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5月30日訊 (YMG記者劉晉)端午節流傳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煙臺人過端午節以家家戶戶早上食粽子、雞蛋為主。端午這天煙臺人會在門口插上艾蒿。同時,老人會給小孩帶上「五毒兜」,手腳脖上拴五色線。但記者發現,很多人並不了解五色彩線的真正內涵。
五色線又叫「軋五絲」,避災除病保佑安康
「過端午節的本義是驅毒闢邪,祈求安康。」魯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蘭玲說,孩子柔弱,抵抗力差,易生病,因而祈福孩子健康平安是端午節俗一個主要的內容。
「端午節,人們會給孩子戴繡有五毒圖案的肚兜,最常見的是在孩子的手腕和腳腕上系五色的絲線,俗信認為,孩子戴五色線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這五色線待端午後下第一場雨時,拋到水裡隨水流去,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闢兵紹」。因而這五彩絲又有長命縷、續命縷、闢兵紹、五色縷、朱索等名字。膠東方言中將幾股線合在一起成為「軋」(方音讀gǎ),因而將5種顏色的線合在一起,即稱「軋五絲」。
名稱雖不一,但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即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以避災除病,保佑安康。膠東民間普遍都有給孩子「葛五絲」的習俗,棲霞地方還在門窗上系五彩線;福山地方對於很小的孩子,還會在五色線上串上豬驚骨,即豬耳內的聽骨,民間俗稱「驚兒」,用來給嬰幼兒壓驚、闢邪。民間除了將五彩絲線合成繩,還有用彩色絲線或粽麻等製成很小的小笤帚小炊帚等變體,精緻可愛,堪稱藝術品,將其系掛在兒童身上,意在掃去病災。
五色祈安康,有特殊含義
端午為何用五色線來闢邪?蘭玲告訴記者,一是應「五」這個數字,「端午因兩五相重,亦稱『重五』『端五』等,『五』自然最為應節,但更主要是因為『五色』的特殊含義。」
「五色」,即青紅黃白黑5種顏色,被稱為五大正色,民俗含義極為豐富,使用廣泛。五色分別代表木、火、土、金、水。因天幹與五行的關係,五色又分別代表東(青)、南(紅)、中(黃)、西(白)、北(黑)五方,並與我國的地理特點相吻合,青紅白黑還對應了四季,其他五色與傳說中的五帝、五神獸有關等說法,也是從「五方」延伸而來。
人們自古就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之色。上古神話中女媧煉五色石以補天,黃帝因有五色雲氣而戰勝蚩尤,明清帝王在代表國家的社稷壇中奉祀五色土,民間在端午及其他民俗事象中用五色祈安康。從神話到現實,從皇家到民間,五色被廣泛用來表達國運昌盛,闔家安康的祈願。
「軋五絲」也叫「戴縷(方音念lu)索」,膠東方音中「縷」和「祿」音近音同,「縷索」聽來就是「祿壽」,孩子若長命百歲又有出息,豈不正與人們的祈願相合。「一段五彩絲線的寄託如此之重,可見希望的力量何其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