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本質
本質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既然是固有的屬性,就一定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有沒有認識到它或意識到它的存在,它都客觀存在在那裡。如果我們認識到了事物的本質,我們就能駕馭它,並且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各種創新。
舉個例子,我們來看光到本質是什麼?在人們還沒有了解光的本質之前,就關於光的本質一直在爭論不休。早在十七世紀中葉就被牛頓與麥克斯韋分別以「微粒說」、「波動說」進行了詳細探討,並成為當前所公論的光具有「波粒二重性」的理論基礎。約100多年前,人們又進一步證實了光是一種電磁波。
我們都知道愛迪生發明電燈泡的故事,而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很不實用。愛迪生經過13個月的艱苦奮鬥,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愛迪生簡直是見到什麼東西都想試一試,直到最後愛迪生發現用炭化後的日本竹絲作燈絲效果最好,才開始大批量生產燈泡。
我們發現愛迪生就是一直用不斷試錯的方法進行科學研究,這樣非常消耗時間,因為愛迪生缺乏一樣認知,就是對研究對象的本質認知。燈泡的目的是產生光源,顯然愛迪生沒有對光的本質有足夠的認知,所以不斷的找各自實驗材料來試錯證實。現代的科研方法相對而言選擇另外一個路徑,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充分的認知,認識其本質。
如我們對這場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進行充分研究,用現代科學從DNA進行解碼,從而研製疫苗。如果不認識到病毒的DNA本質,那變成也像愛迪生或者古時對待流行性傳染病採取試驗各種中藥材看能否有效控制住,甚至可能使用砒霜試驗,人被試驗死掉,病毒也沒有了。
一定要深刻理解商業本質
做企業一定要深刻理解商業的本質,揭示商業後面的底層邏輯,才能撥開雲霧,看到實質,才能深刻理會,才不會被在移動網際網路下產生的各種時髦的詞彙面前手忙腳亂。
任何企業其實簡單二元論就是幹兩件事情,創造價值和傳遞價值。簡單來說創造價值就是創造產品,這個產品可以是任何實體產品,也可以是任何勞動成果。而傳遞價值就是把產品或成果賣出去,使之有價值。比如海爾是生產冰箱的,而蘇寧是賣冰箱的,海爾就是在創造價值,而蘇寧就是在傳遞價值。
接下來的問題是創造價值重要還是傳遞價值重要?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說當然同意重要,產品生產出來,就有人賣出去,不同企業賺取生態鏈的不同的利潤。有的人說當然傳遞價值,產品現在是過剩時期,過度競爭,同質化嚴重,渠道為王。
在網際網路沒有普及的時代,我們流行一句話,要致富先修路。為什麼先修路,修路的目的是能夠把隱藏在角角落落的好的產品能快速運出去。後來,我們又聽到另外一句話,網際網路就是發展的高速公路,同樣的都是路,可本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商業傳遞的價值鏈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發展,商業的價值鏈也發生了變化,從線下傳統的交易模式開始,那時是信息不對稱不透明的年代,誰掌握了信息,誰就能發財的時代。
但網際網路的出現,瞬間打破了信息被少數人壟斷的局面,再靠信息不對稱來賺錢變得異常困難。這時候屬於PC流量時代,既然信息賺取不到錢,就開始賺取流量,出現了大量的網際網路企業,而以流量來賺錢的網際網路企業剛開始讓很多人看不懂,也看不明白,中國也進入了BAT(百度、阿里、騰訊)時代。
下一步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隨著4G、5G的技術迭代,出現了以視頻、音頻、文字為主的大量新媒體經濟,帶動了大量網際網路企業飛速發展,TMD(頭條、美團、滴滴)有取代BAT的趨勢。
隨著穿戴設備科技含量的提升,隨著萬物互聯的實現,將徹底消除從產品價值到傳遞價值之間的距離,產品一生產出來創造的價值就被用戶使用,創造價值和傳遞價值的天平將傾斜。
創造價值越發重要
由於移動網際網路,使產品的價值的傳播鏈被阻斷,與用戶出現最短的距離,創造價值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強,兩端的天平越來越向創造價值傾斜,而對於兩端價值的貢獻者而言,都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