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我市各個中小學校相繼舉行春季新學期開學典禮。從各種形式演繹《我和我的祖國》,以相片為媒回顧國家發展,到了解《祭侄文稿》的故事,成都孩子們2019年的第一課要學習: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何提高「身」的修為,就談到了教育。作為教育者,立德樹人是天職,家國情懷是責任,要盡全力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正其根、立其魂、長其志,要把家國情懷種在孩子心裡。
這課怎麼上?這幾位老師校長懷抱教育情懷與對教育的理解,講了堂特殊的第一課。
在歷史中
把博物館「帶進」課堂
以教育情懷點燃孩子心中的文化自信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雖已獲如「全國最美教師」等多項令人羨慕的榮譽,談起對教育的理解,葉德元老師始終懷抱著對教書育人最純粹的信念。
在他看來,教育不是簡單地教知識教技能,應是能點燃學生心中主動追求知識的「那把火」,而老師就該成為燒起那把火的「助燃劑」。讓孩子們在面對某些事情時,胸中能湧出一股對國家、對民族的熱潮。「就像當人們拿到國旗時,內心裡自然有肅然起敬的感覺。」
帶著這份教育情懷,在21日七中育才水井坊校區的開學典禮上,葉德元向全校師生分享了與《祭侄文稿》的「偶遇記」。他希望,能通過具有儀式感的活動,點燃更多孩子心中那份對歷史文化的自信與熱情。
葉德元在寒假旅遊途中,了解到了關於顏真卿《祭侄文稿》在日本展出的新聞,作為歷史老師的他覺得難得與歷史如此近距離地接觸,便在短短4天行程中,專門抽出兩天走進博物館。
「因對書法涉獵有限,雖作為歷史老師對顏真卿很熟悉,但對其書法作品《祭侄文稿》卻不甚了解。第一次近距離欣賞作品後,我被深深震撼了!」葉德元回憶道,面對國家生死存亡,面對親人的離世,徘徊糾結的感情在這其中表達到極致。「那一刻就想,初三歷史課程再緊張,也一定要把這份感動傳遞給我的孩子們。」
把博物館「帶進」課堂,把感動傳遞給學生,這已不是葉德元第一次這麼做。自2012年開始,他便在全世界尋找「中國符號」,從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到英國大英博物館,再到日本根津美術館、東京國立博物館,他看到許多嘆為觀止的中國文物。「它們靜靜地躺在異國他鄉玻璃櫃裡,心裡確實滋味難以言表,但無論它們背後的故事或悽美,或惆悵,或動人,或悲壯,我都會把那刻感動帶回給學生們分享。」
做這些,是因為葉德元相信:「教育就是點燃一個希望,讓人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在歌聲裡
學生老師一起創意「快閃」
讓孩子們明白愛國是一生的必修課
一位身著深色中山服的男老師站在刻有學校校訓的石碑前,用悠揚婉轉的笛聲吹響了《我和我的祖國》前奏,緊接著一名穿著校服的學生二胡跟上前奏……在七中萬達的操場上,一場3000人參與的快閃拉開序幕。從開始的略有羞澀到後來的放聲歌唱,從驚喜到感動,在場的無論是校長、老師、校工還是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跟著屏幕唱起來。
談起對「開學第一課」的感受時,同學們說得最多的就是「很驚喜!好感動!」事實上,這次活動學校是秘密籌備的,因為對突如其來的快閃很多同學並不知情,但這並不影響同學們的動情參與,當大家齊唱《我和我的祖國》時,全校師生都情不自禁地揮動起手中的紅旗。高一七班的羅宇涵就對「這一課」意猶未盡:「一種說不出來的激動,仿佛有種情感在心中萌發,我愛我的祖國!」
校長劉強說,春節期間寬窄巷子的「快閃」帶來的感動,為開學第一課提供了啟發。「這種現代的方式受年輕人關注與喜愛,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活動裡,在悠揚動人的音樂裡感受明白『愛國的意義』。」
「國歌奏響,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那是一種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只有祖國強大,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作為校長,劉強覺得,家國情懷的培養要從日常中做起,要抓住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每個細節,而不是一次活動就結束,是真正讓學生明白什麼是國,什麼是家,什麼是家國情懷。「此次快閃活動其實也僅是學校踐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縮影,平日裡學校已從小細節小安排入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家國情懷佔據大部分主題;每學期的遊學活動,讓學生們多走走祖國的大好山河;課程設置中,語文、歷史、政治等科目重點突出國家意識……這些「不經意的小細節」都是學校在潛移默化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所做的努力。
「因為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幸福,愛國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入春的蓉城還帶著寒意,劉強卻被全校一齊歌唱激動得熱血沸騰,連連感性地嘆道。
在相片上
細數相片背後的那些歲月
從故事中細悟生活的點點滴滴
石室聯合中學西區九年級的高三峽與黃譯墨,如果不是參加了開學第一課題為《笑中帶淚70年》的照片背後故事的講述,可能永遠無法想像2003年全國人民為了抗擊非典時的眾志成城的精神。
「看到小朋友遠遠地和醫院隔離區的父母招手,聽老師給我們講解那時的點點滴滴,為中國人面對大災大難的團結感動,仿佛有著感同身受的情緒溢上心頭。」在熟悉照片故事的過程中,兩個孩子忍不住對一同進行準備的老師說。
「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抗擊非典、北京奧運會……一張張老照片就好似會說話,讓人感覺恍若隔世。」謝英副校長說,如今學校裡的孩子們大多是00後,很多具有歷史意義、展現出中國人民團結一致的大事件從未參與,也不曾熟悉,體會不深。「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恰逢新學期伊始,我們想用照片為媒回顧過去,在開學第一課上看看祖國的發展,感受今天的來之不易。」
一張張老照片,是一個年代、一代人的印記。這些影像,在平靜地訴說變化,不僅嚴謹客觀地在記錄,而且也能抓取那一刻的情緒。在謝英看來,或許教育也應如此,要理性,也要不失感性。「愛國,對於每一個國民來說是一種生於斯長於斯的深刻情感,它自然在召喚,它神聖去皈依。它有時如小雨淅淅,有時如長河浩蕩。如何讓孩子理解這磅礴的情感,或許像這樣具象且擁有故事的相片最能觸動。」
謝英希望,同學們能通過這特殊的一課,明白「我們是這個時代的享用者,也是這個時代的創造者,我們和祖國緊緊聯繫在一起。新學期開啟新的徵程,做更好的自己!」
本報記者 趙子君 攝影 呂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