閎中肆外 國爾忘家——毛澤東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2020-11-30 中國網

主講人:汪建新

簡介: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毛澤東詩詞研究專家。10多年來,專注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研究,著有《毛澤東詩傳》《毛澤東的詩人情懷》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2017年11月,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集中展示其毛澤東詩詞的研究成果。

編者的話:

■毛澤東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而且是傑出的詩人。他一生共創作了100多首詩詞,詩詞中所呈現出的豪氣、正氣、大氣等,氣韻生動,獨具藝術魅力。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欣賞毛澤東詩詞,感悟毛澤東的家國情懷。本期講壇汪建新教授從毛澤東的韶山情、父母情、夫妻情、湖湘情和天下情等角度來解讀毛澤東及其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一種深層次的心靈感觸和人生追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杜甫對家人的眷戀;「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陸遊對國家的期許;「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文天祥對國運的痛感。家國情懷世代流淌,綿延不絕,凝聚成巋然不動的民族精神。

韶山情:

從「孩兒立志出鄉關」到「別夢依稀咒逝川」

少年毛澤東為了追求人生夢想而走出韶山。青年毛澤東立下拯救民族危亡的遠大志向,「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既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仰天長問,又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浩然壯氣。投身中國革命之後,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瀾」,還是「雄關漫道真如鐵」,毛澤東同志東奔西走、南徵北戰,始終都矢志不移。這些詩詞中,都表現出了毛澤東的家國情懷。他的家國情懷是20世紀最偉大最有代表性的精神符號,是近代以來中國改變積貧積弱,改變被奴役被剝削地位的時代最強音,是中國人民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

毛宇居是毛澤東的堂兄,也當過他的私塾老師。1927年元月,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時回到韶山,毛宇居主持歡迎會,致辭說:「毛君澤東,年少英雄,到處奔走,為國為民。今日到此,大家歡迎。」1941年,毛宇居主持編撰《韶山毛氏四修族譜》。他在「毛澤東」條目下寫了「閎中肆外,國爾忘家」八個字。新中國誕生後,毛宇居欣然寫下《七律·頌導師》,讚頌毛澤東「一領青衫運遠謀,手無寸鐵敵王侯」「一腔鐵血關天下,國爾忘家志不移」。

韶山,湘中靈秀之地。相傳舜帝南巡至此,見層巒疊翠,不覺心中大悅,遂命隨從奏韶樂九成,引鳳凰來儀。東漢文學家王粲《登樓賦》雲:「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走出韶山的毛澤東曾發出「我自欲為江海客」的豪言壯語,然而他始終滿懷對家鄉山水的不盡依戀。

1906年,毛澤東即興寫了一首《井贊》:「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牆。青青見卵石,小魚囿中央。只喝井裡水,永遠長不長。」當時,毛澤東在井灣裡私塾就讀,無非是死記硬背《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毛澤東藉此表達對舊式教育的不滿,渴望離開閉塞的韶山。

1909年,「過激派」李漱清回到韶山。在他的影響下,毛澤東讀到了討論富國強兵之道的《盛世危言》。特別是在閱讀了小冊子《論中國有瓜分之危險》之後,少年毛澤東開始意識到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

1910年秋天,他前往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就讀。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七絕·呈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毛澤東表達了外出求學、四海為家的人生志向和堅定決心。

求學期間,毛澤東多次回到韶山,而走上革命道路後,他僅回過5次韶山。1921年春節期間,他回韶山為父母掃墓;說服全家人捨棄家業而外出革命。1925年2月,毛澤東攜妻兒以回韶山,領導開展農民運動。1927年1月,毛澤東回韶山考察農民運動。臨別時,他對鄉親們立下誓言:「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潤之就不回韶山了!」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繞的韶山。他既沒有賀知章「兒童相見不相識」的慨嘆,更沒有劉邦「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張狂。他走村串戶,接見了3000多群眾,雙手幾乎都被握紅腫了。毛澤東撫今追昔,感慨萬端,傾情寫下了《七律·到韶山》:「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在歷史長河中,32年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在個人的生命中卻是漫長的歷程。1927年他立下的誓言已經實現,中國的革命已然成功,韶山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父母情:

從「春風南岸留暉遠」到「萬端遺恨皆須補」

1959年6月26日,回韶山第二天的一大早,毛澤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給父母上墳。他把鮮花和松枝放在墳頭上,恭恭敬敬地行了三個鞠躬禮,深情地說:「前人辛苦,後人幸福。」下山途中,毛澤東對大家說:「我們共產黨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人民、師長、同志和朋友,還得承認。」

在很多人看來,毛澤東與父親之間充滿矛盾與衝突。毛澤東對父親的自私、專制的確心懷不滿,但正是父親的嚴厲,使他從小就能吃苦耐勞;而父親供他讀書,毛澤東更是難以忘懷。他在抄錄《七絕·呈父親》時,特意把原詩中「男兒立志出鄉關」的「男兒」改成「孩兒」,表示對父親的敬重;把「學不成名死不還」中的「死」改成「誓」,顧及父親的感受。毛澤東對父親的敬愛表達得深沉而又含蓄。

毛澤東母親文七妹宅心仁厚,溫良謙和,對他影響至深。1919年10月5日,母親病逝,毛澤東趕回韶山沖。他跪守慈母靈前,含淚揮筆寫下了他最長的一首詩《四言詩·祭母文》,盡情表達悲傷、思念、惆悵、悔恨、感恩之心。毛澤東在寫給新民學會老同學的信中說:「這是人生一個痛苦之關,像吾等長日在外未能略盡奉養之力的人,尤其生發『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

毛澤東寫好《祭母文》後,意猶未盡,又含淚寫下兩副輓聯。其一為:「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其二為:「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毛澤東對母親的高尚品德念念不忘。他曾說:世界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而他的母親就是這最後一種人。痛失慈母后,毛澤東把對母親的愛升華為對人民的愛、對民族的愛、對祖國的愛。作為中國人民的偉大兒子,他把無限的愛都獻給了偉大的母親——祖國。

夫妻情:

從「堆來枕上愁何狀」到「憑割斷愁絲恨縷」

毛澤東的婚姻生活曲折坎坷,既有幸福,也有苦澀。他專門為楊開慧寫過三首情深意長的詩詞,分別是《虞美人·枕上》《賀新郎·別友》《蝶戀花·答李淑一》。

《虞美人·枕上》寫於1921年冬。毛澤東和楊開慧1920年冬結婚時,毛澤東事務繁忙,東奔西走,夫妻聚少離多。夜深人靜時,毛澤東不免也會心潮翻滾、輾轉反側。「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上闋以一「愁」字入手,極寫思念之深切;「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下闋以一「淚」字收筆,甚言思念之苦澀。這首詞是毛澤東詩詞中唯一一首純粹屬於婉約格調的作品,寫得真切自然。

1923年底,毛澤東奉中央通知,由長沙到上海再轉廣州,準備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臨行前,他飽含深情寫下了《賀新郎·別友》。全詞圍繞一個「別」字來鋪寫,從話別、送別寫到別後,脈絡分明,既有兒女柔情,更有革命激情。「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夫妻分別,總是難捨難分,如泣如訴。「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為了共同的革命事業,他們毅然從個人私情中掙脫出來,「重比翼,和雲翥」全身心投入到革命鬥爭的洪流中去。

1927年8月,秋收起義前,毛澤東回到板倉與楊開慧話別,這一別竟成為訣別。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英勇就義,毛澤東肝腸寸斷,一聲長嘆:「開慧之死,百身莫贖。」1957年5月11日,毛澤東填詞《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這是一首悼亡詩,追念楊開慧和柳直荀兩位烈士。一個「失」字表明了親人的損失、愛情的損失、友誼的損失、革命的損失。「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毛澤東把追思升華到了一個更高更廣更宏偉的境界。「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這其中既有烈士忠魂因為反動派被徹底推翻而歡喜的熱淚,有仙人們為烈士飛灑的同情之淚和喜聞人間天翻地覆的慶賀之淚,也有人民群眾歡呼獲得解放的幸福之淚。

章士釗曾專門問毛澤東「驕楊」二字怎麼理解,毛澤東答道:「女子革命而喪其元,焉得不驕?」1963年9月1日,毛岸青、邵華請求毛澤東書贈《蝶戀花·答李淑一》,毛澤東將「驕楊」寫成「楊花」,兩人唯恐筆下有誤,提醒毛澤東:「不是『驕楊』嗎?」毛澤東沉思片刻,答道:「稱『楊花』也很貼切。」毛岸青、邵華寫道:「稱『驕楊』表達了爸爸對媽媽的讚美。稱『楊花』,又表達出爸爸對媽媽的親近之情。」

      湖湘情:

從「雲開衡嶽積陰止」到「萬類霜天競自由」

毛澤東是土生土長的湖南人,湖南人以「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不怕死、了得難」而聞名。湖南素有「湖南人材半國中」「中興將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國近代史由湘人寫就」「無湘不成軍」等盛譽。一代曠世逸才楊度曾寫下慷慨激昂的《湖南少年歌》,其中「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一句,道盡了湖南人的霸氣與豪氣。「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毛澤東自幼狂放不羈,這種性格是在湖湘文化的薰陶下逐漸形成,而後在艱難曲折的革命事業中磨礪起來的。

湖南南阻五嶺,北極洞庭,又稱「三湘四水」。山水相依、靈動多變的地域特徵使湖湘文化韻味無窮,也給了詩人毛澤東文思泉湧、新穎別致的詩詞創作靈感。毛澤東詩詞中涉及湖南的作品就有10多首,既有生活閱歷的真實寫照,更有對湖湘風物的深情詠嘆。毛澤東詩詞蘊涵著豐富多彩的湖湘文化元素,從三湘人物到詩文典故,從山水神韻到民間傳說,從哲學思維到日常用語,應有盡有。「雲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裡」「鯤鵬擊浪從茲始,洞庭湘水漲連天」「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毛澤東筆下鍾靈毓秀的湖湘山水令人心馳神往。《沁園春·長沙》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這一湘江秋景堪稱千古一絕。「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1961年在致周世釗的信中,毛澤東情不自禁地說:「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豈不妙哉?」

毛澤東詩詞中所表現的心憂天下的愛國主義情操、激情澎湃的浪漫主義格調以及經世致用的現實主義情懷,都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湖湘文化的精神風貌與價值追求。屈原、賈誼對湖湘文化有深遠影響,「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毛澤東為其賦詩《七絕·屈原》《七絕·賈誼》《七律·詠賈誼》。「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七律·答友人》把有關湘妃的神話入詩,使作品平添了悠遠的文學色彩。毛澤東注釋「才飲長沙水」時說:「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毛澤東解釋《十六字令三首》時寫道:「湖南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面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毛澤東詩詞還充滿了湖湘百姓的生活氣息。

毛澤東詩詞借鑑了楚辭浪漫主義的藝術想像和創作手法,氣魄豪壯、激情洋溢;形象雄傑、意境高遠;思緒飛騰、想像奇絕。毛澤東詩詞中有不少典故、詞語、句式源於屈原作品。比如,毛澤東詩詞多處通過設問抒發胸中豪情,如「誰主沉浮」「黃鶴知何去」「此行何去」「試看天下誰能敵」,顯然借鑑了屈原的《天問》,「皆假設問答以寄意耳」。毛澤東的「吳剛捧出桂花酒」,與屈原的「奠桂酒兮椒漿」如出一轍;毛澤東「紅雨隨心翻作浪」「截斷巫山雲雨」,與屈原「吾令鳳鳥飛騰兮」「令沅湘兮無波」異曲同工。

天下情:

從「管卻自家身與心」到「敢教日月換新天」

1912年秋天,在湖南省立圖書館大廳的牆上,毛澤東第一次看到《世界坤輿大地圖》,給了他強烈的心靈震撼:世界是如此之大!這使他覺得世界上的事、中國的事是太值得研究了,他感到自己身上肩負有神聖的歷史使命。從此以後,毛澤東的胸襟變得更加博大,志向變得更加高遠。

毛澤東曾努力追求「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試圖獨善其身,甚至把當教書先生作為終生職業。然而,早在韶山時,他已經切身感受到了農民的艱辛:「韶山沖來衝連衝,十戶人家九戶窮;有女莫嫁韶山沖,紅薯柴棍度一生。」走出韶山之後,他更是痛感中華民族的苦難深重。「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祖國備受欺凌;「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遍地哀鴻滿城血」,民不聊生,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軍閥割據,四分五裂。「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面對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毛澤東不斷升騰起要「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大抱負。

1915年5月7日,袁世凱悍然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毛澤東憤然題詩言志:「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學生時代的毛澤東「糞土當年萬戶侯」,充滿著革命豪情與報國之志。「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毛澤東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為民族求獨立,為人民求解放的革命洪流中去。

秋收起義失利後,毛澤東毅然引兵井岡山,開展武裝割據,創建農村根據地。毛澤東開始領兵打仗,「炮聲」「開戰」「槍林」「鏖戰」「彈洞」等用於描寫戰爭戰役戰鬥的字眼頻繁出現。「十萬工農下吉安」「百萬工農齊踴躍」「喚起工農千百萬」,革命力量由少到多。「天兵怒氣衝霄漢」「前頭捉了張輝瓚」「橫掃千軍如卷席」,革命武裝由弱到強。「黃洋界上炮聲隆」「贛水那邊紅一角」「百萬雄師過大江」,戰爭規模由小到大。「一唱雄雞天下白」「天翻地覆慨而慷」「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了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

在「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偉大實踐中,毛澤東從「山頭鼓角相聞」的井岡山,「天高雲淡」的六盤山,「橫空出世」的崑崙山,到「一山飛峙大江邊」的廬山,他的足跡遍布萬水千山,視野變得更加開闊,胸襟變得廣博。毛澤東從「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閱盡人間春色」「往事越千年」,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他的眼界縱貫古今,思緒變得更加悠遠,思想變得更加厚重。「報導敵軍宵遁」「六月天兵徵腐惡」「宜將剩勇追窮寇」,戰爭年代,毛澤東不遺餘力要推翻反動統治、改造社會。「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山河鐵臂搖」,和平時期,毛澤東千方百計推動建設高潮,改造自然。「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毛澤東立足中國,放眼全球,不僅關注中國的前途,也關注世界的未來;不僅關心中國人民的疾苦,也關心世界人民的福祉。

相關焦點

  • 光大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精神
    原標題:光大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精神   汪建新簡介: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著有《毛澤東詩傳》《毛澤東的詩人情懷》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2005年8月至今,致力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與研究。2017年11月,在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
  • 毛澤東詩詞中的喜怒哀樂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喜怒哀樂 陸機《文賦》曰:「詩緣情而綺靡。」白居易《與元九書》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詩詞之美,美在深情。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中「問世間情為何物」一句,迷倒了無數人,也難住了無數人。毛澤東一生讀詩、解詩、論詩、賦詩,箇中必有一個「情」字,深邃、豐富、厚重。毛澤東詩詞究竟抒發了一些怎樣的感情?
  • 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八月秋高風怒號」「白雲千載空悠悠」「清明時節雨紛紛」「有梅無雪不精神」。古典詩詞對氣象景觀的描繪異彩紛呈,反映出人們對自然的觀察認知、生活體驗和情感態度。毛澤東詩詞涉及風、雲、雨、雪等意象的句子也不勝枚舉,這些意象既是自然物象的表現,又是時代風雲的象徵,體現了毛澤東對人生的細緻體悟,對時勢的敏銳洞察,對社會的深刻把握,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這些詩句或直抒胸臆,或深沉含蓄,或讚賞有加,或極力貶抑,生動形象地抒發了毛澤東的政治理念、奮鬥精神和英雄情懷。
  • 毛澤東詩詞中的赤橙黃綠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赤橙黃綠 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把大自然裝點得五彩繽紛,煥發出無窮魅力和生動氣韻。詩詞中的色彩讓語言文字充滿形象感,使抽象的情感具體化、物態化,表達著詩人的精神意念。「人面桃花相映紅」之「紅」令人遐想,「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令人神往,「黑雲壓城城欲摧」之「黑」令人恐怖。獨領風騷的毛澤東妙手著詩詞,神筆繪畫卷。
  • 毛澤東詩詞中的神仙鬼怪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神仙鬼怪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了浩如煙海的神話傳說,為歷代文學創作提供了不竭素材毛澤東詩詞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蘊涵著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元素,其中也包含對古老神話資源的挖掘與運用。毛澤東賦予神話人物以善惡、正邪、美醜等多種特徵,表達了鮮明的愛憎情感和深邃的價值觀念。毛澤東詩詞中的神話內容,與詩意水乳交融,顯示著他對神話原型的透徹理解和把握,反映出他對現實生活的深刻認識和感悟,也彰顯了他對神話人物形象獨具匠心的改造與超越,從而達到了「器大聲宏,志向高遠」的詩美境界。
  • 詩意中國:經典詩文名篇中的家國情懷
    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這兩句,是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動人寫照。面臨國破家亡,詩人視死如歸從容就義,兩句看似平淡的話,實則動人心魄,成為千古絕唱。在浩繁的文學史中,愛國情懷一直湧動在無數文人志士的心頭,古往今來,留下無數愛國名篇。值此新中國65周年華誕之際,我們特地從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愛國名篇中挑選了十篇詩文,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作者的一腔愛國情懷。
  • 更喜岷山千裡雪,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古典詩詞對氣象景觀的描繪異彩紛呈,反映出人們對自然的觀察認知、生活體驗和情感態度。毛澤東詩詞涉及風、雲、雨、雪等意象的句子也不勝枚舉,這些意象既是自然物象的表現,又是時代風雲的象徵,體現了毛澤東對人生的細緻體悟,對時勢的敏銳洞察,對社會的深刻把握,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這些詩句或直抒胸臆,或深沉含蓄,或讚賞有加,或極力貶抑,生動形象地抒發了毛澤東的政治理念、奮鬥精神和英雄情懷。
  • 詩人毛澤東的山水情懷
    深受水文化滋養的毛澤東,有大江奔騰豪放不羈的性格,有大海一樣寬闊的胸襟,有錢塘巨瀾一般的激情,也有如黃河九曲般的人生經歷與奮鬥歷程;他出生於山區,從小就熟悉山,迷戀山,讚美山,山幾乎濃縮了毛澤東一生的足跡。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詩人毛澤東一生之中既樂山又樂水,既是仁者,又是智者,具有強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懷。
  • 毛澤東詩詞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毛澤東是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同時又是獨領風騷的詩詞巨匠。毛澤東詩詞想像豐富、氣勢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遠,充滿了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精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艱辛歷程的藝術再現,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家國情懷:課本中的遼寧
    本報記者 張 瑜 從咿呀學語到慢慢長大,我們捧過不計其數的課本,也讀過課本中不勝枚舉的故事。那麼在課本中,遼寧的故事是怎樣被呈現的?它們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在開幕式現場,三位老師為讀者朋友帶來的迷你網課,不僅帶我們再一次走進積澱深厚的遼寧和建設發展中的遼寧,也讓無私奉獻、拼搏奮鬥的家國情懷深植心中。
  • 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
    在構成知識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國情懷是維繫知識分子職業標識和價值實現的重要內容。為此,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形成以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擔負起職業職責和時代賦予的使命。  家國情懷已經積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在品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什麼是「士」?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士,事也。」意為善於做事情有能力的人。班固在《白虎通·爵》中解釋為:「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又解釋為:「學以居位曰士。」範曄《後漢書·仲長統傳》中解釋為:「以才智用者謂之士。」
  • 感悟黃大年的「家國情懷」
    修齊治平、兼濟天下,共產黨人歷來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自家而國、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心靈感觸與人生追求。黃大年的「家國情懷」為我們樹立了價值航標和光輝榜樣。 在黃大年短暫的58年生命歷程中,始終澎湃著「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愛國之情,始終踐行著「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報國之志。「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著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這是他在入黨志願書中寫到的內容,既是人生夙願,也是真實寫照。
  • 2020北京高考語文題:命題穩定,培養考生家國情懷
    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總結2020年高考語文北京卷特點為「變中求穩,正面導向,發揮育人功能」。記者注意到,今年語文試卷命題中出現了「嫦娥四號」「北鬥三號」等國家重大成就相關素材,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表示,這體現了今年試卷對培養考生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的引導。同時,今年的考生經歷了因高考推遲而帶來的高溫酷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 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前十均為國產片 「家國情懷」引發共情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月1日電 題: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前十均為國產片 「家國情懷」引發共情新華社記者白瀛、王鵬、魏婧宇國家電影局1日發布數據,2020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204.17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170.93億元,佔總票房的83.72%,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均為國產影片。
  • 《指點江山》:毛澤東詩詞蘊藏民族擔當和中國夢
    [摘要]《指點江山》根據紀錄片《指點江山——毛澤東詩詞故事》及其解說詞編輯而成,把毛澤東及其詩詞放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考察,概括毛澤東輝煌一生,體現毛澤東對民族復興擔當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精神。書中突出毛澤東政治家詩人、詩人政治家的特點,把毛澤東及其詩詞放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考察,把歷史的真和藝術的美結合,概括了毛澤東輝煌的一生,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對民族復興的擔當以及共產黨人前赴後繼,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精神。
  • 課本裡的端午: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民俗活動最豐富的節日之一,也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  當我們循著課本裡的端午印記,細咂端午風物裡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記憶中的精神密碼,一個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的端午佳節翩然而至。  端午作為民間佳節,儀式感很強。從「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
  • 「地評線」紫金e評:在清明「雲祭掃」中升華家國情懷
    在「雲祭奠」中緬懷英雄烈士。打開網頁,點擊滑鼠,為英雄點一支蠟燭;敲打鍵盤,為烈士留下一段祭文;在網上看一段英烈故事,我們每一次深情回望,都是思想的提純和精神的洗禮,都是初心的感悟和信念的傳承。歲月長河,英烈的功勳不會磨滅;時代變遷,英雄精神永遠熠熠發光。今年突遇疫情,在戰「疫」的第一線,無數人學著前輩的樣子,衝鋒陷陣,為人民築起生命的安全屏障。
  • 【地評線】視評:在國慶新民俗中讀懂家國情懷
    中秋國慶喜相逢——「國」的生日、家的團圓,雙重樂曲交織出最澎湃最歡快的樂章。山河無恙,家國夢圓。在這「遲來的春節」裡,體驗著國慶新民俗,感受著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團圓。  國慶新民俗,文化唱主角。近日,中宣部部署在全國城鄉廣泛深入開展「倡導國慶新民俗,打造愛國活動周」活動。
  • 宋詞美學|淺唱低吟中的士人情懷
    當時光回溯千年,回到繁華的北宋都城開封,這裡遍布的酒肆茶坊、勾欄瓦舍中,吟唱著當時最流行的歌曲。北宋的詞曲演唱,無法穿透歷史的雨幕,讓我們得以清晰聆聽,隱約身影的宋詞樂舞,在今天很難辨認其本來面目。但那些歌詞卻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