏了得時年』」。湖南武陵地區的競渡船一般用杉木,用乾燥的杉木作龍骨尤妙,龍骨是一船的關鍵。船長九丈五尺為適宜,長的有十一丈五尺,短的有七丈五尺,俗有「長船短馬」之說,意思是船長橈多,劃得快。在競渡時船的第一槳手最重要,他們一般都出身於江南打魚人家,當時的名手稱為「木老鴉」,他們履巨浪如平地。其他散橈手,皆先期以銀米招募,臨期挑選。頭梢兩人,擊鼓、揮旗、拍板三人,船過十一丈,可坐八十橈手,九丈者坐六十餘橈手,七丈者坐四十餘橈手。「行船以旗為眼,動橈以鼓為節,橈齊起落不亂分毫」。人們在競渡時要在江中扔桃符、兵罐(內藏米與雜豆),以乞求競渡勝利。

  划船時請巫師壓勝,有的要到深山中聘請名巫,稱為「山老師」。山老師法力高,在比賽的前一夜,頭人準備祭品,請巫作法,巫翻筋鬥從船首翻到尾,然後撒蕎燃火,名為「亮船」。鼓聲徹夜不懈,以防對手的巫師偷作幻術。划船之日,巫師舉油火發船,以火之紅黑程度佔卜競渡的勝負。巫師拜的神是西河薩真人,在開船儀式中,巫師要念動咒語,打手訣,赤足跳罡七步,點火,火起船行。咒詞有:「天火燒太陽,地火燒五方,雷火執常法,燒死諸不詳,龍舟下弱水,五湖四海任飄蕩」等等。船底還要用白茅從船首至船尾拂一遍,以防對手暗系物件,以阻滯行船。競渡時,有各種習慣的技巧、玩法,或者前驅中流,陣容齊整,或者卷旗息鼓悄然整先,或忽進忽停,以疲勞對手,或一縱一橫,擠兌它船,或甲船與乙船競賽,丙船上前幹擾,待甲乙準備與丙競賽,丙船卻抽身而退,讓甲乙爭鋒,稱為「送船」。或甲強乙弱,讓乙先行,從後追趕,稱為「趕船」。或自量力不如人,遇敵先逃,稱為「怯船」。本無鬥心,悠遊竟日,稱為「演船」。久習船事,足智多奸者,稱為「老水」。後生新銳雖然競渡不勝,說新木船無老水,輸了也不慚愧。競渡結束後,人們要供奉犧牲與酒,燒黃紙錢祈禱咒祈求平安,物品祭品隨水流去,謂之「送標」。然後偃旗息鼓,悄悄地划船歸來。渡船拖上岸後,架起,用氈覆蓋,以待明年。(楊嗣昌《武陵競渡略》)

  競渡的情形,明李東陽《競渡謠》中亦有描述:「湖南人家重端午,大船小船競官渡。彩旗花鼓坐兩頭,齊唱船歌過江去。叢牙亂漿疾若飛,跳波濺浪溼人衣。須臾歡聲動地起,人人爭道得標歸。年年得標好門戶,舟人相驚復相妒。兩舟睥睨疾若仇,戕肌碎首不自謀。嚴呵力禁不得定,不然相傳得瘟病。家家買得巫在船,船船鬥捷巫得錢。屈原死後成遺事,千載傳訛等兒戲。眾人皆樂我獨悲,莫遣地下彭鹹知。」由此可見,當時湖南百姓競渡目的是為了避瘟。

  湖北競渡亦十分壯觀,袁宏道《午日沙市觀競渡》詩中描寫了荊州沙市競渡的盛況。「金鱗折日天搖波,壯士麾旄鳴大鼉。黃頭胡面錦抹額,疾風怒雨鬼神過。渴蛟飲河貌觸石,健馬走阪丸注坡。傾城出觀巷陌隘,紅霞如錦汗成河。」(上述二詩引自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冊)據明人張瀚說:競渡南京為盛,福建次之。競渡的舟船一般可容十人,大者大約二十人,鼓棹爭先,頃刻數裡,往來如飛。明後期杭州在西湖也開始仿效端午競渡,但因為湖水平穩的關係,競渡變成遊湖的遊戲。(《松窗夢語》卷之七)

  清代南方競渡風氣依然濃鬱,兩湖地區自不必說,在鄂西宜昌,有所謂大端陽之說,「五日競渡,楚俗鹹同。至十五日名曰大端陽。食角黍、飲蒲酒如前。十三、十四、十五,龍舟尤勝,與他郡異。」有人詩詠其盛況,「天下無舟不競渡,峽中有鳥只爭飛。」(乾隆《東湖縣誌》)孝感縣誌記載:縣河每年造龍舟,謂之打龍船,說:「不打龍船人多疫病。」

  江南蘇州、揚州、杭州等地作為吳越的故地,沿襲了端午競渡的傳統,不過有新的變化,主要表現為遊樂。重點展示舟船的華麗、水面的嬉鬧等。

  蘇州稱競渡為「划龍船」,蘇州龍船根據城內的地理位置各用一種顏色為標誌,龍船有旗杆,中艙伏鼓手,兩旁划槳的十六人,俗稱為「劃手」。篙師手執長鉤,站立船頭,稱為「擋頭篙」。在船上高亭上有一個漂亮的小兒裝扮臺閣故事,俗稱「龍頭太子」。小兒根據指揮表演各種水嬉節目,有獨佔鰲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諸戲。船舵為刀式,執舵者稱為「擋舵」。畫舫遊客競相拋擲土罐入河,由龍舟中人競爭土罐,以此為樂。得土罐多者受上賞,號為「做勝會」。還有拋鴨入河,龍舟人入水爭鴨的娛樂。出龍之前數天,就要祭祀神靈,預先演示,名為「下水」。上岸送神。稱為「拔龍頭」。龍船的當頭之人,大都是裡巷中的閒人。五月初一,互相往來賀節,稱為「拜客」。然後人們每天聚集塘河之旁,當時男女老幼,傾城出遊,「山塘七裡,幾無駐足之地。河中畫輯櫛比如魚鱗,亦無行舟之路。歡呼笑語之聲,遐邇振動」。百姓買買耍貨食品,「所在成市」,十天才結束,俗稱為「划龍船市」。晚上萬船燈火,尤為奇觀,俗稱「燈划龍船」。城中布坊人劃小船,鳴金伐鼓,划槳如飛,俗呼「煙囪洞」。這是古代越人飛鳧的遺制。(《清嘉錄》卷五)

  揚州五月有龍船市,龍船市自五月初一起至十八日止。在四月晦日試演,謂之「下水」;止十八日牽船上岸,稱為「送聖」。船長十餘丈,前為龍首,中為龍腹,後為龍尾,各佔一色。船上小兒表演同蘇州。有人往水中擲乳鴨,或者擲土瓶、豬胞等,龍船執戈競鬥,稱為「搶標」,舟中常有人飛身入水搶之。端午後,龍船由外河進入內河,稱為「客船」。送聖后,奉太子於畫舫中禮拜,祈禱收災降福,「舉國若狂」。(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一)

  杭州,端午競渡的時間大約在五月初一至初十之間,競渡如明朝仍在西湖,龍舟有四五條,船長四五丈,頭尾均高,彩畫如龍形,中艙有上下兩層。船首有龍頭太子及鞦韆架。小孩裝扮太子,站立不動,隨鞦韆上下。旁邊列有十八般武藝。船尾是蜈蚣旗。中艙下層敲鑼,旁坐水手划船。如果做會,看船停泊湖中,龍舟四周圍轉,魚貫而行,如有人拋物件,水手下水爭搶。最難的是搶錢與鴨,錢易沉入水中,鴨則下水四處遊走,「各舟爭逐,大有可觀」。(範祖述《杭俗遺風》時序類)

  端午節在明清時期依然保持了古代民俗兩大傳統:避毒保健與競渡嬉戲,當然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第一,人們的信仰心理有所弱化。人們的端午裝束出現了偏向觀賞趨向,無論是打扮小兒女,還是婦女佩戴健人之類都表現了這一點。在龍舟競渡中,競賽的意義雖然也仍然流行,在有的地方甚至很濃烈,但在江南大多成為一種龍船展示會,即所謂「龍船市」,競技的形式也出現重大變化。第二,節俗中倫理社會關係有所強化。人們更多地將節日視為社交節日,相互往來拜節,饋贈禮物。即使是寺院道觀也只是跟平常往來的施主、信眾進行神符的饋贈。這些民俗現象都體現了明清節俗的新特點。

相關焦點

  • 端午風俗的歷史演變 還原端午本真
    龍舟競渡之俗起源於南方,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風尚,附會以紀念屈原逝世而最後形成。據《古今圖書集成》引馬令《南唐書》記載:郡縣村社每年端午競渡時,由官府賞給彩緞,兩兩較其遲速以定勝負,如奪得錦標者,加賞銀碗一雙,稱之為「打標」。此俗一直到五代皆是如此。當然每年這樣大規模的競渡比賽,勢必影響到農時與生產,也遭到一些有識之士的反對。《永州府志》就記載五代時蕭結任祁陽令,太守下公文催取端午競渡龍舟甚急。蕭結憤怒地在其符(公文文書)上批道:「秧開五葉,蠶長三眠,人皆忙迫,劃甚閒船。」
  • 2020端午節放假時間安排表 端午節習俗和美食
    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這些節俗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闢邪除災的願望。
  • 龍舟競渡又端陽 ——2018端午假日旅遊趨勢預測
    上半年最後一個小長假端午將至,又恰逢父親節,高考結束,遊客出行熱情高漲。粽葉飄香,龍舟競渡,將呈現現一派夏日出行盛況。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2018年四川閬中古城端午文化旅遊節將持續至6月18日,閬中嘉陵江國際龍舟賽、世界旅遊小姐閬中之旅、閬中古城全國名家書畫展、閬中古城端午文化攝影展將陸續開展。  2018年第十四屆蘇州端午民俗文化節將於6月18日開幕。
  • 汨羅品茶、道縣看龍舟 去過不一樣的端午節
    走起,去過不一樣的端午節   汨羅品茶、道縣看龍舟,總有一款適合你   瀟湘晨報記者 毛傳 實習生 陳賢秋 項懷萱 長沙報導   5月23日,驢媽媽旅遊網發布《2017端午出遊趨勢報告》,顯示今年端午周邊遊人次有望超過五一和清明假期
  • 端午節,一個流傳兩千多年的「抗疫節」
    其範圍,不僅涉及南方也涉及北方,不僅漢族家家戶戶過端午節,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也都從古到今慶祝這個節日,甚至韓國也有端午節,更是我國第一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至少有九種說法。不論哪種說法,無外三個方面。一是源於浴蘭節說,古人五月採摘蘭草,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還有哪些傳統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 端午,祝家家幸福安康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天文專家表示今年的端午節有些特別它是21世紀最晚的三次端午節——2001、2020和2058年中的一次又見證歷史了每年,從這一天起天氣燥熱,蟲蛇繁殖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遊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懸艾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是一種藥用植物,它的葉片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以驅趕蚊蟲、提神醒腦。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家裡打掃乾淨之後,將艾葉插在門楣上。艾葉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體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故事50字 端午節傳統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習俗吃什麼
    端,古語中有開頭、初始之意,「五」與「午」相通,「端午」也就是「初五」。據晉代人周處《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
  • 2020年端午節祝福圖片大全 端午節祝福語微信表情包合集
    2020年端午節祝福圖片大全 端午節祝福語微信表情包合集時間:2020-06-25 00:0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端午節祝福圖片大全 端午節祝福語微信表情包合集 端午佳節想念你,簡訊送到傳情誼.送你一束艾葉長,清香環繞病遠離;送你一串蜜棗粽,甜甜蜜蜜永伴你;送你一艘快龍舟
  • 大數據看歷年端午天氣 南方多雨北方晴
    中國天氣網訊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到來,中國天氣網通過數據分析了1981年至2010年端午假期期間的氣候大數據,看哪些省會級城市最常見晴天,哪裡最常遭雨水。華南警惕龍舟水西南亦多雨數據顯示,省會級城市中,南方城市包攬了歷年端午同期降雨降雨概率的前5名。
  • 網絡中國節 端午【專題】
    根據傳統節日特點打造的端午節主題 茶會,現場組織參與者品茗茶,普及品茶及傳統禮儀茶文化相關知識。 4.玖伍六合相聲大會之端午節專場。由專業相聲團隊講述包含傳統節日和端午故事相關的笑料包袱,豐富整體活動內容及氣氛。
  • 過端午為何拴五色彩線? 寓避災除病寄託安康之意
    水母網5月30日訊  (YMG記者劉晉)端午節流傳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煙臺人過端午節以家家戶戶早上食粽子、雞蛋為主。端午這天煙臺人會在門口插上艾蒿。同時,老人會給小孩帶上「五毒兜」,手腳脖上拴五色線。但記者發現,很多人並不了解五色彩線的真正內涵。
  • 傳統節俗緣何與歲時節令相應和
    以初昏、拂曉時刻出現在南方中天的星宿,同樣可以判定季節。一月孟春,初昏的時候,參宿出現在南方中天;拂曉時刻,尾宿出現在南方中天。二月仲春,弧星在初昏時刻出現在南方中天,拂曉時刻則是建星出現在南方中天。  與二十八星宿相關的,還有十二次的概念。
  • 端午五毒
    端午節跟植物淵源很深,和動物關係也十分密切,那端午動物都有哪些呢?  ●馬 端午又叫重午,指農曆五月五日,古人也稱其為午月午日。午乃十二地支第七位,跟它匹配的動物就是馬。  ●龍 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是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而且,端午起源中有古越民族圖騰說,這種圖騰就是龍。也許有人說了,龍是傳說中的動物,不應忝列其中。那如果硬聯繫的話,端午龍很可能指的是魚或鱷魚。
  • 端午節喝雄黃酒,真能讓白娘子現蛇形?
    現在流行的戲曲和影視作品中都提到這是法海和尚教唆許宣的陰招,但在乾嘉年間的兩個白蛇傳本子(方成培的《雷峰塔》和玉花堂主人《雷峰塔奇傳》)裡,當時還不認識法海的許宣只是為了「與賢妻避邪解毒,同賞佳節」,小青更是提前給白娘子打過預防針:「娘娘,明日乃端午佳節,家家戶戶皆要買用雄黃酒。俗言道:『蛇見雄黃酒,猶如鬼見閻王。』」
  • 端午+父親節,帶家人去安徽人少景美之地過節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日,為傳統節日中的重要節日,與中秋、春節並稱為三大節。又稱蒲節、天中節、端陽節。 2015年端午放假時間為:6月20日~22日共三天,這一天端午節恰鄰父親節,那就趁著小長假和默默愛著你的父親、家人們一起,找一處人少景美的地方,安靜地看山看水,感受民風民情,驚嘆大自然的神奇,邊吃粽子邊享受濃濃的家庭溫情吧!
  • 數據看天氣:歷年端午天氣原來是這樣的!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到來,中國天氣網通過數據分析了1981年至2010年端午假期期間的氣候大數據,看哪些省會級城市最常見晴天
  • 學者談南京端午習俗:掛「艾虎」 曬太陽燒大蒜
    錯,老南京一定要再吃粽子鍋裡煮出來的雞蛋,據說這個吃法叫「壓頂」,可以整個夏天都不生瘡;老規矩講究給嬰兒戴上「老虎肚兜」,可不受各種禽獸和毒蟲的傷害;正午時,還要「曬端午」……昨天,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徐藝乙饒有興致地給記者細數了老南京端午民俗,有趣的是,端午習俗貫穿老南京日常生活的一整天,分時段進行,不可搞錯。
  • 端午昌江:龍舟競渡40公裡 將有10萬群眾觀賽
    端午臨近,平時冷冷清清的旅店,陸續接到預訂業務,來預訂的大多是景德鎮、九江甚至廣東、浙江的龍舟愛好者和攝影發燒友。端午節划龍舟,在江南地區很尋常,這個不以旅遊為主打的人口大鎮,為何能吸引那麼多遠道而來的客人?一位程姓旅店老闆一語道破天機:「端午節,一場堪稱龍舟馬拉松賽事將拉開大幕,40餘條龍舟沿著昌洲鄉劃一圈,賽程40公裡,很有看點,不少人慕名專程來觀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