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2021-01-15 華夏山河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道德經》

今天對「大音希聲」這句話進行詳細解讀。如果僅僅是從字面意思理解,「大音希聲」,這裡的「希」不是沒有聲音,聲音肯定是存在的。只是和萬物融為一體,聽起來好像沒有聲音一樣。

同時對「大音希聲」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層面,是遠遠不夠的。要全面認識這句話,至少有3個層面需要了解。

老子提出「大音希聲」藝術理論

一、老子提出「大音希聲」的時代文化背景

在《道德經》第十二章,老子曾說,「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意思是那些嘈雜喧囂的音聲會使人聽覺失靈,五彩繽紛的色彩會令人眼花繚亂。

在那個禮樂崩壞的亂世年代,老子這些話顯然是針對聖人說的,不要醉心於禮樂的感官享受,多關心天下蒼生,含有勸諫的意思。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眾所周知,老子的觀點和孔子有很大的區別,道家主張「出世」,和自然相融合,追求「無為」,儒家主張「入世」,要建功立業,要有所作為。

這裡道家思想,以老子和莊子為例,雖然有消極的成分,但也不是說他們完全不關心時事, 而是從另一個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在以民為本,順應民意方面,二者是有相通性的。

「道法自然」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基礎

二、「大音希聲」和「道」的關係

老子提倡的道,簡單地說,就是自然萬物。關鍵是這個「道」和「大音希聲」有什麼關係呢?

管子在《管子》中提出: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這就把二者的關係說清楚了。

只有那些和自然相融合的聲音,才是完美的音樂。因此欣賞音樂需要和修心養性一樣,用心體悟和感受。在大自然中,才能感受真正的音樂之美。

這和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是相吻合的。那些遠離自然的不只是音樂,很多東西其實往往都是有悖於自然規律,甚至是破壞自然的。

道家主張萬物源於自然

三、「大音希聲」和老子辯證法之間的關係

老子思想除了「道」,還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例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等,講究事物都具有相對性,凡事都有一個度,否則過猶不及。

「大音希聲」也是這個道理,藉助老子的辯證法,就能夠理解「大」和「希」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糾結於有沒有聲音的問題。

老子把他的辯證法思想運用到了他所有關於道家思想的闡述中,如果不了解他的辯證法,有時會陷入生搬硬套,又難以領會其中真正內涵的困境。

道家追求人和自然和諧相處

四、「大音希聲」的美學意義

「大音希聲」在美學意義上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①這是一種音樂理論。有些形式複雜多樣,或刺激激烈的音樂,不一定就是好的音樂。比如市場上的各種叫賣聲,很難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只要那些能夠讓人的內心得到安寧,讓人的心靈得到淨化的音樂,才是偉大的音樂。

②音樂雖然是人創造出來的,但音樂的最高境界,也是回歸自然。就像道家養生講究「天人合一」,好的音樂也要達到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

由此來看,老子在《道德經》關於藝術的各種論述,被譽為是古代美學的開端和典範,是有道理的。

道家講究融合自然,音樂也是如此

總結:

「大音希聲」是老子針對當時周禮分崩離析的現實狀況,提出音樂優劣的一個標準。同時還是老子安居樂業思想的一種隱蔽性表達。

這些認識不但是具體的音樂或事物形狀,還包含著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對古代音樂,以及其他藝術的創造和理解都有深刻影響。在指導藝術鑑賞方面,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論意義。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賞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善始善成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下面就談談大音希聲和大象無形,所謂大音希聲是指耳不能聽,因為五音亂耳,使人失去了大道的聲音。大道的聲音才是最真實、最動聽、最感人的。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一、「大」非「至」,而為「道」這裡有個概念需要先辨析一下,即文章中的「大」。「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常常被認為說的是「至高的音樂」和「至尊的道」是「無聲」「無形」的。——《道德經》第二章從這段話可以得知,老子有種相反相成的哲學觀,莊子思想中的相對觀,應當也是來源於此。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這是更古不變的道理,老子發現了這個真理,並加以思考,保留在《道德經》中,實在是莫大之功。
  • 老子名句起名:用道德經取名別具一格,個個充滿國學底蘊!
    用老子的《道德經》取名是很能彰顯父母文化底蘊。而這篇文章主要分享從《道德經》裡如何為哈子取一個別具一格,國學底蘊的好名字呢?首先,《道德經》的影響不必多說,它是一本智慧之書。對許多人有著深遠的影響。「成賢」、「成賢」、「成賢」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一生,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的賢人。之柔出處: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第七十八章-道德經這句話的意思是: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
  • 解讀《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所著的《道德經》用樸素的辯證法講述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其中「上善若水」一詞頗有些耐人尋味。 平常不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幅山水墨畫上題有「上善若水」四個大字。仔細讀來,總會有一些恍然大悟存在其中。 首先是「善」這個字,平常所說的「善」就是指為人向善,所以就會將這種意思帶入裡面。
  • 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們卻早已看不懂《道德經》所寫的內容,以及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這就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讀《道德經》,《齊善鴻將道德經》就是一本刪繁就簡,幫助我們領會道教精髓的書籍。
  • 《道德經》:「是以兵強則不勝」是什麼意思?真意只有四個字
    《道德經》:「是以兵強則不勝」是什麼意思?真意只有四個字道德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中國人最缺的5個大智慧,《道德經》早就講透了
    出身文化之都鄒城的黃向軍,從小就熱愛國學,尤其偏愛《道德經》。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道德經》之妙,在於它原文5126個字,解讀卻有5000萬字。因為沒有標點,光是開篇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有3種斷句,3個不同的解釋。從來也沒定論。
  • 極簡史:《道德經》的來龍去脈
    筆者結合馬王堆漢墓、郭店楚墓的考古成果以及歷史中的記載,對《道德經》的來龍去脈做個簡單梳理。一、戰國時期的傳承按照先秦命名的習慣,老子所著之書,應該叫做《老子》,如同《關尹子》、《莊子》一般,以作者之尊稱為書名。但事實上根據《戰國策》、《莊子》、《韓非子》等著作對《老子》的引用都是直呼其名的。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由於斷句的問題、起始端的問題、現代漢字的理解問題,所以我認為司馬遷記錄的這兩段泰山刻石文很可能不能反映出真實的歷史,要想知道這兩段刻石文的真正含義,就必須要從古漢字解讀的角度上,通過字意的解讀來重新斷句,唯有如此才能真實的體現出原文的含義。待時間充裕時,我們將全文翻譯解讀這兩段司馬遷記錄的泰山刻辭,以還原刻辭本身的真正含義。
  • 《道德經》一書,到底說了些什麼?東嶽老師的課,已經講完了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五經之一。因此,歷代以來,解讀者無數,越解越糊塗的人也無數,當然這些人當中,也包括我本人在內。那麼,《道德經》一書,到底說了些什麼呢?其實在王東嶽老師的課中,他已經講完了。
  • 領悟道家精髓——道教協會會長解讀《道德經》
    東方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中國文化巨匠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然而,道教的基本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道教的最高信仰是老子的「道」。這說明,道教的根柢是闡道論德的《道德經》。據史書記載,《道德經》一書為老子在陝西周至樓觀臺所著。秦始皇因篤信老子養生之道,在樓觀建老子祠,供奉老子像。樓觀遂被道教尊奉為祖庭。秦漢以降,不少道家隱士在此修煉學道,代不乏人。以「黃老之學」而言,老子與黃帝齊名,黃帝為政治代表,老子則為學術代表。以儒道兩家而論,孔子問禮、訪道於老子,喻老子為「猶龍」,發出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
  • 走進老子故裡,聽老子講《道德經》(一)
    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個太清宮鎮,這裡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歷史上有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此悟道撰寫而成的。踏著歷史的古蹟,尋找老子思想的真諦。殿內是「道德天尊」塑像,是老子的化身。似乎在向世人講述「道可道以及道,明可明非常名」的哲理。三清殿。三清大殿裡的三尊塑像玉清原始大尊、上清雲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他們分別代表了老子在天地形成不同的時期的三個化身。告誡人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道德經》裡的道究竟是什麼?真相就在這裡
    跨越千年,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自老子留下《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之後,無數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去解讀《道德經》,都想搞明白老子所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有人說,道就是道理;有人說,道是規律;也有人說,道是程序,等等,不同的人對道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
  • 《道德經》中的成長之道,含義頗深,少有人懂
    《道德經》古往今來都是很多人們研習的重中之重,但是無論研習有多深刻,真正能夠董的其中意味之人少之又少。小編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篇道德經的深層次研習,真正的做人成長之道。道德經之道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美女叫夏姬,是春秋時期四大美女之一,為了爭奪它,幾個國家發動戰爭,夏姬先後做過三次王后,嫁過七個丈夫,最終國破家亡,「殺三夫一君一臣,亡一國兩卿」。毫無疑問,夏姬是美麗的,但是一般來說美人不需要有好的結局的。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中的科學
    縱覽千百年來眾人對《道德經》的注釋,幾乎全是哲學或玄學的思路,竟無一種與科學有關。小子無知,以淺薄所知試解之,以期拋磚引玉,引來更多人的思考與討論。先從《道德經》第一章說起。這一章為全書總綱,有提綱攜領之效,故尤為重要。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