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在中華民族長達幾千年的民族文化中,表現出了其豐富多彩而又別具一格的一面,在中國古代,有著關於中秋節的種種傳說,而關於中秋節題材的詩、詞更是浩如煙海;那麼關於中秋節的詩句你知道多少呢?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賞析
詩歌題目的中心語「望月」,是敘述也是行為,其修飾語時間「八月十五日夜」和地點「湓亭」,它限定瞭望月的特定環境時,還突出「望」的動作,又強化「望」之月的圓盤貌。顯然是這個「望」月引發了詩人情懷。
其實,詩人就是在特定空間面對這個特定時間的月亮引發的人生感慨,詩歌首頷聯正是詩人關照月亮的思考。從邏輯上應該「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抬頭望月,觸想到「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的月下之景,詩歌卻從對面飛來著筆昔年往事,描繪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會歡飲圖。詩歌起筆不同反響,召喚其昔日的觥籌交錯、夜夜歡歌的情形,只有這樣頷聯的今年貶謫的「湓浦沙頭水館前」的失落。繁華的過去越明朗,對照今日的悽冷就越有感覺,以此造成的昔今懸殊反差,猶如從天堂掉入地獄的悲苦感。可是兩聯二十八言中,詩人不煩厭地重複「八月十五夜」,顯然它帶給詩人的心靈是震撼的,也是慘痛的。讓詩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歡樂,獨自苦品著眼前的寂寞和悽苦。詩句一望而知地運用了昔今對比手法,其實每一聯都交代了時間地點和場景,對比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情景意境的對比,今晚觀賞的不單是月亮,而是面對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種過去到現在的物是人非的感傷情懷。
月亮在古典詩歌裡,更多承載了懷鄉思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樓,含君千裡光」,這些月亮內涵是因空間距離產生而寄寓感情的。不過月亮也會出現時間概念,它卻成了一種永恆對照無常的人生,進而表現人生的痛苦感。「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劉禹錫《石頭城》)」「春江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這些詩句裡的月亮意象無不指向時間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給個體生命的悵惘痛苦。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裡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賞析
玩月思友,由月憶人。感慨清光依舊、人生聚散無常。詩的開頭點出「南齋」;二句點「明月」;三、四句觸發主題,寫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發,寫流光如逝,世事多變;七、八句轉寫憶故友;最後寫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蘭杜,芳香四溢,聞名遐邇。全詩筆不離月,景不離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濟,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北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賞析:《水調歌頭》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中秋懷人本是透露著落寞情思,更何況一生波折的蘇軾,獨自品味著中秋月夜,但是,參悟自然之理的他,卻出語峭拔,正如「月有陰晴圓缺」一樣,人也有悲歡離合,唯希望能夠千裡共對一輪明月,來傳遞這悠悠思念,經歷了官場起伏的蘇軾,以出世之思入世,他對人生的態度,也格外顯出一種釋然的理性。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闢,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後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迴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後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迴環,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後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歷代評價:
胡仔《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清程洪、先著《詞潔》:此詞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筆。
劉熙載《藝概》卷四:詞以不犯本位為高。東坡滿庭芳:「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語誠慷慨,究不若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尤覺空靈蘊藉。
鄭文焯評《東坡樂府》:發端從太白仙心脫化,頓成奇逸之筆。湘綺王闓運誦此詞,以為此「全」字韻,可當「三語掾」,自來未經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