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馮琪)7月7日上午,北京高考首場語文科目考試結束。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總結2020年高考語文北京卷特點為「變中求穩,正面導向,發揮育人功能」。
記者注意到,今年語文試卷命題中出現了「嫦娥四號」「北鬥三號」等國家重大成就相關素材,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表示,這體現了今年試卷對培養考生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的引導。
同時,今年的考生經歷了因高考推遲而帶來的高溫酷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考慮到2020年高三備考的實際,在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思維品質的考查中,適當增加基礎性題目,但保持一定數量的中檔難度題目,以利於選拔。」
培養考生社會責任與家國情懷
多位專家告訴記者,2020年高考語文北京卷,引導考生關注個體對社會的責任與價值,培養家國情懷。
例如,多文本閱讀的考查,選擇了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取得了「人無我有」重大成就的相關材料。「這一科技類話題,有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關注科技創新動向的教育意義。」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高級教師夏宇表示。
再如,大作文第1題以2020年6月23日,北鬥三號的最後一顆衛星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的最新消息為素材,以此引發考生的聯想與思考。
語言基礎運用的考查,選取一則「扶貧攻堅」的新聞報導材料,引導考生了解和關注國家邁進「小康」社會的步伐和取得的成就。
保持命題穩定性
「2020年高考語文北京卷,充分考慮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考生學習的特殊性,試卷在保持穩定的同時,加強素材情境與社會現實、個人生活和學科特點密切貼合,注重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稱。
以多文本閱讀題型為例,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高級教師夏宇分析,2020年的多重文本試題與往年相比,仍然是客觀題加主觀題,5道題目中共有客觀題4道,主觀題1道。客觀選擇題考查的主要能力基本穩定,主要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需要學生依據題目的要求或者根據一定的閱讀目的對文本中的信息進行篩選、整合、歸納、分析,這是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的基本能力。
文言文閱讀部分,在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田圓看來,測試材料體現穩定性、育人性。第一個測試材料選擇了考生較為熟悉的史傳文章,取材於《史記》《資治通鑑》的文字,敘事平易,描寫生動,寓理於事,微言大義。同時測試內容具有穩定性、基礎性。
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高級教師紀秋香對古詩閱讀部分進行分析稱,詩文積累默寫試題的題目數量與賦分均保持穩定,應用性考查題目數量仍然是兩道題,突出詩詞閱讀積累的應用考查導向。
對於文學類閱讀部分,北京市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高級教師徐南南則表示,在命制技術方面,命題人明確引導學生在文本情境下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考查,「試題平穩,整體難度不大。」
新京報記者 馮琪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