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簡寫IWD)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中國男同胞更是戲稱婦女節是「女神節」,更有男同胞抱怨,婦女節對男人的歧視,真的是這樣嗎?
老子《道德經》裡有這麼一句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用通俗的話講,物以稀為貴,世界強調婦女的權利,正是婦女權利長期處於不平等地位的體現。在網球界女子球員同樣長期處於弱勢地位。
男女球員同工不同酬非常普遍,而且這種同工不同酬現象在四大滿貫直至本世紀初才消失。四大滿貫中,1973年美網成為首個男女同工同酬的賽事,美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成立的民主國家,無論是男女同工同酬還是同性戀合法化,都走在世界的前列。2001年和2006年澳網和法網加入同工同酬行列中,而大滿貫賽事成立時間最久的溫網,在2007年最終也實現男女同工同酬。女子球員爭取了一百多年才實現四大滿貫同工同酬。
2018年美網首輪,法國球手科內特發現上衣穿反,在穿著運動內衣的情況下,場上換衣遭到主裁警告。男子球員在球場上換衣服司空見慣,球迷們甚至會說這是球員發福利時間。同樣的行為一個是對身體美的欣賞,一個卻招致批判,說到底是人們對女性的道德要求遠高於男性。阿扎倫卡更一針見血的指出,這種不自覺的歧視,不止巡迴賽才有的問題,更是世界性的問題。
女性在賽場上遭遇的批評不止於此,比如衣著。2018年法網小威一襲黑色緊身連體球衣成了人們攻擊對象。更有甚者,法國網球聯合會認為這套球衣是對比賽的不尊重, 違反了賽事的著裝規定, 因此被禁止在隨後的比賽中穿著。事實上,小威產後因為血栓差點遭遇生命危險,而這套球衣就是為了緩解血栓專門設計,然而人們對球衣的關注度卻超越了比賽本身。
幾天前,克裡斯特爾斯對陣孔塔的比賽中,有球迷戲謔克媽是不是又懷孕了。女球員比如克媽、小威、阿扎等生產後回到球場,她們要重新訓練,克服生產對身體的影響,以適應比賽要求。生理結構的差異註定男子球員永遠不會有因生產而導致身體機能下降,職業生涯中斷等煩惱。
筆者希望終有一天,婦女節消失,我們不再過分彰顯女性權利,那時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十二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