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今天的端午節,你收到和送出的祝福是「端午安康」,還是「端午快樂」?
近年來,人們注意到,身邊越來越多人說「端午安康」,導致整體風向變了,祝福「快樂」似乎給人感覺沒有文化。
據說,是前幾年有專家說端午節是紀念祭祀日,不宜互祝快樂,只能互道安康。
慢慢地,「端午安康」幾乎成為端午節的唯一祝福語。
那麼這一天,真的不能互道「端午快樂」嗎?
在微博上,也掀起了關於「端午安康還是端午快樂」的爭論。
搞笑的是,由於網友們也左右搖擺不定,乾脆做了一個表情包自嘲——
「我怕說快樂被說沒文化,說安康又被說跟風,那我在這裡祝大家端午節牛。」
那麼,「端午安康」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呢?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查詢到,這個「端午安康」祝福熱議是在2015年端午節前。
當時,人們的在朋友圈和很多群裡見到這樣一條信息:
請大家切記!快到端午節了,有不少朋友又要在互祝"端午節快樂!錯了!各位親: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這天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五月初五是毒日,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說,要掃掃盲了,不是所有節日都給互祝快樂,如淸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
隨後的幾年,國人甚至媒體都對端午節快樂噤若寒蟬,取代之安康。
不過這個非遺專家或許並不存在,這條當年被熱轉的信息很可能是謠言。
不少網友通過各種搜索方式,查找這位楊姓非遺專家,結果查無此人。記者也嘗試各種搜索方式發現,「非遺楊廣宇」只存在於上述信息之中,之外再無其他內容。
那為何這位「非遺專家楊廣宇」的話,能唬住那麼多人呢?
這是因為,歷史傳說中,在五月初五這天,有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這麼多名人在這天死難,自然一聯想,會覺得這位「專家」說得在理。
只是就此,便要讓「端午節快樂」退出江湖?
網友們並不買帳,之後的每年都會有網友和媒體出來澄清,甚至「端午節快樂」也單獨成為一條百科詞彙。
其中,有這樣一句:在端午節互道「端午節快樂」是自古以來的傳統。祝福「端午節安康」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只是近代才有的。
專家也頻頻發聲——
遺憾的是,似乎再也產生不了「非遺專家楊廣宇」那樣的傳播效果,也讓「端午節快樂」在現實祝福中開始式微。
今天,中國節日文化研究中心專家侯仰軍也出來談了自己的看法。
他說,端午節是避瘟驅邪、養生健體、緬懷屈原、愛國孝親的一個節日,說「端午安康」更符合端午的文化內涵,但如果說「端午快樂」或者「節日快樂」,也說得過去,因為端午節不純粹是一個純文化的節日,除了這些活動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活動就是划龍舟,還有鬥百草、放風箏、抓鴨子等的娛樂活動內容也非常多,說「節日快樂」也有道理,但整體上來說,說「端午安康」更符合本來的節日內涵。
在網絡的一項投票中,更多網友表示:無需拘泥,心意到就行。
說到底,不用糾結,說「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都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