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6 0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7月16日 星期四
天氣:32/19℃ 晴轉多雲
明日:33/19℃ 多雲轉晴
講解人:於孝華 市一中語文教研室主任 高三語文教研組長
2020年高考語文試題深化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難度控制合理,突出了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在試卷整體結構與試題命制上保持著「穩中有變」的基本原則,「穩定」符合教學的主體思路,讓教學與考試有章可循,「變化」體現了命題組對教學及課程改革的引領作用。
側重對家國情懷及個人成長的思考
實用類文本閱讀引導學生關於「精準扶貧」的思考,《書匠》刻畫的是普通匠人對職業道德的堅守,語言文字運用中的「殷墟甲骨文」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奮鬥精神。第15題,要求學生回答王安石《讀史》詩所闡述的道理,引導學生保持批判精神,善於分辨,切忌盲從。作文題「攜手世界,共創未來」將學生帶入全球抗疫的進程之中,引導學生從相互支持、團結合作入手,思考人類的危機應對之道,進而思考人類的發展未來,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前瞻性。
穩中有變的整體特色
穩定,主要體現在命題的形式和試卷整體結構上。
今年高考語文試卷結構與2019年試卷結構基本一致:現代文閱讀包括論述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古詩文閱讀包括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鑑賞,名篇名句默寫。語言文字運用部分包括虛詞,語句銜接,病句修改,填補語句,壓縮語段和作文。
文言文閱讀節選自《宋史·王安中傳》,題型仍是斷句、古代文化常識、對文意的理解和分析和翻譯;古默寫題型仍為理解型默寫,考查的詩句出自《荀子·勸學》《醉翁亭記》《赤壁賦》,均為上一版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背誦篇目命題。可以說,無論是從選材類型、從題型特點還是從分值看,這一部分是今年試卷中最為穩定的一部分。
變化,在平穩發展中體現新的思考,引領教學的改革。
詩歌王安石的《讀史》為哲理詩,考查的是對詩歌道理的闡述以及啟示。哲理詩是備考時忽略的一個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文學類文本仍為小說,但改為中篇節選,引導師生在備考時對文體更系統的把握。語言文字部分增加對虛詞的考察,更強調語言的實際應用。
個別客觀題迷惑性較強
選擇題13題39分,佔答題卡90分部分的43%,可以說選擇題的難度決定了試題的難度,今年的試題個別選擇題的迷惑性很強,論述類文本閱讀的第1題,文言文閱讀的第10題第11題,詩歌閱讀的第14題,判斷起來很困難,無形中增加的試題的難度。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辨析理解能力還有待於加強。
記 者:王豔梅
編 輯:慧 婷
審 核:臧 喆
原標題:《我市名師解析2020年高考試卷——語文 側重對家國情懷及個人成長的思考》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