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至高境界是什麼?從道德經中得到的啟示

2020-12-06 易小道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老子道德經的第二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討論一分為二和合二為一的邏輯,還會談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一種普遍存在的「象盲」現象

大家都聽說過,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國王,邀請幾位盲人一起摸象的故事。

因為大象實在是太大了,他們有的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齒,有的碰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觸到了大象的腿,還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

他們都認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最後誰也不服誰,誰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吵個沒完,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到,很多人在看待問題的時候,往往只看到一面就開始下結論了。

甚至不多想想,或者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一下,這就是沒有深入思考的能力,或者從多方面去思考的能力,這種現象也叫做"象盲"。

世界從來就是成雙成對的

大家都聽過一葉障目的故事,從故事裡可以看到怎麼會有這麼笨的人呢?是的,這樣的人不僅有而且很多,就像很多的父母,因為孩子的一次失誤,就全盤否定孩子,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和成就。

所以我們看待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明白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都是成雙成對的,有黑有白,有高有矮,有美有醜,有正有方,有陰有陽。

但是我們人卻只想要一個自己喜歡的,認為孩子成績不理想,就是一個沒用的孩子認為孩子有缺點就一定要改正,認為沒錢就不能獲得幸福。

一分為二不如合二為一

其實這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對這些困惑和問題,我們來看看老子是怎麼說的:

老子講了兩句,第一句老子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缺點倒過來就是優點,優點倒過來就是缺點,與其說一分為二,不如說合二為一,教育要回歸根本,優點和缺點的本質就是一,缺點也是特點。

實際上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就像美麗的荷花,離不開汙泥,社會也是這樣,有正面也會有腐敗,那麼人也同樣如此,有快樂就會有痛苦。

如果一個人一生都是快樂的,那還算是快樂嗎?所以快樂和痛苦也是分不開的,都說快樂使人成長,痛苦使人成熟,我們人有一個天性,那就是追求快樂,逃離痛苦。

但是如果是過度追求或者是逃離,都是走向極端,因為人不可能一輩子快樂,也不可能一輩子痛苦,所以任何事物都是由一正一反,一陰一陽組成的,沒有好壞之分。

當你面對別人缺點的時候,或者面對孩子的缺點的時候,你就要倒過來,你說孩子膽小,倒過來沒有缺點,只有特點,膽小的孩子的特點是什麼?

你說孩子成績不好,成績不好的孩子倒過來,他的情商更高,所以說缺點倒過來就是優點,優點倒過來就是缺點。

為什麼優點倒過來就是缺點

就像成績好的孩子,很多都是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受不得批評,當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如果能夠做到倒過來倒過去,做到得意不變形、詩意不忘情的時候,我們才是真正地長大。

就像在五一我們一家去外面旅遊,一路上有歡樂,有勞累,開車回家三個小時,終於快到家了,心裡高興,一不小心,前胎掉進溝裡,一下輪胎就報廢了。

回想完全不可避免的事情,怎麼就會發生呢?

那個時候還是很平和地對待,不抱怨不埋怨,自己換備胎也增長了經驗,也慶幸不是在高速上發生這個事情,以後面對同樣的事情也就可以從容面對,所以面對任何事情都要告訴自己無好無壞,全在心態。

教育的最高境界

那麼第二句老子說: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閉嘴,不要管孩子,是以父母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那父母可能就急了,如果閉嘴不管能行嗎?

如果從表層來看,能夠做到閉嘴和不管也可以做得很好,比如很多中國的孩子張嘴就叫爸媽,這樣的孩子就不是獨立的孩子了,總是要依靠父母。

當孩子一哭或者一鬧,父母就跑過來怎麼啦怎麼啦,於是孩子就一有事情就叫我媽爸,有一次俞老師去一個博士爸爸家工作,孩子在樓上,突然就哭了起來,而且哭得好大聲,可是這個爸爸好像沒聽到一樣。

俞老師以為是自己在,這個爸爸不好意思,於是就提醒這個爸爸說:「孩子在樓上哭,要不要去看一下」,這個爸爸就說,這是他自己的事,讓他自己去解決,不管是摔跤了還是丟了東西,都是他自己的事,又不是我們弄的。

於是我們就繼續談,不一會兒,這個孩子就從樓上下來了,臉上還流著眼淚,於是他就在冰箱裡拿了一罐可樂就上樓了。

這個爸爸就和於老師做了一個總結,孩子的事情自己解決,如果他自己都不能解決,我們去了也不一定能解決,再說是他自己的事。

所以當我們不管孩子時,孩子也能從中學到獨立自主和處理事情的能力,這就是要父母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話說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自己。

總而言之,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閉嘴,行不言之教,雖然一分為二重要,但合二為一同樣重要,教育要回歸根本。

快樂使人成長,痛苦使人成熟,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自己。

最後感謝您的閱讀與陪伴,下一講我們一起繼續學習道德經,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加油。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道德經》裡的道究竟是什麼?真相就在這裡
    跨越千年,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自老子留下《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之後,無數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去解讀《道德經》,都想搞明白老子所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有人說,道就是道理;有人說,道是規律;也有人說,道是程序,等等,不同的人對道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
  • 《道德經》前言
    2000多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讀《道德經》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包羅萬象,盡收眼底。《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道德經》:水到底有什麼德行?「上善若水」是什麼樣的境界?
    《道德經》的第八章章節名叫「上善若水」,水有什麼優良品質,當得起老子「上善」的評價?我們先來看原典: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最上等道德修養的人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卻不和萬物爭鋒,停留在眾人都不願意停留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道」的境界。這種人,居住善於選擇利於行道出,心靈善於保持在空虛如深淵的狀態。行為善於保持仁慈,言辭善於恪守信用,治理國家善於處理政務,處世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 《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歷史以來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是趨之若鶩。除了平頭百姓,那些真正想要修道得道的人,更是將整副身心投入進去,想要最終得到一個結果--得道升仙。歷史上關於得道的人記述的也不算少。今天,讓雲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厲害
    真正厲害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厲害,即使沒有大富大貴,但是格局境界已經顯現出來了。從小看大,三歲看老,真正牛的人,年輕時候就很牛。真正厲害的人,從小就厲害。即使那個時候沒有大富大貴,但是格局、境界、眼界已經異於常人了。
  • 「老子」宇宙觀、方法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道德經第40章深度概括
    「道德經」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是整個「道德經」的中心章節,同時也是對「道德經」核心思想的深度闡述。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觀—「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解密《道德經》:我獨異於人,人生最高境界是素與簡
    對於這段話,我們完全有理由理解為,老子在用《道德經》向世界的告白,是他整個世界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在洋洋灑灑五千言裡的第20個章節裡,他繼續說道,我就像是人群中的一個怪胎,總是一副蠢笨未諳世事的樣子,甚至是一個還沒有出生的嬰兒。人人都覺得想要的東西太多,我卻僅僅活著已經是負擔,就連呼吸都顯得多餘。
  • 道教道德經中的心性修行,如何上善如水?
    出品方|道教九龍道學研究院今天本道長和各位同修,講述一下什麼是道家的心性修養,祝願各位道眾六時吉祥,證悟大道。道教修煉一本道德經就是一部深奧的經文,如何達成上善如水的境界,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一種眾生世人作惡多端,整天被貪嗔痴等欲望,財色名利控制自己的心性最終做下種種惡業,源自於內心的貪慾,導致種種殺盜淫妄隨之而生,一個人能夠放下欲望,就能夠形成大善若水,身歸自然,清靜無為。
  • 學習的最高境界,消化到的核心之破譯消化道德經
    昨天分享了把《心..經》消化成一個字,今天分享把《道德經》也消化成一個字,為我所用。一個字「生」。你看這個人懂不懂《道德經》,就看他懂不懂這個字兒。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只要《道德經》懂了,就一定會經營家庭,就一定會有愛情,就一定會得到幸福。我們都在講愛,愛來自於哪裡?愛是不是也來自於宇宙?很多人說愛來自於人,如果宇宙沒有愛,人的愛從哪兒來?所以宇宙誕生的時候就有愛,但是宇宙的愛是什麼?就是一個字「生」,宇宙愛眾生,就是宇宙生了眾生。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道德經》:「是以兵強則不勝」是什麼意思?真意只有四個字
    《道德經》:「是以兵強則不勝」是什麼意思?真意只有四個字道德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 範仲淹《嶽陽樓記》與老子《道德經》的淵源
    名篇《嶽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雜記中的創新,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德經》能開啟人們的智慧,裡面有許多的話涵義極深,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的。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老子名句起名:用道德經取名別具一格,個個充滿國學底蘊!
    用老子的《道德經》取名是很能彰顯父母文化底蘊。而這篇文章主要分享從《道德經》裡如何為哈子取一個別具一格,國學底蘊的好名字呢?首先,《道德經》的影響不必多說,它是一本智慧之書。對許多人有著深遠的影響。「成賢」、「成賢」、「成賢」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一生,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的賢人。之柔出處: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第七十八章-道德經這句話的意思是: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
  • 道德經也卡巴拉?
    從妥拉角度考察,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卡巴拉。
  • 白巖松:我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中這句話讓我放棄了
    白巖松在一個訪談中說,自己也有一個月賺2000萬的機會,但當時的自己的確是心動了,心想著我也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了。用不了多久我就是一個真正的富人了,但事後白巖松笑著表示他拒絕了。拒絕的理由也是很簡單,白巖松聲稱自己想起了以前讀書的時候,道德經裡說過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