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長肥瘦各有志,玉環飛燕誰敢憎」,蘇軾的這首《孫莘老求墨妙亭詩》,誕生了「環肥燕瘦」這個成語,從此,世人就普遍認為楊玉環是個「胖女人」,唐朝是以胖為美。
甚至一些胖乎乎的女孩得意地說:「要是在唐朝,我一定是個大美女!」這恐怕是你想多了。實際上,唐朝的主流審美觀裡從來沒有「以胖為美」,我們可以從很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詩歌來證明這一點。
01、貴妃到底胖不胖
在《新唐書》和《資治通鑑》等史書中,作者都用了「豐豔」這個詞形容楊玉環,所以楊玉環給人的印象就是豐滿、豔麗。但你要知道,這些書的作者都是五代或是宋朝人,他們並沒有見過貴妃,他們也是通過翻閱史料而撰寫的。
我們再看和貴妃同時代的詩人如何形容貴妃的。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白居易在《長恨歌》這樣形容楊玉環,如果說楊玉環是胖女孩,用「嬌弱無力」這樣的詞來描述,總是有些不貼切。
詩仙李白也曾寫過楊玉環,如果說《長恨歌》是演義性質的詩歌,那麼李白的《清平調》三首就是紀實作品了。
清平調·其二唐·李白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唐玄宗與貴妃在賞牡丹,玄宗有名花美人相伴,心情非常好,命翰林待詔李白做新樂章,李白奉旨而作。《清平調》三首橫空出世,全詩構思精巧,辭藻豔麗,並將牡丹、貴妃與君王揉和,融為一體,得到了玄宗和貴妃極大的讚賞。
雖然李白說神女和飛燕都比不過貴妃,但是,如果貴妃是個胖子的話,李白公然拿趙飛燕跟她相比,那豈不是嘲諷貴妃嗎?貴妃又怎能開心呢?
楊玉環深得皇帝寵幸,在宮中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再加上她又愛吃荔枝,也可能,中年以後的貴妃,有些發福,這也只是美人胖了而已,而不能說唐人以胖為美。
不管是初唐、中唐還是晚唐,我們都可以從大量的詩詞中讀到,唐朝的人,或者說是文人階層、中上階層,從來就不曾有過「以胖為美」的審美觀。
02、唐朝並不是以胖為美,有詩為證
採蓮曲唐·劉方平落日晴江裡,荊歌豔楚腰。採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這首小詩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個勤勞的農家婦女形象,即使是生在鄉野、整日勞作,但她依然有著一個作為美女顯著的特徵:細腰。作者寥寥幾筆,一個歌聲婉轉、體態輕盈的江南美女就躍然紙上。
將進酒唐·李賀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這是一幅絢麗斑斕、有聲有色酒宴圖,喝酒唱歌,自然也離不開跳舞。跳舞的美女們都有什麼特徵呢?「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依然是細腰,當然只有纖細柔軟才可以輕盈嫋娜,如花瓣般隨風飄舞,令人目眩神迷。
和春深二十首·其十六首唐·白居易碧草追遊騎,紅塵拜掃車。鞦韆細腰女,搖曳逐風斜。
百花盛開,年輕女子們換上了輕盈豔麗的春裝,漫步在草長鶯飛的郊外,那纖細的腰肢,飄逸的羅裙隨著鞦韆跌宕起伏,搖曳在空中。
鞦韆與美女是古詩詞裡一個常見的意象,試想,如果蕩鞦韆的是一個胖女孩,恐怕看起來就不那麼美了。
絕句漫興九首·其一唐·杜甫隔戶楊柳弱嫋嫋,恰似十五女兒腰。謂誰朝來不作意,狂風挽斷最長條。
詩聖杜甫除了憂國憂民,也有輕鬆浪漫的詩句,他看到柔弱細長的柳條隨風飄舞,想到了妙齡少女的腰肢,不也是這樣的曼妙惹人愛憐嗎?
遣懷唐·杜牧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絕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詩人杜牧江南冶遊,縱酒放縱,揚州十年,結識了各式各樣的美女。但杜牧卻只喜歡那些婀娜輕盈、能歌善舞的細腰美女,見到胖女郎,杜牧不僅不照顧人家生意,甚至還寫詩諷刺人家。
嘲妓唐·杜牧(牧罷宣州幕,經陝,有酒糾妓肥碩,牧贈此詩)盤古當時有遠孫,尚令今日逞家門。一車白土將泥項,十幅紅旗補破褌。瓦官寺裡逢行跡,華嶽山前見掌痕。不須惆悵憂難嫁,待與將書問樂坤。
杜牧途經陝縣,在一個酒店吃飯,店裡有個很胖的陪酒女郎,過來勸酒。杜牧一看,這麼難看,實在讓人受不了,竟然大筆一揮寫了一首諷刺詩送給人家。這個胖女郎真是倒黴,就因為長得胖,酒沒有賣出去,還遭到一番奚落。
由此可見,唐朝主流的審美觀跟任何一個時代都差不多,還是以纖柔、溫婉、健康的標準去衡量美人的。用「細腰」「楚腰」「窈窕」這些詞來形容美女在唐詩中隨處可見,如:方幹的《贈美人四首其三》「剝蔥十指轉籌疾,舞柳細腰隨拍輕」;杜牧的「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武平的「綽約多逸態,輕盈不自持」;徐惠的「纖腰宜寶襪,紅衫豔織成」等等。
尾聲
臺灣大學文學教授歐麗娟說:「唐詩大概有五萬多首,寫了很多女性,可是我注意到,唐詩筆下的女性,清一色都是纖細的,腰肢像楊柳,絕對沒有一個美女是胖嘟嘟的。」
那麼你可能會產生疑問,明明我們看見的敦煌壁畫,仕女圖,甚至出土的陶俑,女性都是滾圓肥胖的,為什麼和詩人筆下的美女不一樣呢?
敦煌壁畫的主題大都是跟佛教相關的,而佛教中菩薩的形象或寶相莊嚴,或慈眉善目,大都是富態豐滿的。仕女圖呢,其實並非全是胖美女,比如唐初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晚唐作品《宋國夫人出行圖》,畫中人物不管是侍女還是男性,體態都是很勻稱的,甚至是很苗條的。
最後要說的是,不管是出土的陶俑,還是壁畫、仕女圖,這些都是藝術品,藝術形象並不是現實的再現,中國古代的人物藝術形象,重視傳神,而非寫實。就比如我們今天漫畫中的美女,她們大都有一雙大到誇張的眼睛,難道後人看見這樣的作品,就以為當時的人都長成這樣嗎?
歐麗娟教授在《唐詩新思路》裡這樣說:唐朝所謂比較肥胖的仕女,其實是很少數的,即便如此,也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之下的肥胖,應該叫做健康、健美或者是豐潤,不能用肥胖的概念去理解。在中國文化裡,「以胖為美」這種女性審美觀是不可能出現的,我們不要以訛傳訛。
作者:薇兒,愛讀書、愛運動的白衣天使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