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世間的美有很多種,有美貌,美好,美味等等。我們之所以知道世間一切的美,是因為知道了世間一切不美,體會過不美,才明白美的可貴。
假如我們見過的人都美貌異常,生活一帆風順,每天吃的都是珍饈美味,那麼,我們不會認為見過的人有多美貌,也不會認為生活有多美好,更不會感覺每天吃的食物有多美味。直到有天我們遇見了相貌醜陋之人,生活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挫折,吃過一頓難以下咽的飯菜,這時候才能體會到「美」的珍貴。
老子講的「美」,不是世俗的美貌,美好和美味,而是修道中的美妙,所以,美可以當作一個妙字看待。天下皆知,是抱道的人知,常人不可知。
所謂皆知,是能體會「道」的奧妙,打坐過程中,心靈靜極到極處,美妙到極處,才能體會道的美,知靜而知美,不知靜安能知美呢?不能體會「道」的靜美,就會胡作非為,惡便會滋生。
比如,看書這件事,有些人喜歡看書,拿起書就放不下來,廢寢忘食,感覺書中的世界美妙至極,對看書這件事甘之若飴;有些人不喜歡看書,拿起書眼皮就難受,翻看幾頁就感到頭疼,完全融入不到書中世界,更談不上美妙享受,看書這件事對他們簡直是苦不堪言。
同樣一件事,有些人甘之若飴,能體會到其中的美妙,有些人苦不堪言,完全體會不到美在何處,妙在何處?這就是」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已」的道理,能體會到美方為美,體會不到美,便是惡。
「皆知善為之善,斯不善已。」 老子講的「善」,並不是我們理解的善良,而是先天的善性,善根。善良是後天的善,並非至善,我們懂得了善良,是因為有不善的念頭,善與不善是互生關係。
先天的善性,如嬰兒般無善念,自然也無惡念,心底才能一塵不染,真正達到虛空靜美的境界,這是至善。對於我們這些已經步入社會,有了善惡念頭的人,即便守住心中的善念,也不免偶爾滋生出惡念,這就是善惡同生的道理。
善之為善,是善能達道者,方能返本還原,回歸到先天至善的本性,那些不善達道者,安能知善?既然不知道天性中的善根,那麼,不善便從此滋生。
美之為美,善之為善,是心靈達到了虛空靜美的極處。老子講:「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虛空處還有虛空,靜美處還有靜美,當繼續潛修,惡與不善,便俱化為美,為美不知惡,為善不知不善,這就是至善,至美之境。
「故有無相生。」這是陰陽反覆之理,如何才能體會「道」中至美呢?要先從有返無,被塵世浸染過的內心動蕩不安,裝著各種執念,欲望和妄想,片刻不能安靜,靜方能知美,不靜如何能體會美呢?
我們認為這些欲望,執念,妄想對自己很重要,自己放不開手,但它們對內心除了負擔外,又有什麼重要意義呢?對此刻的你,得失又有什麼意義呢?
得到的已經得到,失去的已經失去,放下執念,欲望和妄想,得到的不會失去,失去的也不會得到,原本就是不增不減,沒有差別之分。
如果能明白此理,不用刻意求靜,內心也會豁然開朗,一切雜念頓消,內心便從動走向靜,從有返無,恢復到原本的面貌,這就是一塵不染的先天善性,無惡念,亦無善念,無得,亦無失,無妄想,亦無欲望,此刻方能體會大道的至善至美。
虛至極,靜至極後,活潑潑的先天精氣便會跳動起來,生命又從虛無返回有的開端,這就是「常有欲,以觀其繳」的境界。不靜不足以返回先天的大道,不動不足以成就先天大道,一動一靜間就是陰陽互生,有無互生的大道蹤跡,這樣才能觀其妙,觀其繳。
「難易相成」難和易是相對的關係,比如,我們猜一道難解的謎題,苦思冥想,絞盡腦汁,怎麼都想不出答案,為此輾轉難眠,想到頭疼,認為這真是一道比登天還難的題。
某個瞬間,自己突然想通了答案,這時發現答案是如此簡單,簡單到連三歲孩童都能答出來,這就是難易相成的道理。問題是同樣的問題,解答不出時感覺很難,解決後才發現如此容易。
大道之難,鋼堅石固,如果我們沒有領悟大道真諦,僅憑自己的聰明才智猜想,白了頭恐怕也入不了「道」這扇門;大道至簡,簡單到我們用聰明才智想像不到的程度,某天忽然頓悟,才發現一直以為難之又難的道,原來如此簡單。
難也得到,易也得到,同到彼岸,彼岸沒有什麼不同,難易豈不相成。
「長短相較」何謂長?又何謂短呢?有這樣一則故事,遭遇挫折的年輕人,經歷過各種現實打擊後,灰心喪氣的回到故鄉,路遇一位長者,長者看年輕人催頭喪氣的樣子,便問他:「年輕人,看你無精打採的樣子,是不是遇到了什麼難事。」
年輕人滿肚子苦水無處傾訴,便對長者說了這些年不順心的經歷,告訴長者自己對未來徹底失去了信心,不知道以後還能做什麼?感覺自己身無長處,什麼都做不好。
長者隨手從地上撿起一根小木棒,對年輕人說:「你能在不動它的情況下,讓它變短嗎?」年輕人思考了一會兒,搖搖頭回道:「不能」
長者又問:「你能在不動它的情況下,讓它變長嗎?」年輕人這次連想都沒想,肯定的說:「自然不能。」
長者又從地上撿起一根長的木棒,擺在另一根木棒旁邊,對年輕人說:「你看,它是不是變短了呢?」年輕人這才若有所悟。
長者又將長木棒折斷,對年輕人說:「你看,原先的木棒是不是變長了呢?」年輕豁然頓悟,感謝長者的教誨,重新振作起來。
這就是生活裡的長短相較,我們對比能力強的人,往往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我們對比能力弱的人,又會認為別人不如自己。修行的方式有很多,但大道豈有長短之別呢?正人行邪,邪亦入正,;邪人行正,正亦入邪,善惡總不過是一念之間的事。
高下相傾,高處的水向下流,高在此,下也在此,沒有了高,何來下呢?沒有了下,何來高呢?音聲相和,是心意相合,心神相合,此唱彼和,彼唱此和,默契一致,相形相隨,融合一體的意思。
老子講了這麼多相生相成的道理,總不過是告訴我們,萬事萬物在「道」的世界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世俗看,它們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關係,從道的世界了解,它們並沒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