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網評」端午文化的家國情懷決非牽強附會

2021-01-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門前艾蒲青翠,粽葉香飄十裡。一年一度的端午又至。每逢此時,人們或龍舟競渡,或靈符著胸,或彩絲纏臂,或艾蒿插門,以各種方式來度過這一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

求吉、納祥、闢邪、驅疫,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基本主題。但在這些節日當中,端午節卻有著更為厚重的家國底色。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的起源或源於民間的原始崇拜和信仰,但自漢魏以來,便被人們賦予了紀念歷史人物的內容。其中以紀念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的影響最大,也最深遠。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官之時,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後受讒言,放逐地方,在家國破敗之際,懷石投江,用終結自己生命的方式譜寫了與國家共存亡的愛國主義篇章。人們世世代代紀念屈原,不僅是因為他是一位「與日月爭光可也」的英雄人物,更是被他對國家深深的眷戀之情所感染,同時,更飽含著中華兒女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熱切期待和嚮往。

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等,是深刻反映人民心聲的作品和佳句。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而祖國是人民最堅強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湧現出無數同屈原一樣心繫家國、胸懷天下的愛國志士和民族英雄。我們今天的好日子,正是這些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也是無數愛國者夙興夜寐奮鬥出來的。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由端午節形成的端午文化,事實上反映出中國人民自古就有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也成為了傳承、弘揚、激發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的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人要有氣節、要有人格。氣節也好,人格也好,愛國是第一位的。我們是中華兒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做到『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

端午最傳統,愛國不過時。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端午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在新時代,實現對端午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起人們的家國情懷,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正是豐富新內涵、形成新習俗的應有之義。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特別強調要發揮傳統和現代節日的涵育功能。利用端午等重要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健康、富有價值內涵的民俗文化活動,引導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進家國情懷。

端午是每個中華兒女的節日,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最大信仰。因此,利用端午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把政治性和道德性、知識性和情感性、歷史性和時代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起來,讓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傳統節日文化開展的全過程,使人們在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之中,不斷領悟愛國之理,厚植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端午時節提家國,並非牽強附會。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之年,是脫貧攻堅戰的達標之年,更是全國上下迎難而上,敢於勝利的齊心抗疫之年。此刻,中華民族正展現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無論是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戰士,還是在田地裡耕作的農民,在礦山採煤作業的工人……中國人在各行各業做的每一件事,背後凝聚著中國力量。戰疫中的中國精神,來自歷史、面向未來,凝聚人與事、連接家與國,融入成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精神譜系。愛國,不是空喊口號。今天,我們不用像屈原那樣投江明志,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品味端午,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是要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用我們4億多家庭、14億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匯聚起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劉齊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地評線」在弘揚端午文化中升華愛國情懷
    又是一年端午至,濃濃粽香裡,裹挾的是對傳統的一種思念,對文化的一種崇敬。在每一個國人心中,那刻滿記憶的符號裡,注滿了深深的家國情懷。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有著一段難忘的歷史。回溯至戰國時期,汨羅江傾訴的是無盡的愛國之情,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將歷史定格在那縱身一跳的悲壯瞬間。
  • 課本裡的端午: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民俗活動最豐富的節日之一,也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  當我們循著課本裡的端午印記,細咂端午風物裡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記憶中的精神密碼,一個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的端午佳節翩然而至。  端午作為民間佳節,儀式感很強。從「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
  • 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
    在構成知識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國情懷是維繫知識分子職業標識和價值實現的重要內容。為此,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形成以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擔負起職業職責和時代賦予的使命。  家國情懷已經積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在品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 中秋節|從中秋月迎寒到天涯若比鄰—既是文化符號,也是家國情懷
    中秋節承載著文人墨們的喜怒哀樂、家國情懷,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中秋,中秋文化。正因為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中秋節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時俱進。事實上,中秋節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承載體之一。在這些作品的推波助瀾作用下,集傳統、典故、文化、家國情懷於一身的中秋節早已從祭月、賞月習俗成為團圓的文化符號、中華傳統文化的承載體之一。文化的力量: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 影視作品要有家國情懷和輸送正能量
    並且在作品創作中家國文化概念從樸素真摯信仰到思想理論體系日臻完善成熟。「舍小家為大家」家國情懷,是一種愛國愛家並擁有報國熱情的態度與行為,是影視作品進行展現與表現的正向精神能量,會積極引領社會大眾真善美愛國情懷。向凱理解自己的愛國題材作品為「以文報國」。他鄭重強調,嶽飛在背後刺了四個字「精忠報國」,他要在胸口刻四個字「國之重任」。
  • 【海港網評】責任在天與秋風霽月 青春無悔見家國擔當
    【海港網評】責任在天與秋風霽月 青春無悔見家國擔當 2020-08-16 07: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什麼是「士」?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士,事也。」意為善於做事情有能力的人。班固在《白虎通·爵》中解釋為:「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又解釋為:「學以居位曰士。」範曄《後漢書·仲長統傳》中解釋為:「以才智用者謂之士。」
  • 河南魯山:端午節包槲墜、煮大蒜、做香囊、插艾葉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張官營鎮前城村舉辦端午民俗展演(高蹺表演《驅五毒》、挑經擔、河南墜子等),該活動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屈原學會、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魯山縣委縣政府和縣委宣傳部主辦。,弘揚屈原文化,傳承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激發人們愛祖國、愛家鄉、愛親人、愛自然的深厚情感,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文藝事業繁榮興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一份文化力量。
  • 2020年央視中秋晚會展現家國情懷
    原標題:二〇二〇年央視中秋晚會展現家國情懷 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中秋晚會10月1日晚在央視播出,120分鐘的晚會融中秋文化、家國情懷、民族特色於一體,受到了觀眾的喜愛。
  • 感悟黃大年的「家國情懷」
    修齊治平、兼濟天下,共產黨人歷來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自家而國、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心靈感觸與人生追求。黃大年的「家國情懷」為我們樹立了價值航標和光輝榜樣。 在黃大年短暫的58年生命歷程中,始終澎湃著「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愛國之情,始終踐行著「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報國之志。「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著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這是他在入黨志願書中寫到的內容,既是人生夙願,也是真實寫照。
  • 「地評線」紫金e評:在清明「雲祭掃」中升華家國情懷
    在「雲祭掃」中升華家國情懷。無數英烈的流血犧牲,才換來了如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雲中祭」,是用祭奠親人一樣的虔誠和真心去緬懷先輩英烈,讓「祭先人」和「祭英烈」成為時代的一種新習俗。近日,湖北14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犧牲人員被評定為首批烈士。用生命書寫擔當,用愛心守護家園,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 品讀端午|箬葉綠,艾蒿長,端午傳承忙
    就像春節把「家」牢牢刻在每一個遊子的心中,端午賦予國人的,是屈子向死而生的愛國之心,是南方有楚辭的詩韻積澱,是躲避五毒祈福家人的安康之願。而不僅僅是超市裡包裝精美的粽子禮盒。並不,文化的變遷本就是個宏大的主題,更何況發達的娛樂資訊撞上需要時間發掘的傳統習俗。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開口」,一個能讓我們從中窺見傳統文化之瑰麗的「萬花筒」。因此,當傳統文化的魅力遭遇現代生活的擠壓,信息的製造與傳播者,有義務、有責任,為靜待蓋頭掀開的端午,布置一片令人矚目的場地。
  • 雙節來渭博 聽先賢故事 學家國情懷(組圖)
    陝西網訊(通訊員 楊娟)9月29日、30日,渭南市高級中學和渭南小學的七百多名中小學生走進渭南市博物館,參與該館正在舉行的「迎中秋 慶國慶 家國情懷」渭南歷史人物專題導賞和月相儀製作體驗活動。在了解渭南先賢故事和感受月相變化中歡度國慶中秋雙節,感悟家國情懷。
  • 開學第一課 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從各種形式演繹《我和我的祖國》,以相片為媒回顧國家發展,到了解《祭侄文稿》的故事,成都孩子們2019年的第一課要學習: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何提高「身」的修為,就談到了教育。作為教育者,立德樹人是天職,家國情懷是責任,要盡全力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正其根、立其魂、長其志,要把家國情懷種在孩子心裡。  這課怎麼上?
  • 日本的「鬼怪文化」談
    日本有「千妖之國」之稱,種類多且詳細,甚至可以追溯到千年以上歷史,成為影視作品最愛翻拍的鄉野題材。究竟日本有哪些妖怪?為什麼妖怪大多是女性?「樂吃購!日本」在鬼月幫大家剖析日本流傳千年的妖怪傳說,讓你變成日本鬼怪通!
  • 中國是世界唯一,歷經兩千年的大一統國度,家國情懷鑄就奇蹟
    在傳統文化中,中國社會沒有宗教的外在超越,更多依靠的是一種「人文信仰」。家國情懷以一種特有的信仰魅力超越種族和民族、宗族和地域、階級和階層、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家國情懷的「家」在此處不是現代意義的家(現在說的家在古時稱「戶」),而是家族或宗族的意思。
  • 「迎老鄉 回故鄉 建家鄉」潘愛華:北大教授的「家國情懷」
    潘愛華骨子裡充滿「家國情懷」。20多年來,他帶領著未名人始終在探尋世界經濟發展創新之路、探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探尋人類和平持續發展之路,以實現個人和企業的「三大夢想」,即創立全新的生物經濟體系;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解決中國人的「吃藥」問題。「我是一個有侗族、苗族、漢族三個基因的個體,決定了自己樸實、好客、真誠個性。」
  • 「雲講堂」「五四」青年節專題講座《西工大「水娃」的家國情懷...
    2020年5月4日晚,研究生教育「雲講堂」系列講座第九期邀請了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西工大校友張仁勇副研究員,他為西工大師生們帶來題為《西工大「水娃」的家國情懷》的專題講座。
  • 「社畜」青年為什麼需要「沙雕」文化?
    最近霸屏的「沙雕」劇魔性十足。《傳聞中的陳芊芊》自上線以來,憑藉反套路的「沙雕」劇情熱度持續攀升。截至發稿前微博上榜話題數18個,多個話題位列同時段榜首;微博熱搜上榜16個,累計上榜時間最長達到3900分鐘;微信公眾號累計文章數量超300篇;近800家媒體新聞報導累計超過1000條。
  • 涵養家國情懷 做好結合文章
    主題教育啟動以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聚焦主題主線,突出學校特色,以高站位謀劃、高標準組織、高要求實施,堅持學習引領和滋養初心相結合、家國情懷與文化傳承相結合、著力重點與改革發展相結合,紮實推進主題教育,在推動學校「雙一流」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