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復為妖的價值悖論:價值的二重性與強制性、正負價值的轉化

2020-12-04 金琨說一說

大家好我是金琨,老子對於價值也有獨特的見解。老子發現,價值的二重性,正負價值之間的轉化,價值的強制性以及價值的異化,乃是導致價值悖論現象的內在根源,並且由此他又提出了一套消除和克服價值悖論的方案。今天我們就先來講一講老子價值的二重性、強制性與正負價值的轉化。

任何價值都有其自身的「條件域」,從而構成自身的「價值域」。所謂價值域也就是由價值的條件性所規定的價值的界域。事物一旦超出了自身的價值域,價值也將隨即發生變化。

首先老子認為價值有二重性,所謂價值的二重性,亦即指價值的反對性、對立性,或曰價值的背反性。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的統一因此它既有適合或滿足主體需要的一面,又有不利或有害主體需要的一面。老子已發現,絢麗的色彩給人以美的享受,但也會使人眼花繚亂;協和的音律使人心情愉悅。也會使人淫樂不羈或聽覺不敏;五味佳餚給人以口福。也會使人腸滿肚肥、舌不知味;馳騁畋獵使人心曠神怡,也會使人心意放蕩甚至發狂;金玉珠寶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也會使人行為不軌。

用他的話說,叫做: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政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十二章)這即是說,客體的價值都具有二重性,單向度的不含對立因素的價值是不存在的。美與醜是如此,善與惡亦復如斯。「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二十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二章)其他如得失、利害、尊卑、貴賤、榮辱、毀譽、吉兇、禍福等等,無不如此,即均在對立雙方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存在和發展。因此,客體對於主體的價值不存在什麼永恆的、絕對的標準。換句話說,客體的有價值與無價值、高價值與低價值都是相對而言的。

其次老子認為正、負價值能夠相互轉化。老子將辯證法應用於他的價值論,深刻地論證了正、負價值相互轉化的原理。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五十八章)福與禍、正與邪、善與惡不僅相反而且相成,災禍可以轉化為福祥一醜惡可以轉化為善美,邪曲可以轉化為正直。反之亦然。正因為正、負價值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所以老子主張,人可以在負價值的基礎上去獲取正價值。

如他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二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墓。(三十九章)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三十六章)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既然事物及其價值是在對待的關係中存在,因此必須洞察事物的兩面,善於通過對負面價值的把握,以顯現其正面價值的意義。

價值又有強制性,價值的強制性乃指主體對價值選擇的不自由以及價值面臨主體時迫使主體予以強制性地接受。這一方面表現為統治階級將本階級或集團的價值觀念推向社會,使所有社會成員強制接受,另一方面則表現為非理性的價值意識對人性的扭曲。

老子生活的時代,戰亂綿綿,「戎馬生幹郊」(四十六章)。統治者的貪慾惡性膨脹,他們以社會中的特殊角色自居.以一己之心願釐定出種種價值標準,強意推行,肆意橫為。因此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十八章)大道廢棄,才去竭力提倡仁義、忠孝等道德價值;大道興隆,仁義忠孝自然流行,根本沒有倡導的必要。而一旦執政者倡導某種價值觀念,則該價值觀念將以一種「普遍性」的形式加以推行,人們只好被強制地接受,再也沒法根據自身的需要去自由地選取了。這裡,老子所反對的是大道廢棄的病態社會和價值對人的強制性。

價值的強制性必然導致非理性價值觀念的滋生,最終會違反人性的自然而扭曲人性。譬如,縱情於聲色犬馬,奢侈淫佚;追逐物慾的刺激,酒肉饜妖,以致成為強盜頭子(「盜誇」)。再如,橫徵暴斂(「食稅之多」),厲民自養(「求生之厚」),以至於「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五十三章)。使廣大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甚至被迫鋌而走險(「輕死」、性不畏死」)。

相關焦點

  • 解釋鑽石與水的價值悖論
    水沒價值,但是人們需要它,沒有水,人類生存不了;鑽石價更高,人們也需要它,但離開鑽石,人類也能生存。人,不僅僅滿足於溫飽和身體機能問題,在生活在得到了一定的保證後,自然會開始追求更美好的品質生活。據說:「全球每年10萬富人當中,就有25人自殺,而10萬窮人當中,卻只有1人自殺」。
  • 創造價值與傳遞價值
    早在十七世紀中葉就被牛頓與麥克斯韋分別以「微粒說」、「波動說」進行了詳細探討,並成為當前所公論的光具有「波粒二重性」的理論基礎。約100多年前,人們又進一步證實了光是一種電磁波。我們都知道愛迪生發明電燈泡的故事,而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很不實用。
  • 肉食性魚類的套養與爭議:低價值轉化為高價值,有害轉化為有利!
    但是,由於人們的觀念沒有轉變,認為小雜魚是額外產品,價值低不值錢,甚至市場上只作為"貓魚"(餵貓的魚)兩三元一斤看待,即使有識貨的人捨得出錢購買,也大不了出過十元十多元一斤購買。(野雜魚---鰺子魚)一般的肉食性魚類長勢都較快且肉質美味,因此,肉食性魚類的快速生長以及稍高的市場價值,遠遠超過了它所傷害掉的主養魚類的"經濟損失"。
  • 「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並不是科學研究的唯一價值
    由此可見,不應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強調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要是指「技術成果」,而非「科學成果」。也許有人會問:既然科學研究的「實際用處」不大,那我們幹嗎還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做?中國有句古話: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 大數據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與悖論
    儘管大數據這一概念提出很早,但從為社會科學界熟知,到迅速轉向反思與批判,卻僅僅經歷了短短幾年的時間。為什麼社會科學研究能夠迅速對大數據做出響應?大數據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有哪些應用?大數據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體現出哪一些價值?而它在應用中又有哪些悖論使其不能解決社會科學研究所面臨的問題?本文試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
  • 個人責任、社會正義與價值虛無主義的克服
    一、形上學的悖論與價值虛無主義的思想根源  在威脅我們時代的諸多挑戰中,價值虛無主義因為直接關涉到人的生命存在的根基,無疑是最為深刻的。深入理解並回應這一挑戰,是哲學不可迴避的一個重大課題。面對這一挑戰,哲學必須理解並回答的一個首要的、前提性問題是:價值虛無主義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助推河南「兩山」轉化
    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核心理念為指導,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著力建設山青、水碧、林鬱、田沃、湖美、草茂的美麗河南。同時,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相互轉化的新途徑,為全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試點經驗。
  • 寫一個有價值的故事
    我還覺得,這篇一千多字的小說雖然很短,人物和故事雖然簡單,卻體現了一個好故事的價值。接下來又想到非洲的乾旱景象。是因為我在《故事》這部書中,看到了作者羅伯特·麥基舉非洲旱災喜降甘霖的那個事件為例,闡述了故事的價值在哪裡。他認為,在這個事件裡,我們面臨一個利害攸關的價值:生存還是死亡。
  • 拓展「兩山」轉化通道 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一、「兩山」轉化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成果「兩山」轉化的關鍵在於促進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也就是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生態產品是人類從自然界獲取的物質產品和生態服務的總稱。
  • 你所不知道的社會學效應——布雷斯悖論真正的價值!
    在一個交通網絡上增加一條路段反而使網絡上的旅行時間(traveltime)增加了,而且是所有出行者的旅行時間都增加了,這一附加路段不但沒有減少交通延滯,反而降低了整個交通網絡的服務水準(level ofservice),這種出力不討好且與人們直觀感受相背的交通網絡現象就是人們所說的布雷斯悖論現象
  • 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在推進「兩山」轉化工作中,仍存在如何核算、怎麼轉化等現實難題。關於生態產品的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後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和服務產品。
  • 1334 以集合為元素的集合,有沒有研究的價值
    而高考乃至一般的大考甚至是高一的大考也從未涉及到上述知識點,該考法所體現的對集合的理解在後續的學習中也找不到其價值所在.      所以這種題目就是典型的「偏難怪」題,很多老師不太認可這類題目的價值,我雖然覺得這類題目挺有意思(很好玩),而且多多少少強化了一下對集合與元素關係的認知,但也基本認同大部分老師的觀點,於學生而言,上述題目意義不大.
  • 普洱茶的苦澀味越重,後期轉化價值越大?
    因普洱茶具有巨大的轉化價值,便對「苦能生津、澀能轉甜」這樣的言論深信不疑,甚至有著「現在有多苦澀,以後就有多甜滑」的期待。還有一部分茶友則是完全憑第一印象就得出結論:苦澀顯著的普洱茶,其品飲價值也不高。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生態建設丨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在推進「兩山」轉化工作中,仍存在如何核算、怎麼轉化等現實難題。關於生態產品的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後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和服務產品。
  • 華為為何認為為股東創造價值或為員工創造價值都不靠譜?
    ▲華為管理培訓語音版 戰略:為客戶創造什麼價值?具有強大的執行力並善用之,是戰略的保證。 大概講完戰略後,我們對執行力是什麼更清晰了,更有想像空間了,我們再來看創新。 創新就是在發現客戶需求、滿足客戶需求方面,打開了一扇前所未有的門。同時,創新是使資本和勞動力從低生產力向高生產力的重新配置。
  • 細菌「工廠」:將有毒廢氣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合物
    ,ACS為紫色)。在化能自養條件下,酶可以將氣體通道中的CO2轉化為CO (上圖)。在氣體轉化過程中,工業活動釋放的CO可以被CODH/ACS有效利用產生乙醯輔酶A和化學能(下圖)。許多工業部門排放的廢氣都含有CO和CO2,它們會造成空氣汙染。不過,這一現狀很快將迎來改變。
  • 胡蜂的價值
    長約26毫米,觸角、翅和跗節橘黃色;身體烏黑髮亮,有黃條紋和成對的斑點。螫人很疼,喜歡築巢在室外的樹梢、屋簷等場所。但毒性不如常見的大胡蜂(大胡蜂屬〔Vespa〕)和小胡蜂(小胡蜂屬〔Vespula〕)。胡蜂的別名還為:黃蜂、馬蜂、地王蜂(廣西)、地龍蜂、紅頭蜂(雲南、貴州)、大土蜂(臺語);臺灣大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黑腰蜂(雲南、貴州)。
  • 生態產品價值如何實現?
    以綠水青山為代表的高質量森林、草地、溼地、海洋等生態資產,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生態產品與服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健全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是我國當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中之重。01什麼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 生態產品價值及其實現機制的思考
    指出「保護和擴大自然界提供生態產品能力的過程也是創造價值的過程」。  生態產品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生態系統作為自然界獨立存在的主體,依靠自身的組織機制完成物質循環與能量轉換,維持自身的平衡和發展,這一過程依靠自然本身的機制實現,創造生態價值的「勞動者」是自然生態系統本身。  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是生態產品經過人類加工,而產生的經濟效益。為的是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對物質產品的需要。生態產品到物質產品的轉換,需要投入人類勞動,生產者是人類,轉換的效率體現的是社會生產力的水平。
  • 平臺/生態夢:價值、神話與故事
    由此可見商業生態系統的價值:從輸入角度看,既有資源創造了更大的價值;從過程角度看,資源到價值的轉化效率更高;從輸出角度看,提高了產品/服務的價值,更敏捷、更個性化地滿足用戶。由於既有資源潛在價值的釋放,減少了對資源的浪費,降低對大自然的索取,有意思的是,商業生態系統益於自然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