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水產養殖,話說適用方法。
文章嚴謹求是,力求通俗易懂。
#水產養殖#在漁業生產上,為了合理利用各個水層和各種天然餌料資源,就必須採取多種類的魚類混養的養殖方式,以期獲得儘可能高的魚產量。養殖水體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水體空間,在這個空間的上層、中層和底層中,各種物理、化學性質有很大差異,天然餌料種類和數量在各水層中也很不相同,因此,魚類的「混養」是最科學的,也是中國水產業池塘養魚的特色和核心技術。
(典型的四大家魚混養)
科學性的"合理混養"
魚類混養是一個立體生態環保工程,通俗理解就是一個立體養魚:草魚、鯿魚(武昌魚)清除池中雜草,鰱鱅(花白鰱)是水質清潔工,控制水的肥度,鯉魚、鯽魚、青魚清理殘餌並除食螺蚌,肉食性魚類(鯰魚、鱸魚、翹殼等)消滅野雜魚。各類魚分居各自的水層,利用各自的食性,充分發揮魚塘的最大功效。
混養的魚類要根據魚類的食性和習性,選擇彼此爭食較少,且相互有利的種類,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才是具有科學性的"合理混養"。巧妙利用各種魚類生活習性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在主養品種中適當套養部分有利的品種,達到調節水質、防治病害、以魚養魚的目的。
(魚類混養大家庭:通俗理解就是一個立體養魚)
肉食性魚類套養的爭議
雖然魚類合理混養是一個非常好的養殖模式,傳統的混養理論裡少有套養肉食性魚類的理念。原來的水產養殖本來大多屬於粗養模式,產量低,生活水平不高,或許有點小雜魚倒還是難得的美味。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高了,但對於小雜魚的美味可口仍然是人們的追求。但是,由於人們的觀念沒有轉變,認為小雜魚是額外產品,價值低不值錢,甚至市場上只作為"貓魚"(餵貓的魚)兩三元一斤看待,即使有識貨的人捨得出錢購買,也大不了出過十元十多元一斤購買。
(小野雜魚)
殊不知,我國常見的幾種小雜魚類,素有"萬年鰺"之說,也就是說,一萬年都長不大的魚。並且,你別以為這些魚的生命力很強悍,其實這些小雜魚比我們現在的主養魚類還小氣得多,稍有缺氧就弱不禁風,生長慢,產量又低得嚇人,真正以這些小雜魚的實際應有的價值來說,沒有三五十元一斤的價格是完全沒有一點生產意義的。因此,為了清理"劣質"的小雜魚,讓養殖魚類有一個合理、舒適的"家居"環境,套養肉食性魚類才被提上桌面,也是目前漁業養殖的一個「新異」理念,但是,有人反對,也有人贊成。
(小雜魚:難得的美味)
套養肉食性魚類:反對的人的擔心!
看到大口鯰能吃下一兩斤的草魚(這條鯰魚應該是一二十斤的體重),還有看到肉食性魚類在捕食時的野蠻兇殘,這些印象就給了我們一個"毛骨悚然"的感覺。因此,反對套養肉食性魚類的人意即:肉食性魚類吃魚太兇了,特別是大口鯰,大小通吃,令人生畏!認為要傷害好多主養魚,得不償失。
(招財貓魚,又名紅尾鯰、紅尾鴨嘴魚、狗仔鯨等等,在飢餓狀態下幾乎能吞下一切比它嘴小的東西)
把套養肉食性魚類當成洪水猛獸,哪怕眾多的野雜小魚嚴重耗氧(小雜魚的耗氧率很高),而且搶料嘴饞,並且對釣魚騷擾嚴重。但仍然會有一些人寧願滿塘滿庫的野雜小魚成群結隊,也不投放適當的肉食性魚類來"清雜除野",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直面且應探討的問題。
(野雜魚---鰺子魚)
一般的肉食性魚類長勢都較快且肉質美味,因此,肉食性魚類的快速生長以及稍高的市場價值,遠遠超過了它所傷害掉的主養魚類的"經濟損失"。另外,肉食性魚類大多是"有胃魚",當它們吃下一尾魚(不論大或小)後,一般要等待它所吃下的魚體在肚(胃)子裡盡其骨頭和肉體吸收消化完了以後,才會吃食下一尾魚,這和我們人類一樣吃飯是有頓頭(次數限制)的。因此,人們以為一條吃"肉"的魚要吃很多很多的魚的說法是被誇大了的。比如:嚇人的大口鯰魚就是這樣,也許吞下一條魚以後,可以管它十天半月不吃不喝。
小雜魚---鰟鮍(菜板魚)
套養肉食性魚類的兩個作用:清雜除野,吃弱除病。
適度的套養一點肉食性魚類何嘗不可,因為大多數的肉食性魚類屬於底層魚類,影響較多的也是其它的底棲性魚類為主,比如野雜魚、鯉魚和鯽魚等。但是,畢竟套養的肉食性魚類的佔比很小,一般也就是一畝二十至五十尾不等,即使要吃掉主養魚類也是少量的。但它們(肉食性魚類)主要的還是吃掉的仍是以野雜小魚和病魚弱苗為主,因為捕食野雜小魚和病弱魚體的能量消耗比追食強健的主養魚類輕鬆得多,何樂而不為。所以,大可不必擔心得不償失。
(嚇人的大口鯰)
我們套養肉食性魚類,有一個不為人們所關注的一個現象:一個養魚水域難免會發生一定的魚病病情,魚類在發病前一般都會有一些抵抗力或者免疫力較弱的個體,率先會染病致弱,最後才會引發大面積流行或暴發。在這個時候,套養的肉食性魚類便會派上用場,它們會搶先把弱不禁風的病魚弱苗吃掉,在此關鍵且敏感的時刻,掐斷魚病的傳染鏈條,讓魚病暴發的源頭被扼殺於萌芽之中。
鱖魚(桂魚)
鱖魚(桂魚)
我們平時可以觀察到:套養有肉食性魚類的養魚水體,傳染性魚病的暴發概率小得多甚至不見發病,因為沒有發病的載體了,也沒有傳染的源頭了。因此,套養肉食性魚類的的兩個作用,除了會增加生產價值增收外,「清雜除野」是其主要功能,「吃弱防病」的作用也不能小看。
(加州鱸魚)
合理的肉食性魚類套養
現行的肉食性魚類,常見的大致有:鯰魚,鱸魚(加州鱸魚),鱖魚(桂魚),鮊魚(翹嘴紅鮊、翹殼),烏魚(黑魚),馬口魚等等。還有黃辣丁以及一些其它魚類也可以吃食一些小雜魚,但它們只能說是"兼食"而已並非主食。另外,非主養的螺螄和河蚌也應歸於"野雜"水生動物,它的剋星是青魚,因此,青魚也應在套養的"肉食性"魚類之列。青魚連螺蚌硬殼都吃得下,有些人便說或猜測青魚會吃魚,但是,至今未見有"青魚吃魚"的現場,也沒有"青魚會吃魚"的報導和記載,所以,吃飼料和吃螺蚌才是它的主業,只不過可以將青魚稱為"非主流的肉食性魚類"。
青魚(青棒、螺螄青)
如果你怕套養的肉食性魚類對主養魚類傷害過大,除了大型的大口鯰不去套養外,特大型的鱤魚更不能套養,可以套養小型肉食性魚類,比如加州鱸魚、鱖魚、翹殼、烏魚等,在一個生產周期中因個體長不很大,對人工養殖的魚類傷害性一般都非常小。如果仍然害怕對主養魚類傷害過大,那就在此推薦馬口魚套養應該就可以放心了。
(馬口魚戲蜻蜓)
馬口魚是一種小型魚類,平常個體大多在二三兩或者半斤左右,少有一斤的個體,肉質好,易垂釣。因其口兩側各有一凹陷,恰與上頜前端和兩側的凹凸處相嵌合,故名馬口,即吃飼料又吃野雜小魚小蝦,無論主養還是套養,都是可以大力推廣且值得養殖的種類。
(人與青魚)
結尾
當下,很多庫湖、老塘、多年未乾塘清池或者加水時過濾不嚴,致塘中非人工養殖魚類或者低價值魚類(如小土鯽)或者毫無價值的野雜小魚多如牛毛,只有套養適度的肉食性魚類來"搶殺",其它別無它法,讓吃"肉"的魚吃掉野魚,吃掉雜魚,吃掉病魚,吃掉死魚,吃掉不要的魚,把低價值轉化為高價值,把有害轉化為有利,豈不是兩全其美!套養肉食性魚類是科學養魚的一個內涵,值得倡導!#養殖#農村養殖業#
(小雜魚---青鱂)
(備註:本文原創劉文俊,內容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於網絡資料,如有異見告之即改或刪)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更多內容敬請關注西南漁業網,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加微友ycsh638或留言或評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