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在外來的番民、番客中,各種人種都能夠見得到。唐朝開放包容,除了當時與世隔絕的美洲,幾乎各大洲的人都有來到唐朝的。
比如說絲路上經商的主力——粟特人,他們本身就是白種人。他們是整個絲綢之路上最活躍的商人。在唐代的筆記小說當中,粟特人多得舉不勝舉。
後來粟特人大量地定居在唐朝的內地,與唐朝人通婚,久而久之,相當多的粟特人融入了中華民族,再也不是外國人了,而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了。現在北方地區有些姓氏,比方說曹、安、康、米、何、史等這些姓氏,其中就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粟特人的後代。
外國人來中國做什麼?除了經商,一部分是使節,還有一部分是僧侶。
中國佛教傳入的歷史中有一個著名的事件就是漢明帝時期的永平求法。永平求法過程中進入中國的就是西域的僧人,在整個外來宗教傳播的過程當中,外來的僧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唐朝對外國人的包容,不僅體現在文化等諸多方面,還體現在政治制度中,唐朝允許外國人當官,軍隊當中也有很多胡兵胡將,他們為唐朝的開疆拓土也是做出了一定貢獻的。
當然,安史之亂也跟胡兵胡將有很大關係,安祿山、史思明都是粟特人。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定胡兵胡將的正面作用,更何況,鎮壓安史之亂叛亂的,也有很多胡兵胡將,比方說哥舒翰、李光弼(契丹人)。
唐朝還允許外國人在中國參加科舉,並專門設置了賓貢科。原先我們認為,賓貢科可能是專門針對外國人設置的,試題另外出,錄取也別有名額。但是現在根據各種研究發現,賓貢科是讓外國人正常參加進士科的考試,錄取名額分配有所傾斜,你可以把它理解為高考當中的少數民族加分。
唐朝已是一個比較國際化的時代,外國人帶來的文化類型相當多,比方說古希臘時期的數學和醫學,還有外來的天文學,輾轉進入中國後,對中國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再比方說音樂。中國文化傳統很重視音樂,儒家文化的基礎就是禮樂制度,樂是中華文明的基石之一。偏偏就是我們這樣的一個國家,在唐代引入了大量的胡樂,這是一個引人關注的現象。
外來的樂器、舞蹈和音樂極大地影響了唐人的生活,以至於大詩人元稹曾寫詩批評:「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羶滿鹹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元稹本身就是鮮卑族人,嚴格意義上說也算是個胡人,卻對胡化現象提出了批評。可見對於一個人來說,文化屬性比血統重要得多。
謝弗在《唐代的外來文明》中特別指出,《霓裳羽衣曲》就是外來樂曲,其原型是婆羅門曲。換句話說,極有可能是印度樂曲。然後傳到了涼州,被涼州都督獻給了唐玄宗,唐玄宗改編之後為其起了這個新名字。
在唐玄宗時期,龜茲樂、高昌樂、疏勒樂、安國樂、康國樂、天竺樂、高句麗樂都進入了中國,與中國傳統的宮廷音樂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而且漢唐時期,外來的樂器也是相當多的,比方說胡角、胡笳、琵琶、篳篥、羯鼓、箜篌,我們現在已經習慣於把這些東西看作是我們的傳統樂器。
唐朝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響到了唐人的思維模式。從這點上來說,所謂傳統文化其實一直是動態的,我們很難說哪一個時間點的傳統文化就是純粹的傳統文化。也正因為它總是在不斷吸收外來的優良文化,所以才塑造了我們中華民族璀璨的傳統文化。這種「拿來主義」的精神,也是我們的文化魅力之所在。
(作者為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