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2020-12-05 初陽戴先森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什麼是「士」?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士,事也。」意為善於做事情有能力的人。班固在《白虎通·爵》中解釋為:「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又解釋為:「學以居位曰士。」範曄《後漢書·仲長統傳》中解釋為:「以才智用者謂之士。」總括起來,「士」就是指有知識、有思想、有能力、有一定地位的讀書人。

「士」的階層很早就出現了。西周、春秋時代,士處於卿大夫與庶民之間,是地位最低的貴族。先秦以後,士居於「農工商」之前,成了地位最高的平民。

餘英時先生在《士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認為: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獨特的現象。要正確理解「士」的內涵,可以把它跟近代西方的「知識分子」這個概念進行比較。「知識分子」的傳統淵源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希臘哲學的「理性」傳統,二是基督教的「救世」精神。中國的「士」就看重知識而言,相當於希臘的哲學家,而從士「仁以為己任」和「明道救世」的角度而言,「士」又兼備近似基督教的宗教情操。士人既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是中華文明所獨有的一個精英社會群體。他們以其特有的士人精神,在薪火相傳的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有一種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他們以儒家「入世」的積極態度,參與政治,關注民生,「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彰顯士人的家國情懷。

一、熱衷政治的事功精神

在中國專制集權的體制下,政治就像一張網,士人自然不可能置身網外,他們的所作所為都與政治脫不了干係,即使是避世隱居,也是因為對政治信心喪失所致。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士人,表面上是不聞政治,潛心向學,實際上還是企圖以思想救世。因此,許多士人在進行學術追求的同時,還具有熱衷政治的事功精神。

《左傳》記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功」在這裡指的就是事功,亦即事業和功績。所謂事功精神,並不僅僅指一般意義上對功利的追求,更重要的是指與心性哲學相對的一種經世濟時,關注國計民生的「經濟之學」。傳統的事功精神注重現實需求,提倡「通經致用」,「崇本抑末」,並善於將各種思想理論融化為解釋現實需求的工具,因此表現出濃厚的「實用理性」特點。

周遊列國,「汲汲於仕進」的孔子,以一種積極的「入世」態度,體現著強烈的事功精神。其「克己復禮為仁」的命題中就包含著事功的含義,從個人的角度說,「克己復禮」重在「修己」,而從治國安邦的角度看則是一種「事功」。惟有「立於禮」的治國者,才能保國興家,成就霸王之業。

韓非子的思想也帶有強烈的實用理性傾向,他以實踐效果作為檢驗和判斷一切事物的標準。他在《韓非子·問辯》雲:「夫言行者,以功用為之的殷者也。」意謂一切言論行為,只有施行後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才有價值的,最後法家用事功精神實現了強國一統之夢。

漢代士人身上的事功精神表現得尤為突出。漢朝的許多官吏,他們既是政治家,又是思想家、經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士人們企望揚名立萬的路徑選擇中,「立德」、「立功」遠在「立言」之上。西漢的賈誼、晁錯就是這樣,他們把文章所具備的「經國之大業」的政治功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其文章的主題都關乎當時重大國事和國策,從治國策略上看,他們都提倡仁政的思想,主張以民為本,而且禮法結合。他們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捆綁在一起,在對政治的關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觀念。

即使是隱士陶淵明,在他的思想深處也或多或少地隱藏著一種事功精神。陶淵明歸隱田居的初衷有三點:一是因為官僚世襲、門閥制度的存在,一直得不到升遷,自己又不擅長曲意逢迎。二是因處於亂世,朝代更迭頻繁,恐誤人歧途,招來不測之禍,為保持個人名節而退隱。三是由於受傳統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道家「以自隱無名」思想的影響,權衡利弊之後,才辭官歸田。如果他毫無事功思想,恐怕他就會如同許由伯夷一樣,一天也不會出仕。

士人的這種熱衷政治的事功精神絕非為一己之私利,只不過是為了尋求更大的空間,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鴻鵠之志。

二、心繫天下的憂患意識

「憂患」一詞,最早見於《周易·繫辭下》:「《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臺灣學者徐復觀先生在《中國人性論史》中指出:憂患意識「當系來自周文王與殷紂間的微妙而困難的處境,」而後「卻正為周公召公們所繼承廣大」,他認為中國人的人文精神躁動於殷周之際,而人文精神的基本動力就是憂患意識。《孟子·告子下》中也有這樣的論述:「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憂患意識是一種道德意識,它強調個體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恰恰是中國古代士人主體意識的一種表現。

古代的士人大多懷有一種「憂天下」的博大情懷,由於在專制時代,君主是國家、政治、天下的象徵,正如《公羊傳》中所說:「國君一體也」,因此,在大一統的政權中,士人的憂國憂民之情常常以憂君為具體表現形式。當然他們的憂君意識也是源於對國家、對百姓的摯愛之情,目的是期望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富足安康。

士人對君主的憂患主要表現在勸導君主要有所「憂」,要善於用人、要行仁政等,避免人亡政息。揚雄在《先知》中有一段對話:「或問:『何以治國?』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則政立矣。」強調君主是立政治國的出發點。

荀子《臣道》云:「故用聖臣者王,用功臣者強,用篡臣者危,用態臣亡。態臣用,則必死;篡臣用,則必危;功臣用,則必榮;聖臣用,則必尊。」韓非子認為,人臣有「五奸」,劉向認為人臣有「六邪」等等,都是對君主識人鑑人充滿了憂慮與期待。

明代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曾向萬曆帝進疏道:「大抵皆以敬天法祖,聽言納諫,節用愛人,親賢臣,遠小人,憂勤惕厲即治。不畏天地,不法祖宗,拒諫遂非,侈用虐民,親小人,遠賢臣,盤樂怠傲即亂。」

當然士人們的憂患意識並非局限於憂君,士人們這種憂患意識還凸顯為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強烈責任意識,這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是憂君意識所不能企及的。如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表達了這種「天下為公」的情懷。

李白在安史之亂後投奔永王幕中,永王失敗後被流放。有人批評李白缺乏政治眼光,其實從一名憂國憂民的士子角度來看,他憂的並不是太子李建成抑或玄宗李隆基,而是抽象的「君」,更是抽象的「天下」!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船山認為「憂國」與「憂君」有著質的不同,在《楚辭通釋》中,他反覆強調屈賦中流露出的民族憂患意識。他在「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六句後批註道:「己之秉忠貞而樹賢於國,唯以國勢寢衰,將有危亡之憂,而君有喪邦之恥,隳其令名,是以願俟時以有為。」船山在此肯定了屈原憂的是國家民族的危亡,而非心系昏君的個人安危。相反,他認為國君喪邦辱國是極可恥的。

士人們的憂患意識還體現為潛心於學,力圖以思想救世。明末清初,很多士人眼看挽救時局無望,便退而著書立說,總結明朝滅亡的教訓,並對明末一些士人的行徑進行褒貶。在這樣的士人當中,顧炎武就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

顧炎武明末就參加過復社的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後,又參加崑山、嘉定一帶人民抗清起義,起義失敗後,拒與清廷合作。他十謁明陵,遍遊華北,所到之處,訪風問俗,廣泛搜集史料,著書立說,沉潛於學問的研究之中。顧炎武的學問,目的性極強,那就是為了警世。

憂患意識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一種理性的、批判的思想意識,是士人們留給我們的彌足珍貴的思想遺產。

三、責無旁貸的擔當情懷

孔子在《論語·泰伯》說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一般認為這是「士以天下為己任」的出處。孔子諄諄告誡士人要有胸懷大志,關心天下興亡的擔當情懷。孔子在《論語·憲問》還特別指出,「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意思是如果士人沉湎於安逸穩定的家居生活,就算不上士人。

北宋儒學大師張載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則對士人擔當情懷的具體內涵作了深刻的詮釋。

千百年來,傳統士人在孔儒之道的引領下,以責無旁貸、自覺擔當的氣概,逐漸養育成就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與民族精神。

憂國愛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詩人蘇軾在《辯賈易彈奏待罪札子》中說:「竊懷憂國愛民之意,自為小官,即好僭議朝政,屢以此獲罪,然受命於天,不能盡改。」在這裡,蘇軾把關心朝政的擔當情懷看成是「受命於天」,違天則不祥。一百餘年之後,偉大的愛國詩人陸遊在《跋東坡帖》裡由衷地讚許道:「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

偉大思想家王船山身處「天崩地解」、故國敗亡的明清之際,他沒有逃避作為士人應盡的歷史擔當,而是挺身而出,力圖挽狂瀾於既倒。他呼籲作為「四民之首」的士人應當匡維世教、救君之失,對國家興亡擔負起應盡的責任。他說:「匡維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於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責乎?」對「唯君相可以造命」的觀點難以苟同,他指出:「唯君相可以造命,豈非君相而無與於命乎?修身以侯命,慎動以永命,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認為士人雖然「權藉」不如君相,但只要加強自我修養,靜以待時,即使是「一介之士」,也必然能夠「莫不有造」,有所作為,決不可輕易放棄歷史賦予人士的使命。

「最後的大儒」梁漱溟先生曾有一問:「吾曹不出如蒼生何?」意思是危難之際,我們這些人不挺身而出,天下百姓該怎麼辦?當時,梁先生在自長沙回北京途中,看見中原大地軍閥混戰、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此心如飲苦藥」,遂寫就《吾曹不出如蒼生何》長文,「投袂而起,誓為天下生靈拔濟此厄」。其擔當之勇氣與魄力,躍然紙上,令人景仰。

有一代又一代勇於擔當的士人存在,蒼生甚幸,民族甚幸,中華文化也得以薪火相傳,綿邈不絕。

家國情懷是構成士人精神兩極中的一極。什麼是士人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翻譯家資中筠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士人的主流精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國情懷。他們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勇於擔當。二是重名節,講骨氣。一旦仕途失意,便拂袖而去,高蹈林泉,放浪形骸。寧可世外窮處,也不委屈自己身心,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立的文化人格。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理應接續先賢,培育「現代士人精神」,可現實是這種士子精神卻日漸式微。一部分知識分子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道德淪喪的主要推手,根源就在於他們把一己私利和個人情感當作判別真假善惡的歷史尺度。他們也不乏「熱衷政治的事功精神」,可他們早已蛻變成「藤本植物」,「立言」的目的在於攀上「官本位」的高枝,以求取自己物質與精神上的「貴族化」。憂患意識、擔當情懷嚴重缺位,有的甚至連基本的人格都被踩在腳下。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飽經憂患、歷盡劫難而綿延不絕地發展壯大,其中傳統士人這種家國情懷的士子精神,始終在起著脊梁般的支撐作用。在當今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重建「現代士人精神」,刻不容緩!

相關焦點

  • 中國是世界唯一,歷經兩千年的大一統國度,家國情懷鑄就奇蹟
    家國情懷以一種特有的信仰魅力超越種族和民族、宗族和地域、階級和階層、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家國情懷的「家」在此處不是現代意義的家(現在說的家在古時稱「戶」),而是家族或宗族的意思。
  • 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
    在構成知識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國情懷是維繫知識分子職業標識和價值實現的重要內容。為此,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形成以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擔負起職業職責和時代賦予的使命。  家國情懷已經積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在品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 苟利國家,不計生死 ——先秦士人的救患意識和家國情懷
    心懷天下,憂國憂民 面對當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頹廢亂世,很多有識之士都痛心疾首,奮臂疾呼,焚膏繼晷,甘當木鐸,以期警醒世人,拯救亂世。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 孔子生活的春秋中期,恰位於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間節點上。當時的社會,王道不興久矣,諸侯崇尚武力,藐視王權。
  • 感悟黃大年的「家國情懷」
    修齊治平、兼濟天下,共產黨人歷來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自家而國、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心靈感觸與人生追求。黃大年的「家國情懷」為我們樹立了價值航標和光輝榜樣。 在黃大年短暫的58年生命歷程中,始終澎湃著「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愛國之情,始終踐行著「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報國之志。「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著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這是他在入黨志願書中寫到的內容,既是人生夙願,也是真實寫照。
  • 杜甫的家國情懷——這兩首詞讓你知道什麼叫做心懷天下
    什麼叫做心懷天下,什麼叫做家國情懷,在杜甫的詩中,將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國家民族命運同步,國就是家。而心懷天下,更應該心懷那些不得志的寒士,讓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生有所依。而他自己呢,早已經在這心力交瘁中,白了頭髮。這種家國情懷有一首詩,堪稱千古: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涵養家國情懷 堅守天大品格——天津大學校長鍾登華在2017年第一次...
    三年前,在制定天津大學章程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把「家國情懷」作為天大學子應該具備的首要素質。所以,今天我想和同學們談一談「家國情懷」。  何謂「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它沒有直接的出處,在古代文獻裡無從考證。
  • 何加林:文人追求與士人情懷
    文人追求與士人情懷文丨嚴長元 梁騰年輕時就開始留的一須髯,再配上一頭長髮,貌似北人粗獷、實不乏南方之清秀,在人多熱鬧的場合併不多語的他,遇到感興趣的話題常能侃侃而談,讓人忽然醒悟到,在他畫家身份之外所疊加的教師身份和經歷
  • 藥理學教授歐陽冬生的家國情懷
    從現實理想主義者到浪漫理想主義者,教授用他的行動詮釋了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現實力量走出農村把握自己的未來「你有自己的想法,爸爸很欣慰。」記者剛走進歐陽冬生辦公室,就聽見他在與女兒通電話。看見記者進來,他與女兒簡單交代幾句便掛了電話,並對記者說:「我女兒很優秀。」
  • 中國人價值認同的演進 —— 從家國天下到新天下主義
    大家身邊,如果有關心國家大事,秉承一定程度上國家主義立場的朋友,我們往往對其的評價,會說這個人有「家國情懷」。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家國情懷」?中國人關於家國和天下的觀念跟西方人有哪些不同?這些觀念在中西方所共同面對的現代化轉型進程之中,又經歷了怎樣的演化與變遷?
  • 開學第一課 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從各種形式演繹《我和我的祖國》,以相片為媒回顧國家發展,到了解《祭侄文稿》的故事,成都孩子們2019年的第一課要學習: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何提高「身」的修為,就談到了教育。作為教育者,立德樹人是天職,家國情懷是責任,要盡全力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正其根、立其魂、長其志,要把家國情懷種在孩子心裡。  這課怎麼上?
  • 紅黃藍「三原色」 點亮阿拉善公安的家國情懷
    紅黃藍「三原色」 點亮阿拉善公安的家國情懷 2020-10-01 1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社科網評」端午文化的家國情懷決非牽強附會
    但在這些節日當中,端午節卻有著更為厚重的家國底色。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的起源或源於民間的原始崇拜和信仰,但自漢魏以來,便被人們賦予了紀念歷史人物的內容。其中以紀念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的影響最大,也最深遠。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官之時,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後受讒言,放逐地方,在家國破敗之際,懷石投江,用終結自己生命的方式譜寫了與國家共存亡的愛國主義篇章。
  • 2020年央視中秋晚會展現家國情懷
    原標題:二〇二〇年央視中秋晚會展現家國情懷 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中秋晚會10月1日晚在央視播出,120分鐘的晚會融中秋文化、家國情懷、民族特色於一體,受到了觀眾的喜愛。
  • 雙節來渭博 聽先賢故事 學家國情懷(組圖)
    陝西網訊(通訊員 楊娟)9月29日、30日,渭南市高級中學和渭南小學的七百多名中小學生走進渭南市博物館,參與該館正在舉行的「迎中秋 慶國慶 家國情懷」渭南歷史人物專題導賞和月相儀製作體驗活動。在了解渭南先賢故事和感受月相變化中歡度國慶中秋雙節,感悟家國情懷。
  • 閎中肆外 國爾忘家——毛澤東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10多年來,專注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研究,著有《毛澤東詩傳》《毛澤東的詩人情懷》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2017年11月,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集中展示其毛澤東詩詞的研究成果。編者的話:■毛澤東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而且是傑出的詩人。
  • 李濤:用家國情懷書寫勞動者新榮光
    全國勞模李濤,用一份家國情懷書寫了新時代勞模新榮光。 面對疫情,他以特別捐贈的方式,踐行黨員初心,收到省委、省政府的感謝信; 競逐商海,他用實幹誠信與工匠精神,展現優秀企業家的風貌和責任; 帶領商會,他與會員團結一心破浪前行,為商會發展注入新活力,為社會傳遞正能量; 作為委員,他是率先垂範的優秀者,彰顯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情懷; 傾情公益,9年來,他心繫家國、兼濟天下
  • 北京紀實影像周50部紀錄片展現家國情懷
    兩大展覽分別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中國紀實影像深厚細膩的家國情懷。本次展映的紀錄片作品有展現野雪冒險者與阿勒泰的美麗邂逅的《阿勒泰野雪行記》;有中國首部大型自然生態水下系列紀錄片《水下中國》;有從寬度、氣度、廣度,探尋成都的「巴適度」的《巴適度》;還有《風味人間》《天下一鍋》等美食紀錄片。
  •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
    戰國前期,六國士人對秦國因其文化落後持排斥的態度,以「夷狄」視之;商鞅變法成功後,六國士人開始稱秦為「虎狼之國」,此時的排斥是囿於秦國過於強大,心存畏懼;至秦昭王時,有志於改造現實的士人們開始反省原先的理論追求與政治現實之間的距離,開始改變對異見者的看法並重新審視秦國,分析秦究竟因何而強大。
  • 中秋節|從中秋月迎寒到天涯若比鄰—既是文化符號,也是家國情懷
    中秋節承載著文人墨們的喜怒哀樂、家國情懷,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中秋,中秋文化。正因為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中秋節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時俱進。事實上,中秋節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承載體之一。家國情懷:中秋節是中國團圓的文化符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秋天是傷感的季節,「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 頭條|《院士訪談錄》(第一期)——趙振東的家國情懷
    7月2日推出第一期:《趙振東的家國情懷》趙振東,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專家,他幾十年如一日潛心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帶領團隊培育出10多個優質高產小麥品種,先後獲得四次國家科技進步獎,種植面積佔據山東半壁江山,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加快山東科技創新,海內外院士付出了辛勤汗水、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