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裡的端午: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仲夏時節,石榴花開,中國人迎來入夏後第一個重要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民俗活動最豐富的節日之一,也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

  當我們循著課本裡的端午印記,細咂端午風物裡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記憶中的精神密碼,一個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的端午佳節翩然而至。

  端午作為民間佳節,儀式感很強。從「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六么令·天中節》)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遊《乙卯重五詩》),再到「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湯顯祖《午日處州禁競渡》),古代詩詞裡記載了各地裹香粽、飲雄黃、賽龍舟、掛菖蒲、浴蘭湯等端午習俗。這些獨特的民俗活動,傳承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別有情趣的生活方式。

  當代作家也有滋有味地描繪「舌尖上的端午」。「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裡,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醃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汪曾祺《端午的鴨蛋》,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裡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屠再華《端午粽》,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鴨蛋鹹美、粽子飄香,包裹在食物裡的,是作家關於家鄉和故人的美好回憶。這些文化記憶代代相傳,凝結成中國人關於端午的「節日味道」。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隆重的活動,沈從文在小說《邊城》裡細細描述了他的老家湘西端午日賽龍舟的盛況。「船隻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多擱在河邊乾燥洞穴裡,要用它時,才拖下水去。每隻船可坐十二個到十八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划去。帶頭的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隻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划動便即刻蓬蓬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划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種種情形。」(沈從文《邊城》,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五冊)邊城端午的熱鬧景象躍然紙上,書裡描繪的龍舟競渡活動盛行南北,成為端午節重要的文化符號。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文秀《端午》)相傳,吃粽子、賽龍舟等端午習俗,都與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忠直遭讒、投江自盡有關。「他們像潮水一樣湧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人們大聲呼喚著他的名字,駕著小船沿江打撈。他們撈哇,撈哇,可撈了很長時間,還是沒有撈到他的屍體。萬分悲痛之下,他們把船上的大米、雞蛋等食物投到水裡祭奠他,也祈禱江裡的水族吃了這些東西後,不再傷害屈原的屍體。有人還把雄黃酒倒進水裡,想藥昏江中的蛟龍,使它無法張口……流傳到今天,人們已不再往江裡投粽子了,但有一些活動依然保留了下來,逐漸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等習俗。」(《端午節的由來》,語文版四年級語文下冊)

  於是,在粽葉的清香之中,在龍舟競渡的鼓角聲裡,我們總會想起屈原。他峨冠博帶、行吟江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屈原《離騷》,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二冊)他面容憔悴、悲憤怒吼:「我們只有雷霆,只有閃電,只有風暴,我們沒有拖泥帶水的雨!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裡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郭沫若《屈原》,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

  鐵骨錚錚、以死殉道的屈原賦予粽子、龍舟等端午風物濃厚的家國情懷,成為千百年來端午節傳承與發展的精神內核,承載著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民族情感。正是這種家國情懷,讓中華民族一次次歷經磨難而重生,不斷續寫新的輝煌。

  一枚粽葉、一江龍舟、一個愛國詩人,端午節將自然、禮俗與情感融合在一起,演變為中國人流傳千年的衣食風俗、生活方式和文化記憶。文化滋味餘韻綿長,精神力量生生不息。在傳統文化的洗禮中,我們凝聚力量、接續奮鬥,滿懷信心地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記者 方莉)

相關焦點

  • 「社科網評」端午文化的家國情懷決非牽強附會
    一年一度的端午又至。每逢此時,人們或龍舟競渡,或靈符著胸,或彩絲纏臂,或艾蒿插門,以各種方式來度過這一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求吉、納祥、闢邪、驅疫,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基本主題。但在這些節日當中,端午節卻有著更為厚重的家國底色。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的起源或源於民間的原始崇拜和信仰,但自漢魏以來,便被人們賦予了紀念歷史人物的內容。
  • 家國情懷:課本中的遼寧
    本報記者 張 瑜 從咿呀學語到慢慢長大,我們捧過不計其數的課本,也讀過課本中不勝枚舉的故事。那麼在課本中,遼寧的故事是怎樣被呈現的?它們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在開幕式現場,三位老師為讀者朋友帶來的迷你網課,不僅帶我們再一次走進積澱深厚的遼寧和建設發展中的遼寧,也讓無私奉獻、拼搏奮鬥的家國情懷深植心中。
  • 【地評線】視評:在國慶新民俗中讀懂家國情懷
    中秋國慶喜相逢——「國」的生日、家的團圓,雙重樂曲交織出最澎湃最歡快的樂章。山河無恙,家國夢圓。在這「遲來的春節」裡,體驗著國慶新民俗,感受著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團圓。  國慶新民俗,文化唱主角。近日,中宣部部署在全國城鄉廣泛深入開展「倡導國慶新民俗,打造愛國活動周」活動。
  • 「地評線」在弘揚端午文化中升華愛國情懷
    又是一年端午至,濃濃粽香裡,裹挾的是對傳統的一種思念,對文化的一種崇敬。在每一個國人心中,那刻滿記憶的符號裡,注滿了深深的家國情懷。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有著一段難忘的歷史。回溯至戰國時期,汨羅江傾訴的是無盡的愛國之情,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將歷史定格在那縱身一跳的悲壯瞬間。
  • 河南魯山:端午節包槲墜、煮大蒜、做香囊、插艾葉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的節日—2020中國(魯山)端午節」系列活動在魯山縣張官營鎮屈原文化傳承基地舉行,楊孫莊村村民用民間簡約的祭祀屈原儀式及包槲墜、煮大蒜、做香囊、插艾葉等民俗展示互動環節。,弘揚屈原文化,傳承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激發人們愛祖國、愛家鄉、愛親人、愛自然的深厚情感,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文藝事業繁榮興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一份文化力量。
  • 品讀端午|箬葉綠,艾蒿長,端午傳承忙
    就像春節把「家」牢牢刻在每一個遊子的心中,端午賦予國人的,是屈子向死而生的愛國之心,是南方有楚辭的詩韻積澱,是躲避五毒祈福家人的安康之願。而不僅僅是超市裡包裝精美的粽子禮盒。(汨羅屈子園 趣味龍舟)而端午文化發軔的汨羅,當仁不讓。傳承千年的龍舟號子,已經響在了汨羅江邊。
  • 中秋節|從中秋月迎寒到天涯若比鄰—既是文化符號,也是家國情懷
    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邁,到「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的失意惆悵;從「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感同身受,再到「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的憤懣、不甘。中秋節承載著文人墨們的喜怒哀樂、家國情懷,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中秋,中秋文化。
  • 退休教師巧手再現滄州端午民俗
    每逢端午,老滄州人除了包粽子、煮雞蛋、掛艾草等習俗外,還有隨身佩戴手工編織的端午包、門楣上掛葫蘆符、小孩們戴繡有五毒圖案的肚兜等風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製作這些傳統手工藝品的人越來越少。我市教育局退休教師陳建英多方請教、刻苦鑽研,今年端午節前終於製作出早已失傳多年的滄州風俗手工藝品。
  • 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
    在構成知識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國情懷是維繫知識分子職業標識和價值實現的重要內容。為此,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形成以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擔負起職業職責和時代賦予的使命。  家國情懷已經積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在品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 影視作品要有家國情懷和輸送正能量
    縱觀從《印象·絲綢之路》大型電影系列紀錄片到長篇小說《援非醫生》、青春喜劇電影《青春特煩惱》;音樂作品《百位明星關注留守兒童》、《一路幸福》等,幾年時間裡向凱工匠精神創作執導的作品都是主旋律愛國題材。並且在作品創作中家國文化概念從樸素真摯信仰到思想理論體系日臻完善成熟。
  • 感悟黃大年的「家國情懷」
    修齊治平、兼濟天下,共產黨人歷來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自家而國、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心靈感觸與人生追求。黃大年的「家國情懷」為我們樹立了價值航標和光輝榜樣。 在黃大年短暫的58年生命歷程中,始終澎湃著「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愛國之情,始終踐行著「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報國之志。「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著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這是他在入黨志願書中寫到的內容,既是人生夙願,也是真實寫照。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什麼是「士」?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士,事也。」意為善於做事情有能力的人。班固在《白虎通·爵》中解釋為:「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又解釋為:「學以居位曰士。」範曄《後漢書·仲長統傳》中解釋為:「以才智用者謂之士。」
  • 愛國愛家理念入課堂 大語文傳遞家國情懷
    ■新快報記者 陳思陶 讀厚語文書走遍祖國山河 祖國大地山河壯美,處處風景如畫,長城、灕江、泰山、九寨溝等風景名勝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故事入選語文課本,成為一代代學生了解祖國風光的代表。 語文課本裡不僅介紹了祖國風光,也蘊含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縮影。
  • 著名科學家後人進校園 講述科技報國故事 感悟家國情懷
    著名科學家後人進校園 講述科技報國故事 感悟家國情懷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07日 14:52 A-A+ 近日,中國科協邀請李四光、鄧稼先、童第周等著名科學家後人走進中小學、大學校園,為當代青年學生講述先輩愛國奉獻的故事,感悟科學家的家國情懷。
  • 中小學語文課本裡的安徽 這就是文化自信的底色
    陶淵明、謝朓、李白、白居易、蘇軾、歐陽修、辛棄疾、陸遊、徐霞客……他們留下的足跡和飽含深情的詩文,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寶庫,也屢屢出現在中國所有弦歌不輟的課本上——人類文化有多綿長,他們的春風化雨就有多久遠。  翻開課本,就是開始一段中國文化之旅,你看到的是安徽,讀出的卻是中國。
  • 紅黃藍「三原色」 點亮阿拉善公安的家國情懷
    紅黃藍「三原色」 點亮阿拉善公安的家國情懷 2020-10-01 1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開學第一課 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從各種形式演繹《我和我的祖國》,以相片為媒回顧國家發展,到了解《祭侄文稿》的故事,成都孩子們2019年的第一課要學習: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何提高「身」的修為,就談到了教育。作為教育者,立德樹人是天職,家國情懷是責任,要盡全力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正其根、立其魂、長其志,要把家國情懷種在孩子心裡。  這課怎麼上?
  • 《思美人》:屈原親自參加端午祭祀?端午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但在《思美人》中有個情節,讓觀眾大呼雷人,那就是屈原參加端午祭祀,還看了端午節百戲。相信大家記得這麼一個說法,屈原在國家滅亡之後,懷著深切的愛國情懷抱石投江,端午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屈原竟然參加了自己的死亡紀念活動?這個劇情一出,很多人說這部電視劇隨意篡改歷史,連歷史都不知道就出來拍劇了。然而這個情節確實沒啥毛病,編劇還是查過歷史的。
  • 2020年央視中秋晚會展現家國情懷
    原標題:二〇二〇年央視中秋晚會展現家國情懷 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中秋晚會10月1日晚在央視播出,120分鐘的晚會融中秋文化、家國情懷、民族特色於一體,受到了觀眾的喜愛。
  • 溫家寶地質筆記出版 飽含溫家寶地質情懷(組圖)
    溫家寶地質筆記出版 飽含溫家寶地質情懷  【溫家寶地質筆記】2016年3月26日,地質出版社在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舉行溫家寶地質筆記出版 飽含溫家寶地質情懷  全書分為野外地質考察筆記、管理工作筆記、調研筆記和學習研究筆記四個部分,真實記錄了作者的成長經歷,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地質工作的變化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