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李喬宇
疫情推動了社會生產、消費模式的轉變,加速了企業數位化的進程。面對新的變化,航天信息結合廣大企業遇到的難點、痛點,整合企業從合同籤署、財稅業務到遠程辦公、檔案管理等全流程的需求,快速推出了30餘款智能產品和「雲產品」,包括代帳、記帳、財稅諮詢、稅收籌劃、線上直播等,為企業打造全程電子化的「管家式」服務。
在航天信息黨委書記、董事長馬天暉看來,這是航天信息攻堅克難,圓滿完成的又一次「大考」。
20年繳稅122億元
馬天暉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疫情期間航天信息持續面向企業用戶提供高質量服務。
據統計,疫情期間,辦稅大廳70%以上的納稅人都選擇使用航天信息建設的智能微廳等智能自助終端進行稅務業務辦理。此外,航天信息在疫情期間持續推出電子合同、視頻會議、線上財稅業務培訓等在線辦公解決方案,活躍用戶數比往年同期增長了150%。
這並非航天信息首次應對「大考」。2019年4月1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9年深化增值稅改革的工作安排和工作要求的26天後,航天信息火速為700多萬戶一般納稅人完成系統更新升級,助力國家減稅降費的好政策第一時間落實到企業。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航天信息歷時4年的研發成果——旅客自助通關設備通過了實戰檢驗。4年間,航天信息自助通關項目團隊申請專利24項,在深圳、珠海、廈門、琿春、順德等地布局500餘條自助通道和300多臺邊檢用自助設備。
馬天暉告訴記者,「航天信息始終堅持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國計民生。」自正式成立至今的20年裡,航天信息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76億元、上繳國家稅收122億元,累計向股東分紅59億元。
迎接「雲產業」爆發元年
日前,航天信息正式宣布,愛信諾企業服務平臺全新上線,將探索平臺經濟下的商業模式。據介紹,愛信諾企業服務平臺將聚焦企業網際網路服務,以票、財、稅服務為特色,致力於提供企業經營全鏈條、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服務和開放生態。
愛信諾企業服務平臺的發布,也折射出航天信息商業模式的轉變。過去,航天信息採取「產品+服務」模式,而今逐步升級到「平臺+產品+服務」模式。在融入了「平臺」的商業模式中,航天信息依託平臺連接核心價值的提供方和客戶,滿足客戶需求、提升客戶體驗、降低交易成本;依託產品和服務,以對客戶的價值創造實現對自身的價值創造。
「我們希望能夠以財稅業務為核心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以實際需求為導向,為企業提供財稅應用、供應鏈融通、企業風控、法律法規等多項應用及服務」。談及新產品,馬天暉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我們期望,愛信諾企業服務平臺能成為一個連接器,連接生態夥伴、連接供應鏈上下遊、連接千萬企業」。
馬天暉告訴記者,當前,信息技術產業迎來了歷史性機遇,以5G、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興技術正密集突破、加速迭代。數位技術、產品、服務正在迅速向各行各業融合滲透。
「2020年是『雲產業』爆發式成長的元年。」馬天暉認為,「突發的疫情對產業、行業、企業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信息產業也不例外。與此同時,也催生了行業的轉型與重構,創造了新的需求和場景、新的產業鏈組織模式、新的經營管理和生活方式,特別是整體加速了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雲化發展進程。」
馬天暉告訴記者,航天信息正組織研究並部署「雲業務」模式發展方案,不斷提升整體服務能力,朝著成為國際一流的信息產業集團的發展願景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