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此話出自《道德經》第二章,《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等,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分別是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這也是我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到底怎麼解釋呢?按照已有的資料,大部分都解釋為:人們都知道美的具體標準而去人為的製造「美」,那就是醜惡了;都知道怎樣做能被稱為善良,那麼其中就已經存在不善良的因素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一句其實從深處解釋,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事物的兩面性,如果更加直白的解釋,那就是「裹著毒藥的蜜糖」,有時候你看著是好的東西,但實際上並不一定是好的,也因此聖人都說這中庸之道,力求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和上一句有著相同的道理,自古就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說法,每個人都想行善事得善果,但是有的人卻不一定能都得到善果,那麼就再也不行善了嗎?就如達摩祖師說過。行善不能總記在心中,不要為了善果去行善,這樣的善是虛偽的,是敷衍的。
「美」和「善」都是一種評價的標準,也是一種為人的準則,它們是不能一概而論的,美是唯心的,是一種只要你覺得美那就是美,是一種「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的美,就像不同的朝代都有一套各自認為的「美」的標準。比如漢代以瘦為而到了唐朝又以胖為美,由此可見美的標準是因人而異的。
每個人都是適合自己的美,比如現代社會的美女的外形標準,膚白貌美大長腿、身材窈窕個頭高挑等等,但是有沒有具體的數位化,就拿個頭高挑而言,有的人一米六五就合適,但是有的人一米六八卻是最合適的,那你能說一米六八的不好?不同的國家、民族有著不同的標準,我們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不盲目的準求哪一個標準。真正的美是符合自己的美,是僅屬於自己的美,而不是模仿來的。當然善也是一樣的比如某國以「反恐」的名義發動戰爭,從而使人們陷入深深的戰爭的恐懼之中,那這種自以為是的善難道不是一種惡嗎?任何一種具體的「善」,在其它方面總是「惡」的體現,就像殺雞取卵、涸澤而漁,你是取到了你現在需要的卵和魚,但是從長期效益而言,這就是一種「惡」。
那哪些才是真正的長期的善呢?在這裡老子並沒有明說,但是相信在後面的經文中我們總會慢慢地體會到,但真正的大善卻是不僅對自己而且對他人和環境長期乃至永久有益的事。
關注朝運萊傳統文化,關注玄靈子老師,帶你了解更多傳統文化知識,學習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