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須先立志。
9月1日,滬上中小學迎來秋季新學期的開學首日。即日起,滬上各高校也將分類有序安排學生分批返校、報到入學。
在滬上大、中、小學,以開學教育「第一課」為牽引,在一批思政、德育名師的領航、指導下,學生們重溫「真理的味道」、聆聽抗疫故事、厚植愛國情懷、觸摸信仰的力量。
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這是教育之道。對正處於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來說,開學「第一課」也是一堂溫暖人心的「思政大課」: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情懷,是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信念。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這個開學季註定是特殊的。而溫暖人心的「第一課」,註定讓人難忘,足以讓學生一生銘記。
【小學生的「第一課」】
知行合一,幫助孩子們種下勤勞奮鬥的種子
9月1日一早,上海市一師附小校長魯慧茹就如往常一樣,等待在校門口,微笑著迎接每一個小學生。今年是她從教的第40年。
開學典禮上,稚嫩的一年級新生打著快板上臺介紹自己;自信老練的哥哥姐姐,把假期走訪紅色地標的所思所感做成視頻分享。輪到魯慧茹發言了,她滿是期待:「希望你們在學校立志向、修品行、練本領,成為正氣、大氣、有靈氣的祖國未來接班人。」
小學生的開學典禮總是簡短而活潑,但是魯慧茹為了開學典禮思考了很多。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要在學生的心靈從小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至關重要。
面對還習慣於蹦蹦跳跳的小學生,如何在讓德育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自然發生?魯慧茹說,通過在一師附小多年的實踐,她發現要根據孩子年齡特徵,開展豐富多元的實踐,讓孩子多看一點、多學一點,幫助他們成長。
讓學生走進養老院,已堅持了13年
在魯慧茹看來,德育無處不在,甚至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滋養孩子們的心靈。
昨天是開學第一天,一師附小大隊輔導員賈為卿就已經聯繫好了曹家渡街道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本周五學生將去為老年人服務。在一師附小,學生以小隊為單位,利用每周五提前放學的時間,走進養老院做志願者,這個傳統已經堅持了13年。
今年,由於疫情關係,學生們已經半年多沒有去養老院了。很多孩子其實也牽掛著那些久未謀面的「老夥伴」。得知可以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小規模進入後,學校第一時間就重新做了安排。「在養老院,孩子們有的會給老人敲敲背、捏捏手,有的會準備些節目讓老人樂一樂,還有的給他們讀讀報、說說新聞,或者講講學校裡的故事。」魯慧茹說,「很多學生的敬老觀念,就是在這樣身體力行的活動中形成的,根本無需反覆跟他們說要尊老、愛老。」
從更廣闊的大世界汲取養分
魯慧茹認為,課本上的知識相對固定,但在課外乃至校外,還有很多「養分」學生應該主動汲取。
中共二大會址、毛澤東故居、劉長勝故居、蔡元培故居、四行倉庫、靜安區黨建服務中心……這些學校周邊的紅色地標,成為一師附小不同年級學生的「據點」,大家早就利用探究課的時間走了個遍,紅色基因也便慢慢植根於內心。
每周五中午,學生在教室用餐時,廣播裡會響起SMG為學校特別製作的每周新聞集錦節目——新聞引力波。主持人會模仿小朋友的語氣,將一周的天下事生動地串聯起來。到了五年級,學校會組織大家去遠郊「軍校二日訓練營」。去之前,每個學生都要先學會幾件事:包餛飩、整理衣服、疊被子……因為在軍校,這些都是必備技能。「讓他們接觸軍人、了解軍營,除了能讓他們身姿更挺拔,更是一堂難得的愛國主義教育課。」魯慧茹說。
即便是傳統意義上的春秋遊,魯慧茹也希望孩子能在放鬆的同時學點「本事」——去植物園裡認識植物,去顧村公園時了解顧村歷史……
幫孩子「尋找」理想,人生目標會越來越清晰
問起理想,很多孩子常會說,我長大想當個科學家。但究竟怎樣才能當科學家?當哪方面的科學家?科學家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其實他們並不知道。
每每和大家聊起立志向,魯慧茹總會拿自己舉例。從小喜歡看書想當作家的她,17歲起去奉賢農場務農,一有空便寫詩。後來沒當成作家,但業餘時間也發表了很多專著和詩歌。時至今日,語文老師出身的她,還會在看到作文題後,寫上一篇「下水作文」與學生分享。「我常跟孩子們說,有了理想,就要找準方向努力,這樣目標才會越來越清晰。」魯慧茹說。
為了引導挖掘孩子的興趣所在,一師附小的學生從三年級開始的每周二下午「快樂活動日」,他們就可以從科學、藝術、體育、人文、生活這五大類幾十門選修課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選錯了也沒關係,下學期可以再換一門。」魯慧茹記得曾經有一個女孩選擇了舞蹈,畢業後考取了上戲附屬舞蹈學校,「她畢業前跟我說,她的理想是做專業舞蹈演員,實現不了就去當舞蹈老師。」
在魯慧茹看來,小學是青少年的萌芽期,通過豐富的校內外實踐和家校合作,可以讓他們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對探索的興趣,了解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並在內心種下奮鬥的種子,激勵自己成長、成才。
【中學生的「第一課」】
跟上時代的思政課,才會讓學生真喜愛真受益
這個新學期,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的開學「第一課」上,迎來一位抗疫英雄。當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長鄭軍華來到現場做報告時,一幕幕白衣戰士星夜馳援武漢的事跡再現,感動了很多學生。
在一旁觀摩的華東師大一附中特級教師陳明青,曾於2019年3月18日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作為八名代表之一,代表全國高中思政課教師做主題發言。
▲圖片來自華師大一附中官網
陳明青對開學「第一課」現場湧動的熱潮並不意外,讓她真正驚喜的一幕發生在「第一課」的末了:聽完鄭軍華的講述,學生們積極留言、提問。「疫情期間不少黨員醫生衝鋒在前,您認為他們身上最重要的特點是什麼?」「請問我國在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上究竟走到了哪一步?」「大數據、雲計算是否可以在醫學中發揮更大作用,建模可以用於疫情防控嗎?」……
「這就是如今的高中生,他們思維活躍。親歷疫情防控阻擊戰,他們不止於發自內心的一剎那感動,而是從感動中抽離出來,更加理性地思考,關心的問題不再止於自我,而是從『小我』層面轉向『大我』,關注人類的命運和未來。」身為教師,陳明青對學生們的表現讚賞有加,但同時,她也意識到身為一名教師的責任: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課教師也要在專業上一路奔跑,思政課堂只有常講常新,跟上時代,學生們才能真心喜愛,終身受益。
真學真信才能真用,教師「領跑」作用至關重要
從教22載,作為高中政治特級教師,陳明青始終深耕德育教育,不斷開拓創新。她是很懂學生的「網紅」老師。
在陳明青看來,昨天這場特殊的開學「第一課」上,學生們所展現出的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正是自己多年來孜孜不倦耕耘德育的重要動力。
「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必須要有理論基礎的支撐,要通過學習,讓他們從理性層面認識、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陳明青認為,00後學生成長於瞬息萬變的網際網路時代,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讓這代學生通常不再接受老師的單方面灌輸。與此同時,身處信息爆炸時代,也對這一代人的思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擁有了成熟的思辨精神,才不會被網際網路上的各類觀點『牽著鼻子走』。」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陳明青認為,教師的「領跑」作用至關重要。在課堂裡,她往往使用大量鮮活的案例,除了政治,還會涉及歷史、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例如講到哲學與文化板塊內容,需要向學生解釋何為「發展的眼光」時,她會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切入點,從農村發展與環境保護談起,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她也不忘啟發更多學生思考:「當我們今天談論環保時,並不能簡單地將破壞環境的責任推給前人,而是學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因為只有看到問題、方能進步,今後才能避免錯誤的重複。」
學生們之所以喜愛陳明青講的思想政治課,是因為她的課程「有血有肉」,生動有趣不死板。
例如,去年進博會期間,陳明青帶領學生去虹口北外灘進行實地調研。學生們結合自己的所學,積極為北外灘未來發展建言獻策。這堂實踐課有一個「後續」:陳明青的學生將調研的成果提交給一位人大代表作為參考。再比如,陳明青先後帶著學生參觀中共一大會址和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展覽,通過「時空穿梭」,讓學生體悟革命先輩和當代英雄之間一以貫之的黨員先進性。
用陳明青的話說,她的課「注重學生的體驗和實踐」,讓學生從旁觀者變成主體,在自覺參與中入腦入心。「只有真學、真信,才能真用,學生們才會以主人公的姿態投入國家的未來建設。」
課堂與舞臺同頻共振,「奮鬥的青春最美」
包括陳明青在內,滬上越來越多中學教師持續走在探索德育教育的創新路上。
幫助青少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很重要,可落實到教學實踐層面,具體應該怎麼做?上海戲劇學院附屬高級中學校長肖英告訴記者,學校首選的落腳點是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將戲劇教育的核心元素糅合進課程,藉助藝術的手段,更好地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
近年來,上戲附中每年都將戲劇黨課設為開學「第一課」。開學典禮前數月,學生和老師就開始策劃、排練,從劇本創作、人物造型到臺詞排練、舞美燈光等,學生均全程參與。
「通過鑽研人物的特點,學生在表演中代入角色,從而感受到自身命運、家國命運緊密相連。」肖英表示,戲劇教育的一大特點就是「情景角色認知」,通過讓學生扮演革命先輩、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等,學生在體驗中潛移默化地完成「移情」。從教學實踐看,這種「強體驗」的形式,不僅可以讓新生對校園生活充滿嚮往,老生也能夠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一線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在學生『三觀』塑性的重要時期,要讓他們感受到奮鬥的青春最美,仰望星空的同時不忘腳踏實地,將自身命運與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通過課堂與舞臺的同頻共振,讓更多學生爭做正能量、勇擔當的新時代青年。
【大學生的「第一課」】
校史育人大師勵志,激發學子愛國求知情懷
為了迎接新生的到來,昨天,復旦大學陳望道舊居的共產黨宣言展示館講解團團長錢威丞和講解團成員又演練了整整一天。大約一周後,今年新生將分批到展示館,了解這位品嘗了「真理之甘」、並讓更多人感受到「真理之甘」的老校長的故事。
在上海交通大學,入學的新生們也正在「雲」遊覽校史館,了解校史,為入學後參加「第一課」作準備。
……
從眼下到十月中旬,高校將分批開學、迎新。為了迎接開學季,滬上高校總動員,各高校的開學「第一課」都已經列出了排片表,而在「第一課」之前,不少高校的名師已陸續登上講臺,線上線下與學生實時交流自己與國家同頻共振發展的經歷,各高校的校史檔案館也全新開啟,以紅色校史教育為抓手,構造大思政格局,鼓勵青年大學生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
名師上講臺,解析與祖國同命運共發展的人生路
「你們恐怕很難想像,大約10年前,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受邀在上海交大講課時,講到一半教室裡就斷電了,他用手機上的電筒照著黑板給我們的學生上課……而之後,中國經歷了如此快的發展。」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杰昨天為上海交大致遠學院的學生上了返校後的第一課。在課堂上,他展示了當時拍下的這一段突然斷電的視頻,向青年學子娓娓道來他親歷的故事,點燃學子們內心愛國、求知的火種。
學生們如今所在的致遠學院,就留存著學者們艱苦奮鬥的腳印。2010年致遠學院初成立時,「一沒人、二沒經費」,張杰記得,即便如此,當致遠學院還只有雛形時,他就向彼時身在海外高校且獲得終身教職的三位應用數學家——鄂維南、金石和蔡申甌教授發出回國發展的提議時,他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剛回來時,他們甚至連辦公室都沒有,但艱苦的條件沒有澆滅科學家為國育才的理想。可以說,沒有一批為國家育才的學者,就沒有我們的學院,也沒有我們後來的快速發展。」張杰以學院的往事,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為祖國發展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今年開學前夕,上海交大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大師課程。去年剛當選的最年輕中科院院士樊春海,以及知名教授劉西拉等都陸續開講,他們把自己的成長經歷作為「典型案例」,為學生解析與祖國同命運共發展的人生路。
在復旦大學,《大國重器》《大國之路》等一系列課程也已排好,商飛集團、寶鋼集團、高鐵集團等國家重點企業的總工程師也將作為新生導師,開學後將陸續登臺。
校史給新生的震撼,就是無言的激勵
「對年輕學生來說,校史和校史中那些知名校友的故事,會讓他們感到,自己離那些改變歷史的人原來那麼近,面對這種無言的激勵,任何人心中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都會油然而生。」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尹冬梅說。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校史對於新生來說是文化自信和奮鬥精神的源泉。今年,復旦大學新生入學後會接到「打卡」任務,其中就包括參觀復旦大學校史館和陳望道舊居紀念館。「不僅僅是校史,上海本身就是一個紅色資源豐富的城市,一大會址、四大會址、望道舊居、錢學森圖書館,這些都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資源。」尹冬梅告訴記者,每位新生入學後將領到一份「菜單」,菜單上是滬上紅色資源的列表,對於學生來說,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形成一種學分化的制度。
「每年新生入學後的第一課,都會談到校史,所以今年我們趕在新生入學前,讓他們提前『預習』,感受學校飲水思源、愛國奉獻的傳統。」上海交通大學檔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張凱在上個周末和學生志願者一起帶著新生「雲遊」了學校的校史博物館。
據介紹,在2020級新生入學前,學校進行了新生調研,根據反饋,策劃了此次校史館的線上直播雲遊。學校從校史館豐富的館藏中挑選出十組極具代表性的展品和人物故事,為新生和家長們送上印象深刻的入學前的預備課。從1934年錢學森的畢業證書到最新的「遼寧艦」模型、「蛟龍號」模型、「天鯨號」模型等大國重器……很多新生駐足良久,內心的震撼溢於言表。
作者:王星 吳金嬌 姜澎 圖:除署名外均文匯報記者袁婧、王星攝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