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邊塞詩的開創者,曾躬耕學道隱居,二十多歲寫下膾炙人口名句
王昌齡,世人又稱他王龍標,他是唐朝時期著名的詩人,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也被稱為「詩家天子」。據有心人統計,流傳下來的盛唐時期的四百七十多首七絕中,王昌齡所做的就有七十四首,以一己之力,佔據了當時七絕大約六分之一的江山。
王昌齡出身於平民,雖然是山西人,卻並不是世家大族的王家。他少年的時候由於生活所迫,困於農耕,二十二歲的時候,天性愛自由的他,前往嵩山學道。那時正是開元初年,一派盛唐氣象,對盛世的景仰也深深地烙印在了王昌齡的心中。
三四年後,王昌齡遊歷到了河東的并州、潞州一帶。第二年,二十七歲的王昌齡做了一個影響他一生,也令他流芳千古的選擇。這一年正是開元十三年,當時朝廷把府兵制改為了募兵制,王昌齡也在此時投筆從戎,西出長安,遠赴河隴,出玉門關,度過了兩年的邊塞生涯。那些令人盪氣迴腸、熱血沸騰的邊塞詩作,便大多作於此時。
王昌齡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的邊塞詩,他的《出塞》也被人們稱做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而當王昌齡在塞外漫天的風沙中感悟人生時,日後與他齊名的邊塞詩人岑參才剛剛十一歲,而另一位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也還沒有開始他的邊塞生涯。因此,人們也稱王昌齡是唐朝邊塞詩的開創者。
從邊塞回來之後,王昌齡在京兆府藍田縣的石門谷,度過了兩年的隱居生涯。多年以後,山水詩人常建路過當時王昌齡隱居的地方,還寫下了一首名為《宿王昌齡隱居》的山水詩。
也許是隱居的時候相通了入世就是處世,兩年之後,也就是開元十五年,王昌齡參加了科舉考試,一舉進士及第,當了秘書省的校書郎。這是個沒有什麼實權的官職,相當於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王昌齡在這樣的職位上並不甘心就此終老。
四年之後,王昌齡參加了博學宏詞科的考試,再次及第,但是授予他的官職卻沒有什麼變化,仍然是汜水尉。王昌齡這個考試型的選手,雖然考場十分得意,官場卻很失意。當了五年的汜水尉之後,因為被牽連,四十一歲的王昌齡被貶到嶺南做江寧丞。
本來做官就做的索然無味,現在又被貶官到偏遠的嶺南,王昌齡的小宇宙爆發了,他開始消極對抗。在去江寧任上的過程中,他磨磨蹭蹭,途中在洛陽一住就是半年,而且每天借酒消愁。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首詩就是王昌齡去江寧赴任的時候所寫,當時王昌齡的處境十分悽楚,在與好友送別之際,卻仍然沒有自怨自艾,而是以冰心玉壺表明自己的心跡。
在這首詩中,王昌齡融情於景,南國悽迷的煙雨,和兀自孤立的楚山,就是詩人當時心情的寫照。這首詩,後來被很多人在送別時用來印證心跡,玉壺中的冰心,就是詩人高潔的志趣和人生的追求。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歡迎大家評論和轉發,轉發請註明出處。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看好玩的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