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天兩項壯舉:SpaceX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與國際空間戰成功對接!
馬斯克將人類一舉帶進了商業航天的新紀程。為他的衝出地球,殖民火星的夢想開啟了重要篇章。
載人航天,這個一直以來只有超級大國才有實力探索的領域,第一次被一家商業公司所徵服,而這距SpaceX公司成立僅有18年。
前蘇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這世界上唯三能夠獨立進行載人航天發射的國家,無一不是歷經幾十年的研發,才最終實現了載人航天夢。
因此,航天技術是一國經濟、科學和技術實力的綜合反映。美國在70-80年代的載人航天投入產出比就達到了1:9,中國宣稱也有1:10,可以預見未來這一產業帶動的投入產出效率將更高。
面對如此巨大的商業利益,對一家高科技企業而言,創新如何保護?
申請專利,獲取壟斷利益——往往會成為很多企業的選擇。
可是如果和別人一樣,那就不是帶著顛覆基因的矽谷鋼鐵俠馬斯克了!
在馬斯克看來,專利往往是為了扼殺進步,更像是大公司鞏固地位的方式,讓法律界的人更富有,而不是真正的發明家。他認為科技的引領並不一定需要專利。
這與他剛開始創業時的想法正好相反。彼時,1995年,Musk創辦在線地圖公司Zip2,他認為智慧財產權和專利對科技型公司很重要,是防止競爭對手模仿和技術竊取的主要手段。
在Zip2之後,當他意識到獲得一項專利實際上只是意味著買了一張彩票參加訴訟時,他就儘可能的去避開。
尤其是在他經營特斯拉的過程中發現,特斯拉的競爭對手其實並不是其他的電動車,而是數量龐大的傳統燃油車,僅憑當時特斯拉的市場份額,對市場的影響非常小,如果不能將專利技術共享,和產業鏈的夥伴們共同做大電動車的市場,將很難實現對傳統汽車的革命。
這才促使馬斯克2014年將特斯拉的專利免費公開出來。
專利免費使用,對當時的馬斯克而言,並非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決定。在他之前,IBM已經做過免費開放部分專利的嘗試,在他之後,豐田也宣布開放2萬件專利。但是,在這些宣布專利免費的企業中,能在商業上能取得成功的,唯有特斯拉。
專利免費並不意味著馬斯克對創新不再尋求專利保護,而是在核心技術上更多的用商業秘密來維護,少數技術還是會繼續申請專利。所以,如果說馬斯克是全球掌握商業秘密最多的Boss,一點不為過。
如果將馬斯克的商業帝國集中到一起看,可以發現一些耐人尋味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策略。
是否採用專利保護與行業內競爭對手的情況以及產業特點有關。就像一個金字塔,塔底是競爭對手多,專利叢林多的行業,這些領域馬斯克會選擇進行專利保護,而在塔尖的位置,由於競爭者極少,或是處於壟斷地位,馬斯克則更傾向用商業秘密來保護智慧財產權。
特別是對於像特斯拉電動車這樣的產品,更是會拆解零部件,將自動駕駛的算法等用商業秘密來保護,較少申請專利,對於電池的安全、控制,則一直是特斯拉專利申請的重點。
統計馬斯克商業版圖中的不同企業的」專利軍團「時,會發現各有特色:主攻航天的SpaceX公司只有20幾件專利,主攻電動車的Telsa公司在2014年宣布專利免費使用後每年會繼續申請專利,主攻太陽能和儲能的Solercity公司的專利持有量是僅次於特斯拉的,主攻超級鐵路的Hyperloop公司宣布建設採取開源模式,主攻腦機接口的Neuralink也開始了專利布局。
&34;
在談及SpaceX為何不申請專利的問題時,馬斯克認為專利公開的內容會讓仿製者像是在對著菜譜來學習一樣,而馬斯克口中的這個仿製者就是中國。
這和當前中美貿易戰對智慧財產權問題的關注焦點如出一轍,商業秘密成為中美兩國智慧財產權上的最主要議題。而且像航天這種更多偏向軍用的領域,更是敏感。
SpaceX公司迄今為止申請了20餘件專利。
而與太空飛行器相關的只有兩件,涉及的是梅林火箭發動機相關的鋁製艙等製造工藝。也正是在這些專利之後,馬斯克決定SpaceX不再對關鍵技術申請專利。
即使2015年,被亞馬遜老闆貝索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告上法庭,聲稱SpaceX侵犯其海上火箭回收的專利權,依舊沒有改變馬斯克對SpaceX專利問題的定性。
▲ Blue Origin的海上火箭回收專利
▲ SpaceX的海上回收火箭方案
這起專利訴訟發生後,SpaceX對藍色起源的專利提出了異議,引用了1998年研究人員和科學家的相關研究,成功的將藍色起源這項專利中15個權利要求中的13個刪除掉。
SpaceX名下其它專利則全部是與另一個項目星鏈(Starlink)相關的專利。
SpaceX預計在2019年至2024年間向太空發射約1.2萬顆衛星組成的「星鏈」星座,從太空向地球提供高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
▲ 星鏈的專利以及對應的原型衛星
這個市場除SpaceX外,OneWeb、波音、ViaSat、Telesat、Karousel LLC和LeoSat等公司都推出了低軌道衛星上網服務項目,競爭異常激烈。
這也是為何SpaceX會為星鏈項目開綠燈,申請了一批專利的原因。
&34;
2014年6月12日,馬斯克突然宣布:「昨天,我們帕洛阿爾託總部的大廳裡有一堵特斯拉專利牆。為了推進電動汽車技術,本著開源的精神,將他們拆除了」。
▲ 原來的專利牆
▲ 拆除後換上「All Our Patent Are Belong To You」
特斯拉當時將300多項的專利開源出來,提出只要是善意使用,特斯拉不會發起專利訴訟。開源精神的自由和開放,與馬斯克追求技術的品位可謂不謀而合。
國外有機構對當時特斯拉開放的專利做過初步的分類,大部分是與電池相關的管理和充放電技術,正是特斯拉獨有的電池管理系統,才能讓特斯拉電動車在松下提供的電池上擁有領先同行的技術優勢,能夠將如此核心的技術開源出來,足見馬斯克的決心。
▲ 特斯拉2014年宣布專利免費時其專利涉及的技術領域(來源:網際網路)
而在另一項特斯拉引以為傲的自動駕駛方面,卻鮮見專利,這部分核心技術則被馬斯克放到了黑箱之中。近期披露的少量與自動駕駛相關的專利,只能看到特斯拉關注哪些方面的創新,卻很難復刻其核心技術的真髓,看來這也是特斯拉秘不外傳的核心商業機密。
在2014宣布免費之後,特斯拉專利申請並未停止,專利池也從當初的300項左右擴展到了近千項。
很多人會對特斯拉的這種操作有疑問。為什麼一邊說專利免費,一邊還在不斷申請新專利?
實際上從專業角度看,專利的獨佔屬性一方面是可以保護創新,為發明者獲取一段時期的壟斷利益,同時,專利的公開屬性也是一種重要的防守方式,發明者將創新公開後,後來者就不能再搶註專利從而影響發明者的自由使用了,想必特斯拉的後續專利也會有此考慮。
特斯拉即將在6月召開的電池大會上,馬斯克可能會公布特斯拉在電池方面的重大突破,包括可循環使用160萬公裡的新電池結構,或是續航超過1000公裡的Model 3的新電池等信息。
而為了能提前獲得或猜中特斯拉到底採用了哪些技術實現,引發了全球證券分析師對特斯拉專利的研究,試圖從特斯拉最新公開的電池專利上找到能夠影響未來電池產業的蛛絲馬跡。
可見,馬斯克的特斯拉專利,已不僅僅是特斯拉朋友圈的防護盾,更是預測特斯拉未來走勢的風向標。
僅次於特斯拉的馬斯克第二大專利儲備公司
2016年,馬斯克斥資50億美元收購太陽能光伏企業SolarCity,宣稱要將其光伏產品安裝在全美各地的家庭和企業中。
太陽能光伏電池領域,是典型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美國、中國都有大量的企業深耕這一產業,同樣也是專利密集型產業。專利申請和專利訴訟異常活躍,美國針對光伏產品的專利問題就曾啟動多次的337調查。
因此要想在行業內生存,專利是必不可少的,SolarCity名下600件左右的專利儲備,也讓其成為馬斯克商業軍團中,僅次於特斯拉的第二大專利持有公司。
在被馬斯克收購前,SolarCity公司曾在2013年收購Zep太陽能公司,而Zep在2011年曾發起過對西屋太陽能的專利訴訟。
近年來,特斯拉和Solarcity的合作逐漸層多,在合作申請專利方面一下湧出20多件專利,似乎馬斯克更想將SolarCity的太陽能屋頂瓦片與特斯拉電動車充電結合起來。如果能實現,申請專利不失為一種好選擇。
&34;
2012年,當馬斯卡還在忙於開發太空火箭和電動汽車時,他和他的工程師們設計了57頁的方案,涉及一個時速600英裡/小時的「超級迴路」(Hyperloop one)項目,可以讓列車在真空管道中便捷的穿梭於城市之間。
但是因為造價過於昂貴,馬斯克只是給出了原理,希望這個項目能夠成為像Linux作業系統一樣的開源項目。
隨著項目的推進。Hyperloop one自2016年開始,已經對超級迴路的結構、裝置申請了100多項專利。
為何要申請這麼多的專利?這與馬斯克整個項目都是開源理念似乎自相矛盾。
原因是還有另外一家幾乎同名的Hyperloop公司,這家名為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的公司(簡稱HyperloopTT公司)也在做同樣的事情。
▲ HyperloopTT-capsule-Quintero-One
HyperloopTT公司顯然也是一個專利愛好者,雖然沒有Hyperloop one申請那麼多的專利,但幾乎是與對手同步開始申請專利,至今也有20餘項專利。
所以,依照馬斯卡的理念,有競爭的領域,就可以有專利,Hyperloop one體現了馬斯克商業體系中需要構建專利叢林的特點。
&34;
這家Neuralikn的神經技術公司是由馬斯克2016年創立的腦機接口和神經修復公司,從長遠來看,該公司目標是開發人類增強技術,最終目標是增加人類和技術之間的「帶寬」。
馬斯克說,就類似於只能手機用手指操控一樣,Neuralink則是希望在大腦和技術之間創造一種和諧,這個接口基本上是用來治療和管理大腦狀況的。
Neuralink目前已經在橋接腦區改善修復功能方面級申請了幾件專利,但是進入這一領域的玩家同樣不止Neuralink一家。
大到醫療設備的巨頭美敦力(Medtronic)公司,已經針對「腦深部刺探器」開發了類似的產品,並形成了一批美國專利(如US08/674498,US05/603434,US08/637440等)。
小到像它一樣的創業公司NeuraPace,是一家為癲癇患者開發閉路腦植入物的公司,也進行了專利布局(如US09/543264,US08/957869)。而向其它尚未進入市場的BrainGate和NothStar等公司也是潛在的競爭者。
這個市場的玩家在逐漸增多。因此,Neuralink在積極進行專利部署也就不足為奇了。
馬斯克是一名技術狂人,對專利的理解大部分是準確的,包括對創新速度與專利的關係上,認為只有加快創新,讓已有的專利變得毫無價值,才是真的創新。這既是馬斯克對「擠牙膏」式創新的不屑,也是他希望要以更大的創新帶領人類前行的決心和勇氣。
但是對像SpaceX公司的創新不尋求專利保護,全部採取商業秘密的方式,美國也曾有一些法律專家對此提出過質疑,認為「任何商業秘密都有可能像僱員一樣走出家門」,言外之意,商業秘密的保護對核心人員的依賴度很高,人員流動將會造成洩露風險。因此建議「公司產品或服務的主要商業特徵都需要單獨評估,專利和商業秘密之間需要尋找平衡」。
而且在IP界,一種成熟的做法是既能保住商業秘密,又能以專利公開的形式換取保護,這需要在專利文本的轉換階段下很大功夫。這種情況下,就不會出現馬斯克所擔憂的,讓競爭對手照著「菜譜」就能仿造出產品了。或許這個法務上的訣竅,是馬斯克不了解或是根本不屑使用的。
也許馬斯克現在對專利的顛覆,遠不如其對人類科技的顛覆。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未來不會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如果進展順利,火星或將繼續地球文明,開創人類的又一個生存空間,地球上的制度移植到火星上都要進行調整,其中就包括專利制度。
地球上,各國對發明專利保護20年,實用新型專利保護10年,外觀專利保護10或15年。
但是在火星上,火星公轉周期是687天,自轉周期是24小時37分。火星的一天比地球一天長39分35秒,一個火星年有22個月構成,對應668.59個火星日,約是是地球年的1.88倍。
如果還是按照地球歷來算專利保護期的話,恐怕一件發明專利(20地球年)到了火星只能算是實用新型(10火星年)了,是不是覺得有點虧了呢!
所以,馬斯克給我們打開的不是一扇窗、也不是一扇門,而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探索、創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