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的輝煌篇章。唐朝都城長安是當時的世界中心,大量的國外商人、使者、留學生匯集到長安,長安城的外國人佔到了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唐太宗更是意氣風發的寫下——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而朕獨愛之如一。
不可思議的是,朝廷還允許外國人在中國政府做官。他們既為自己的國家帶去先進的漢文化,也為中國帶來五彩的文化氣息。
步輦圖
外國人在朝廷任職的途徑
據《資治通鑑》記載,從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開始,長安國子監增築學舍並增加學員,「於是四方學者雲集京師,乃至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聖堂講筵者至八千餘人。」這其中,與中國一海之隔的日本,是派留學生來中國次數和人數最多的國家。僅開元五年(公元717年),日本政府一次就選派了五百名留學生進入長安學習。
在國子監順利畢業的留學生可以參加特設的科舉考試,及第者可以在唐朝政府為官。考慮到外國留學生的經史知識和文章水平有限,長慶元年(821年),唐穆宗還下詔為他們專門設置了一項考試制度——賓貢進士。」賓貢「的含義主要有三個,一為賓服納貢,指大唐周邊國家和地區歸順納貢;二為賓禮貢士,指古代地方向朝廷推舉人才時,待以賓禮,貢於京師;三為「賓貢進士」,特指由外邦推舉而來的人才應舉及第者。賓貢進士在考試難度和錄取方式、錄取比例上與本土的「國子進士」「鄉貢進士」有所區別,說白了就是給留學生一定的優惠政策。
「賓貢進士」是古代中國科舉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傳播華夏文化起著積極作用。例如賓貢進士出身,在唐朝做過官的朝鮮留學生崔致遠,他回國時帶回了許多唐朝的文化典籍,在傳揚中國文化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在韓國影響極大,因此被韓國人民尊奉為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被稱為「東國儒宗」「東國文化之父」。
再以通過科舉考試的日本留學生為例,粟田真人當了武周朝的「司膳卿」,高階遠成當了德宗朝的「中大夫試太子中允」,還有最有名的阿倍仲麻呂,在唐朝當了五十四年的官,成為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時期的「三朝元老」。這些在唐為官的日本人回國後,都積極傳播中國的典章制度,並在日本政府擔任高官,影響日本政局。日本學士院院長山田三良博士就說過,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是同一種子在另一地方生長起來的。
不過,賓貢進士並非外國人在唐朝做官的唯一途徑。據史料記載:「卑路斯,波斯王子,國亡來唐,高宗時官拜右武衛將軍,中宗時又拜左威衛將軍,卒於唐」。波斯王子亡國後,逃到大唐,朝廷同情他的遭遇,讓他在唐朝當將軍,他也為大唐徵戰了一生。
當然,像波斯王子這樣的是極其罕見的個例,絕大多數外國人想在唐朝為官,還是得通過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
在唐為官的朝鮮人
唐懿宗鹹通九年(公元868年),12歲的新羅人崔致遠肩負著父親對他「十年不第,非吾子」的期望,渡海來到唐朝求學,並於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17歲時考取了賓貢進士,被授以江南西道宣州溧水縣尉。
溧水縣尉三年任滿後,崔致遠自薦到他仰慕已久、文武雙全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諸道行營兵馬都統高駢的幕下做官。高駢唯才是舉,任命崔致遠先擔任掌書記之職,「凡表狀文告,皆出其手」。不久,黃巢起義爆發,震驚天下,為穩定政局,安定民心,崔致遠執筆撰寫了檄文《討黃巢書》,檄書中一句「不惟天下之人皆思顯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議陰誅」,言辭之凌厲,令一代豪傑黃巢都心生怯意。
因為檄書文採飛揚,鋒芒畢露,一時間婦孺皆知,崔致遠一戰成名。高駢又加授崔致遠館驛巡官之職,除撰寫文告外,還掌管公文傳遞、官物轉運、官員接待等事宜。後來,高駢特授崔致遠以都統巡官,教閱軍隊、參與軍事活動。崔致遠從一個儒生,轉變為一個軍事官員,可謂志得意滿,「稱心懷捧檄之榮,滿口詠從軍之樂」。
中和四年(公元884年),27歲的崔致遠因離開祖國多年,思念日甚,向高駢遞交了辭職書。高駢以加封名銜和豐厚賞賜為他送行,唐朝朝廷又授予他唐朝「國信使」,委託他承擔起加強新羅與唐朝交流的重任。於是,崔致遠在戀戀不捨中離開了揚州,返回闊別多年的祖國。
崔致遠歸國後,曾任侍講兼翰林學士,官至武城太守。然而新羅王位頻繁更迭,政途瞬息萬變,官僚腐化墮落,崔致遠的仕途也一波三折,屢遭排擠。公元886年,憲康王死後,崔致遠被外放至泰山郡任太守,兩年後被外放到更遠的富城郡,從此他再未回到中央政府任職。
然而一心想改革的崔致遠於公元894年發表了《時務策十餘條》,欲重振新羅,但未得到中央貴族的採納,失望透頂的他便攜家人隱居於江陽郡之伽倻山以終。
崔致遠以儒學為基礎去改革骨品制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思想,雖然在新羅時代沒有被政府認可,卻在後來的高麗王朝時期華麗綻放,在高麗王朝國家體制以及社會秩序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崔致遠畫像
崔致遠除了官員身份,還是一位名揚天下的詩人,他被唐朝文壇譽為「文童」,並且以著名晚唐詩人的身份被載入中國文學史冊,以至於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一個朝鮮人。
在唐為官的日本人
看過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相信都會對電影中一個欽慕楊貴妃的日本人印象深刻,他就是阿倍仲麻呂。
電影《妖貓傳》中的阿倍仲麻呂
唐中宗嗣聖十五年(698年),阿倍仲麻呂出生於日本大和國(今奈良縣),他的家族是孝元天皇之後裔。19歲時,才華出眾的阿倍被選拔為遣唐留學生,於唐開元五年抵達唐朝,九月入長安太學學習。
阿倍仲麻呂經過數寒窗苦讀,參加唐制科舉考試,以優異成績考中進士。據日本學者木宮彥泰的《日中文化交流史》記載,日本存有遣唐使制度的200多年間,阿倍仲麻呂是其中唯一科舉及第的人。這並非是日本留學生天資愚鈍,而是科舉制度中,進士是高等文官仕補,對詩文的要求極高,即使對中國人而言,考中進士者也是鳳毛麟角。
考中進士後,他被唐朝朝廷任命為洛陽司經校書,負責典籍整理,並陪同皇太子研習學問(正九品下),其後逐年升遷,歷任左拾遺(從八品上)、左補闕(從七品上),甚至秘書監,能經常在唐玄宗身旁侍奉。唐玄宗對阿倍仲麻呂的才華很賞識,特地給他起了一個中國名字叫「晁衡」。
阿倍仲麻呂在唐為官近二十年後,跟崔致遠一樣思鄉心切,於是上書唐玄宗請求回國。唐玄宗愛才,不給辦離職手續。當他在唐為官36年、已經55歲時,他再次上表請歸。唐玄宗這才準許他回國,為了表彰他的功績,還將其官職升為從三品,並任命他為唐朝回聘日本使節。唐玄宗還特意給他寫了一首贈別御詩:
日下非殊俗,天中嘉會朝。
念餘懷義遠,矜爾畏途遙。
漲海寬秋月,歸帆駛夕飆。
因驚彼君子,王化遠昭昭。
但是,天不遂人願,阿倍仲麻呂的船隨風漂到了越南,並遭遇了當地土人的襲擊,死了一百七十多人,僅有阿倍仲麻呂等十餘人生還。看來日本是回不去了,他只好再次輾轉回長安,並決心仕唐終生。
他重返仕途,先後深得肅宗及代宗信任,歷任要職,由左散騎常侍(御前諫官,從三品)至安南都護、安南節度使(河內當地最高官員,正三品),最後官至光祿大夫、兼御史中丞、北海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公元770年1月,阿倍仲麻呂在長安病逝,葬在長安,唐代宗追贈他」璐州大都督「的稱號,以紀念他為唐朝奉獻終生的功績。公元836年,日本仁明天皇追贈他為正二品。
除了阿倍仲麻呂,還有一位在唐為官的日本人很有名,叫藤原清河。他是日本聖武天皇外戚,在朝廷一直擔任要職。752年,他率領遣唐使團前往長安拜謁唐玄宗,被玄宗稱讚為有君子之風。玄宗下令讓阿倍仲麻呂引導藤原清河等人查看府庫和三教殿,又畫下藤原清河與吉備真備的形貌納於蕃藏之中,足見其所受的重視。
753年,藤原清河決定帶著阿倍仲麻呂一起回國。臨走前,他還拜會鑑真大師,邀請大師一起去日本傳授佛法。時年已66歲且雙目失明的鑑真慨然允諾,於是藤原清河帶著鑑真一行,四艘遣唐船於十一月從揚州出發,沿南島航線返回日本。結果,就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樣,他們沒能順利回到日本,在越南撿回一條小命的藤原清河和阿倍仲麻呂只得又回到長安。
回到長安後,藤原清河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河清,唐玄宗任命他為特進秘書監。759年,日本淳仁天皇專門派出以高元度為大使的遣唐使團迎接藤原清河回國,但此時唐朝正處於安史之亂中,唐玄宗以行路危險為由拒絕放藤原回國,藤原不得不再度羈留於唐。
此後近二十年,一直回鄉無望的藤原在唐結婚,並生育一個女兒名叫喜娘。而在日本,他的官位也被遙授至從三位,以遣唐大使兼常陸守及民部卿。唐朝也追贈其為路州大都督。
在唐為官的中東人
黑衣大食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阿巴斯王朝,750年取代倭馬亞王朝後,直到1258年被蒙古統帥旭烈兀滅亡,建立了四大汗國之一的伊兒汗國。
大食人李彥升來到中國前,據其自稱其家族較為高貴,他因仰慕唐朝文明昌盛,自少年起便跟隨長輩到中國經商,又積極學習、鑽研儒家經典,最終成為一名精通漢學的蕃客。
因為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且對儒家經典有深刻見解,他被宣武節度使盧鈞偶然發現,認定他是個人才。加上希望能藉助其家族在大食的勢力,來促進唐朝與大食的關係。於是,盧鈞上書朝廷,請求唐宣宗恩準李彥升參加科舉。
唐宣宗經過對他的調查,認定他不是心懷不軌的他國間諜,便準許他參加大中二年(公元848)的科舉。
李彥升在考試中不負眾望,所撰論文賦體之妙,策問對答之熟,非同一般,令唐宣宗為之折服。他一舉及第,成為當年全國23名及第之一,消息傳出朝野皆驚。當時正值安史之亂之後,朝廷有人加強了對外國人和外族人的警惕,「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認為應該取消李彥升進士資格。
據《全唐文·華心說》記載,反對者都認為李彥升有身份問題,質疑他參加科舉的動機,以及對朝廷的忠心。他們相信,李彥升若躋身高位,難以保證他不會成為安祿山、史思明第二,對唐朝國家安全百害無一利。
不過,也有部分朝臣力挺李彥升的,認為英雄不論出處,只要有真才實學,就應該為我所用。盧鈞就在唐宣宗面前稱李彥升雖是蕃客,但是「形夷而心華」,比起很多不知禮義廉恥的中國人更像中國人,朝廷應當破格重用他,唯此才能體現帝國開放及包容。
唐宣宗認為盧鈞說的很有道理,便欽點李彥升為翰林學士,由此,李彥升成為中國史上唯一一個阿拉伯進士。由於史料記載缺漏,導致他後來的經歷一片空白,但依據合理推測,以他的才華,應當不斷加官進爵,位至公卿,就像阿倍仲麻呂那樣。
除了李彥升,還有其他的中東人在唐為官。其中有波斯人阿羅漢,在武則天的時候任職右屯衛將軍,還有同樣是波斯人李元諒,在唐德宗時期任職華州刺史,在唐玄宗時期任職河西節度使。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在唐朝,中國人通過學習他人和迎接朋友來提升自己。中國人追求的是展示自己文化的魅力,「近悅遠來」,「和而不同」。那些在唐為官的外國人是中國人開放與包容精神的最好體現,而這種精神,被我們代代傳承。
參考資料:
1、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年
2、劉桒《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3、邱添生《唐朝起用外族人士的研究》,《大陸雜誌》 ,1969年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