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端午為何拴五色彩線? 寓避災除病寄託安康之意

2020-12-08 水母網

    水母網5月30日訊  (YMG記者劉晉)端午節流傳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煙臺人過端午節以家家戶戶早上食粽子、雞蛋為主。端午這天煙臺人會在門口插上艾蒿。同時,老人會給小孩帶上「五毒兜」,手腳脖上拴五色線。但記者發現,很多人並不了解五色彩線的真正內涵。

    五色線又叫「軋五絲」,避災除病保佑安康

    「過端午節的本義是驅毒闢邪,祈求安康。」魯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蘭玲說,孩子柔弱,抵抗力差,易生病,因而祈福孩子健康平安是端午節俗一個主要的內容。

    「端午節,人們會給孩子戴繡有五毒圖案的肚兜,最常見的是在孩子的手腕和腳腕上系五色的絲線,俗信認為,孩子戴五色線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這五色線待端午後下第一場雨時,拋到水裡隨水流去,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闢兵紹」。因而這五彩絲又有長命縷、續命縷、闢兵紹、五色縷、朱索等名字。膠東方言中將幾股線合在一起成為「軋」(方音讀gǎ),因而將5種顏色的線合在一起,即稱「軋五絲」。

    名稱雖不一,但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即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以避災除病,保佑安康。膠東民間普遍都有給孩子「葛五絲」的習俗,棲霞地方還在門窗上系五彩線;福山地方對於很小的孩子,還會在五色線上串上豬驚骨,即豬耳內的聽骨,民間俗稱「驚兒」,用來給嬰幼兒壓驚、闢邪。民間除了將五彩絲線合成繩,還有用彩色絲線或粽麻等製成很小的小笤帚小炊帚等變體,精緻可愛,堪稱藝術品,將其系掛在兒童身上,意在掃去病災。

    五色祈安康,有特殊含義

    端午為何用五色線來闢邪?蘭玲告訴記者,一是應「五」這個數字,「端午因兩五相重,亦稱『重五』『端五』等,『五』自然最為應節,但更主要是因為『五色』的特殊含義。」

    「五色」,即青紅黃白黑5種顏色,被稱為五大正色,民俗含義極為豐富,使用廣泛。五色分別代表木、火、土、金、水。因天幹與五行的關係,五色又分別代表東(青)、南(紅)、中(黃)、西(白)、北(黑)五方,並與我國的地理特點相吻合,青紅白黑還對應了四季,其他五色與傳說中的五帝、五神獸有關等說法,也是從「五方」延伸而來。

    人們自古就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之色。上古神話中女媧煉五色石以補天,黃帝因有五色雲氣而戰勝蚩尤,明清帝王在代表國家的社稷壇中奉祀五色土,民間在端午及其他民俗事象中用五色祈安康。從神話到現實,從皇家到民間,五色被廣泛用來表達國運昌盛,闔家安康的祈願。

    「軋五絲」也叫「戴縷(方音念lu)索」,膠東方音中「縷」和「祿」音近音同,「縷索」聽來就是「祿壽」,孩子若長命百歲又有出息,豈不正與人們的祈願相合。「一段五彩絲線的寄託如此之重,可見希望的力量何其強大。」

相關焦點

  • 掛艾草、戴荷包、拴花繩、吃甜醅...蘭州端午習俗真不少,一起放...
    端午節,不僅是一個傳統民俗節日,還是民間驅邪除病、祈福佑安的衛生節,節俗中體現的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闢邪除災的美好願望。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人們常把吃粽子、划龍舟和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還有哪些傳統習俗
    二、掛香包端午節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內裝用中草藥以及香料,它的製作工藝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三、系五彩繩端午節孩子們一覺醒來,手腕、腳踝上已系上用五彩絲線編的「五色繩」,大人們說系上就百病不侵。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再把五色繩剪下來,讓雨水衝走,災病也就隨著被帶走了。
  • 2020端午節放假時間安排表 端午節習俗和美食
    主要有扒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菖、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習俗。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 「端午到,五毒醒」,啥意思?指的哪五毒?「五毒之首」又是什麼
    一、端午安康不同於其他節日,端午是「悲喜交加」的節日,這一天既有祈福迎新的滿心歡喜、也有祭祀古人的一腔傷悲。很多人在這天不會說「端午快樂」,而會說「端午安康」,一個「安康」承載了眾多不言中的祝福,因端午的特殊性,眾人只希望這天可以安然度過、健康無憂。
  • 端午到五毒醒啥意思指的哪五毒 五毒之首又是什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到五毒醒啥意思指的哪五毒 五毒之首又是什麼 端午作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有千年的文化沉澱,寓意深遠獨特、習俗別具一格。端午又名端午、端陽、天中、重五等,從這些名稱就可以看出,端午絕非是吃粽子、賽龍舟那般簡單,它在五月初五的講究頗多。
  • 端午,祝家家幸福安康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天文專家表示今年的端午節有些特別它是21世紀最晚的三次端午節——2001、2020和2058年中的一次又見證歷史了每年,從這一天起天氣燥熱,蟲蛇繁殖來避開五毒,驅邪禳災這就是最初的端午端午習俗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大習俗。根據古時傳說,屈原含冤投江之後,楚國人十分悲傷,他們相信屈原是忠心賢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然而當他們奮力到達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的蹤跡了,他們擔心湖中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借划龍舟來驅散湖中的魚。
  • 端午安康丨可甜可鹹,雲南粽子的一百種吃法送給您!
    五月五,端午到,粽兒香,龍船鬧,又是一年端午節,祝大家端午安康!端午到底吃什麼呢?當然是粽子啦!在雲南,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會吃什麼呢?端午吃百草根「百病除 正氣足」「過端午,吃藥根,換腸肚,一年四季不生病」。在雲南普洱等地,端午節有吃百草根的習俗。
  • 明清端午節俗:北方避毒與遊賞 南方避瘟與競渡
    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過水麵。賞石榴花,佩艾葉,合諸藥,畫治病符。這是宮中的端午。(劉若愚《酌中志》卷之二十)民間端午日,京城人在午時前群入天壇,午後方出,名為「避毒」。市肆中出售天師符,「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婦女用綾羅製成小虎、粽子、葫蘆、櫻桃、桑葚之類,穿以彩線,懸掛在釵頭,或系在小兒辮背間。門口倒貼用彩紙製成的各式各樣的小葫蘆,以洩毒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初五日將小葫蘆等物扔到街巷之中,稱為「扔災」。端午日,在小兒額頭上要用雄黃畫一個王字。五月初一、端陽日,大家都不汲水,此前每家都在缸缽中存滿水,說是避井毒。
  • 學者談南京端午習俗:掛「艾虎」 曬太陽燒大蒜
    天亮插艾驅邪,掛「蒲劍」斬妖  端午節天一亮,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要插兩棵艾草和兩棵草蒲。艾草能避各種邪氣,「蒲劍」是「斬妖劍」。傳說唐代的魏徵夢中斬蛟龍,用的就是草蒲劍。從此以後,各種瘟神惡鬼妖魔邪怪,見了草蒲就害怕。另外,家家要在堂屋當門的屋頂上(一般在第二路桁條)懸掛一張鍾馗畫像,用以攆鬼闢邪。
  • 端午節只能「安康」不能「快樂」?都是被5年前的一條謠言害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今天的端午節,你收到和送出的祝福是「端午安康」,還是「端午快樂」?慢慢地,「端午安康」幾乎成為端午節的唯一祝福語。那麼這一天,真的不能互道「端午快樂」嗎?在微博上,也掀起了關於「端午安康還是端午快樂」的爭論。
  • 端午風俗的歷史演變 還原端午本真
    「端」字有「初始」之意,而按照中國傳統的幹支紀時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稱之為端午,又稱端五、重午、重五。端午的別稱很多,五月五日古人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又叫「浴蘭節」。道教又稱此日為「地臘節」。唐宋時此日午時為「天中節」,所以它又稱端陽、午節。明清時北京人還稱其為「五月節」或「女兒節」。
  • 明日端午,5種傳統美食記得吃,順應時令又美味,還寓意順利安康
    明日端午,5種傳統美食記得吃,順應時令又美味,還寓意順利安康。大家好,我是琦哥說美食,祝大家節日快樂。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掛艾葉菖蒲,還要吃一些傳統美食,如粽子、雞蛋、黃鱔等。
  • 古代人的避惡月指南:避五毒 制艾虎 穿定製
    除了划龍舟、吃粽子,還有掛菖蒲、沐艾草、做香囊等習俗,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端午節「避五毒」的風俗。所謂五毒是指:蜈蚣、蛇、蟾蜍、蠍子、壁虎。這五種生物在每年夏曆端午日午時,進入高繁衍期,且活動頻繁。因此,在端午節時,人們總是習慣使用各種方法來預防五毒之害。那麼五毒到底有什麼害處?為什麼在端午節時要驅五毒?
  • 「端午安康」英文到底咋說?Happy嗎?Merry嗎?都不是!
    親愛的小夥伴們,端午安康!端午節咱都知道叫Dragon boat festival,直譯過來就是龍舟節。那「端午安康」英文到底咋說?Happy嗎?Merry嗎?都不是!新來的小夥伴,記得拉到文章最後存下我們的「英文卡片」隨時複習哦。
  • 品讀端午|箬葉綠,艾蒿長,端午傳承忙
    於是,每一年的箬葉上,除了鋪滿香黏的糯米,更盛著又一次的回顧——回顧藍墨水的上遊,那片香草美人地的身影;回顧端陽燥熱,那捧青澀艾蒿寄託的吉祥與安康。箬葉摘了又綠,艾蒿枯了又長。端午賦予中國人的意義,也在一年又一年的傳承中,越發生出厚重的力量。
  • 星朗傳媒|話|端午
    五彩線的五種顏色一般指的是「青、黃、赤、白、黑」。受到「五行說」的影響,這五種顏色皆具有神聖的象徵意義,它們各象徵著瑞獸,青龍;赤是朱雀;白是白虎;黑是玄武(龜蛇);黃是黃龍。龍具有無窮的神力,龜是長壽的象徵,朱雀象徵著吉祥太平,而白虎則具有避邪、禳災等多種神力。
  • 端午+父親節,帶家人去安徽人少景美之地過節
    檀幹溪穿村而過,全村夾岸而居,村內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及「一村三翰林」之譽而聞名中外。 【安徽各地端午風俗】 一、貼端午符 皖中、皖南、皖西等地,端午前一二天,寺廟僧尼道士往往要給附近人家送端午符,符系木刻印於黃表紙上,有老人持劍形象,並有「五月五日午時姜尚在此諸邪迴避」或「太公在此,諸邪迴避」、「飛雄鎮宅」等。到端午這天,家家都把符貼在廚房等屋內牆壁上。姜子牙為周初名臣,武王尊之為「尚父」,武王伐紂時,立過戰功。
  • 五月五端午節的傳說,端午門頭插艾蒿和柳條
    五月五端午節的傳說,端午門頭插艾蒿和柳條農曆五月初五,就是今天,也就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大家都知道,要吃粽子,尤其是在甘肅一帶,都要也有戴香包香草、抹雄黃,而且連小孩的手腕腳腕上,都要系上各色絨線繩等習俗外。
  • 農村俗語「端午至,五毒出」啥意思?為何壁虎是五毒而蜘蛛不是?
    眼看馬上就要端午節了,每到端午節的時候,除了吃粽子、划龍舟之外,在農村還有很多有趣的風俗。而每到端午的時候,農村人們總會將其和「無毒」聯繫到一起,還有著「端午至,五毒出」的說法,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咱們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