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貨幣的價值最終會被追溯到它作為物物交換的商品時的價值...

2021-01-19 金評媒

來源: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評論   

金評媒(https://www.jpm.cn)編者按:貨幣的價值最終會被追溯到它作為物物交換的商品時的價值。米塞斯認為,只有這樣,貨幣才會具備價值。

許多從未接觸過比特幣的人總會充滿疑惑:為什麼這種神奇的網絡貨幣竟然會有價值?它們只不過是某些人利用電腦編造出來的東西罷了。

考慮到來自金本位者對比特幣的批評,多年來,他們一直推行著這樣的觀念:合理的貨幣必然能被追溯到某些真實的、緊俏的,自身又極具價值的事物上。

比特幣根本不符合上述的要求,不是嗎?

那就讓我們再仔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也許比特幣也滿足這些條件。

六年前(本文寫於2014年——譯註),為了和政府管控的全國性貨幣相抗衡,比特幣首次出現了。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發布了白皮書,文章的結構和語言都傳達出這樣一種信息:這種通貨是為技術人員而非為經濟學家和政治權威設計的。文件的流傳是受限的,因為外行人在閱讀文件時會感到迷惑不解。

儘管人們對它興趣索然,但這並沒有阻擋歷史的進程。兩個月之後,那些持續關注比特幣動向的人見證了「創世塊」的誕生。這是第一批通過分布式帳本產生的比特幣。根據中本聰設定的概念,這種分布式帳本存在於世界範圍內任何想要對其進行操作的計算機節點中。

六年過去了,如今單個比特幣的交易價格達到了500美元,並且還曾創下每個比特幣1200美元的記錄(現在已經遠遠超過這個價格——譯註)。成千上萬線上或線下的機構都接受了這種通貨。在那些缺少龐大的銀行基礎設施的落後地區,甚至在發達的城市,比特幣都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支付方式。就連那些重要的機構,如美聯儲、經合組織和世界銀行以及重要的投資公司都開始重視比特幣了。

在各個城市都能找到比特幣的愛好者。他們都認為比特幣的交易價值將會繼續上升,因為比特幣的供給嚴格受限,並且比特幣遠遠優於政府的法定貨幣。交易雙方的比特幣轉帳不會有第三方的參與。它的交易幾乎是零成本的。比特幣的供給是可預測的。它具備了貨幣的核心特徵:耐久性、可替代性以及可分割性。它創造了一種不依賴於信用和身份以及中央銀行與政府的貨幣系統。可以說,這是數位化時代一個新的體系。

給硬通貨的一次沉痛教訓

對於那些沉浸在傳統的「硬通貨」理論的人來說,整個比特幣理念是一次嚴肅的挑戰。對於我自身而言,我花了兩年時間閱讀有關比特幣的資料,才稍稍對其有所理解。比特幣理念中總有一些東西在困擾著我:你不可能無中生有地創造出貨幣,更不用說僅僅憑藉計算機代碼創造貨幣了。那麼為什麼比特幣具有價值呢?這一定是出了什麼差錯,因為在我們的預期中,貨幣並不是這樣形成的。

然而我們的預期恰恰就是問題所在。我們本應該更進一步關注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貨幣起源理論——不是關注我們認為他寫了什麼,而是要關注他事實上寫了什麼。

1912年,米塞斯發表了《貨幣和信用理論》(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當它首次以德文出版時,這本書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隨後這本書被譯成英文版。《貨幣和信用理論》論及了貨幣的方方面面,然而其最突出的貢獻在於它追溯了貨幣價值和價格——而非僅僅貨幣本身——的起源。也就是說,米塞斯解釋了當貨幣作為財貨或服務時,如何產生自身的價格。隨後,他將這個過程命名為「回溯定理」(regression theorem)。事實上,比特幣滿足回溯定理的每一個條件。

米塞斯的老師卡爾·門格爾認為貨幣本身來源於市場,而非源於國家或者社會契約。當貨幣企業家不斷尋找理想的可用於間接交換的商品時,貨幣便漸漸產生了。為了擺脫物物交換的局限,人們持有某種商品並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用它進行交換。這種商品就成為了貨幣,它是市場上最具有流通性的商品。

但是,米塞斯又補充道,貨幣的價值最終會被追溯到它作為物物交換的商品時的價值。米塞斯認為,只有這樣,貨幣才會具備價值。

這種貨幣價值理論可以將貨幣的客觀交換價值追溯至先前的某個時刻,在那個時刻上,某種財貨作為貨幣的價值消失了,而僅僅具有商品的價值……。如果以這種方式不斷往前追溯,我們最終會達到某個時刻,此時我們會發現貨幣不再具有客觀交換價值(這種價值來源於人們對財貨作為一般交換媒介,充當貨幣功能的評估),它的價值僅包含除了充當貨幣以外,在其他方面具有有用性的價值……。在某種財貨成為市場上一般交換媒介——即獲取該財貨不是為了個人的消費,而是為了能夠交換到其他更迫切需要的財貨——之前,每種商品的價值都來源於人們對其直接效用的主觀評價。

米塞斯的解釋解決了一個長期困擾著經濟學家們的主要問題。它雖然是對歷史進程的一個猜想,但是它完全能夠自圓其說。如果鹽沒有任何使用價值,它能夠成為貨幣嗎?如果海狸皮不能用來做衣服,如果金銀最早不是一種商品並具有相應的價值,它們會有貨幣價值嗎?縱觀貨幣史的任何一個案例,答案很明顯都是否定的。在成為廣泛交易的貨幣之前,貨幣最初的價值來源於它的直接效用。米塞斯通過對歷史的重構論證了這一解釋,形成了他的回溯定理。

比特幣的使用價值

乍一看,比特幣似乎是一個例外。因為除了用作貨幣之外,比特幣沒有任何其他的用處。它不能被做成可供佩戴的珠寶首飾,不能被製作成機械;你不能吃比特幣,也不可能用比特幣做裝飾。它的價值僅僅體現在它能促進間接交換。但是比特幣如今已經成為了一種貨幣。它被運用於人們每天的生活。你能在真實的時間中看到人們用比特幣進行交易。這不是一個神話,這是真正存在的交易。

這樣看來,我們似乎不得不做出選擇。難道米塞斯出錯了?也許我們不得不推翻他的整個理論。或者說他的理論有歷史局限性,並不適用於未來的數字時代。又或者米塞斯的回溯定理證明比特幣只是一場虛無的狂歡,沒有任何可持續的力量。因為我們無法追溯比特幣作為有用的商品的價值。

你不必尋求一些複雜的貨幣理論就能夠了解到人們對比特幣所抱有的恐慌。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對沒有物理形態的貨幣有一種不安全感。當然,你可以將比特幣列印在一張紙上,但是即便你擁有一張印著二維碼或者公共秘鑰的紙,也不能完全消除你的不安。

如何才能克服這個困境呢?這個問題在我的腦海中盤旋了一年多的時間。它讓我大為困惑。我想,難道是因為米塞斯的理論只能用於數字時代前的歷史時期?我曾經贊同過網絡上的猜想,認為如果不是法定通貨的存在並且比特幣能夠代替法定通貨,那麼比特幣根本不會具備任何價值。也許是因為人們迫切需要某種美元之外的貨幣,所以人們對比特幣的需求不再按照米塞斯原有的劇本進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讀到康拉德·格拉夫(Konrad Graf)、彼得·瑟爾達(Peter Surda)和丹尼爾·克拉懷茨(Daniel Krawisz)的作品之後,才豁然開朗。

接下來我將直奔主題說明這個問題:比特幣既是一種支付系統,也是一種貨幣。支付系統是比特幣價值的來源,其會計單位只不過是用價格表現其價值。同時具有貨幣以及支付系統的效用是比特幣最不同尋常的特徵,也是讓大多數評論家摸不清頭腦的地方。

我們習慣上會將通貨與支付系統區分開來。有這樣的思維習慣是歷史上技術限制的結果。我們有美元,同時也有信用卡;我們有歐元,同時也有貝寶(PayPal);我們有日元,但同時也有線上支付服務。在我們所能想到的任何一個案例中,我們的貨幣轉帳都依賴於第三方為我們提供相關服務。為了能夠使用第三方的服務,我們必須同他們建立起「信任關係」,也就是說,必須讓這些機構相信你一定會完成支付。

所以,除非交易雙方有物理上的臨近性——例如我用一美元和你交換一塊比薩時,可以不存在第三方——否則貨幣和支付系統之間始終存在一個楔子。支付系統、第三方以及信任關係在你脫離了地域臨近性時就變得非常有必要了。這就是為什麼維薩卡和銀行等企業和機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能讓你按照自己的意圖使用貨幣。

但問題就在於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使用我們今天所擁有的這些支付系統。事實上,大部分人都沒有辦法獲得這種工具,這是導致世界貧困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財務上被剝奪了能力的人只能被困囿在本土貿易之中,無法將自己的貿易關係擴找到世界範圍內。

創造比特幣的一個主要——如果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比特幣協議將貨幣和支付系統編制在一起。在比特幣代碼結構中,兩者緊密相連。這使得比特幣完全不同於現存的任何一種法定通貨,也不同於歷史上的任何一種通貨。

我們可以閱讀中本聰先生在他的白皮書中的一段介紹性的摘要,了解一下支付體系對於他所創造的貨幣體系而要有多麼的重要:

一個完全的點對點的電子幣能夠在不藉助任何金融機構的情況下直接從一方轉移到另一方,完成網上支付。雖然通過電子籤章能夠部分地實現這一目的,但是只要人們依然需要受信的第三方防止雙重支付問題,其價值仍然會因此遭受巨大損失。於是我們建立了一個點對點網絡來解決雙重支付問題。每一筆交易都會被嵌入到一條不斷延長的,基於哈希(hash)運算的工作量證明的鏈條中,被加上時間的戳印。除非重新完成工作量證明,否則之前形成的記錄無法被更改。最長的鏈條不僅能夠證明其記錄的交易事件的次序,同時也能夠證明該次序來源於最大的CPU算力池。只要控制大多數CPU算力的節點沒有聯合起來攻擊網絡,它們就能夠產生超過攻擊者的最長的鏈條。網絡本身採用了最簡單的結構,信息將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各個節點可以隨意地離開或連接網絡,它們認可最長的工作量證明鏈,以此作為它們離開網絡時的交易證明。

令人感到震驚的是,這段話中隻字未提貨幣單位本身,而只是提到了雙重支付問題(也就是能夠引起通脹的貨幣創造問題)。因此,就連發明者本人都認為創新點在於支付網絡而非貨幣本身。貨幣或是數字單位只是支付網絡的價值的表達而已。它充當的角色只是在時空中吸收和傳遞網絡價值,它只是一種會計工具。

這種網絡被稱為區塊鏈(Blockchain)。它是一種存在於數字雲中的帳本,一種分布式的網絡,任何人在任何時間段都能夠觀察到它的運行。它受到所有用戶的細心監控。它使得世界任何區域的人能夠安全地、不可重複地進行信息點的傳輸,這些信息點都受到一種數位化的產權證明的保護,這就是為什麼中本聰將其稱為「電子籤章」。他發明的數字雲帳本讓產權的認證完全脫離了第三方認證機構。

區塊鏈解決了人們熟知的「拜佔庭將軍難題」(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這是一個有關在較大的地域範圍內,如果存在一個潛在的惡意行動者,那麼該如何協調行動的問題。因為將軍們被分隔在各個區域,他們仰賴報信人傳遞信息,並且這種依賴需要花費時間和信任。沒有一個將軍能夠絕對確信其他的將軍收到並確認了他的信息,更不用說其它將軍所得信息的準確性了。

在網絡上設立一個人人都能進入的帳戶則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帳戶記錄了每筆交易的數量、時間和公共地址。信息在全球範圍內傳遞,並且能夠實時更新。帳戶可以保證系統的完整性並且使貨幣單位成為一種數位化形式的產權憑證。

一旦你理解了這一點,你就能明白比特幣的價值在於與其緊密聯繫的支付網絡,從而你就能找到米塞斯所說的使用價值了。這種使用價值並不在於貨幣單位本身,而在於比特幣所依存的那個出色的、富有創造性的支付體系。如果我們有方法將區塊鏈和比特幣分離開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那麼比特幣的價值將會瞬間下降到零。

概念驗證

現在,為了進一步理解米塞斯的貨幣理論同樣適用於比特幣,你必須理解另一個有關密算貨幣(Cryptocurrency)史的要點。在比特幣發行的那天(2009年1月9日),比特幣的價值的確是零。在發行之後的10個月時間內,它的價值依然是零。儘管交易一直在發生,但是比特幣的價值在這段時間內並沒有任何的增長。

比特幣於2009年10月5日首次出現標價。此時,美元和比特幣的兌換比率是1:1309.03(但在當時仍被認為價格過高)。換句話說,人們對比特幣的估價最初不到一便士的十分之一。的確,如果你在那個時候買了100美元的比特幣,

那麼問題來了:2009年1月9日至10月5日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比特幣最終獲得了市場價值?答案就在於,貿易商、比特幣愛好者、企業家以及其他人都在不斷地試驗著區塊鏈。他們都想確認它是否真的能夠如期運行;它是否能夠在轉帳過程中避免雙重支付問題;一個依靠自發的CPU算力的系統是否真的足以認證和核實所有的交易;那些為認證服務而支付的比特幣賞金能否被傳送到正確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他們需要確定的是這個系統是否能夠完成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也就是不藉助第三方的服務,直接利用點對點的網絡將認證的信息點安全地在各個地域範圍內進行傳遞。

人們花了10個月的時間才對比特幣建立起信心,之後又耗費了18個月的時間使比特幣取得了和美元同等的地位。如果你信任和米塞斯的回溯定理相同的那些考察貨幣前歷史的貨幣起源理論,那麼比特幣的這段發展歷程對你的理解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比特幣並非始終是一種有價值的貨幣。它曾經只不過是一種與帳戶相關聯的會計單位。這種帳戶包含了米塞斯所說的「使用價值」。因此,比特幣滿足回溯定理的所有條件。

最後的陳述

讓我們回顧一下,如果有人認為比特幣如同空中樓閣般毫無根基,認為它沒有作為真正的商品的真實歷史,因此它不可能成為一種貨幣。不管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是個新手還是一個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你都必須向他提出兩個關鍵的要點。首先,比特幣並不是一種獨立的通貨,它只是一個和某種創造性的支付網絡相關聯的會計單位。其次,這個支付網絡以及比特幣只有經歷了真實的時間,在市場環境的檢驗下才能獲得它的市場價值。

換句話說,一旦你解釋清楚了那些令人炫目的技術特徵,那麼比特幣事實上就和鹽、黃金等其他每種貨幣的產生完全相同。人們發現這種支付體系是有用的,並且與之相關的會計單位(指比特幣——譯註)是便利的、可分隔的、可代償的、耐久的以及稀缺的。

於是新的貨幣誕生了。這種貨幣擁有歷史上一切貨幣的所有優良特徵,此外它還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沒有重量、不佔損空間的支付網絡,讓全世界的人能夠不依賴第三方的服務完成交易。

還有另一件事值得你關注。區塊鏈不僅僅包含貨幣,同時還包含了所有的信息傳遞。這些信息的傳遞都需要被保密、認證以及確保其完全的真實性。這適用於所有類型的,依靠點對點網絡完成的合同和交易。想像一下一個沒有第三方平臺的世界——包括人們所能想到的國家這個最危險的第三方機構——想像一下這個世界的特徵,你會地徹底理解我們的未來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如果米塞斯知道了比特幣,他一定會大吃一驚。但他同樣也會洋溢著一股自豪的情感,因為他在100多年前創立的貨幣理論得到了確認,並且在21世紀重新煥發了生機。

(編輯:鄭惠敏)

來源: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評論

以上文字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金評媒立場,禁止轉載。

炫燁 金評媒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數位化時代「物格」將是社會價值的錨定物
    在數位化的虛擬世界,要把真實世界「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社會關係描述清晰,不僅需要闡述生產環節的剩餘價值,還包含流通傳播環節的剩餘價值,不僅是物質世界的「物物等價交換的貨幣,還包含「社會信用指數的現實意義,從理論到實踐來詮釋信息化時代的「信仰與價值」,需要新的數字經濟理論和模型。
  • 如果沒有貨幣,社會還能運作下去嗎?
    可是沒有錢,這個社會能運作的下去嗎,如果能,會以什麼樣的方式運作下去?就好比古代物物交換交換時期,或者更早期,還沒出現物物交換時,人們是怎麼生活的,社會又是怎麼運作的?教科書中的貨幣定義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最重要的作用是保存財富和商品交換,如果沒有貨幣,你從事勞動的收益將難以長久保存。
  • 加密貨幣劃時代發展 虎符Hoo上線小額比特幣
    這裡從貨幣的發展和應用上給大家詳細解讀: 比特幣是貨幣體系的發展的重要方向 我們先回顧下歷史上貨幣體系的發展歷程: 物物交換:在貨幣產生前期,人們的交易靠的是物物交換。如一頭豬換十袋米、一匹寶馬換多少絲綢等等,物物交換一直延續到現在,比如鄉下一斤麥子換四個饅頭,一堆廢品換幾個碗等,簡單直接,不依賴任何中介。
  • 央行論文:用「區塊鏈+人的價值」創新數字貨幣
    在總體研究路徑上,首先確定人的價值總量就是社會經濟總量,人的價值增量的時間積分構成一個時期的 GDP(這個數字自動剔除了中間產品和其他噪音)。 其次是這種函數模型更加明確社會生產的目標與任務。人類的所有經濟活動最終都是為人服務的,是為了提高人的價值。以往我們把商品和貨幣作為經濟發展的目標變量,導致金錢拜物教,甚至是社會發展方向的誤導,導致貧富懸殊,道德危機。
  • 為什麼比特幣擁有長期價值?
    貨幣的職能有以下四點:1)作為交換媒介、2)作為價值尺度、3)作為價值儲藏手段和4)作為世界貨幣。  作為交換媒介-被廣泛接受  比特幣作為交換媒介是受到認可的,已經有多種商品交易可以用比特幣來取得支付。
  • 新貨幣理論與錨定物價指數的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如何科學決定並調控數字貨幣發行量以確保幣值穩定,應成為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最重要的考量,也會日益成為不同貨幣當局在網絡世界展開數字貨幣競爭的關鍵」——央行副行長範一飛。「建議以物價指數作為人民幣之錨」為張五常多年的倡議,並獲弗裡德曼認可。本文認為:貨幣具有支付、儲值兩種基本功能,貨幣的更迭主要圍繞其展開。
  • 孝義:物物交換 開啟貿易新模式
    主持人導語:做生意難免會遇到銷售不暢的問題    無意間楊雪蓮聽說一家名為孝義晉商通易貨中心,可以低成本物物交換換取自己想要的物品時就抱著試一試態度前來一探究竟   據了解,孝義市晉商通易貨中心是通過把傳統實體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創新經營模式,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從易貨信息發布,到易貨信息採集
  • 世界貨幣「大排行」,美元的「價值」排最後?前三「聞所未聞」?
    在普通人的眼中,「貨幣」就是一個「等值交換」的手段。可以用自己本國的「貨幣」,在國內購買「等值」商品。在國際上,一個國家貨幣所處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貨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西泠秋拍丨貨幣的衍變:貝幣、先秦橋梁幣、魚幣、刀幣、原始空首布幣
    貝作為中國歷史上繼物物交換之後最先出現的貨幣 , 從夏商時期至秦就已在中原地區廣泛用作商品交換的等價物。秦朝統一幣制,貝幣在中原地區退出流通領域之後, 雲南長期仍以之為主要商品交換媒介,直至1648年大西農民軍「鑄興朝錢,禁民用貝」後,雲南貨幣制度才逐步與中原統一,《雲南騰越州志》曾這樣記載:「海貝一索值銀六釐,而市小物可得數十種,故夷民便之。」
  • 如何看加密數字貨幣Libra的價值
    Libra的儲備雖然Libra也使用「加密貨幣」的名稱,但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相比,它的最大不同之處是Libra有充足的實物資產儲備作為後盾。因為沒有資產儲備作為後盾,比特幣的價值沒有錨定物,因而它價格的波動幅度很大。比特幣並不適合作為貨幣、電子現金或是全球支付系統的一部分,但它可以作為一個投資或投機工具。
  • 謝作詩:貨幣的邊際效用遞減嗎?
    如果價值主觀就不可以客觀評價,那麼老闆豈不是就沒有辦法評價員工的貢獻了?如果價格不是人們對於物品的邊際評價,那麼商人憑什麼判斷他的售價能夠為大家所接受呢?  一些追隨奧地利學派的朋友承認在不同用途上效用是遞減的——只有一桶水,你肯定用來做飯,第二桶水才會用來澆花,第三桶水才會用來洗車……越是排到後面的選項,其重要性越是低。可是,他們不承認在同一用途上的邊際效用遞減。
  • 數字貨幣——貨幣的第四次革命
    當各種各樣的數字商品、數字服務以及數字資產層出不窮,數字貨幣的出現也就順理成章了。 經濟數位化使得數據總量飛速增長。研究顯示,當前全球數據總量正在以「10年10倍」的速度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約163ZB(1ZB約等於1萬億GB)。其中,中國的數據總量到2020年末預計將超過8ZB,全球佔比18%左右,有可能首次超過美國躍居全球第一。
  • 坎培拉興起「Buy Nothing」活動 物物交換減少浪費
    【環球網綜合報導】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社區居民近日通過臉書(Facebook)網站發起「什麼都不用買」(Buy Nothing)專題活動,與專題成員進行物物交換。隨後,該活動擴大到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20多個國家。該項目除了可以交換物品,還可以譬如請人看房、照顧寵物等人力交換服務。坎培拉「Buy Nothing」專題管理員普勞德福特(Cass Proudfoot)表示:「把你想要丟棄、借出或者分享的物品發布在網上,並提出想要交換的物品。發帖必須合法、有禮貌。
  • 古錢幣中這個最值錢,雖是清朝的,卻價值五百萬
    ) 中國算是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商朝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在商品交換中就已經使用貝幣了,除此之外,還有銅貝、海貝,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貨幣。因此,嬴政滅六國後,統一貨幣當然會以本國的錢作為參照。從此,「圓形方孔」錢真正開始大行其道,影響一直到清代。
  • 請告訴孩子,國家數字貨幣,將這樣改變世界
    在中學課本裡有這麼一句話:「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原始人最開始以物換物,但是隨著文明發展,大家需求越來越多,商品交換越來越複雜,活動半徑越來越大,以物換物就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了。比如,農民拿著稻米去和石匠換石鋤,但石匠卻只想要魚,於是農民就只得先用米去換魚再去換石鋤,萬一碰到漁民住得遠,就更麻煩。
  • 2020金融發展高峰論壇:漸行漸近,數字貨幣即未來
    央行人民幣其實很早就已經開始做了,但是因為最終目標的不明確,後續研究人員因為一些顧慮停了下來。Libra在2019年4月份的推出使得推出電子人民幣變成非常急迫的問題。Libra為什麼出來?追根溯源到比特幣,比特幣的初衷是回到貨幣的本質,貨幣的本質是充當一般等價物,這是它最核心的本質。一般等價物意味著它和其他東西需要做成一個尺碼,它是不變的。作為等價物的貨幣是非常核心的。
  • 兩年內價值將翻五倍?Cosmos與其代幣ATOM的價值分析|貝瑞研究
    *貝瑞研究提示:文中觀點僅供交流探討,不作為直接投資建議。1. ATOM的價值是什麼?11年前比特幣推出時,它以所謂的工作量證明(PoW)共識機制發布。工作量證明機制下,功能強大的計算機通過執行困難的計算來保護整個網絡。只要網絡可以吸引足夠的參與者,它就非常安全。例如,比特幣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計算網絡。但是工作量證明機制具有重大的權衡性。
  • 講座|嚴飛:懸浮時代,商品、金錢與我們的關係
    在這種意義上,商品就是我們人類勞動的產物,這樣的勞動是完全私人的。到了商品經濟的環境當中,人們的勞動就不再是私人的、只為自己和家庭的,我們勞動所獲得的產品,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有了交換的屬性。人們在進行勞動,生產出勞動產品的時候,不僅僅只是考慮自身的需求和目的,還必須要考慮整個市場的需求。只有商品被賣出去之後,它的生產者才會獲得收益,並且通過這些收益再去購買其他勞動者所生產的產品和商品。
  • 當貝殼是貨幣時,人們為什麼不去海邊撿點貝殼?讓自己成為有錢人
    其實,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會使用到銀錠和金條,因為白銀和黃金都是貴金屬,非常昂貴。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白銀是碎銀子,大塊的銀錠、銀元寶其實是作為貯藏貨幣使用的,古代沒有銀行,人們一般把巨額財富換算成黃金、白銀收藏起來,埋在地底下,有些白銀和黃金被埋藏起來之後,因為各種特殊的原因,被原來的主人遺忘了,於是,就被現代人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