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慣紀念,習慣傳承。
所以每到特定的節點,總要有特定的儀式,來加深對過往的認知。
於是,每一年的箬葉上,除了鋪滿香黏的糯米,更盛著又一次的回顧——回顧藍墨水的上遊,那片香草美人地的身影;回顧端陽燥熱,那捧青澀艾蒿寄託的吉祥與安康。
箬葉摘了又綠,艾蒿枯了又長。端午賦予中國人的意義,也在一年又一年的傳承中,越發生出厚重的力量。
(汨羅屈子園 屈子塑像)
時光流淌,粽葉包裹的餡料越來越豐盛,艾蒿利用的花樣越來越繁雜,端午的儀式,卻在現代生活的龐雜信息轟炸中,越來越趨於單一了。
仿佛吃一口粽子,就是一個端午;插一把艾葉,就是一次儀式。小長假成了賴床的理由,彩線繡成的香包再也沒有興衝衝地掛在身上。節日的意義,終流於一個不甚光鮮的符號,漸漸落滿灰塵。
但這本不是先輩們的初衷。
節日之所以為節日,正是因為他們對於中國人骨血中的信仰,有著不同於其他的塑造意義。
就像春節把「家」牢牢刻在每一個遊子的心中,端午賦予國人的,是屈子向死而生的愛國之心,是南方有楚辭的詩韻積澱,是躲避五毒祈福家人的安康之願。
而不僅僅是超市裡包裝精美的粽子禮盒。
(6月4日,張家界市武陵源區索溪山寨員工在包粽子)
是現代人不再重視傳統文化了嗎?並不,文化的變遷本就是個宏大的主題,更何況發達的娛樂資訊撞上需要時間發掘的傳統習俗。
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開口」,一個能讓我們從中窺見傳統文化之瑰麗的「萬花筒」。
因此,當傳統文化的魅力遭遇現代生活的擠壓,信息的製造與傳播者,有義務、有責任,為靜待蓋頭掀開的端午,布置一片令人矚目的場地。
(汨羅屈子園 趣味龍舟)
而端午文化發軔的汨羅,當仁不讓。
傳承千年的龍舟號子,已經響在了汨羅江邊。這個即將到來的端午,註定在屈子文化園,展開一場不一樣的會面。
江邊放紙鳶,香草湖裡划龍舟,穿著漢服遊屈子園,欣賞原創音樂劇《屈原》……時間的距離不能縮短,那就鏡像出一個千年前的端午。
《楚辭》朗誦亭現場錄音,九歌廣場背誦《離騷》送現金,舌尖上的端午、帳篷音樂節、香草美人音樂會、端午快閃……深奧的傳統文化不易破題,那就加上時下最in的傳播形式。
古詩、古情、現代心。
濃厚的文化節日氛圍,深入小長假出遊的家家戶戶;對古端午的現代解讀,滲透進遊園的細枝末節。
(永州道縣「龍騰瀟湘」龍船賽)
然而這些,還不夠。
空間的限制讓汨羅輻射地以外的人們,無法感同身受於節日的氛圍,這時,就需要如同毛細血管一般的縣級融媒體,將觸角深入到街頭巷尾。
就像紅網汨羅站製作的「飛閱屈子園」,用鏡頭導航汨羅端午文化周;直擊現場的端午「盛宴」籌備工作,清晰展示了舞臺、龍舟賽碼頭、非遺布展等等現場圖景。指尖輕點,有關端午節日的詳細資訊,盡收眼裡。
屈原之外,龍舟正盛——在紅網時刻的直播下,6月4日的「龍騰瀟湘·2019」永州道縣龍船賽,讓屏幕這邊的網民與現場觀眾一起,共享了一場民俗文化視覺盛宴。
在融媒體的鏡頭下,長沙天心區的書法展示,雨花區包粽子、做香包的主題活動,芙蓉區的鄰裡互助,郴州市嘉禾縣為空巢老人送去慰問品,以及婁底市雙峰縣的龍舟比賽……
各地為端午籌備的慶祝活動,也藉由融媒體的脈絡,融匯進全媒體的報導網絡之中,傳播至湖南的每一寸熱土,進而從湖湘大地走向國際。
甚至,英國的曼徹斯特,也在端午節前夕,舉辦了一場龍舟競賽。發端於湖南汨羅的端午傳統文化,正隨著媒體的觸角,延伸得更遠。
(6月4日,長沙市天心區一小學舉行的端午節活動)
傳統的節日文化,與創新的文化表達,在融媒體的傳播脈絡之下,交織成一片瀰漫著家國情懷的端午氛圍,進而灑遍瀟湘,越過山河。
粽葉綠,艾蒿長,端午的堅守與傳承,正乘著新的傳播途徑,匆忙生長。
文/雁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