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精神

2020-11-28 人民網

原標題:光大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精神

  汪建新簡介: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著有《毛澤東詩傳》《毛澤東的詩人情懷》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2005年8月至今,致力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與研究。2017年11月,在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

在許多場合、許多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妙用毛澤東詩詞名句以闡述治國理政新思想。這些詩詞名句蘊含了豐富的中國精神,而總書記的援引妙用進一步發揚光大了中國精神。

22日,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汪建新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闡釋毛澤東詩詞體現出來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敢教日月換新天」

——尋訪和重溫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精神,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強化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

毛澤東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一個國家要有精神,它是國本;一個民族要有精神,它是脊梁。什麼是中國精神?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概括中國精神的本質內涵:「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

汪建新認為,中國精神是毛澤東詩詞中的精髓,就像一根紅線貫穿其中。毛澤東詩詞字裡行間所洋溢的中國精神扣人心弦、催人奮進。「綜觀毛澤東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深深熱愛的祖國和人民。支撐他的最強大的精神力量,當屬蓄積於胸中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汪建新說,毛澤東詩詞繼承了中國歷史上愛國主義文學作品的優秀傳統,又賦予具有時代意味的精神內涵。在毛澤東吟詠祖國河山的詩作中,這種愛國情懷表現得既直接又生動。「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為江海客」,他既樂山又樂水。毛澤東筆下的山,儀態萬千、瑰偉雄奇。會昌山「顛連直接東溟」,崑崙山「橫空出世」,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井岡山「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毛澤東筆下的水,神奇曼妙、變幻無窮。他沉醉於「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清純與活力,震撼於「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的靜穆與凝重。他欣賞「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的自然雅趣,讚美「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的煙波浩渺,嚮往「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的嶄新氣象。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如此氣壯山河的詩句,自然使人對偉大祖國油然而生敬意,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深感自豪。汪建新表示,綜觀毛澤東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深深熱愛的祖國和人民。支撐他的最強大的精神力量,當屬蓄積於胸中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毛澤東詩詞在文化取向上凸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維護尊嚴、追求獨立、尋求解放、謀求幸福偉大曆程的真實寫照。

此外,毛澤東詩詞還體現了中國人民敢於創造、敢於創新的壯志豪情。1965年5月他寫下《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以革命家的豪邁氣魄,充分表達了中華兒女的凌雲壯志。從「欲與天公試比高」,再到「天翻地覆慨而慷」「敢教日月換新天」,毛澤東詩詞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獨特詩意表達,實現了從「問天」「比天」到「翻天」「換天」的不斷演進。

「萬水千山只等閒」「不到長城非好漢」,毛澤東所揭示的共產黨人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一種典型的中國精神。「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毛澤東詩詞所體現的陽光健朗、積極向上、勇敢無畏等側面,是中國精神、中國文化最可寶貴的主體內容,將永遠激勵中華兒女大步向前。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尋訪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精神,感受偉大「詩魂」的中國氣派,是「四個自信」尤其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

「毛澤東詩詞,有指點江山的激揚,有秋收暴動的霹靂,有眾志成城的炮聲,有萬裡長徵的凱歌,有殘陽如血的壯烈,有橫掃千軍的暢快,有天翻地覆的慷慨。」汪建新認為,毛澤東是一代偉大詩魂、國魂、民族魂。作為詩魂的他,創造了一種「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他的詩詞是20世紀最優秀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首先,毛澤東創造了醇厚獨特的民族風格。汪建新說,毛澤東詩詞植根於中國優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蘊涵著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元素,從文化名人到歷史典故,從民間故事到神話傳說,從哲學思維到日常習俗,字裡行間,俯拾皆是。毛澤東詩詞中反覆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風雪雲霧、蒼松臘梅、旌旗鼓角、炮聲彈洞等,要麼是歷代文人詩家藉以託物言志的傳統物象,要麼是現代作家用來描繪戰爭風雲的常用素材。

他還創造了通俗易懂的鮮活語言。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核心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這是最具中國氣派的創作原則和價值導向。毛澤東始終致力於使中國古典詩詞大眾化。即使引用或化用的名人詩句,如「一枕黃粱再現」「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唱雄雞天下白」等,不著痕跡而又輕巧高明、意境全出。

汪建新說,「一句話,毛澤東詩詞裡濃厚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植根於他最根本的精神支點:人民性的文化立場」。

汪建新認為,毛澤東詩詞蘊含著充滿激情的理性,熾熱而深邃,呈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特徵,他的詩詞史詩般地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社會風貌,能讓讀者重溫20世紀中國歷史的波瀾壯闊與滄桑巨變,追溯毛澤東跌宕起伏的奮鬥足跡和心路歷程。同時毛澤東詩詞又洋溢著充滿理性的激情,深沉而濃鬱,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讀來使人盪氣迴腸,能夠感染人、鼓舞人、激勵人、塑造人。

「思接千載」「視通萬裡」,毛澤東視野廣博,縱橫捭闔。《沁園春·長沙》上闋把江南秋景寫得生動活潑、絢麗多彩,與下闋指點江山的豪情壯志相匹配。《沁園春·雪》把北國風光寫得宏偉壯闊、大氣磅礴,與下闋對歷史人物的評點渾然天成。「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賦予雪山雪原以生命活力和人格意志,雄渾氣概躍然紙上。

尋訪和重溫毛澤東詩詞字裡行間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汪建新認為,是「四個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是對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的大力弘揚,這樣的活動很有現實針對性,「能夠弘揚正能量,凝心聚力」。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

——妙用毛澤東詩詞,既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和古典詩詞造詣,更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偉人的無限敬仰和其與毛澤東治國理政思想的心靈契合,同時也表現出習近平總書記對改進文風的一貫要求

汪建新注意到的公開報導,習近平總書記比較早引用毛澤東同志詩詞,是在2012年11月29日,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

「這裡連續引用兩句毛澤東詩詞,高度概括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矢志不移的發展韌勁,積極向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對民族發展前景的高度自信。」汪建新說,這些援引妙用,既升華了毛澤東詩詞的意境,又切合了新時代的歷史問題、具體情境,對今天的讀者、今天的人民群眾而言,充滿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

後來,習近平又引用「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來稱頌當今中國的大好局面,他眼中的「風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神州大地煥發的勃勃生機和錦繡前程。

「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哪怕『黑雲壓城城欲摧』,『我自巋然不動』,安如泰山、堅如磐石。」這裡引用的「我自巋然不動」,出自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習近平以此來說明緊緊依靠人民是共產黨長期執政的牢固基礎。汪建新認為,這裡的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人民史觀和使命擔當。

2012年4月13日,習近平在對蘭考縣工作的批示中寫道:「焦裕祿同志當年在蘭考工作時提出的『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宏偉願望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汪建新表示,毛澤東這句詩的本意是推翻反動統治,改造社會面貌,而習近平同志用來稱讚焦裕祿戰天鬥地、治理風沙的拼搏精神。

前不久,在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青年殷殷囑託。而此前他多次引用毛澤東詩詞激勵青年學生勤奮學習報效祖國。2014年五四青年節,在北京大學,他認真聆聽同學們激情朗誦《沁園春·長沙》。在座談會上他引用「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勉勵青年在激揚青春、開拓人生、奉獻社會中書寫無愧於時代的壯麗篇章。

汪建新說,妙用毛澤東詩詞,既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和古典詩詞造詣,更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偉人毛澤東的無限敬仰和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同時也表現出習近平總書記對改進文風的一貫要求。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偉大中國人民的創造精神,在《水調歌頭·遊泳》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汪建新長期專注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與研究,著有《毛澤東詩傳》等作品,主講過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他向長江日報記者表示,毛澤東與武漢有著日久綿深的真摯「情緣」,大革命時期寫過《菩薩蠻·黃鶴樓》,新中國成立後又寫過《水調歌頭·遊泳》,這兩首作品均情真意切,廣為傳頌。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這首《菩薩蠻·黃鶴樓》寫於1927年,「該詞表達了毛澤東對於他所處的時代的沉鬱憂患和熱切期待,也寫出了對革命前途的艱難探索,對艱辛歷程的不懈堅持,以及對革命前途的必勝信心。」汪建新說。

而另一首名作《水調歌頭·遊泳》: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汪建新說,這首詞視野宏闊,意象豪邁,是毛澤東在武漢三次暢遊長江後寫下的,描繪了中國當年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表達了中華兒女戰天鬥地、氣吞山河的豪邁氣概,體現出毛澤東對未來圖景的樂觀展望。

汪建新稱,在毛澤東眾多詩詞之中,唯一提到的現代建築工程就是武漢長江大橋。「這既體現了毛澤東對武漢長江大橋的關注,更體現了對社會主義事業蒸蒸日上的美好憧憬」。

習近平同志近年先後兩次視察調研湖北武漢,對武漢發展寄予充分肯定與殷切厚望。汪建新表示,建設新中國、實現現代化,需要人們去不斷創新創造,當年長江大橋的成功飛架南北,體現出武漢人熱烈、激越的創造精神,也預示著新中國走上了一條通往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毛澤東詩詞常讀常新、常悟常新,是我們提升個人修養的精神食糧

汪建新說,泱泱中華是詩歌的國度,中國人都有濃鬱的詩歌情結。毛澤東詩詞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在當今時代依然彰顯其理性光輝和藝術魅力,是常讀常新、常悟常新的傳世經典。也正因如此,毛澤東詩詞在當代一直被廣泛傳播:

例如,被譜曲成為音樂作品。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分別由王承俊(久鳴)、勞舟譜曲的《七律·長徵》《沁園春·雪》,便已在敵後根據地傳唱。新中國成立後,音樂作品不斷湧現,其中不乏劫夫、賀綠汀、陳志昂、鄭律成等名家佳作。20世紀80年代以後,《毛澤東詩詞歌曲選》《毛澤東詩詞歌曲百首》等唱片、音像帶層出不窮。一些影視作品,如《紅色搖籃》《解放》《毛澤東》等,專門配了毛澤東詩詞插曲。

成為書畫的重要創作素材。很多書法家鍾情於毛澤東詩詞,很多書法展覽都能夠看到毛澤東詩詞的蹤跡。毛澤東詩詞還常見於書法字帖。無論是賞析作者手跡,觀賞書法展覽還是臨摹字帖,都拉近了人們與毛澤東詩詞的距離。

1959年,傅抱石與關山月聯袂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國畫,精心描繪《沁園春·雪》所表現的壯美河山,毛澤東親自為該畫題款「江山如此多嬌」。

汪建新說,作為我們提升個人修養的重要精神來源,毛澤東詩詞一定還會被人們持續傳頌下去。長江日報這次推出的大型採訪活動,有助於人們進一步加深對毛澤東詩詞的理解,有助於更多的人們從這些詩詞裡感受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的精髓。(記者 胡雪璇)

相關焦點

  • 毛澤東詩詞中的神仙鬼怪
    毛澤東詩詞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蘊涵著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元素,其中也包含對古老神話資源的挖掘與運用。毛澤東賦予神話人物以善惡、正邪、美醜等多種特徵,表達了鮮明的愛憎情感和深邃的價值觀念。毛澤東詩詞中的神話內容,與詩意水乳交融,顯示著他對神話原型的透徹理解和把握,反映出他對現實生活的深刻認識和感悟,也彰顯了他對神話人物形象獨具匠心的改造與超越,從而達到了「器大聲宏,志向高遠」的詩美境界。
  • 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八月秋高風怒號」「白雲千載空悠悠」「清明時節雨紛紛」「有梅無雪不精神」。古典詩詞對氣象景觀的描繪異彩紛呈,反映出人們對自然的觀察認知、生活體驗和情感態度。毛澤東詩詞涉及風、雲、雨、雪等意象的句子也不勝枚舉,這些意象既是自然物象的表現,又是時代風雲的象徵,體現了毛澤東對人生的細緻體悟,對時勢的敏銳洞察,對社會的深刻把握,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這些詩句或直抒胸臆,或深沉含蓄,或讚賞有加,或極力貶抑,生動形象地抒發了毛澤東的政治理念、奮鬥精神和英雄情懷。
  • 毛澤東詩詞中的赤橙黃綠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赤橙黃綠 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把大自然裝點得五彩繽紛,煥發出無窮魅力和生動氣韻。詩詞中的色彩讓語言文字充滿形象感,使抽象的情感具體化、物態化,表達著詩人的精神意念。「人面桃花相映紅」之「紅」令人遐想,「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令人神往,「黑雲壓城城欲摧」之「黑」令人恐怖。獨領風騷的毛澤東妙手著詩詞,神筆繪畫卷。
  • 毛澤東詩詞中的喜怒哀樂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喜怒哀樂 陸機《文賦》曰:「詩緣情而綺靡。」白居易《與元九書》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詩詞之美,美在深情。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中「問世間情為何物」一句,迷倒了無數人,也難住了無數人。毛澤東一生讀詩、解詩、論詩、賦詩,箇中必有一個「情」字,深邃、豐富、厚重。毛澤東詩詞究竟抒發了一些怎樣的感情?
  • 毛澤東詩詞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毛澤東是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同時又是獨領風騷的詩詞巨匠。毛澤東詩詞想像豐富、氣勢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遠,充滿了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精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艱辛歷程的藝術再現,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閎中肆外 國爾忘家——毛澤東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主講人:汪建新簡介: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毛澤東詩詞研究專家。10多年來,專注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研究,著有《毛澤東詩傳》《毛澤東的詩人情懷》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2017年11月,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集中展示其毛澤東詩詞的研究成果。
  • 《指點江山》:毛澤東詩詞蘊藏民族擔當和中國夢
    [摘要]《指點江山》根據紀錄片《指點江山——毛澤東詩詞故事》及其解說詞編輯而成,把毛澤東及其詩詞放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考察,概括毛澤東輝煌一生,體現毛澤東對民族復興擔當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精神。毛澤東詩詞藝術地記錄了他一生的光輝足跡,生動地展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歷史畫卷,是一部中國人民的理想史、奮鬥史、創造史和建設史。
  • 更喜岷山千裡雪,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古典詩詞對氣象景觀的描繪異彩紛呈,反映出人們對自然的觀察認知、生活體驗和情感態度。毛澤東詩詞涉及風、雲、雨、雪等意象的句子也不勝枚舉,這些意象既是自然物象的表現,又是時代風雲的象徵,體現了毛澤東對人生的細緻體悟,對時勢的敏銳洞察,對社會的深刻把握,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這些詩句或直抒胸臆,或深沉含蓄,或讚賞有加,或極力貶抑,生動形象地抒發了毛澤東的政治理念、奮鬥精神和英雄情懷。
  • 毛澤東對愚公移山精神的闡釋與升華
    愚公移山精神發軔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賡續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她從中國古代典籍中走來。從列子《湯問》篇開始,散記於之後歷代的文章、尺牘、奏章之中,承載著文人墨客對世事人生艱辛的詠嘆和對鍥而不捨、有志竟成的闡發。她從近代「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走來。
  • 夏遠生:毛澤東的中國性格之實踐特色
    ----遵義會議,毛澤東成長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核心,於是,中國革命有了勝利的保障。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尖銳地批評了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的單純防禦、長徵中的退卻逃跑的錯誤。經過激烈的爭辯,多數領導人同意了毛澤東、張聞天和王稼祥的意見。毛澤東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 毛澤東詩詞:《七律·吊羅榮桓同志》
    《七律·吊羅榮桓同志》  年代: 現代 作者: 毛澤東  記得當年草上飛,  紅軍隊裡每相違。  長徵不是難堪日,  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  昆雞長笑老鷹非。  君今不幸離人世,  國有疑難可問誰?
  • 學者談毛澤東:英雄氣質最鮮明 一生保持平民本色
    這就是充溢著英雄氣質的毛澤東,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三大戰役後,衛士給他梳頭,發現他頭上生出一根白髮,他幽默地說:「打了三大戰役,害得我白了一根頭髮。」毛澤東的英雄氣質,堅定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信心,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柱石。  二、天下氣質。
  • 十七年文學之毛主席詩詞
    一九四五年十月六日,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以一九三六年二月之舊作《沁園春·雪》重新抄錄贈給柳亞子。毛澤東返回延安後,柳亞子和尹瘦石十月二十五日舉辦為期四天的「柳詩尹畫聯展」,《沁園春·雪》的手稿在聯展公之於眾,自此輾轉傳抄,流傳開來。
  • 毛澤東不願發表的一首詞,一生修改三次,展現了他思想的偉大升華
    毛澤東有一首詞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我也不止一次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那就是《賀新郎·別友》。毛澤東總說,他對詩詞的興趣是「偏於豪放,不廢婉約」,而這首《賀新郎·別友》就是屬於他早年所寫的為數不多的婉約風格詩詞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
  • 書海掣鯨毛澤東
    這個過程中,他不斷地讀書,武裝頭腦。 《精講》 使我們看到一個革命家豐滿充實的讀書軌跡。 毛澤東是隨著實踐要求、身份轉換而選擇所讀之書的。他的朋友、同學周世釗回憶:「毛澤東的思想大轉變,是1915 年讀了《新青年》之後」,那時,他從閱讀經史子集的興趣中走出來,站到了改造中國新思潮新實踐的探索潮頭。
  • 《毛澤東和中國兩彈一星事業》暨《百名將軍·名家書贊毛澤東...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1964年4月2日接見鈾礦地質會議人員,在接見中,鄧小平說:「你們要大膽去幹,幹好了是你們的,幹錯了是我們書記處的。 編者按 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毛澤東和中國兩彈一星事業》暨《百名將軍·名家書贊毛澤東》大型主題展覽海南首展5月21日在省博物館開幕。本報今日特選登部分圖片,以饗讀者。 本次展覽由省委宣傳部、中國紅色文化國際交流促進會、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聯合主辦,省博物館、省圖片社協辦。
  • 詩人毛澤東的山水情懷
    初步統計,毛澤東詩詞雖然沒有達到每一首詩都寫水,但與水有關的詩句達60多處,絕大多數篇幅都涉及水。這些詩句或寫景、或敘事、或明志、或喻理,首首氣勢恢宏,句句意境精深。 毛澤東通過觀察、鑑賞、領略水的柔性、神奇與曼妙,不斷豐富自己的視野、閱歷和底蘊。正如他在長沙求學時所寫的《講堂錄》中所說:「司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歷崑崙,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
  • 毛澤東與中國農民問題
    他首先提出,中國無產階級的最廣大和最忠實的長期的直接同盟軍是農民。這樣,就解決了中國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軍問題。    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同志領導了湘贛邊界以農民為主體的秋收起義,並把起義部隊帶上井岡山,在農村中站住了腳跟。此時,他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建立工農武裝割據的農村革命郭據地上來。    中國的農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重重壓迫,生活非常困苦。
  • 詩詞關於月亮的想像
    古今一月,情懷萬種,月亮是古代詩歌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詠月寄情是中國文人綿延不絕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傳統,歷代文人騷客留下了無數佳詞麗句,形成了一種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詩人毛澤東也不例外,多次吟詠月亮,既有傳承更有新意,抒發了人所共有的離愁別緒和萬般情思,更寄寓了不同凡響的精神寄託和人生追求。
  • 毛澤東的讀書生涯和政治實踐-光明日報-光明網
    以毛澤東、周恩來等為代表的五四運動的精神產兒也是知識分子,換句話說都是讀書人。他們對各種理論思潮做了認真的比較,最後選擇和確立了自己的信仰,信仰一經確立,就為它獻身,一直幹到底,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思考,從中也可看出那一代人真讀真學,追求真理的精神風尚。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作為宣傳家和實踐家,感到精神非常「饑渴」,其讀書主要是為了實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