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這兩句,是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動人寫照。面臨國破家亡,詩人視死如歸從容就義,兩句看似平淡的話,實則動人心魄,成為千古絕唱。在浩繁的文學史中,愛國情懷一直湧動在無數文人志士的心頭,古往今來,留下無數愛國名篇。值此新中國65周年華誕之際,我們特地從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愛國名篇中挑選了十篇詩文,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作者的一腔愛國情懷。
【詩詞部分】
艾青: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賞析】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現代著名詩人。詩作多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難和命運,反映現實的生活和鬥爭,表現對光明的嚮往和謳歌。
抗戰初期,日軍連續攻陷華北、華東、華南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但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不屈不撓。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鬥爭的洪流中,並創作了這首詩。
這是一首在現代詩歌史上被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以一隻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形象抒發了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懷,這一情懷曾經並將繼續感動無數讀者。>>>>>>>>艾青:我愛這土地
郭沫若:爐中煤
……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從重見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鄉,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1920年1、2月間作
【賞析】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現代文學家、詩人、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對中國的新詩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新文學的奠基者之一。
這首詩作於1920年,當時詩人雖遠在日本,卻時時刻刻關注著祖國發生的一切。詩人用擬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燒的「爐中煤」,又用擬人法把祖國比作「我心愛的」「年青的女郎」,全詩就構築在這一組核心意象之上,表達了作者愛國的衷腸。正如郭沫若自己所言:「『五四』以後的中國,在我的心目中就和我的愛人一樣。」「『眷戀祖國的情緒』的《爐中煤》便是我對予她的戀歌。」>>>>>>>>郭沫若:爐中煤
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
……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裡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裡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
那裡,永恆的中國!
【賞析】 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國當局向日本侵略軍投降。日軍佔領香港後,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憲兵逮捕入獄。在獄中,他受盡酷刑的折磨,但他並沒有屈服。在牢獄裡他寫了幾首詩,《我用殘損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
毛澤東:念奴嬌·崑崙①
橫空出世②,莽崑崙③,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④,攪得周天寒徹⑤。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⑥。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⑦?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⑧,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⑨,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⑩。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賞析】 這首詞作於1935年。當時中央紅軍走完了長徵的最後一段行程,即將到達陝北。10月,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崑崙山脈有感而作。
整首詞語言流暢,氣勢磅礴,是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緊密結合的完美體現,也是毛澤東愛國智慧的集中反映。毛澤東說過:「我們是國際主義者,我們又是愛國主義者,我們的口號是為保衛祖國反對侵略而戰。」
特別是後來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革命意義更偉大。毛澤東認為「爭取抗日勝利是責無旁貸的」,打倒帝國主義,民族得到解放,就是幫助了外國人民,就是為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因此,他提出:「愛國主義就是國際主義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的實施。」>>>>>>>>毛澤東:念奴嬌·崑崙
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
我是你的十億分之一
我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總和
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
餵養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 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
【賞析】
詩只有三十四行,卻用了十四個分號。這些分號內的副句,時長時短,體現著節奏旋律的變化。這首詩帶有政治色彩,但它不議論,只描繪,也是一個特色。詩中所有的象徵和比喻,既質樸,又漂亮,每一個詞都與被描繪的景物、形象緊密契合。詩人既用含有自己民族要素的眼睛觀察,又以人民能理解的民族語言手段和表達方法,寫出人民內心生活和外部生活的精神實質和典型色調,她感到和說出的也正是同胞所感到和所要說的。>>>>>>>>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食指:生活在自己的祖國,我很驕傲
……
不能說我的生活平淡枯燥
聽那布穀鳥清脆的聲聲高叫
白楊樹迎風披襟暢懷大笑——
領受大自然自由氣息的薰陶
就是過上了繁花似錦的生活
也有衰落凋零那一天的煩惱
但堅信誰也擋不住祖國的常青樹
必將抽出更加強勁的枝條
誰說我過著單調乏味的生活
生活在自己的祖國我很驕傲
雖然物質清貧,生活艱苦
卻不時湧動陣陣澎湃的詩潮
1996年6月7日
【賞析】
食指,生於1948年,原名郭路生,當代詩人。在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詩人以其獨具的個性和特色,引領詩壇。1999年《食指近作12首》獲北京市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詩歌類作品唯一最高獎。在食指的詩中,祖國始終佔有重要位置,這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食指:生活在自己的祖國,我很驕傲
【散文部分】
鄧小平: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毛澤東主席說過這樣的話:「國際主義者的共產黨員,是否可以同時又是一個愛國主義者呢?我們認為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應該的。」我榮幸地以中華民族一員的資格,而成為世界的公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我們的民族曾經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也經歷過各種深重的苦難和進行過付出巨大代價的、堅忍不拔的鬥爭。現在,我們正在認真地總結經驗教訓,在安定團結的基礎上,集中力量建設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中國人民將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根本改變自己國家的落後面貌,以嶄新的面貌,自立於世界的先進行列,並且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推進人類進步的正義事業。我深深地相信,中國的未來是屬於中國人民的,世界的未來是屬於世界人民的。
……
【賞析】
這篇文章是鄧小平同志為英文版《鄧小平文集》寫的序言,標題為編者所擬。序言文字樸實,感情真摯,字裡行間洋溢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鄧小平同志深厚的愛國之情已完全融入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統一、獨立自主而嘔心瀝血的理論探索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句飽含深情的話語,表明鄧小平同志正是以這種高尚赤誠的情懷,在一生中特別是在三起三落中始終不渝地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價值觀。>>>>>>>>鄧小平: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鄭振鐸:離別(節選)
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當我倚在高高的船欄上,見著船漸漸的離岸了,船與岸間的水面漸漸的闊了,見著了許多親友揮著白巾,揮著帽子,揮著手,說著Adieu, adieu(編者註:再見的意思)!聽著鞭炮劈劈拍拍的響著,水兵們高呼著向岸上的同伴告別時,我的眼眶是潤溼了,我自知我的淚點已經滴在眼鏡面了,鏡面是模糊了,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
船慢慢的向前駛著,沿途見了停著的好幾隻灰色的白色的軍艦。不,那不是懸著我們國旗的,它們的旗幟是「紅日」,是「藍白紅」,是「紅藍條交叉著」的聯合旗,是有「星點紅條」的旗!
兩岸是黃土和青草,再過去是兩條的青痕,再過去是地平線上的幾座小島山,海水滿盈盈的照在夕陽之下,浪濤如頑皮的小童似的踴躍不定。水面上現出一片的金光。
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
我不忍離了中國而去,更不忍在這大時代中放棄每人應做的工作而去,拋棄了許多親愛的勇士在後面,他們是正用他們的血建造著新的中國,正在以純摯的熱誠,爭鬥著,奮擊著。我這樣不負責任的離開了中國,我真是一個罪人!
……
【賞析】
鄭振鐸(1898—1958),現代作家,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文學研究會的創始人之一。
這篇文章是寫於1927年,當時作者與葉紹鈞、胡愈之等人發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工會」,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前後的革命活動。「四·一二」政變後,作者因致信國民黨當局,抗議屠殺革命群眾,險遭逮捕。於是,他乘船赴歐洲避難、遊學,並寫下了此文。
從文中可以看出,當時作者的心是矛盾的,他希望留下來和同志們一起戰鬥,甚至將離開祖國的行為,嚴厲地自責為「罪人」。但是為了「求得更好的經驗」,「求得更好的奮鬥工具」,回來「以更勇猛的力量」投入戰鬥,又不得不暫時離別。正是這樣複雜的心情,表達了作者深沉而又細膩的愛國熱情和赤子之心。>>>>>>>>鄭振鐸:離別(節選)
黃藥眠:祖國山川頌(節選)
我愛祖國,也愛祖國大自然的風景。
我不僅愛祖國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磚一瓦,我也感到親切,值得我留戀和愛撫。
且不要去說什麼俄羅斯的森林,英吉利的海,芬蘭的湖泊,印度尼西亞的島群了。中國自有壯麗偉大的自然圖畫。
我們有頭頂千年積雪的珠穆朗瑪峰,有莽蒼的黃土高原,有草樹蒙密的西雙版納,有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有一瀉千裡的黃河,有浩浩蕩蕩的揚子江,有興安嶺的原始森林,有海南的椰林碧海,有西北諸省的廣闊無垠的青青牧場,還有說不盡的江湖沼澤……祖國大地的山河呦!哪一個地方不經過勞動者雙手的經營,哪一個地方沒有流過勞動者的汗,淌過戰士們的血?
我愛我們祖國的土地!狂風曾來掃蕩過它,冰雹曾來打擊過它,霜雪曾來封鎖過它,大火曾來燒灼過它,暴雨曾來衝刷過它,帝國主義的炮彈也曾轟擊過它。不過,儘管受了磨難,它還是默默地堅持著。一到了春天,它又甦醒過來,滿懷信心地表現出盎然的生意和萬卉爭榮的景象。
這是祖國大地對勞動者的回答:光禿禿的群山穿起了墨綠色的衣裳,岡巒變成了翠綠的堆垛,溝谷變成了遼闊蔥綠的田園,長滿了蔥綠的禾苗,沼澤變成了明鏡般的湖泊,層巒疊嶂表示低頭臣服,易怒的江河也願供奔走……
【賞析】
黃藥眠(1903—1987),中國現代政治活動家,著名文學家、詩人。
20世紀80年代初,已八十高齡的黃藥眠先生仍然青春煥發,文思泉湧,對於祖國母親以及家鄉的熱愛,也越來越深沉,於是他寫下了這篇《祖國山川頌》。文章以祖國為歌頌對象,以祖國山河的壯麗秀美為讚美內容,採取全景式的描畫與鋪陳的方式,字裡行間透露著作者一片愛國之心,充溢著祖國兒女的熱血與深情。
有人說:「每一個戀愛中的人都是詩人。」熱戀著祖國的人所寫的文字,也便是優美的詩了。這篇文章便是其例。>>>>>>>>黃藥眠:祖國山川頌
柯靈:鄉土情結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逢年逢節,觸景生情,隨時隨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風塵碌碌,酒闌燈灺人散後,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陽秋風,巴山夜雨,都會情不自禁地惦念它。離得遠了久了,使人愁腸百結:「客舍并州數十霜,歸心日夜憶鹹陽,無端又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異鄉人這三個字,聽起來音色蒼涼;「他鄉遇故知」,則是人生一快。一個怯生生的船家女,偶爾在江上聽到鄉音,就不覺喜上眉梢,顧不得嬌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訕:「君家居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遼闊的空間,悠邈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這就是鄉土情結。
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幾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他開始感覺饑飽寒暖,發為悲啼笑樂。他從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親族的逗弄中開始體會愛。但懂得愛的另一面——憎和恨,卻須在稍稍接觸人事以後。鄉土的一山一水,一蟲一鳥,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時一俗,一絲一縷,一飲一啜,都溶化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輩輩都植根在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歡離合的家史。在聽祖母講故事的同時,就種在小小的心坎裡。鄰裡鄉親,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瞭然,橫豎呼吸著同一的空氣,濡染著同一的風習,千絲萬縷沾著邊。一個人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要經過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但童年的烙印,卻像春蠶作繭,緊緊地包著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紋,一輩子附在身上。
……
【賞析】
柯靈(1909—2000),現代作家。這是一篇歌頌故鄉、歌頌祖國的散文。作者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謳歌了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和祖國。深沉的愛,滿溢在字裡行間。>>>>>>>>柯靈:鄉土情結
【結語】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長期積澱起來的對自己祖國最深厚的情感。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國各族人民生存發展、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精神力量。如果你心中也燃燒著如此深厚的情感,那麼,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