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語文試題評析:涉及五四運動、黃大年精神,家國情懷濃

2020-12-05 澎湃新聞

6月7日,全國高考拉開序幕,首科語文試題引起熱議。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教育部考試中心獲得權威解析。

教育部考試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高考語文命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依託高考評價體系,推進高考內容改革,機制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系性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充分體現高考語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導向和追求。

「試題以德育為魂,積極回應時代重大主題,展現五四運動百年來中國青年的愛國精神和接續奮鬥,突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輝煌成就,發掘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深刻內涵;試題以智育為基,持續深化新時代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精準落實高考評價體系,緊密銜接高中課程標準,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及認知實際,在增長知識見識、注重能力考查、凸顯應用導向、突出情境設計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試題助力體美勞教育,精心擷取素材,科學體現素質教育的全面育人理念。」上述負責人表示,2019年全國高考語文科共有8套試卷,其中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制3套,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分省自主命制5套,所有試題均保持較高質量及合理難度。

一、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19高考語文命題立足高考評價體系,堅持立德樹人價值導向,結合語文學科特點,通過科學設計命題,厚植家國情懷,倡導品德修養,講述奮鬥故事,引導考生傳承愛國精神,接續時代奮鬥,譜寫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奮進之歌。

1.厚植家國情懷,培育追夢赤子

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五四以來中國青年的百年奮鬥史書寫了無數愛國青年的青春風採。2019高考語文命題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特點,將深厚的家國情懷以貼近現實、貼近考生的方式,生動地呈現在試題之中,營造極富時代特點和青春色彩的語境,彰顯高考育人功能。如全國Ⅱ卷作文試題「青春接棒,強國有我」:

1919年,民族危亡之際,中國青年學生掀起了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1949年,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新中國青年投身於祖國建設的新徵程。1979年,「科學的春天」生機勃勃,莘莘學子胸懷報國之志,匯入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國凱歌前行,新時代青年奮勇接棒,宣誓「強國有我」。2049年,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青年接續奮鬥……

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會上的演講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慶祝遊行後寫給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參加新生開學典禮後寫給同學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後的觀後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寫給某位「百年中國功勳人物」的國慶節慰問信。

試題向考生展開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19年)到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2049年)的特定歷史時空,從中精心選擇五個標誌性歷史節點: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五四運動100年、新中國成立100年,突出各自的時代主題,啟示考生深刻領悟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深刻感受中國青年與祖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在創造青春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偉業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歷史,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自信,厚植家國情懷。寫作任務設置五種身份,意在引導考生以參與者的身份設身處地體驗歷史,思考未來,激勵他們自覺接續奮鬥,勇挑重擔、勇克難關、勇鬥風險,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與國家、民族的發展融為一體,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天津卷作文以「愛國情懷」為主題,選擇方志敏、陶行知、黃大年的三則材料,分別表達對祖國光明前途的堅定信念,個人對國家、民族的責任,獻身人類歷史發展的人生觀、價值觀。命題主題鮮明,啟迪考生體悟愛國主義精神內涵,深入思考個人與國家、民族、人類的關係,感受理想信念對引領新時代青年接續奮鬥的重大意義。北京卷作文試題「2019的色彩」引導考生在時代發展的宏大背景下,將個人的成長置於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激發考生的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強品德修養,鑄就時代先鋒

立德樹人,鑄就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先鋒,必須準確傳遞核心價值觀念,加強學生的品德修養教育。2019年高考語文命題從材料選擇、題目設置等方面充分挖掘優秀品德文化內涵,切實發揮優秀文化的浸潤功能、榜樣人物的示範功能,對考生及青少年的品德修養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汲取思想精華,優秀文化浸潤人。全國Ⅰ卷名篇名句默寫題要求默寫範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中「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表達的是為國戍邊、犧牲自我的奉獻精神。全國Ⅲ卷默寫題要求默寫《論語子罕》中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喻示的是青少年要有堅定的理想,要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全國Ⅱ卷古代詩歌閱讀選取唐代詩人杜荀鶴的《投長沙裴侍郎》,詩歌表達了詩人立身剛直、不卑不亢、高潔耿介的品格。浙江卷簡答題材料《孟子滕文公上》中的孟子關愛社會、心憂天下;江蘇卷文言文閱讀材料《臨川湯先生傳》中的湯顯祖持身端潔、不慕權貴,上海卷文言文閱讀材料《項經傳》中的項經愛護百姓、敢於擔當,都是當代青年品德修行的榜樣。命題充分發揮優秀文化的浸潤功能,利用傳統的優秀品格感染學生、影響學生。

提倡尊師重教,優秀品德感染人。全國Ⅲ卷作文試題「畫裡話外,師生情長」倡導尊師重教,引導學生品格修行。作文試題選取一則漫畫,通過特定情景的引入,拉近教育主題,使考生在感受師生情誼、體驗情感溫度的同時,產生強烈共鳴。漫畫中老師的神情和言語飽含對即將畢業的學生的期待與希望、眷戀與不舍,考生可以從中解讀出老師對學生的關愛、期待與祝福,領悟老師的奉獻精神、園丁品格和責任意識,教師作為榜樣人物的品德示範將在學生成長曆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3.講述奮鬥故事,激勵接棒青年

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鬥。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注入拼搏的精氣神,堅定其腳步、強健其精神,這是立德樹人的重要一環。試題通過講述奮鬥故事、弘揚奮鬥精神,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感受新時代青年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激勵他們敢於擔當,勇於拼搏,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夢想的接棒跑者。

營造奮鬥情境,激勵奮鬥精神。全國Ⅱ卷作文試題「青春接棒,強國有我」,從五四青年奮起,到新時代青年奮勇接棒,再到民族復興中國青年接續奮鬥,「奮鬥」的主線貫穿於整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通過材料與任務驅動,營造真實的奮鬥情境,讓考生感知青年奮鬥與現當代中國歷史進程的相互關係,體會青年奮鬥精神的價值與意義,正面引導考生增強擔當意識,激勵奮鬥精神。上海卷積累應用題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鼓勵青年要有長期奮鬥、艱苦奮鬥的精神。江蘇卷古詩詞鑑賞題選用韓愈《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通過精衛填海的故事,讚揚了堅定信念、全力以赴、埋頭苦幹的奮鬥精神。這些題目的設置也是在營造奮鬥情境,激發青年的奮鬥熱情。

講述奮鬥故事,砥礪奮鬥品格。全國Ⅰ卷名篇名句默寫李白《蜀道難》中「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兩句,隱含的是傳說中「五丁開山」的奮鬥故事。全國卷文言文閱讀三篇文章展現了賈誼、商鞅、吳起三位古代改革家的事跡,他們銳意進取、敢於改革的精神對中國古代特定歷史時期產生過較大影響。全國Ⅰ卷文學類文本閱讀材料選用了魯迅的《理水》,小說塑造的大禹及其隨員正是「埋頭苦幹、拼命硬幹」的實幹家、奮鬥者的真實寫照。命題設置還著意引導考生思考「中國的脊梁」,進一步強化奮鬥者形象。

感受奮鬥喜悅,增強奮鬥意識。全國Ⅱ卷實用類文本閱讀選用1954年《人民日報》社論《努力修好武漢長江大橋》、2018年的報導《港珠澳大橋背後的科技支撐》和研究報告《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與實踐》三則材料,無論新中國修建的萬裡長江第一橋,還是新時代竣工的港珠澳大橋,都是新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國家工程、國之重器,代表著不同時期的「中國速度」與「中國技術」,從中可以感受到我國橋梁建設由技術落後、依靠外國援助到技術領先、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歷史巨變,使考生在閱讀材料過程中為新中國建設的偉大成就感到自豪和喜悅,自覺增強奮鬥意識。

二、精準落實高考評價體系,持續深化語文科考試內容改革

2019年高考語文命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適應新時代高素質人才需求,緊密銜接高中課程標準,精準落實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考查要求,持續深化考試內容改革,增長考生知識見識,提高考生能力素養,凸顯語文學科的應用導向,突出試題命制的情境設計。在服務高校人才選拔的同時,引導基礎語文教育的改革方向,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1.重視基礎,增長知識見識下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育「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教育引導學生「增長見識,豐富學識,沿著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進」。2019年高考語文命題選取豐富素材,寓基礎性考查要求於知識、能力與素養的融會貫通,引導考生增長知識見識。

頂層設計,追求語文知識、能力與素養的融會貫通。2019年全國高考語文命題繼承以往成功經驗,並不直接設置單獨的知識考查試題。全國卷統一遵循頂層設計原則,分別設置現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四大模塊,以對語文學科最為核心的閱讀素養、表達素養及語文關鍵能力的考查為導向,將對語文必備知識的考查融會其中。命題引導考生系統掌握紮實的必備知識,諸如詞彙、語法、文化常識、標點符號用法,各種文體及相關的修辭、表現手法、論證手法等,並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優秀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整體布局,萃聚古今中外,引導考生增長學識見識。試題取材覆蓋古今中外,涉及文化、文學、藝術、歷史、科技等領域,內涵豐富廣博。全國卷三道文言文閱讀題均取材《史記》,全國Ⅱ卷論述類文本節選葉嘉瑩論杜甫,全國Ⅰ卷、Ⅱ卷文學類文本分別選取魯迅《理水》和莫泊桑的《小步舞》,經典薈萃,名家雲集。全國Ⅱ卷作文試題「青春接棒,強國有我」要求考生對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祖國重要發展節點展開細節想像,全國Ⅱ卷、Ⅲ卷材料分別展示港珠澳大橋建成、「嫦娥四號」飛抵月球背面等反映國家進步的標誌事件,憶往思今,國強民新。此外,命題材料還涵括中國傳統音樂、中國書畫藝術等大量內容。命題充分發揮語文學科試題素材的載體優勢,使考生在應試答題的同時領略文化經典、銘記革命歷史、感受當代偉績,進而增長學識見識,增強四個自信。

2.凸顯應用,提高關鍵能力強導向

「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是新一輪高考內容改革的重點。2019年高考語文命題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處理、邏輯思辨、審美鑑賞、探究創新、語言表達等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凸顯應用性考查要求,引導考生重視實踐,學以致用。

強化選材的實踐應用導向,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試題重點選擇既能體現語文學科特色,又與國家發展、科技進步、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素材,引導考生綜合運用語文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全國卷中,材料廣泛涉及港珠澳大橋、「一帶一路」、「嫦娥四號」等國家發展熱點,世乒賽、冬奧會等體育熱點,傳統音樂、中國書畫等文化熱點,壓力與肥胖、生物酶與飲酒等生活熱點。這種選材設計,有助於引導考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理解語文、應用語文,在應用語文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參與社會、服務社會。

強化寫作的實際應用導向,適應現實生活需求。寫作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高考語文的重要考查內容。2019年全國Ⅰ卷作文試題「熱愛勞動,從我做起」、Ⅱ卷作文試題「青春接棒,強國有我」都明確規定考生必須採用演講稿、書信、觀後感及慰問信等特定的實用性文體。這些實用性文體與考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也更符合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能力需求。全國Ⅲ卷作文試題「畫裡話外,師生情長」雖未明確規定文體,但漫畫材料直接取材於每個考生都深有感觸的場景,有助於激發考生寫作熱情,抒發真實情感。三套試卷的作文試題對中學寫作教學釋放出強烈信號:寫作要立足實際生活需求,強調實際應用,避免言之無物、大而無當。

強化信息處理的實用能力,對接社會發展要求。信息處理能力是21世紀人才的核心競爭力。適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高考語文加大了對考生實用信息處理能力的考查力度。全國Ⅰ、Ⅱ、Ⅲ卷均在論述類文本、實用類文本、文學類文本及文言文閱讀部分專門設題,重點考查考生面對不同問題情境時的信息處理能力。不管是面對文學審美還是實用求知,不管是對材料進行信息篩選還是邏輯推理,都與社會發展的能力要求密切相關。此外,全國Ⅰ、Ⅱ、Ⅲ卷在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第21題統一創新題型,要求考生對一則真實新聞報導進行關鍵信息提煉。這一創新題型引導考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進行信息的獲取、篩選、提煉和表達,有助於進一步強化信息處理能力的實用導向。

3.創設情境,聚焦學科素養求創新

學科素養反映核心價值,是以情境為載體對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的綜合運用。2019年高考語文命題聚焦語文學科素養,緊密銜接高中課程標準,擴展素材選取範圍,突出試題命制的情境化設計,落實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引導考生勇於探索、大膽創新。

將作答要求與人生體驗相結合,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全國Ⅰ卷作文試題「熱愛勞動,從我做起」要求考生「面向本校同學」寫一篇演講稿,Ⅱ卷作文試題「青春接棒,強國有我」設置五個具體寫作任務,要求考生任選其中之一,準確把握歷史背景,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體展開想像與思考,完成寫作。這些任務要求通過設置與真實生活高度接近的寫作情境,對考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清晰指示了語文素養提升的具體方向。全國卷三套試卷的第17—19題都是重點考查對詞語運用、語篇銜接、語病修改或標點符號的運用,但這種考查並非孤立、簡單、直接展開,而是被設置在具體的閱讀情境之中,有助於考生結合人生體驗進行理解,推動語文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考查的落地、落實。

將命題材料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創設綜合的探究情境。全國Ⅰ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第8題考查對魯迅《理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並不直接提問,而是借用教材中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的話,引導考生在魯迅的作品群中進行綜合思考。全國Ⅲ卷古詩文閱讀第15題要求考生將劉禹錫原詩與教材背誦篇目《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進行語言風格對比,使學生置身於劉禹錫的作品群這一特定情境中進行審美感知、理性思考的遷移和整合。全國Ⅰ卷論述類文本閱讀第3題考查對鐵凝原文內容的推斷,引入老舍的名言,也與之類似。這種綜合的探究情境創設可以幫助考生由此及彼,由試題而教材,連點成面,在綜合思考中獲取新知,實現高考語文對創新性的考查要求。

將命題設置與生活現實相結合,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全國Ⅲ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第6題要求考生對「單車獵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願者」的說法進行分析。但「『新型』的志願者」這一說法並未直接出現在材料之中,是命題結合生活實際而設定的特殊問題情境,考生必須結合生活實際才能理解考查內容。全國Ⅱ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第6題「為什麼說今天的中國橋梁已經成為體現國人自信心的一張名片」也引導考生從材料中遷移出來,結合中國當代的偉大成就來深刻理解考查內容。這些試題設置都著力於引導考生在更廣闊的視野中探究問題,在更開放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拓展了更大的空間。

三、強化體美勞教育引導,貫徹全面發展理念

2019年高考語文試卷貫徹「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在充分體現德育和智育考查的基礎上,遵循德智體美勞五育之間的內在聯繫與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發展規律,進一步加強對體美勞教育的引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他們身體力行。

1.博採古今藝術,豐富審美體驗,彰顯美育化人功能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是語文學科的特色和優勢。語文命題突出美育導向,遴選藝術經典,培養審美能力,以美啟真、以美向善,充分發揮美育促進素質教育的功能,引領考生培養健康情趣,涵養浩然正氣,升華人生境界。

徜徉藝術經典,享受審美愉悅。2019年語文試題注重引導考生在藝術經典的審美薰陶中感受美、體悟美。全國卷中既有《鄒忌諷齊王納諫》人物的形象美,也有《阿房宮賦》雄壯的建築美,還有《赤壁賦》中婉轉悠長、延綿不盡的樂聲美,《題許道寧畫》的淡雅之美,《插田歌》中的勞動之美,北京卷《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的墨梅清姝氣質之美,天津卷《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裡山水作》的自然之美,都使考生獲得美的滋養。全國Ⅱ卷莫泊桑《小步舞》以其「含而不露」的寫作風格娓娓道來,塑造了酷愛藝術的舞蹈師夫婦形象,考生可以領略到文學大師深刻的藝術觀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以美啟真,洞悉人文歷史。文學藝術博大精深,潤澤後世。全國Ⅱ卷論述類文本摘編自葉嘉瑩《論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啟後之成就》,闡釋了偉大詩人杜甫的「健全才性」及詩歌成就,使考生在審美陶冶中認識到成就一代詩聖的原因。全國I卷關於古琴藝術、Ⅱ卷關於國畫藝術的材料,以及江蘇卷的現代文閱讀《書家和善書者》、上海卷以音樂的「中國味」為主題的作文,加深了考生對民族藝術與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北京卷現代文閱讀《北京的「大」與「深」》,旁徵博引、情趣盎然,導引考生遊歷京城,品味深厚的歷史感與鮮活的生命力,既有感性體驗又有理性思考。

以美向善,提升人生境界。優秀的文學作品有助於增強考生辨析美與醜、真與假、善與惡的能力,升華人生境界。2019年語文試題將藝術審美與價值導向緊密結合,在完成審美能力考查同時,實現對考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正面引導。天津卷現代文閱讀《薩麗娃姐姐的春天》一文,考生可以領略到呼倫貝爾草原春天的旖旎風光之美,感受薩麗娃姐姐的奮鬥精神,激發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嚮往。北京卷的微寫作題,直接考查對《吶喊》《紅巖》《平凡的世界》《老人與海》《邊城》《紅樓夢》等名著的理解,啟發考生品味經典,思考社會,實現美育「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2.弘揚勞動精神,倡導勞動實踐,落實勞動育人理念

2019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立足於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優秀文化基因,歌頌勞動價值,弘揚勞動精神,展現勞動美好,引導考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

歌頌勞動價值,倡導熱愛勞動。全國Ⅰ卷作文試題「熱愛勞動,從我做起」: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綿延至今。可是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願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麼忙,勞動太佔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麼快,勞動的事,以後可以交給人工智慧啊!」也有的說:「勞動這麼苦,這麼累,幹嗎非得自己幹?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

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這則作文材料既著眼於勞動思想的歷史溯源,也關注問題的現實呈現,以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勞動的箴言、警句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勞動精神的深刻闡釋作為總領,將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優秀傳統與當下社會一些對勞動的偏差認識、錯誤態度進行對比,引導青少年學生對這一現象及勞動本身進行深入思考,自覺弘揚勞動精神,以期在全國青少年乃至全社會中形成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參與勞動的良好風氣,充分發揮高考作文在推動勞動教育方面的導向功能。

思考勞動意義,展現勞動之美。勞動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是創造人類文化幸福的基礎。辛勤、誠實的勞動都應受到推崇和尊重。勞動本身是美的,是創造幸福的。全國Ⅲ卷古代詩歌閱讀,節選自唐代詩人劉禹錫一首具有民歌風味的《插田歌》,描述的正是農人田間勞作的美景,尤其是「農婦白紵裙,農父綠蓑衣。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通過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插田畫面,表達農民勞動的愉悅。江蘇卷現代文閱讀《表妹》,通過表現一對表姐妹在溪灘浣衣的場景,讚揚勞動之美,引導考生思考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3.關注體壇熱點,激揚體育精神,引領健體勵志風尚

體育在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地位。體育教育有助於學生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今年語文試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體育觀念,弘揚體育精神,增強參與意識,深刻領會體育中包蘊的奮鬥精神和愛國情懷,充分發揮體育育人功能。

全國Ⅲ卷的語言文字運用題以第55屆世乒賽這一熱點賽事為素材,在命題設計上突出中國隊包攬5枚金牌、馬龍成為50多年來首位實現男單三連冠的選手等關鍵信息,意在展示國球的驕人成績,激揚剛健有為的體育精神,激發青年學子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全國Ⅲ卷的實用類文本閱讀材料呼應奧運精神,從志願服務的角度鼓勵青年關注奧運、關注體育,增強參與意識,使體育精神落到實地。

全國漢語文試卷的作文試題「奧運我最愛」:

2019年5月10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倒計時1000天。來安中學舉行「奧運我最愛」的主題班會。小華說:「我最喜歡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大偉說:「我最喜歡桌球運動員馬龍。希望有一天我能成為世界冠軍,像他那樣自豪地說『I am made in China』(我是中國造)!」小齊說:「我最喜歡奧林匹克運動口號:『奧運會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我沒什麼體育特長,但經常鍛鍊身體!」

試題回應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倒計時1000天這一熱點事件,呈現奧運格言、奧林匹克口號以及運動員的豪言壯語,內涵豐富。其中「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格言,不僅是體育健兒崇尚的拼搏精神,更是人生追求的目標;而那句「我最喜歡桌球運動員馬龍。希望有一天我能成為世界冠軍,像他那樣自豪地說『I am made in China』(我是中國造)」,則氣勢豪邁,鼓勵考生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奮發有為,奉獻祖國。

2019年高考語文全面貫徹黨的新時代教育方針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積極呼應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五四運動100周年的重大時代主題,持續推進高考語文科內容改革,健全高考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探索高考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方法,為服務高校科學選才、引導基礎教育改革方向做出積極貢獻。

相關焦點

  • 2019河北中考語文試卷:培育家國情懷厚植人文精神
    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石家莊第二外國語學校初中部的孫軍國老師。石家莊第二外國語學校/供圖長城網訊(記者張曉明)6月21日,2019年河北省中考正式拉開序幕。今年河北中考語文試卷難度如何?命題有何特點?就此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石家莊第二外國語學校初中部的孫軍國老師。
  • 語文:緊扣時代脈搏,厚植家國情懷
    點評人:南寧三中高三語文備課組長 聶欣 今年高考語文的全國Ⅲ卷試題依託高考評價體系,落實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命題水準很高,試卷結構穩定,整體難度穩定,跟去年高考試題相比難度相當,預計平均分也會相近。
  • 權威|教育部:2018年高考語文數學理綜文綜9科試題評析
    在設計試題時,不僅元素化合物試題涉及的物質用的是典型和常見的,而且實驗試題和反應原理試題涉及的物質也用的是生活和實驗室常見的,如理科綜合全國I、II、III卷中反應原理試題涉及的物質為氮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矽的化合物。調整考查物質有利於降低學生對不熟悉物質的陌生度,增加在考場中的自信心,同時回歸中學化學元素化學教學的本質。
  • 我市名師解析2020年高考試卷——語文 側重對家國情懷及個人成長的...
    我市名師解析2020年高考試卷——語文 側重對家國情懷及個人成長的思考 2020-07-16 0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
    在構成知識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國情懷是維繫知識分子職業標識和價值實現的重要內容。為此,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形成以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擔負起職業職責和時代賦予的使命。  家國情懷已經積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在品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 2020北京高考語文題:命題穩定,培養考生家國情懷
    新京報訊(記者 馮琪)7月7日上午,北京高考首場語文科目考試結束。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總結2020年高考語文北京卷特點為「變中求穩,正面導向,發揮育人功能」。記者注意到,今年語文試卷命題中出現了「嫦娥四號」「北鬥三號」等國家重大成就相關素材,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表示,這體現了今年試卷對培養考生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的引導。同時,今年的考生經歷了因高考推遲而帶來的高溫酷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 2020年福建省中考九門學科試題評析來了!
    立足語文素養  以文化人2020年福建省中考語文試題評析2020年福建省語文中考試卷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命題依據,切合中考「兩考合一」的要求,兼顧不同層次學習水平和不同發展狀態的學生,努力做到讓語文考試最大限度地為每一個學生服務。
  • 2020年福建省中考九門學科試題評析來了
    立足語文素養以文化人2020年福建省中考語文試題評析2020年福建省語文中考試卷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命題依據,切合中考「兩考合一」的要求,兼顧不同層次學習水平和不同發展狀態的學生,努力做到讓語文考試最大限度地為每一個學生服務
  • 感悟黃大年的「家國情懷」
    修齊治平、兼濟天下,共產黨人歷來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自家而國、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心靈感觸與人生追求。黃大年的「家國情懷」為我們樹立了價值航標和光輝榜樣。 在黃大年短暫的58年生命歷程中,始終澎湃著「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愛國之情,始終踐行著「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報國之志。「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著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這是他在入黨志願書中寫到的內容,既是人生夙願,也是真實寫照。
  • 繼承光大黃大年精神
    黃大年同志用生命樹立起了一座豐碑——一座標示著知識分子高尚情懷的愛國報國豐碑。他的很多名言已經深深鐫刻在吉林大學師生的心中,比如他曾對自己的學生說,「你們一定要出國,出國一定要回來;你們一定要有出息,有出息了一定要報國。」再如,他常常講起父親在彌留之際對他的叮囑,「你可以不為父母盡孝,但一定要為國盡忠」,等等。黃大年同志用自己無悔的選擇和一生的實踐,展現了愛國報國知識分子的品格和風骨。
  • 一篇家國情懷,拿下語文高分
    張楚衣 學校:瑞安市上海新紀元高級中學  總分:718分(語文131分、數學147分、英語140分、物理100分、化學100分、生物100分。)  張爸爸告訴記者,楚衣自我要求非常嚴格,即便這麼出色的成績,她還是覺得遺憾:「數學成績是預料之中;英語有些失望,應該能考得更好;語文比我預想的好多了,尤其是作文,一直沒有把握。」今年的高考作文,張楚衣寫的主題是家國情懷。  張爸爸曾經是公務員,後來下海辦企業,父母對張楚衣的管理也比較寬鬆開明,幾乎沒有給她報課外輔導班,「我們信任老師也信任她,相信老師的教學節奏。
  • 2017年普通高考(全國卷)化學試題評析
    齊魯網6月9日訊(記者 張洪波)2017年高考考試已經結束,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發布了9科試題評析,考生可以登錄官網查閱。
  • 2017高考全國Ⅰ卷理綜化學試題評析出爐:選題穩中求變
    2017高考落下帷幕,6月9日,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發布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理科綜合試卷評析。合肥五中教師張濤、合肥十中教師田竹林帶來化學科目評析。化學試題評析(一)合肥五中 張濤一、總體評價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理綜化學卷繼續堅持「緊扣考綱,源於生活,靈活多變,考察能力」的原則,走「基礎性、導向性、時代性和應用性」路線,突出對主幹知識和能力的考查,覆蓋面廣,梯度適中,設計合理,和以往相比基本秉承了穩中求變兼顧創新
  • 2020年貴州省高考試卷評析,看看權威專家怎麼說……
    7月7日,貴州省高考語文、數學考試結束後,省招生考試院邀請權威專家,對語文、數學學科試題進行了評析。具體內容隨小編一起來看↓↓↓今年貴州省高考語文試題把握時代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託高考評價體系,加強關鍵能力考查,對接課程標準,與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綜合改革平穩實施。
  • 2017高考全國Ⅰ卷理綜試卷評析 合肥名師評析高考物理化學生物試題
    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理科綜合試卷評析物理試題評析(一)合肥六中 陶玲整體來說,今年全國一卷理綜物理部分難度整體與2016年相當,區分度不大,注重對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理解及其運用,著重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及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 2019貴陽市各科中考試題解析
    主要呈現了三個特點:一是頂層設計,追求語文知識、能力與素養的融會貫通;二是整體布局,萃聚古今,引導考生增長學識見識;三是情境創設,凸顯應用,厚植家國情懷,培育追夢赤子。整套試卷充分體現了以素養立意的命題原則,很好的從命題立意、情境創設、題型設計等方面,與語文核心素養無縫對接。其中,立意是靈魂,情境是載體,題型是樣式,立意、情境和題型既相輔相成,又相得益彰。
  • 開展主題閱讀,感悟家國情懷——旌陽區東街小學校語文空中課堂之...
    開展主題閱讀,感悟家國情懷——旌陽區東街小學校語文空中課堂之主題閱讀 2020年02月22日 14:51:28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德陽2月22日訊(
  • 電影《黃大年》:謳歌與時代同頻的家國情懷
    解放軍報》的報導—— 電影《黃大年》——謳歌與時代同頻的家國情懷從電影中,我們看到了黃大年赤誠的愛國情懷和忘我的奮鬥精神。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黃大年真摯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 課本裡的端午: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
    當我們循著課本裡的端午印記,細咂端午風物裡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記憶中的精神密碼,一個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的端午佳節翩然而至。  端午作為民間佳節,儀式感很強。從「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六么令·天中節》)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 2012湖北高考語文試題點評:語文總體平穩 默寫題有點怪
    「語文試卷與湖北省四月份樣卷基本吻合,試題體現了新課改精神。」昨日,武漢外校高級教師、教科室主任吳小平說,試題總體上呈現新課改高考第一年,平穩過渡的特點。  語文基礎知識15分,沒有超過高考說明的題目,其中一個文學常識題,與新教材中要求考生考試中有新收穫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