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邊塞詩的開創者,曾躬耕學道隱居,二十多歲寫下膾炙人口名句

2020-11-23 騰訊網

唐朝邊塞詩的開創者,曾躬耕學道隱居,二十多歲寫下膾炙人口名句

王昌齡,世人又稱他王龍標,他是唐朝時期著名的詩人,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也被稱為「詩家天子」。據有心人統計,流傳下來的盛唐時期的四百七十多首七絕中,王昌齡所做的就有七十四首,以一己之力,佔據了當時七絕大約六分之一的江山。

王昌齡出身於平民,雖然是山西人,卻並不是世家大族的王家。他少年的時候由於生活所迫,困於農耕,二十二歲的時候,天性愛自由的他,前往嵩山學道。那時正是開元初年,一派盛唐氣象,對盛世的景仰也深深地烙印在了王昌齡的心中。

三四年後,王昌齡遊歷到了河東的并州、潞州一帶。第二年,二十七歲的王昌齡做了一個影響他一生,也令他流芳千古的選擇。這一年正是開元十三年,當時朝廷把府兵制改為了募兵制,王昌齡也在此時投筆從戎,西出長安,遠赴河隴,出玉門關,度過了兩年的邊塞生涯。那些令人盪氣迴腸、熱血沸騰的邊塞詩作,便大多作於此時。

王昌齡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的邊塞詩,他的《出塞》也被人們稱做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而當王昌齡在塞外漫天的風沙中感悟人生時,日後與他齊名的邊塞詩人岑參才剛剛十一歲,而另一位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也還沒有開始他的邊塞生涯。因此,人們也稱王昌齡是唐朝邊塞詩的開創者。

從邊塞回來之後,王昌齡在京兆府藍田縣的石門谷,度過了兩年的隱居生涯。多年以後,山水詩人常建路過當時王昌齡隱居的地方,還寫下了一首名為《宿王昌齡隱居》的山水詩。

也許是隱居的時候相通了入世就是處世,兩年之後,也就是開元十五年,王昌齡參加了科舉考試,一舉進士及第,當了秘書省的校書郎。這是個沒有什麼實權的官職,相當於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王昌齡在這樣的職位上並不甘心就此終老。

四年之後,王昌齡參加了博學宏詞科的考試,再次及第,但是授予他的官職卻沒有什麼變化,仍然是汜水尉。王昌齡這個考試型的選手,雖然考場十分得意,官場卻很失意。當了五年的汜水尉之後,因為被牽連,四十一歲的王昌齡被貶到嶺南做江寧丞。

本來做官就做的索然無味,現在又被貶官到偏遠的嶺南,王昌齡的小宇宙爆發了,他開始消極對抗。在去江寧任上的過程中,他磨磨蹭蹭,途中在洛陽一住就是半年,而且每天借酒消愁。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首詩就是王昌齡去江寧赴任的時候所寫,當時王昌齡的處境十分悽楚,在與好友送別之際,卻仍然沒有自怨自艾,而是以冰心玉壺表明自己的心跡。

在這首詩中,王昌齡融情於景,南國悽迷的煙雨,和兀自孤立的楚山,就是詩人當時心情的寫照。這首詩,後來被很多人在送別時用來印證心跡,玉壺中的冰心,就是詩人高潔的志趣和人生的追求。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歡迎大家評論和轉發,轉發請註明出處。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看好玩的歷史和文化。

相關焦點

  • 句句經典,人人喜愛,白居易50個膾炙人口的詩詞名句,千古流傳
    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達到了後人難以超越的高度,更留下了不計其數的詩詞名句。在這幾年春節期間熱播的《中國詩詞大會》上,康震老師盛讚《長恨歌》「句句是經典,句句是名句」。下面老沙精選白居易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詩詞名句50句,與大家共賞。
  • 唐朝三大詩僧之一,貫休這十首充滿禪意禪情的詩,讀懂後淨化心靈
    齊己、皎然、貫休齊名,並稱唐朝三大詩僧。其中,貫休才華橫溢,他不僅能寫詩,還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畫僧和書法家。貫休的詩大致分為禪詩、世俗詩、邊塞詩,讀他的詩能夠讓人感覺到濃厚的禪意與禪情,影響力巨大。他七歲出家,一生雲遊各地,與僧友齊己吟詩唱和成為佳話。他擅長詩文,繪畫影響力巨大,還是有名的書法家,可以說在僧侶中,貫休是極為罕見的人才。貫休的詩獨具特色,有詠山水的,有描繪山居生活的,也有諷刺當權,詩文題材極為廣泛,為後世留下735首佳作,首首都流露出弄弄的禪意與禪情。作為詩僧,隱居山林,從山水叢林中體悟禪理,他將禪理融入詩歌之中,道理闡述獨具匠心,有的直接用禪語,有時候用比入禪。
  • 一位山水田園派詩人,寫下一首邊塞詩,留下一句話「獨絕千古」
    邊塞詩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然而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精通詩、畫、音樂,更好參禪悟理,寫詩也多詠山水田園,卻在他為數不多的邊塞詩中留下這樣一首,其中一聯被譽為「獨絕千古」。這位詩人就是王維。就在這次出使途中,王維寫下一首詩《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 拓荒,在「星光」璀璨之前——記風雲衛星開創者之一曾慶存
    曾慶存闡釋道,當時儘管可以接收美國氣象衛星過境時的資料,但當其離開了接收範圍就無法獲取;同時,如果要探察全球的大氣狀態,也必須要有中國的氣象衛星。我也不懂,必須要學。」曾慶存說,他到處找論文,看懂了以後刻成蠟版,再印刷出來給大家看。
  • 李賀16歲寫下一首詩,開篇7個字氣吞山河,最後兩句讓人落淚
    七歲下筆成詩,李賀無愧於神童的名號,在父親去世後,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酒香不怕巷子深,李賀比別人更用功,況且他天資聰慧,名氣與日俱增,十五歲就名滿京城,知名度甩同齡人幾條街。若想踏入仕途,實現遠大抱負,光有名氣是不夠的,要找到願意出手相助的貴人。當時的文壇大佬韓愈,對有才之士非常重視,推舉過很多文人。
  • 外國人要想在唐朝當官,需要走什麼程序?
    唐朝都城長安是當時的世界中心,大量的國外商人、使者、留學生匯集到長安,長安城的外國人佔到了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唐太宗更是意氣風發的寫下——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而朕獨愛之如一。不可思議的是,朝廷還允許外國人在中國政府做官。他們既為自己的國家帶去先進的漢文化,也為中國帶來五彩的文化氣息。
  • 杜甫最膾炙人口的12首絕句,首首出名句!
    杜甫最膾炙人口的12首絕句,首首出名句!
  • 作曲家小田裕一郎離世 曾為松田聖子創作多首名曲
    曾創作多首大熱樂曲的日本著名作曲家小田裕一郎於本月17日離世,終年68歲。
  • 蘇軾膾炙人口的一首詩,全是千古名句,值得一讀再讀
    畢竟作為入選語文課本的一首古詩,我們打小就被要求背誦全文,可以說是膾炙人口了。不過相信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閱歷的增加,再次品讀《題西林壁》的時候,也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和見解。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改遷汝州(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途經九江時,曾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題西林壁》便是蘇軾此次遊覽廬山後的一個總結。所以蘇軾這首詩蘊含著的深刻哲理,便盡都在他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中。然後,我們再來具體看看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最孤獨的一首唐詩,短短的四句,寫下了最孤獨的人生境遇!
    那麼唐詩也是極為豐富,各種各樣的題材,各種流派的詩歌,以及各個階層的詩人,他們用手中的一支筆,寫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名篇,這些名篇佳作,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很強的文學性,同時更有著深刻的思想性。這也正是唐詩與其它文學形式所不同的地方,讀這樣的作品我們除了感受古人無窮無盡的智慧外,還有就是能夠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夠才更懂得我們的這個民族。
  • 王國維發現妻子人老珠黃,寫下一首詞,末尾一聯成為網絡爆紅名句
    但正因為王國維一心追求學術,與妻子之間就聚少離多。 王國維與髮妻莫氏於光緒二十二年成親,僅僅相處兩年之後,他便踏上了長達10年的求學之旅,輾轉於上海、日本、蘇州等多地之間,與莫氏見面的機會少之又少。等到十年後,王國維終於停下流浪的腳步回到家中時,眼前的一幕令他驚呆了。
  • 初中名言名句知識點:常考古詩文總結
    4、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有一名句與孟子「捨生取義」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一名句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蘇軾在《水調歌頭》中望著明月遙祝兄弟平安,現在人們也常常用來祝福親友的詞句是: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6、《馬說》一文中揭示千裡馬被埋沒原因的句子是: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蘇軾死了,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不朽的。——林語堂大家都很熟悉蘇軾。宋代著名文學家是「唐宋八大作家」之一。與辛棄疾合稱「蘇辛」。他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20歲的時候進京趕考,著名考官歐陽修是主考,看了蘇軾的試卷後,他印象非常深刻。
  • 10首邊塞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邊塞詩是描寫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來說它起源於漢魏六朝時代,到了唐朝進入黃金時代。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充滿開拓精神,很多文人都投身邊疆,以求建功立業。因此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也湧現出大量的邊塞詩人。今天我們來欣賞10首邊塞詩,來看看大唐氣吞萬裡如虎的氣勢。
  • 百度國際公關總監郭怡廣被曝離職 曾是唐朝樂隊創始人
    公開資料顯示,出生於1966年的美籍華人郭怡廣(KAISER KUO)曾就讀於BERKELEY大學,曾自組樂隊FREE FALL(自由落體),在1988年到中國留學並尋求他的搖滾音樂夢,不久結識了丁武、張炬,並一起組建了後來轟動中國搖滾樂壇、也是中國第一支重金屬樂隊——唐朝樂隊。「唐朝」這個名字的靈感也是來自於他。但一年之後郭怡廣因故返回美國。
  • 螞蟻莊園膾炙人口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膾炙人口[多圖]
    螞蟻莊園膾炙人口答案是什麼?螞蟻莊園今日答案膾炙人口是什麼意思?相信不少老鐵們不太清楚這個「膾炙人口」具體是什麼意思,膾炙人口的膾炙原意是什麼?那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詳細剖析下這個成語具體是什麼意思吧!      膾炙人口,漢語成語,讀音是kuài zhì rén kǒu,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成語意思是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讚和傳頌。
  • 用慣用思維和現代思維探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句話
    用慣用思維和現代思維探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句話以下只是個人觀點:史料記載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句話與諸葛亮性格、家庭有關係,都知道那時候的襄陽城西有不少名士,諸葛亮是隨叔父到的隆中也算是慕名而來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名句!
    蘇軾20歲的時候進京趕考,當年考試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他讀完蘇軾的考卷,讚嘆不已。後來還特意問蘇軾要了舊日的文章,歐陽修看完之後更是驚讚不已:「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而「出人頭地」這個詞兒也就是這麼來的,就這樣,一出場就驚豔了整個大宋,從此,蘇軾的才氣逐漸開始名揚天下。
  • 橫斷山脈:這裡曾決定唐朝的命運
    安史之亂後,吐蕃加緊對唐朝的侵略。杜甫《登高》詩中曾言:「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盜寇莫相侵。」當時杜甫正在四川,他所言的「西山」,正是處在成都西面的橫斷山脈。趁著唐朝的衰弱,吐蕃吞併橫斷山脈諸城,將雙方國境線推到距離成都一百餘公裡以外的維州、保州、松州一帶。 在四川南方,吐蕃也戰果纍纍。
  • 在重慶夔州,李白杜甫名句多出於此
    因受永王李璘事件牽連,58歲的李白被流放夜郎,從江西溯長江西上,取道四川至貴州流放地。這是他第二次出入三峽。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0多歲的青年李白第一次仗劍出蜀,意氣風發,「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盡少年遠遊,倜儻不群。第一次走出三峽的李白,漫遊大唐大好河山,裘馬輕狂,千金散盡,以詩會友,聲名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