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N商業研究以洞察區域需求策研服務中小型原創商業體、街區為核心業務的創新型組織,我們擅長設計打造具有獨特屬性的差異化實體商業空間文化標籤,服務中小型傳統商業物業轉型升級,通過新零售,新餐飲,新市集,新文旅,新體驗的5新需求模型,賦予商業投資標的獨一無二的內容和價值。
今年是實體商業異常艱難的一年,多個不利因素疊加導致全產業鏈大蕭條,上遊第二產業市場萎縮傳導至就業人數最大的第三產業,在第三產業中商業地產因為船大難掉頭,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一步步的擱淺甚至觸礁。
在TBON的商業模型中,商業地產的價值分為3個部分:土地價值、建築物價值和商業流通價值。土地價值和建築物價值在城市化進程後期已經變得相對穩定,浮動比較大的往往是商業流通價值.
作為商品和服務售賣的場所,大部分實體商業屬於零售行業,是銜接產能、通路和終端消費的節點。
過往商業的價值往往體現在信息不對稱渠道壟斷。這兩年電商的崛起,產生了一種假象:消費者獲取信息和商品的渠道越來越扁平化,但是根據TBON對幾個大型平臺的數據追蹤,扁平化的背後其實是平臺鎖定消費者後對通路的壟斷和供應商的壓榨。
很多實體商業對電商畏之如虎,談之色變,其實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我們回顧一下電商平臺的崛起就會知道,在早期這些平臺通過大量的補貼在消費者心中製造了一個「低價」的假象,獲取了巨量流量後用大量的訂單「以價換量」壓榨供應商。
從TBON視角看來,電商平臺雖然為為消費者提供了選擇便利、多樣的流通價值,但是這個價值並不足以支撐其現在獲得的巨額利潤。德不配位,價值回歸是遲早的事情。
反過來看實體商業在流通鏈條中的收益比例,實際上已經持平或低於電商平臺。在價值創造上,比電商平臺更有優勢。
一個商品或者服務,對於消費者來說有兩種價值:生產流通成本和附加值。商品價格和成本相對固定的情況下,商業價值創造來源於附加值。
我們很清楚的定義了商業價值創造是為消費者帶來的商品或服務的附加值。實體商業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而且是電商做不到的,比較典型的是空間價值創造。
同樣是多樣化的產品售賣,在頁面上瀏覽跳轉與在實體門店購買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有的商家開始嘗試線下體驗線上購買,以凸顯自己與潮流接軌。
在哪裡購買,用第三方支付還是銀聯現金並沒有什麼不同,區別在於實體門店提供了更為真實的體驗感。連離網際網路最近的蘋果、小米和華為也要在實體商業頻頻開店。如果小米堅持早期的線上售賣模式,就不會達到現在的出貨規模,反映出的就是實體門店商業的價值所在。
大型綜合性商業是空間價值的聚合體,它在為小米、蘋果們創造用戶體驗價值的同時,聚合型商業本身可以通過空間的多元設計和使用創造出更大的商業附加值。
回歸到我們對於商業附加值的定義:這些價值完全歸屬於消費者,價值越大,消費者獲得越多,商業的人氣就越高。
這裡我們僅從價值回歸的角度闡述了商業空間設計創造價值的基本邏輯,實際操作上還有很多的細節和方法,有興趣了解的朋友可以與北京巖嶼諮詢溝通。
商業空間規劃設計,商業主題街區創意設計,主題街區策劃設計,餐飲廣場街區設計運營,風情文創街區策劃設計,美食廣場策劃設計運營,微度假商業設計,輕文旅商業策劃設計運營,美食風情街區策劃設計運營,社區型商業設計,文化主題型商業設計,街區型商業設計,地標型商業設計,餐飲娛樂型商業設計運營,舊改型商業設計,室內生態雨林瀑布景觀商業空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