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然而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精通詩、畫、音樂,更好參禪悟理,寫詩也多詠山水田園,卻在他為數不多的邊塞詩中留下這樣一首,其中一聯被譽為「獨絕千古」。這位詩人就是王維。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就在這次出使途中,王維寫下一首詩《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當王維看到大漠的雄渾景色之後,他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得到了薰陶和升華,使他忘懷一切,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明代詩人徐增評價此詩說:「『大漠』『長河』一聯,獨絕千古。」曹雪芹《紅樓夢》中有一回目寫「香菱學詩」,曾借書中人物香菱之口評價此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皇上親自委派,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去塞外宣慰部隊,卻「單車」而往。一個「單」字,便隱示了詩人此行並無真正重要的理由。「徵蓬」「歸雁」兩句純屬寫景,卻恰恰飽含著作者難言的情愫:自己像一棵蓬草飄出京城,一直出了漢地的邊塞,象徵著自己離開了朝堂以及溫暖的家;大雁雖然也朝著同一方向,飛入了胡地的天空,但大雁是「歸」,是回家,與自己的「出」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心中是何滋味,自不難想像。
這次出使塞外的經歷,王維不但收穫了一首絕佳的詩作,也很可能為後來他看淡仕途、最終歸隱修禪埋下了一根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