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專利解密】變廢為寶 松下可充電電池剩餘性能評價方案
2、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公開一種新型手機外觀設計專利
3、小米又申請了兩個環繞屏設計專利:這次能最終量產嗎?
4、比亞迪公開 「太陽能電池」相關專利,提升光電轉化率
5、華為公開「基於區塊鏈網絡的聯合學習方法」相關專利
1、【專利解密】變廢為寶 松下可充電電池剩餘性能評價方案
【嘉德點評】松下發明的可充電電池的殘存性能評價專利,提出了一套可將更換後的電池用於其他領域的新方案,不僅可以提高廢舊電池的回收效率和再次利用率,同時也可以讓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做到「環保和產能」的統一。
集微網消息,全球如今每年廢棄的鋰電池超過50萬噸,其中大部分源自小型電子產品。但隨著世界向電動經濟轉型,預計到2030年,全球對鋰電池的需求將增加10倍,大部分用於電動汽車,屆時廢棄電池數量也將隨之激增。由於這個市場前景十分光明,包括亞馬遜、松下以及許多初創公司在內,都瞄準了鋰電子電池回收業務。
松下在18年12月5日申請了一項名為「可充電電池的殘存性能評價方法、可充電電池的殘存性能評價程序、運算裝置及殘存性能評價系統」的發明專利(申請號:201880090684.5),申請人為松下智慧財產權經營株式會社。
該專利中描述了這麼一種可充電電池的回收方案,當充電電池首次應用到某個設備上達到需要更換的標準後,人們為了保證原設備的性能往往會進行電池的更換,但更換後的電池也並非無剩餘利用價值,有可能對於其他領域的設備來說,這塊被淘汰下來的電池還能發揮作用,這就給可充電電池的二次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想法雖好,但是在進行實際操作時,還需要對更換下來的電池進行剩餘電量、性能評估等操作。根據該專利目前公開的相關資料,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項可充電電池的剩餘性能評價方法吧。
如上圖,為該專利發明的可充電電池的壽命周期示意圖,可充電電池首先被用於一次利用產品中,一次利用產品也就是首件搭載該電池的產品,在使用時,關於電量消耗等數據會由系統進行採集並存儲在履歷DB(資料庫)中,電量消耗數據記錄著電池的容量變化、剩餘容量值等,可以幫助該電池用於二次利用。
有了這些數據,在該充電電池進行二次利用時,殘差性能評價系統就可以進行測定以及運算,來幫助系統評估可充電電池的殘存性能,以決定該電池還可以應用在哪些方面及領域。
該專利還通過SOH(健康狀態)來評估電池的劣化程度,數值越低則表示電池越不健康,並且,隨著一次利用的進行,充電次數越多,劣化程度也越嚴重,這也就是有些手機的電池在使用時間過久後發生鼓包、漏液等現象的原因。
如上圖,為可充電電池的一次利用期間與二次利用期間的總劣化預測曲線圖,縱軸的電池性能以SOH來表示。可以發現,在可充電電池的一次利用(初始設備)結束後,倘若應用在更加輕量、低消耗的任務中時,可充電電池的劣化速度會降低。
同時,二次利用的時長也比一次利用更長,這也說明在電池經歷過一次利用後,還具有非常大的空間能夠應用在其他領域,既避免了對環境的汙染,也可以節省相關的經費,以尋求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另外,電池的一次利用的狀態也會不可避免的對二次利用產生影響,例如可充電電池在一次利用時經常出現過度使用,其二次利用的壽命肯定也會受到影響,如下圖所示。
圖中展示的曲線為固定型蓄電系統在經歷一次利用和二次利用時的曲線圖,FR是為了使系統的頻率穩定而對系統反覆進行充電和放電的控制,這種情況下保存劣化最小,因此電池在一次利用時的損耗最大,而錯峰用電緊隨其後,用於備用用途的電池由於不經常使用,因此一次利用時消耗最小。
在三種情況下,可以看到用於FR用途的可充電電池在進行二次利用時,其剩餘壽命最少,而備用電池的二次利用壽命最長,這樣的分析也可以對可充電電池的二次利用起到借鑑作用。
以上就是松下發明的可充電電池的殘存性能評價方法,該專利基於對電池的實際測量值 以及電池的診斷結果來評估電池的劣化速度,並且提出了一套可將更換後的電池用於其他領域的新方案。這樣的方案不僅對於回收廢舊電池有很好的效果,同時也可以讓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關於嘉德
深圳市嘉德智慧財產權服務有限公司由曾在華為等世界500強企業工作多年的智慧財產權專家、律師、專利代理人組成,熟悉中歐美智慧財產權法律理論和實務,在全球智慧財產權申請、布局、訴訟、許可談判、交易、運營、標準專利協同創造、專利池建設、展會智慧財產權、跨境電商智慧財產權、智慧財產權海關保護等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
2、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公開一種新型手機外觀設計專利
天眼查APP顯示,2021年1月1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公開一項手機外觀設計專利,公開號為:CN306261861S,申請日為2019年12月25日。
專利摘要顯示,本外觀設計產品的設計要點:在於產品的形狀。最能表明設計要點的圖片或照片:變化狀態立體圖。
3、小米又申請了兩個環繞屏設計專利:這次能最終量產嗎?
在 2019 年末,小米發布了一款名為小米 MIX Alpha 的概念手機,帶有環繞屏幕設計,不過這款機型從未正式發售,而且該公司甚至在一年後也沒有公布其後續機型。
近日,又出現了兩個這樣的設計。根據 LetsGoDigital 的說法,北京小米移動軟體公司於 2019 年底向 CNIPA(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專利。該文檔於 2021 年 1 月 1 日發布,它公開了兩種環繞屏智慧型手機的設計,其中有一些小的差異。
談論第一種設計時,這款手機的屏幕從上到下環繞,而不是像 MIX Alpha 那樣從一側到另一側。 但是,在兩側都有單獨的屏幕。 此外,該設備在背面具有水平中框,可容納四鏡頭,雙 LED 閃光燈以及看起來像麥克風的組件。該設計的主要亮點是,這款智慧型手機比 MIX Alpha 纖薄。
另一方面,第二種設計具有圓形形狀。包括三攝相機,沒有 LED 閃光燈或麥克風。(TechWeb)
4、比亞迪公開 「太陽能電池」相關專利,提升光電轉化率
企查查 App 顯示,比亞迪於2021 年1月1日,公開一種 「光波轉換材料及其製備方法和太陽能電池」相關專利,公開號為:CN109988370B,申請時間為 2017年12月29日。專利摘要顯示:本發明涉及太陽能電池領域,具體涉及光波轉換材料及其製備方法和太陽能電池。本發明提供的光波轉換材料,能夠使得太陽能電池利用更寬波長範圍的光,例如可以是紫外光,為此,提高光利用率,從根源上提高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
這種光波轉換材料為苯基卟啉類化合物,其中有由多種元素組成的無機量子點材料。
專利申請中表示,目前的矽基太陽能電池光伏組件,光電轉換率仍然有待改善。其中鈣鈦礦基太陽能電池僅僅能夠控制鈣鈦礦吸收層晶體的生長,並無法控制後期鈣鈦礦晶體是否發生團聚,且控制過程操作複雜。矽基太陽能電池光伏組件中使用的常規玻璃,透光率都是在 400~1000 納米之間這個可見光有限的光譜範圍,從光轉換根源上已削減了光利用率。
這項發明能夠利用量子效應將 400nm 以下波長的紫外光轉換成波長介於 400~1000 納米之間可見光波,從而提高太陽能電池的光利用率。根據實驗結果,相比矽基太陽能電池,採用這種光波轉換材料的電池能夠利用紫外光。(中關村在線)
5、華為公開「基於區塊鏈網絡的聯合學習方法」相關專利
企查查App顯示,1月1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公開專利「基於區塊鏈網絡的聯合學習方法和聯合學習設備」,申請日為2019年4月,公開號為CN112166445A。該專利說明顯示:本申請提供的技術方案,參與聯合學習的設備通過狀態通道反饋聯合學習的訓練結果,能夠滿足聯合學習與區塊鏈技術相結合的高交易吞吐量的需求。
*此內容為集微網原創,著作權歸集微網所有。未經集微網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