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5.2億的專利申請花了7年時間,高校專利轉化究竟有多難

2020-08-13 高校科技進展

2019年5月,一條有關一個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聞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山東理工大學一位教授的一項技術專利竟然賣出了 5.2 億元的天價!其中 80%,也就是價值 4 億多元的收益,歸這位教授所屬的科研團隊所有。

但在成功的背後,科研團隊前後歷經了七年的專利申報,實現轉化的過程更是發人深思。

這項科技成果主要是一種新型無氯氟發泡劑技術——聚氨酯化學發泡劑技術,由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教授帶領其科研團隊歷經 10 餘年研究完成。

聚氨酯泡沫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由於保溫性能好,小到家裡的沙發、床墊,大到計算機構建、汽車內飾、天然氣管道、甚至太空飛行器都需要用到。多年以來,發泡劑技術一直被發達國家壟斷。

傳統的物理髮泡劑已經更新四代,但仍然含有氯、氟等滷素。而畢玉遂教授研發的新型無氯氟化學發泡劑,不僅打破了國際壟斷,更解決了讓所有人關心的環保問題,有可能來擺脫氯元素,或者氟元素的依賴。

氯氟烴對大氣臭氧層有極強的破壞作用。《蒙特婁議定書》國際公約規定,2030年以前全面禁止所有含氯氟烴類物質的生產和使用。這意味著,淘汰氯氟烴勢在必行。

由中國科學院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中,新型無氯氟化學發泡劑未檢測出氯元素、氟元素,而ODP(臭氧消耗潛能值)與GWP(全球變暖潛能值)兩項指標檢測結果均顯示為0,大大低於目前使用的2代、3代、4代物理髮泡劑,其餘各項指標均符合我國和歐盟各國的相關標準要求,而且成本更低。

檢測結果

事實上,早在2003 年,畢玉遂教授便將科研目標鎖定在新型發泡劑技術的研究上。經過 7 年艱苦攻關,他帶領團隊研製出用化學方法生產聚氨酯泡沫的發泡技術,達到了不產生含氯氟元素物質的領先技術水平。這一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既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前景,又具備完美的環境效益預期。

然而,這一科技成果卻無法實現商業化運營,主要是因為一直沒有完成專利保護的申請。

專利保護申請的艱難歷程

從 2010 年實現技術突破起,科研團隊就啟動了專利申請,然而過程非常艱難,畢玉遂教授團隊嘗試了各種方式,都未能實現在保證技術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實現轉化。

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直未能找到一家既懂智慧財產權保護,同時又熟悉發泡劑技術的專利服務機構

因為成果持有方認為,如果專利服務機構工作不專業、 保護不得力,只要洩露「無氯氟」「化學法」等幾個關鍵詞,國外同行就會利用其技術積累和專利體系優勢開展反向研究,迅速破譯這項技術。

而技術突破後,實驗室電腦遭遇盜竊的經歷,使得研究團隊對專利申請更加謹慎。

隨後, 團隊為了技術保密,申請了 4 項國防專利。

而一旦被授權未經國家許可,任何人不得實施轉化,技術成果又有束之高閣的可能。

因未獲得專利保護,三年時間裡,團隊在向 企業推薦技術的過程中,因無法透露技術細節,使企業無法評價其技術前景,最終也未能成功實施成果轉化

2013 年,科研團隊求助學校領導層,聯繫山東省科技廳和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通過專家協助,申請了兩件簡單的外圍專利之後,專利推進工作又被迫暫停了。

這次專利申報中斷主要是由於技術保密,並缺少論文支撐,不能對其技術前景進行有效預測分析,專家們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因此,無法對科研成果進行科學評價。

至此,這一新型發泡劑技術也成了業內比較知名的「非共識」技術。在一次次協調、溝通之後,兩仍然未達成一致意見的評審。

2016 年初,時任山東理工大學副校長的王學真給國務院寫信,詳細說明「無氯氟聚氨酯發泡劑」的有關情況。

2016 年 4 月,國家知識產權局派出調研組來到學校考察, 經過調研討論,做出了「強化專利布局,擴大保護主題,從全球範圍內著眼」,最大限度保護科研成果的建議。

此後, 迅速選調專業人員成立智慧財產權服務團隊,各方密切配合,撰寫了核心技術的專利申報書,最終完成了4件國內核心 發明專利和1項 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專利合作協定)專利的申請工作。

該技術成果前後申請38件國家發明專利,其中2件獲得了專利授權,2件PCT專利申 請。

有了核心技術專利,2017年4月,山東理工大學與一家新材料生產企業籤訂《專利技術獨佔許可合同》,以5.2億元轉讓發泡劑技術2項專利,實現了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 聚氨酯化學發泡劑技術正式開啟產業化進程。

根據山東理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管理辦法,畢玉遂教授團隊將獲得4億多元的收益,至此,這一高校科技成果得到了圓滿的結局。

此項專利轉化暴露出的問題

該技術自2003年啟動研發,歷經7年多的攻關取得重大突破,但從實驗室走向企業進行產業化,前後卻又花費了長達7年的漫長探索,恰恰表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上依然存在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

中介服務機構門類不全,專業水平亟需提升

首先,中介服務機構的門類不齊,該技術在申報專利時發現,幾乎找不到一家專利服務機構符合其「既懂智慧財產權保護、又了解發泡劑技術」的要求。

其次,中介服務機構的專業水平亟需提升,主要是專利申報服務能力不足, 具體表現在:

專利布局不夠精準、專利申報書撰寫的專業化水平不高、專利授權後對科研成果權益的保護力度不足。

而國家知識產權局組建的專業服務團隊經過調研,通過強化專利布局,擴大保護主題,科學合理擴大「專利保護圈」,完成了4件國內核心發明專利和1項PTC專利的申請;專利申報書也從初期外圍專利證書的薄薄幾頁,到最終核心專利書超過200頁;最重要的是在專利的完備度上,最大可能地減少了專利漏洞,降低被侵權風險和維權成本。

專利申請過程中的信任無法有效建立,依靠政府信用背書

在現有的專利申請制度體系框架內,高校及其科研團隊、科技中介機構、科研成果評價體系、行業企業之間仍然存在合作信用未建立的問題。

本案例作為一項非共識性技術,不僅缺乏公開發表的論文、行業信息等方面的材料支持, 而且其技術特點也使科研團隊無法向他不信任的中介機構、專家團隊、意向企業等合作方詳細說明其相關的技術細節,這從團隊申請國防專利時的心態、申請外圍專利時的顧慮 可見一斑。

因此,在「技術支撐信息—技術評價—專利授權」 之間就形成了一個三方的循環。雖然,學校和科研團隊多次向科技主管部門尋求幫助,科技部、環保部等多批專家也分別到學校進行調研工作,但是,由於技術需要保密, 在缺乏論文、數據等支撐材料的情況下,評審專家們無法完全統一意見,最終均無法獲得專利認可授權。

最後,團隊不得求助政府,在經政府批准後,由相關部門派出專人組建專門專家團隊,在微觀專利導航的指導下,才使得發泡劑技術獲得了國家和國際專利。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全鏈條服務專業水平有待 於進一步提高

被畢教授稱為「能獲諾貝爾獎的」發泡劑技術既有廣闊市場前景,又符合環保標準,按理應該很容易被企業接受實現轉化。

然而,在獲得技術專利之前,因為科研團隊未向企業披露相關技術細節,與多家企業接洽後均未能達成合作意向。

因為信息不對稱,企業無法評價該技術是否符合自身技術升級需求,對技術價值也無法做出合理判斷,這又轉回到了專利申報環節。

只有獲得專利授權,才能公開技術細節,再與相關企業開展談判,最後達成轉化合作協議。本案例凸顯出了當前高校與產業行業的技術轉化供需對接機制面臨的不足問題。

高校的科研成果如果未經專利認可,企業則無法有效評價其技術的市場價值,對其技術成果的需求動力不足,從而導致校企雙方錯過了技術研發初期的合作可能性,既延緩了科研成果的推進節奏,又增加了雙方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

與此同時,此類校企技術對接基本是由科研團隊在聯繫接洽,高校相關部門機構參與不夠。

如何暢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

通過山東理工大學的專利技術轉化案例可知,要想提高高校科技成果在專利申請、轉移轉化等方面的效率, 應在明確各相關主體的職能定位的基礎上,以系統構建的思維,明確各主體發展方向,修訂相關政策制度,營造有利環境,切實暢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

明晰轉化鏈條上各主體職責定位,確保形成銜接 順暢的體系

政府作為行政主體,應該通過修訂完善法律,制定適宜政策,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打造有利環境,並授權或委託各類行政部門、行業協會制定行業技術標準, 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諸如資金、法律、人才、技術標準等方面的服務和支持。

高校及其教師群體作為科研主體主要承接各類科研任務、技術攻關項目,在各項目委託人資助或自主籌資的基礎上開展研發,獲得科技成果。

高校作為主管單位應該依據現有法律政策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激發有能力的教師積極參與科技研發、校企對接、轉化實施等成果轉化工作。

市場主體主要包括對科技成果有需求的企業和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前者需要運用新技術成果提升產品競爭力以保持或提升營利能力,後者主要從事轉化中介服務,主要負責對接各類主體,為技術需求方尋找合適技術,為現有技 術成果尋找具有合作意向的對象。

發揮高校人才集聚優勢,加強中介服務機構專業化建設

首先,高校擁有大量的科學家和技術專家,積累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對科技成果的技術價值和前沿發展最清楚,通過制度改革釋放人才紅利,引導各類專家積極參與做強技術諮詢、服務指導的大市場。

其次,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不只是進行技術供求對接,還需要法律、金融、風險管理、智慧財產權保護、人力資源管理等眾多不同類型的中介機構的協同。同樣,高校在上述領域擁有數量眾多的專家能手,可挖掘資源潛力巨大。

當然,理想的轉化效率都無法離開市場化的運作模式,上述要素的集合和有效運轉都需要在市場環境中進行配置和調節,這就要擺脫政府行政命令式的單向推動,改為以 利益為紐帶通過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實現。

因此,政府部門需要釐清各主體關係,設置好各主體市場參與規則,在實踐中不斷修訂完善規則,通過探索,逐步將科技成果轉化環節推向市場。

完善法律政策體系,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的適宜環境

案例折射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高校、中介機構和評審專家等在專利申請中的信任和誠信問題,技術發明人始終難以消除疑慮而向中介機構和評審專家披露相關技術細節。

而建立主體間的信任離不開完善的法律法規建設,不能奢望任意一項專利申請都能獲得國家部委的背書,以此建立起合作誠信。

因此,政府部門需要從專利侵權行為的確定、 專利侵權的懲罰等多個方面儘快出臺具有可操作性的細化法規,以建立專利申請委託代理人彼此間的信任與誠信。

加快試點探索,推動高校轉化機構的市場化運行

國家要加快試點建設,探索其市場化運營規律,摸索問題,總結經驗,再對相關法律政策進行協同調整。

與此同時,要逐步加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專業從業人員隊伍建設,從政策的層面上明晰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概念及其重要組成,並對其貢獻如何界定儘快出臺指導性原則以便高校有法可依。

引導高校內部教職工向轉化機構流動,以此提高成果轉化機構工作人員、科研成果行政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本文整理自中國高校科技雜誌:如何暢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_以一項技術專利成功轉化為例_徐明波

來源: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相關焦點

  • 價值5.2億的專利申請曲折路,如何讓專利轉化變得簡單?
    2019年5月,一條有關一個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聞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山東理工大學一位教授的一項技術專利竟然賣出了 5.2 億元的天價!其中 80%,也就是價值 4 億多元的收益,歸這位教授所屬的科研團隊所有。但在成功的背後,科研團隊前後歷經了七年的專利申報,實現轉化的過程更是發人深思。
  • 價值5.2億的專利申請曲折路——無氯氟發泡劑
    2019年5月,一條有關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山東工業大學教授的一項技術專利以5.2億元的天價成交!其中的80%,即收入超過4億元人民幣,屬於該教授所屬的研究團隊。  但是,在成功的背後,科研團隊經歷了七年的專利申報,實現轉型的過程更加發人深省。
  • 中國研發世界唯一發泡劑:用10年榮獲4項專利,別國想用要花5.2億
    中國有一項核心技術誕生了,世界上只有中國掌握了這項技術,如果國外誰想用它的話,就得花5.2億買,國內很少有專利能賣那麼高的價。這個專利名稱特彆拗口,叫做「非氯氟烴聚氨酯的新型化學起泡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國內缺乏核心技術,中國的聚氨酯行業已經為外國支付了很高的專利費用。
  • 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行業技術發展現狀分析 專利申請總量...
    中國衛星導航專利年度申請量持續增長,尤其是最近3-4年專利申請勢頭強勁。2019年申請量雖有所下降,但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公開時間),專利累計申請量(包括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已達到74897件,保持全球領先
  • 深圳先進院去年PCT專利申請366件 超過眾多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
    366件超過眾多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實現轉讓收益4.6億元 深圳特區報2020年4月26日訊 記者昨日獲悉,2019年,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專利申請總數達到1516件,PCT(《專利合作條約》,專利領域的一項國際合作條約)申請數366件,智慧財產權投資實現股權轉讓收益4.66億元
  • 國際專利申請,深圳大學世界第,3,中國第2,超過哈佛、麻省理工
    說到專利,相信不少朋友都知道,這個專利好處是大大的,對職稱有提升,對工資有幫助,大學生可以保研,高中生可以走自招,因此國內不少人都瘋狂的申請專利,短短幾年內,國內專利就砸了牌子,基本上專利就是掏錢就可以申請上。不過國際抓力可是沒有那麼申請的。咱先來看看專利的用處。
  • 如何促進人工智慧大數據產業高價值專利培育轉化?聽聽專家怎麼說
    據介紹,拍賣會共對9個智慧財產權包進行了公開拍賣,包括4個發明專利包、5個註冊商標包,共涉及智慧財產權共26項,起拍價由200萬元至400萬元不等。經激烈競逐,整場拍賣會成交總額達2970萬元。其中,專利起拍價總計1400萬元,實際成交金額1610萬元,總溢價率15%;商標起拍價總計1100萬元,實際成交金額1220萬元,總溢價率11%。
  • 專利代理人:名氣不大年薪高達二三十萬
    這個職業就是「專利代理人」,堪稱企業財富的「掘金手」。 目前在我國,專利代理人不足1萬人,我省約有200人,其中八成集中在武漢。去年一年,我省專利申請量突破5萬件,按照每個代理人一年代理 100件專利申請來計算,我省大約需要 500名專利代理人。目前人才缺口相當大。
  • 海南海藥:籤署專利轉讓合同
    海南海藥:籤署專利轉讓合同 時間:2021年01月06日 17:36:31&nbsp中財網 原標題:海南海藥:關於籤署專利轉讓合同的公告華東理工大學基本情況介紹: 華東理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高校,學校建有「生物反應器工程」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超細粉末工程」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多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果轉化方面在全國高校中位居前列,有較強的研發實力和充足的成果轉化經驗
  • 堅持專利優先 突出轉化運用導向——2019年福建省專利獎揭曉
    日前,2019年福建省專利獎揭曉。根據《福建省專利獎評獎辦法》規定,堅持以促進實際轉化運用為導向,專利質量高、轉化運用突出的要優先、重點獎勵。據悉,福建省政府於2010年設立福建省專利獎。2010年—2015年以及2017年,省專利獎已評選7次,共評選出獲獎專利305項。2019年度專利獎獲獎項目主要來源於福建省的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領域,44項獲獎專利的專利權人和發明人以企業為主,對進一步促進專利成果交易轉化,提升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和管理水平,服務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起到了積極作用。
  • 感恩祖國,匯總2020年逝世的二十幾位院士所申請的專利
    本文僅代表個人以匯總已逝院士所申請的專利以表緬懷之情!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2020年1月4日,蔣洪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根據2020年3月北京師範大學網站顯示,孫儒泳撰寫和參與撰寫的專著、譯著、高校教材等共16種,在中國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10餘篇。暫未查詢到發明專利。
  • SpaceX不申請專利?起底馬斯克商業帝國下的「專利軍團」
    No在馬斯克看來,專利往往是為了扼殺進步,更像是大公司鞏固地位的方式,讓法律界的人更富有,而不是真正的發明家。他認為科技的引領並不一定需要專利。這與他剛開始創業時的想法正好相反。彼時,1995年,Musk創辦在線地圖公司Zip2,他認為智慧財產權和專利對科技型公司很重要,是防止競爭對手模仿和技術竊取的主要手段。
  • 2018-2020年全球數字醫療專利TOP100發布
    12月31日,國促會數字科技發展工作委員會(下稱「國促會數科委」)與零壹財經聯合發布《2018-2020年全球數字醫療專利TOP100》,2018-2020年間,全球數字醫療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3個國家分別是中國(2.31萬件)、美國(0.91萬件)和日本(0.27萬件),排名前三的企業分別是平安集團(1074件)、飛利浦(1021件)、強生公司(535件),平安集團以
  • 諾貝爾化學獎背後的專利大戰,百億美元市場將花落誰家?
    這項技術有著「上帝的手術刀」之稱,使科學家有辦法精準對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進行編輯。儘管8年過去CRISPR仍在臨床階段,其廣泛的應用潛力依舊獲得各界重視。但講到CRISPR基因編輯,還有一個人我們不得不提,那就是華裔科學家張鋒,他與此次獲獎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Jennifer Doudna並稱CRISPR三巨頭。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背後的專利戰
    2020年10月7日,諾貝爾化學獎揭曉,頒給了兩位女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 和Jennifer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編輯領域的開創性的貢獻。兩位科學家在2012年發現了有著「基因剪刀」之稱的CRISPR-Cas9。這一發現讓科學家從此能夠自如地編輯生物基因,在藥物開發、疾病領域有著廣泛的前景。
  • 曼徹斯特大學石墨烯專利特點、專利運營分析及與中國合作的思考
    2014年,英國再投資6000萬英鎊在曼徹斯特大學成立石墨烯工程創新中心(GEIC),打造新的尖端石墨烯研究設施,以開發和維持英國在石墨烯及有關2-D材料方面的世界領先地位。GEIC目前已與多家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有效地推動了石墨烯創新成果轉化。曼大的石墨烯研究在智慧財產權管理保護與運營上都非常成功。
  • 聚矽氧烷洗護髮專利申請現狀分析
    由於發明專利申請滿18個月公開的制度以及資料庫數據更新相對滯後,2013年以後的統計數據因客觀原因可能存在不完整情況。不過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含有聚矽氧烷的研究仍會維持一定的專利申請熱度。洗護髮市場呈現出國外企業領跑的現象,為此筆者對申請人的整體情況進行了重點分析。
  • 【專利】華為公開一種新型手機外觀設計專利;小米又申請了兩個環繞...
    1、【專利解密】變廢為寶 松下可充電電池剩餘性能評價方案2、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公開一種新型手機外觀設計專利3、小米又申請了兩個環繞屏設計專利:這次能最終量產嗎?4、比亞迪公開 「太陽能電池」相關專利,提升光電轉化率5、華為公開「基於區塊鏈網絡的聯合學習方法」相關專利
  • 【集微發布】中國半導體行業專利百強榜出爐
    例如,排名第三的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2018年開始主動向國際巨頭Intel打響了FinFET技術專利維權的「第一槍」。所以,如何更好的挖掘中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半導體技術上的積累,加快轉化,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實現自主可控發展的關鍵一環。三是半導體產業鏈企業專利實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 CRISPR全球專利布局解析
    張鋒購買了快速申請通道,捷足先登拿下了此項技術的專利。近幾年基於該項技術在基因編輯領域屢獲佳績,成為一哥,也是諾獎的熱門人選。Doudna 針對張鋒的真核細胞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專利申訴以失敗告終。美國專利局判決稱:Doudna 與 Vilnius 的專利申請只是在試管中剪切DNA片段,沒有涉及細胞、基因組,也沒有基因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