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艾蒲青翠,粽葉香飄十裡。一年一度的端午又至。每逢此時,人們或龍舟競渡,或靈符著胸,或彩絲纏臂,或艾蒿插門,以各種方式來度過這一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
求吉、納祥、闢邪、驅疫,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基本主題。但在這些節日當中,端午節卻有著更為厚重的家國底色。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的起源或源於民間的原始崇拜和信仰,但自漢魏以來,便被人們賦予了紀念歷史人物的內容。其中以紀念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的影響最大,也最深遠。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官之時,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後受讒言,放逐地方,在家國破敗之際,懷石投江,用終結自己生命的方式譜寫了與國家共存亡的愛國主義篇章。人們世世代代紀念屈原,不僅是因為他是一位「與日月爭光可也」的英雄人物,更是被他對國家深深的眷戀之情所感染,同時,更飽含著中華兒女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熱切期待和嚮往。
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等,是深刻反映人民心聲的作品和佳句。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而祖國是人民最堅強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湧現出無數同屈原一樣心繫家國、胸懷天下的愛國志士和民族英雄。我們今天的好日子,正是這些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也是無數愛國者夙興夜寐奮鬥出來的。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由端午節形成的端午文化,事實上反映出中國人民自古就有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也成為了傳承、弘揚、激發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的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人要有氣節、要有人格。氣節也好,人格也好,愛國是第一位的。我們是中華兒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做到『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
端午最傳統,愛國不過時。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端午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在新時代,實現對端午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起人們的家國情懷,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正是豐富新內涵、形成新習俗的應有之義。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特別強調要發揮傳統和現代節日的涵育功能。利用端午等重要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健康、富有價值內涵的民俗文化活動,引導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進家國情懷。
端午是每個中華兒女的節日,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最大信仰。因此,利用端午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把政治性和道德性、知識性和情感性、歷史性和時代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起來,讓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傳統節日文化開展的全過程,使人們在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之中,不斷領悟愛國之理,厚植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端午時節提家國,並非牽強附會。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之年,是脫貧攻堅戰的達標之年,更是全國上下迎難而上,敢於勝利的齊心抗疫之年。此刻,中華民族正展現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無論是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戰士,還是在田地裡耕作的農民,在礦山採煤作業的工人……中國人在各行各業做的每一件事,背後凝聚著中國力量。戰疫中的中國精神,來自歷史、面向未來,凝聚人與事、連接家與國,融入成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精神譜系。愛國,不是空喊口號。今天,我們不用像屈原那樣投江明志,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品味端午,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是要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用我們4億多家庭、14億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匯聚起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劉齊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