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關於月亮的想像

2020-12-03 澎湃新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古今一月,情懷萬種,月亮是古代詩歌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詠月寄情是中國文人綿延不絕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傳統,歷代文人騷客留下了無數佳詞麗句,形成了一種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

詩人毛澤東也不例外,多次吟詠月亮,既有傳承更有新意,抒發了人所共有的離愁別緒和萬般情思,更寄寓了不同凡響的精神寄託和人生追求。

照橫塘半天殘月

《琵琶行》有吟:「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人們都渴望圓滿,現實卻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因而「殘月」總令人感到冷清孤寂、悽楚悲愁。如王昌齡《青樓怨》:「腸斷關山不解說,依依殘月下簾鉤。」

毛澤東有兩句詩,表達了這種心緒。

第一句出自1921年寫的《虞美人·枕上》:「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夜深人靜時,「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為革命四處奔波的毛澤東思念楊開慧,徹夜難眠。「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寂寞難耐,翹望星空,星星悽然,形單影隻,正如李煜《搗練子令》所云:「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黎明時分,殘月西去,相思之苦化作熱淚噴薄宣洩而出。

第二句出自1923年寫的《賀新郎·別友》:「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

1923年底,毛澤東由長沙前往上海再轉廣州,準備參加國民黨一大。「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離別之際,依依不捨,恰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中「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東門路」,指當時長沙東門小吳門外通往火車站的道路。古詩中常用東門泛指送別之地,如漢樂府詩《東門行》:「出東門,不顧歸。」「橫塘」,指長沙小吳門外的清水塘。古詩中「橫塘」多指婦女居住的地方,也常指送別之地。範成大《橫塘》詩中就有「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之句。

唐代殷文圭《八月十五夜》詩云:「萬裡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毛澤東《五律·喜聞捷報》中「佳令隨人至,明月傍雲生」一句,所表達的正是這種情愫。

這首詩寫於1947年中秋,「中秋步運河上,聞西北野戰軍收復蟠龍作」。詩人渴望親人團聚,但戰火導致「故裡鴻音絕,妻兒信未通」。毛澤東關切「小家」的相聚,更追求「大家」的團圓。「滿宇頻翹望,凱歌奏邊城」,他翹首以盼革命戰爭凱歌高奏,正是為了徹底改變《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中所說的「人民五億不團圓」的社會現實。

寂寞嫦娥舒廣袖

毛澤東為楊開慧寫過三首詞作,即《虞美人·枕上》《賀新郎·別友》《蝶戀花·答李淑一》。

三首作品都以月寄情,前兩首含有月亮意象,但《蝶戀花·答李淑一》通篇沒有提到月亮,構思精妙,達到了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含蓄》所說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這不免使人想起「深山藏古寺」和「十裡蛙聲出清泉」的畫壇珍聞。

毛澤東手書《蝶戀花·答李淑一》

《蝶戀花·答李淑一》悼念楊開慧和柳直荀兩位烈士。

「楊柳」二字一語雙關,堪稱天造地設,既指楊、柳兩位烈士,又指潔白的楊花柳絮。

一個「失」字表明了親人損失,愛情損失,友誼損失,革命損失,飽含著懷念和痛悼深情。

一個「驕」字,寓意「女子革命而喪其元,焉得不驕」的高度讚美。兩位烈士靈魂升上「重霄九」抵達月宮,毛澤東沒有描繪月亮的具體場面,而是寫「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

一個「捧」字,道盡吳剛的尊重和敬仰;一個「舒」字,盡現嫦娥的欣喜與暢快。人間傳來革命勝利的捷報,「淚飛頓作傾盆雨」。

一個「飛」字,惟妙惟肖地寫出喜極而泣的酣暢淋漓。這既是烈士死得其所的欣慰之淚,又是仙人對烈士的同情之淚和對人間巨變的慶賀之淚,也是人民群眾歡呼解放的幸福之淚。

縱觀全詞,天上與人間交織,現實與想像混成,悼念與讚頌融合。悼念沒有悲哀情緒,讚頌則不落俗套,表現了烈士忠魂與日月同輝的深刻主題,情真意切,意境幽遠。

胸中日月常新美

舊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這不斷激發起毛澤東要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愛國熱情和使命意識。「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這個「日月」是客觀的,指「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的黑暗現實。

以天下為己任的毛澤東,非常注重自我修身。

1902年,毛澤東進入南岸私塾讀學。一天,他偷偷下南岸池塘玩水,塾師鄒春培發現後,責令其對對子,出上聯曰:「濯足。」10歲的毛澤東從容應答:「修身。」

在長沙求學期間,毛澤東的人生格言是「立奇志,交奇友,讀奇書,創奇事,做一個奇男子」。1918年4月,羅章龍準備去日本留學。臨行前,新民學會會員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為其餞行,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筆名贈詩話別。

《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中「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一句,既是對友人的叮囑,也是給自己的自勵。

「管卻自家身與心」,強調嚴於律己,頗似《孟子·告子章句下》所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胸中日月常新美」,典出《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黃庭堅《答友求學書》亦云:「古人之學問高明,胸中如日月。」「胸中日月常新美」中的「日月」,是主觀的,是要「吾日三省吾身」,內心光明磊落,胸襟浩然坦蕩,純淨清新美好。

1915年9月,毛澤東致信蕭子升:「吾人立言,當以身心之修養、學問之研求為主。」他發布《徵友啟事》,「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但又限定「不談金錢、不談男女、不談家庭瑣事」。毛澤東等人創辦新民學會,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

他讀書不倦,但反對「閉門求學」「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還「遊學」各地讀社會「無字之書」。他主張「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熱衷體操、登山、遊泳等運動,「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成為青年毛澤東修身儲能實踐的真實寫照,也為他日後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偉岸人格與崇高品質的光輝典範奠定了厚實基礎。

長空雁叫霜晨月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毛澤東東山再起。之後,紅軍繼續長徵,計劃於宜賓和瀘州之間渡過長江,由於國民黨重兵阻截,被迫折返,攻打婁山關,再佔遵義。

《憶秦娥·婁山關》是攻克婁山關之後寫的。按常理,詩中可以盡情揮灑「人生得意須盡歡」「今日痛飲慶功酒」的舒快心情。但這首詞的格調和大革命失敗之後寫的《菩薩蠻·黃鶴樓》一樣蒼涼沉鬱,充滿憂患。

1958年12月21日,毛澤東在《毛主席詩詞十九首》的書眉上對這首詞批註道:「萬裡長徵,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個人境遇改變以及婁山關戰鬥取勝,並不足以迅速扭轉紅軍危局,「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寫得低沉凝重。西風凜冽,清晨的月光照著大地嚴霜,天空傳來大雁鳴叫。「霜晨」已見晨曦,但「晨月」朦朧。「霜晨月」既是對戰事時間的交代,亦可解讀為「黎明前的黑暗」,這恰恰是毛澤東憂患與沉鬱的深層原因。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毛澤東信仰堅定,信念執著,滿懷「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凌雲志」。《孫子兵法·軍形篇》有曰:「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詩云:「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毛澤東性格剛毅,愈挫愈勇,洋溢著「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英雄氣概,胸懷著「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慷慨悲歌,充滿著「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的犧牲精神,引領中國革命攻堅克難,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文章摘編自《學習時報》,原標題為「毛澤東詩詞中的陰晴圓缺」

作者:汪建新

網編:侯潔英

相關焦點

  • 描寫月亮的詩句 有關月亮的詩詞賞析
    導讀:月有陰晴圓缺,描寫月亮的句子有很多,方式也有很多種,那麼你知道描寫月亮的詩句有哪些嗎?古人對於月亮的描述寄託了很多情感,有親情有友情也有愛情,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對有關月亮的詩詞賞析,感興趣的朋友快點來看看吧。
  • 關於月亮的詩詞,從月缺到月圓
    喜歡月亮,無需有儀式感地去哪兒看,和誰一起看,只是在細水長流的日子裡,某天某時不經意抬頭看到了月亮,心領神會。喜歡月亮的原因,都在古人的詩詞裡了,雖相隔百年千年,對於月亮卻有共情,這又是月亮的微妙之一。
  • 中秋節,品詩詞,觀賞月亮和桂花
    由於太陽和月亮的周而復始,交替輪迴,於是人們很早就形成了年月季節和晝夜交替的習俗,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晝夜循環,生生不息。在鴻矇混沌的初始階段,古人只能憑這些現象來認識太陽和月亮。他們肉眼所見,想像所及,於是有了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這些神話。
  • 讀詩|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關於月亮的詩詞,哪句最得你心?
    但在民間,又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俗語。賞過了昨晚的明月,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的「月色」吧。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丙辰中,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關於十五月亮十六圓的詩句 中秋夜賞月和詩詞更配
    中秋夜的那一輪明月,一直都是文人墨客們所鍾愛的意象,成為他們詩詞中經常出現的對象,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小編帶大家去欣賞那些關於月亮的詩句。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 中秋詩詞名句賞析關於中秋節的古詩詞 您最喜歡哪句?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詩詞名句賞析關於中秋節的古詩詞 您最喜歡哪句? 中秋的月最美,是那樣詩情畫意; 中秋的月最柔,是那樣柔情似水; 中秋的月最明,是那樣如水似鏡。 中秋亦是團圓節,人們聚於桌前, 飲酒賞月,說著團圓美滿; 遠在異鄉的人,則舉頭望月,眸中盛滿思念。
  • 這些關於賞月的詩詞,詩人眼中的月亮,和他們內心的情懷
    古人擁有很多賞月的詩詞,他們對於月亮的情懷都寄托在古詩裡面了,李白寫月下獨酌的灑脫不羈,他非常生動的描寫了月亮在夜間的景色,花影迎風飄動,雲海蒼茫風吹動,這樣的幾個關鍵的信息疊加,就能把場景描寫得十分真實,讀起來就確實有身臨其境的這種感覺。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於詩詞中尋找月亮的足跡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古往今來,月亮作為無數文人墨客筆下的一種意象,已經被賦予各種各樣豐富的意義,月亮代表團圓,相聚,也代表清冷,高貴,無論是哪一種,都真實地反映了詩人當時內心深處的寫照。今天我們於詩詞中尋找月光,感受那些字句背後詩人所寄託給月亮的願景。
  • 月亮是怎麼形成的?
    今天我們來聊聊關於月亮(The Moon)的話題。月亮是地球的唯一天然衛星,作為夜空中最耀眼的存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 中秋節詩詞佳句鑑賞:十首最美的中秋節詩詞
    一、最雄渾的中秋詩詞——《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二、最寂寥的中秋詩詞——《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點評:這首詩先寫中秋月色,再寫望月懷人,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像豐美,韻味無窮。
  • 古代詩詞裡關於月亮的詩句,首首令人感動
    在我國古代,詩人們通常都把月亮當做思念的代表,由此作出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詩詞,下面我們一起來品一品吧。1.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時間:2020-10-01 10:48   來源:讀書工 企鵝號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中秋節秋高氣爽,又有皎潔的圓月和馥鬱的桂花相伴,因此在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裡,它就像春節一樣格外地受到人們的喜愛
  • 月亮真美啊!這3本繪本能讓寶寶暢遊在月亮的夢幻想像中
    每當夜晚降臨時,我和芽芽最愛做的一件事就是跑到陽臺上,抬頭看看有沒有月亮? 如果月亮出來了,我們會手拉手一起下樓,在月色裡走一走,說說話。 如果沒有月亮的夜晚,我們常把各種關於月亮的繪本翻出來,一起度過一段美妙的親子共讀時光。
  • 這4首描寫中秋月亮的絕美古詩,同樣流傳千古
    歷史上有大量描寫中秋的詩詞,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宋代文豪蘇東坡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千裡共嬋娟:世界那些關於月亮的神話
    那些因月而起的美妙詩詞,為人類文化增添了燦爛的一筆。雖然科幻小說或者電影中,對月球有很多奇怪的「腦洞」,例如月球上的怪獸啊,月球是外星人的基地,甚至月球是宇宙生物下的「蛋」......但在世界各國歷史上,關於月亮的傳說故事還是美好的。
  • 那些詩詞裡的月亮 中秋古詩詞賞析
    ,而關於中秋節題材的詩、詞更是浩如煙海;那麼關於中秋節的詩句你知道多少呢?  其實,詩人就是在特定空間面對這個特定時間的月亮引發的人生感慨,詩歌首頷聯正是詩人關照月亮的思考。從邏輯上應該「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抬頭望月,觸想到「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的月下之景,詩歌卻從對面飛來著筆昔年往事,描繪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會歡飲圖。
  • 中秋節團圓夜 我寫幾幅關於月亮的書法作品送給嫦娥
    稍後,就抬頭賞月,看月亮在雲裡穿來穿去,看月亮裡的桂樹和玉兔。有個中秋節,正趕上那段時間我迷戀毛筆字。在外面熱鬧一陣,就悄悄跑回屋裡,拿起毛筆亂寫幾個。對喜歡書法的我來說,當時就想,我要用毛筆寫幾幅關於讚賞月亮的詩寄給嫦娥姐姐。轉眼間,已過去30多年。這30多年裡,每每想起當時的景像和奇思妙想都讓我興奮不已。
  • 銀蓮詩歌《紅月亮》蘇東坡見過的超級月亮,翻過雲朵與我遙遙相望
    《紅月亮》《紅月亮》◎ 銀 蓮是故鄉的酒灌醉了今夜的月亮翻過雲朵與我遙遙相望那水波微涼的溫柔讓我漂泊的靈魂從此靠岸不再遠航月球俗稱月亮,作為地球最大的天然衛星,從古至今,人類對月亮的想像無窮無盡……昨晚成都驚現超級大月亮,舉頭望明月的那一刻,你會想起哪些膾炙人口的詩詞
  • 我只想在今天跟你聊聊月亮,聊聊那些關於月亮的文學常識
    但熱愛生活的本青年今天不講沉重的人生哲理,只跟大家聊一聊關於風花雪月一詞中的「月」。 眾所周知,我們肉眼看到的月亮其實是天體「月球」。它是地球的衛星,距離地球平均距離約38.44萬千米。然而在古代,遙遠的38.44萬千米卻沒有阻擋文人墨客舉頭望月時對月亮的嚮往和想像。中國浪漫的古代文人們為自己心尖上聖潔的月亮起了太陰、玄兔、嬋娟、玉盤、望舒等雅致的名字。並盼望著有一天能夠「攜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 央視詩詞大會兩理工科女博士「神仙打架」
    冠軍後她還感慨,很多詩友因為看到我在詩詞大會的樣子,也想要來詩詞大會;很多小朋友、青少年說因為看到我念詩的樣子,發現中國詩詞的美好,也開始念詩。「我覺得,為了傳播中國古典詩詞,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