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山水田園派詩人,寫下一首邊塞詩,留下一句話「獨絕千古」

2020-12-06 雲溪隨筆

邊塞詩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然而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精通詩、畫、音樂,更好參禪悟理,寫詩也多詠山水田園,卻在他為數不多的邊塞詩中留下這樣一首,其中一聯被譽為「獨絕千古」。這位詩人就是王維。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就在這次出使途中,王維寫下一首詩《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當王維看到大漠的雄渾景色之後,他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得到了薰陶和升華,使他忘懷一切,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明代詩人徐增評價此詩說:「『大漠』『長河』一聯,獨絕千古。」曹雪芹《紅樓夢》中有一回目寫「香菱學詩」,曾借書中人物香菱之口評價此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皇上親自委派,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去塞外宣慰部隊,卻「單車」而往。一個「單」字,便隱示了詩人此行並無真正重要的理由。「徵蓬」「歸雁」兩句純屬寫景,卻恰恰飽含著作者難言的情愫:自己像一棵蓬草飄出京城,一直出了漢地的邊塞,象徵著自己離開了朝堂以及溫暖的家;大雁雖然也朝著同一方向,飛入了胡地的天空,但大雁是「歸」,是回家,與自己的「出」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心中是何滋味,自不難想像。

這次出使塞外的經歷,王維不但收穫了一首絕佳的詩作,也很可能為後來他看淡仕途、最終歸隱修禪埋下了一根伏線。

相關焦點

  • 四大山水田園詩人,王孟韋柳,四種風格誰能打動你?
    在璀璨的中國詩歌史上,山水田園派詩歌,總是以一種小而美的清新淡雅,圈粉無數,像早期的陶淵明和謝靈運,陶淵明雖擅寫山水,但陶詩中無論是對田間野夫還是對稚子兒童,都飽含著一份儒者的仁愛,謝靈運則是純粹寫景,但在每一首詩的末尾,總不忘寫出一句哲理。
  • 唐朝邊塞詩的開創者,曾躬耕學道隱居,二十多歲寫下膾炙人口名句
    唐朝邊塞詩的開創者,曾躬耕學道隱居,二十多歲寫下膾炙人口名句 王昌齡,世人又稱他王龍標,他是唐朝時期著名的詩人,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也被稱為「詩家天子」。據有心人統計,流傳下來的盛唐時期的四百七十多首七絕中,王昌齡所做的就有七十四首,以一己之力,佔據了當時七絕大約六分之一的江山。
  • 這位詩人僅傳世一首詩,就留下佳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文學史上,憑藉一首詩奠定歷史地位的不在少數。比如張繼等人,寫出《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也僅有兩首詩傳世而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然而,那些都是在詩歌很興盛的朝代。事實上,在唐朝之前,詩歌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而且也有詩人僅靠一首詩在文學史上立足。比如寫出佳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詩人,王籍。王籍這個詩人是南北朝時代的人,比李杜白王維等人要早上一百多年。但是王籍的這首流傳下來的古詩,其水平對比李杜白等人並不遜色: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 宋代詩僧兩次入獄,寫下一首離別之詞,詩人的情感在詞中得到升華
    文/柿子 宋代詩僧兩次入獄,寫下一首離別之詞,詩人的情感在詞中得到升華詩詞的起源已經不可考究,但是在宋朝的時候,是詩詞發展的高峰時期,在這個時代中,可以說是湧現出了一批批優秀的詩人,這個時期的詩歌佔據了一半詩歌領域
  • 八位詩人,一人一首成名作
    有些詩人一首作品驚豔四座,眾人讚賞,但,再去翻看其「履歷」,卻並無其它作品,或者更出眾的作品,於是,這首「獨苗」便成為詩人最「閃亮"的標籤。有些詩人,只有一首詩,卻毫不妨礙他流傳千古。《涼州詞》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 唐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詩歌創作先行者孟浩然
    「山水田園詩」多以描寫,山水田園風光以及隱逸生活為主題。這類詩歌的主要風格就是閒適自然。主要想表達的就是一種融入自然,遠離城市喧囂以及世俗紛擾的心態。大多數山水田園派詩人都有「隱逸」的經歷。孟浩然作為一位與「詩佛」王維,並稱為「王孟」的盛唐大詩人,他的詩歌多以描寫山水田園,以及隱居生活和羈旅行役時的所見所聞,並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深刻的體現於詩歌創作之中。相比較於其他唐朝大詩人來說,孟浩然的人生經歷比較簡單。
  • 大詩人中秋節望月,竟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句,讀後讓人拍案叫絕!
    在我國古代,沒有那麼多娛樂活動,每到中秋節這天,文人墨客遙望月亮,一時之間文思泉湧,寫出了很多有關中秋的千古名句,這些詩句大多數都是借景抒情,或是思念遠方的親人,或是祝福普天下的人們福祿安康,那些細膩的情感,最後都融入了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唐代大詩人張九齡,在當時是一位有遠見和膽識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 孟浩然在這裡寫下千古絕唱《春曉》,現已是飲譽中外的千古詩山!
    唐代,飲譽古今的詩人似滿天繁星,難以盡數,他們留下了五萬多首不朽詩篇,帶給千百年來漫漫發展中的人類以無盡美的遐思、美的意境和美的希冀。鹿門山不僅養育了詩人,而且也是詩人們的寄情之山、明志之山。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孟浩然、皮日休、張子容唐彥謙等,都曾先後在鹿門山或隱居,或遊歷,留下了許多歌唱襄陽,讚美鹿門山的不朽詩篇。
  • 蘇東坡雨中寫下一首詞,僅僅4句話成千古名篇,林語堂讚嘆不已
    如果你問我最喜歡的詩人是誰,我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是蘇軾。如果問我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評價他,我可能沒法回答你。不是故作深沉,也不是舉棋不定,是我認為我想用好多話來形容它,可我的語言又太過樸實無華,所以我無法用我的話來回答你。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蘇軾死了,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不朽的。——林語堂大家都很熟悉蘇軾。宋代著名文學家是「唐宋八大作家」之一。與辛棄疾合稱「蘇辛」。他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20歲的時候進京趕考,著名考官歐陽修是主考,看了蘇軾的試卷後,他印象非常深刻。
  • 唐詩中最經典的十首七言絕句,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一、王昌齡《出塞》王昌齡被稱為「七絕聖手」,是以七絕名世的詩人,他跟李白是公認的七絕寫得最了的兩位唐代詩人,他的七絕,以邊塞詩、宮怨詩和送別詩為主,《出塞》便是一首邊塞詩,被很多人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這首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它濃縮了千年的邊關戰爭歷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戍邊戰士的鮮血,抒寫了所有中華志士的家國情懷,故而千古傳唱。
  • 王維懷念友人,寫下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家喻戶曉!
    縱觀我國古典詩詞史,因懷念某人而作的相思詩詞數不勝數,其中不乏有流傳千古的名作。如李白《三五七言》中的「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詞》中的「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等。
  • 最孤獨的一首唐詩,短短的四句,寫下了最孤獨的人生境遇!
    那麼唐詩也是極為豐富,各種各樣的題材,各種流派的詩歌,以及各個階層的詩人,他們用手中的一支筆,寫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名篇,這些名篇佳作,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很強的文學性,同時更有著深刻的思想性。這也正是唐詩與其它文學形式所不同的地方,讀這樣的作品我們除了感受古人無窮無盡的智慧外,還有就是能夠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夠才更懂得我們的這個民族。
  • 一首描寫山中景色的小詩,清新自然有風度,秀麗山水有清音
    山水田園詩是我國詩詞重要類型,誕生了很多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和詩派,如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常建等,其中尤以王維的藝術水平最高,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時也產生很多著名的山水詩詞。在詩詞中描寫山水的很多,精品不凡,層出不窮,巍峨的青山、秀麗的綠水、如詩如畫的風景在詩人們的筆下被描述的靈動秀美,或青山綠水,或山林遊賞、或客路旅途……不同時刻不同的心情,一百個詩人就有一百個不同的山水印象和心中美景。尤其是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將山中美景投影在每個人的心中,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 元稹吃白居易的醋,寫下一首千古名作,白居易只好寫千古名作解釋
    元稹思念對方那是夜不能寐啊,翻來覆去總感覺不踏實,因此便寫了一首詞很達意的肉麻之作,其中一句寫道:「願為雲與雨,會合天之垂。」雲雨,會合……這究竟是思友還是思春?不敢再想像下去了。就是這樣的如膠似漆,就是這樣的目眩神迷,那麼我們幻想一下,倘若白居易另外找到了一位摯友,日夜與他在一起,那元稹心裡會怎麼想,他的醋罈子得憋多大呢?
  • 這首邊塞詩,僅20字寫出戰爭的殘酷,但卻被數學家華羅庚所質疑!
    在詩詞大會中,康震老師曾經不止一次地談到了唐代詩人心中的邊塞夢。對於唐代的詩人們而言,他們很少有人能夠親身到邊塞地區經歷一場戰爭,但是這也無法抵擋他們內心的邊塞情以及豪邁之氣。其中那句千古邊塞絕句令人嘆服: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還有一首經典的邊塞詩就是王昌齡的《出塞》,當我們讀後也會讚嘆當時無法徵戰但時刻牽掛邊塞的家國情懷: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此人一生只寫一首詩,卻包含了1個千古名句和2個成語,萬世傳誦
    文/加塵此人一生只寫一首詩,卻包含了1個千古名句和2個成語,萬世傳誦中國以往的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文化象徵,中國本來就有唐詩唐朝的一位又一位詩人的作品共同構成了絢麗的唐詩文化。下面小編就會講到一位詩人,提起他的名字,或許很多人就不知道,但大家都一定會聽過他的詩,那就是崔郊,雖然此位詩人一生只寫一首詩,可是這首詩卻流傳很廣。
  • 《全唐詩》最婀娜多姿的一首詩,雖然是寫柳樹,但卻猶如一位美女
    作為中國文學的高峰,唐詩在這一千多年來,它對於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很多的文人也都是在唐詩裡獲得了靈感,並且汲取了養料,從而寫下了自己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唐詩有的時候可以很剛強,雙可以很嫵媚,這也正是唐詩最具有魅力的一個地方,譬如盛唐詩人賀知章的這首《詠柳》,那就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表現手法高超,猶如一位婀娜多姿的美女,所以如此優美的一首作品,更是充滿了一種高遠的意境,同時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唐詩名篇,它不僅收錄在了《全唐詩》,另外在我們的課本裡也是頻頻地有收錄,應當說這首詩也是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
  • 白居易死後,皇帝寫下一首詩悼念他,千古罕見
    在我國眾多詩詞中,悼亡是一個常見的主題,期間更是有許多佳作,譬如: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賀鑄的《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陸遊的《沈園二首》、元稹的《遣悲懷三首》、白居易的《夢微之》……每一首都堪稱經典之作,其中更不乏眾多千古名句: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誠知此恨人人有
  • 陶淵明的一首雜詩,千古流傳,最後兩句卻經常被人誤讀
    古代很多詩人因為仕途不順、人生坎坷,便萌發歸隱之心,而他們最希望效仿的當然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想當初這位彭澤縣令也曾懷揣夢想,希望大展宏圖,可是後來卻高吟歸去來兮,仿佛出籠之鳥、脫筌之魚,從此隱居桃花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