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代的中秋佳節,都是一個盛大的日子,親朋好友團聚在一起,一起品味人生的美好。在我國古代,沒有那麼多娛樂活動,每到中秋節這天,文人墨客遙望月亮,一時之間文思泉湧,寫出了很多有關中秋的千古名句,這些詩句大多數都是借景抒情,或是思念遠方的親人,或是祝福普天下的人們福祿安康,那些細膩的情感,最後都融入了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唐代大詩人張九齡,在當時是一位有遠見和膽識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著名的「開元之治」,張九齡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為官一生清正廉明,不趨炎附勢,有著很好的聲望,但是由於推薦人才失誤被貶謫荊州。
這一天到了中秋之夜,張九齡看著天空中皎潔的月亮,懷念起遠方的家人朋友,於是提筆寫了一首詩,竟成為了千古絕句,被後人廣為的傳頌,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張九齡這首《望月懷遠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開頭兩句就是千古名句,詩中的感情雄渾深厚,真誠熱烈,是難得的詩詞佳作。這首詩甚至錄入了語文課本之中,可見其文學造詣之深厚。
詩詞賞析
茫茫的大海之上升起一輪明月,在天涯的那一邊,你與我共同遙望,彼此寄託著相思。有情之人總是感慨月夜漫長無法入眠,而思念之情愈演愈烈。吹滅了蠟燭,看著滿屋的月光,心中生起了憐愛之情,披上衣服徘徊躊躇,感覺到寒露微涼。這美好的月色我無法親手捧給你欣賞,只能在睡夢中與你相見在夢鄉。
我們縱觀整首詩,實際上是懷念遠人的抒情詩,從海上明月初生,到天涯人共同遙望祝願,第一句看似平淡無奇,沒有一處華麗的字眼,但是卻真情流露,氣象萬千。接下來由寫景到入情,畫面好像瞬間切換到了天涯的那一邊,遠方的有情人也在月下徘徊,仿佛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意,彼此用心交流。第三句的畫面又切換到自己的房中,詩人熄滅蠟燭,披上衣服,在長夜漫漫裡步出門庭,不知不覺露水已經打溼了衣裳。這裡的「露滋」寫盡了「遙夜」,巧妙的承上啟下,情景互動,相得益彰。
詩中最後一句,詩人用手捧月光來表達自己的心意,但是遠方之人卻收不到我這份獨特的浪漫祝福。只能感嘆一聲「也罷!還是去睡吧」,因為這樣在夢裡才能與你歡聚。詩中的「不堪」構思奇妙,意境清幽,與最後那句「佳期」彼此互相照應,襯託出作者的無限相思之情。詩到此處卻戛然而止,頓時間只感覺到餘音縹緲,回味無窮。
這首詩不論在寫景還是抒情上,都是別具一格,詩中處處透漏出真摯的感情,即便我們今日品讀,也不禁會拍案叫絕。這首詩也因其獨特的文學造詣和雄渾的功底,被後人廣為流傳。
今日話題:各位才子佳人們,這首《望月懷遠》你喜歡嗎,你有描寫中秋美好的詩詞嗎,歡迎在下方交流。
文 | 國學大觀園
更多原創經典好文,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期待您的加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